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女性觀(永明法師)▪P9

  ..續本文上一頁清淨,爲欲所纏,不免罪根,堅當自製明斷欲情,忄詹然自守。《中本起經》作:比丘僧、比丘尼,不得相與並居同止。)

  這是敕誡比丘、比丘尼不得相與並居,此二爲防止男女間之染緣,而爲僧尼兩衆清淨之根本。

  4叁月止一處,自相檢校。所聞所見,見若不見,亦無往反之緣,儋然自守。(《中本起經》作:叁月止一處,自相檢押,所聞所見,當自省察。)

  5比丘尼不得訟問自了,設比丘以所聞所見,若比丘有所聞見,訟問比丘尼,比丘尼即當自省過惡,不得高聲大語,自現其欲態也,當自檢校,忄詹而自守。(《中本起經》作:比丘尼不得訟問比丘僧事,以所聞見,若比丘僧有所聞見,訟問比丘尼,比丘尼即當自察。)

  6比丘尼有庶幾于道法者,得問比丘僧經律之事。但得說般若波羅蜜,不得共說世間不急之事也。設說不急之事者,知是人非爲道也,是爲世間放逸之人耳。深自省察,忄詹而自守。(《中本起經》作:比丘尼,有庶幾于道法,得問比丘僧經律之事。)

  7比丘尼自未得道,若犯律法之戒,當半月詣衆僧中自首過懺悔,以棄憍慢之態,今複如是自恥慚愧,深自省察,忄詹而自守。(《中本起經》作:比丘尼,自未得道,若犯戒律,當半月詣衆中,首過自悔,以棄憍慢之態。)

  有過發露懺悔爲僧訓,這是修道斷惑必具之條件。

  8比丘尼,雖百歲持大戒,當處新受大戒比丘下坐,當以謙敬爲作禮。(《中本起經》作:比丘尼雖有百歲持大戒,當處新受大戒幼稚比丘僧下坐,以謙敬爲之作禮。)(74)

  要之,此二經所載之八敬法,多數是爲律中所無,而且顯而易見的是:皆爲尼僧的人格教育,對女衆的進德、修業是一大保障。

  綜觀八敬法之要,佛雖確認男女出家受大戒,皆可得初果乃至四果,然從綱維律範,住持聖教之重任上,則女性鄙弱,人少敬信,可能無弘化之益,反更毀辱,故尼製依附大僧,使從差別中完成其平等,這實在是佛陀不得已的一番苦心!

  注釋:

  ①《別譯雜阿含經》卷第十二(大正二·四五八下)。

  ②《雜阿含經》卷第叁十六(大正二·二六叁中——下)。

  ③《長阿含經》卷十一,《善生經》(大正一·七○——七二)。

  ④《中阿含經》卷第叁十叁,《善生經》(大正一·六叁八——六四二上)。

  ⑤《屍迦羅越六方禮經》(大正一 ·二五○下——二五二中)。

  ⑥《善生于經》(大正一·二五二中——二五五上)。

  ⑦《岩本裕,仏教と女性》,二四——二五頁,東京:株式會社,一九八○年。

  ⑧《增壹阿含經》卷第四十九(大正二·八二○下——八二一上)。

  ⑨《佛說阿遬達經》(大正二·八六叁)。

  ⑩《佛說玉耶女經》(大正二·八六叁下——八六四下)。

  ⑾《玉耶女經》(大正二·八六四下——八六五下)。

  ⑿《玉耶經》(大正二·八六五下——八六七上)。

  ⒀《雜阿含經》卷第四十八(大正二·叁五四上)。

  ⒁《中阿含經》卷第七(大正一·四六五上)。

  ⒂《增壹阿含經》卷第叁十二(大正二·七二五下)。

  ⒃《長阿含經》卷第一,《大本經》(大正一·叁——五)。

   《佛說七佛經》(大正一·一五○下)。

   《七佛父母姓字經》(大正一·一五九)。

  ⒄《佛說阿羅漢具德經》(大正二·八叁四中)。

  ⒅《增壹阿含經》卷第五十,<大愛道般涅槃品>(大正二·八二一中——八二叁中)。

  ⒆《雜阿含經》卷第叁十六(大正二·二六六上)。

  ⒇《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七(大正二·六九九上——中)

  (21)《別譯雜阿含經》卷第十四(大正二·四七一上)。

  (22)《增壹阿含經》卷第四十一(大正二·七六九下)。

  (23)大正二·八六四上——八六七上。

  (24)《增壹阿含經》卷第叁(大正二·五六○)。

  (25)《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二(大正二·六六○——六六五中)。

  (26)《增壹阿含經》卷第叁十八(大正二·七五六下——七五八下)。

  (27)《長阿含經》卷第二,《遊行經》(大正一·一叁中——四)。

  (28)《佛般泥洹經》(大正一·一六○下)。

  (29)《中阿含經》卷第叁十五,《雨勢經》(大正一 ·六四八下)。

  (30)《中阿含經》卷第叁十叁,《善生經》(大正一 ·六四一上)。

  (31)《佛說屍迦羅越六方禮經》(大正一·六四一上)。

  (32)《大般涅槃經》卷中(大正一·二五一中)。

  (33)《佛說阿難同學經》(大正二·八七四中——八七五上)。

  (34)《原始佛教思想論》,木村泰賢著,歐陽瀚存譯,二叁六——二叁七頁,臺北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叁年。

  (35)《玉耶女經》(大正二·八六叁下——八六四上、八六六上)。

  (36)記載大愛道比丘尼出家因緣的經典有:

   《毗尼母經》卷第一(大正二四·八○叁)。

  《大愛道比丘尼經》卷上(大正二四·九四五中——九四六下)。

  《五分律》卷下(大正二二·一八五中!一八六上)。

  《四分律》卷第四十八(大正二二·九二二下——九二叁)。

  《中本起經》卷下(大正四·一五八)。

   《中阿含經》卷第二十八,《瞿昙彌經》(大正一·六○五)。

  (37)《四分律》卷第四十八(大正二二·九二二下——九二叁上)。

  (38)《原始佛教の研究》,平川彰,一八頁,日本春秋社,昭和五十五年,(比丘八八六名,比丘尼一○叁名) 。

  (39)《印度之佛教》,印順法師,二四——二五頁,臺北正聞出版社,民國七十四年。

  (40)《五分律》卷第二十九(大正二二·一八六上)。

  (41)《四分律》卷第五十四(大正二二·九六七中)。

  (42) <阿難過在何處?>,印順法師,海潮音四十六卷叁月號,民國五十四年,一叁頁。

  (43)見注(36)

  (44)《毗尼母經》卷第四(大正二四·八一八中——下)。

  (45)《摩诃僧祇律》卷第二十九(大正二二·四六五中)。

  (46)《十誦律》卷第十二(大正二叁·八叁下)。

  (47)《ブツヴと女性》,岩本裕,一二叁——一二四頁,日本株式會社第叁文明社,一九八○年,筆者譯。

  (48)見莊(47),二二九頁。

  (49)《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五(大正二·叁二六上)。

  (50)見注(49)(大正二·叁二六中)。

  (51)見注(49)《大正二·叁二六下)。

  (52)見注(49)《大正二·叁二七上)。

  (53)見注(49)(大正二·叁二七中)。

  (54)見注(49)(大正二·叁二七下)。

  (55)見注(49)(大正二·叁二八上)。

  (56)見注(49)(大正二·叁二八中)。

  (57)見注(49)(大正二·叁二八下)。

  (58)見注(49)(大正二·叁二九上)。

  (59)《十誦律》卷第四十(大正二叁·二九一上)。

  (60)《十誦律》卷第十二(大正二叁·八五中——下)。

  (61)《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一(大正二·叁○二中)。

  (62)《十誦律》卷第四十(大正二叁·二九一下)。

  (63)《五分律》卷第十四(大正二二·九八中)。

  (64)《五分律》卷第十二(大正二二·九○)。

  (65)《佛陀時代的社會風俗探討》,賴麗美,一○九頁,文化大學印度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四年。

  (66)《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印順法師,四○二——四○叁頁,臺北慧曰講堂,民國六十七年。

  (67)《中本起經》卷下(大正四·一五九上)。

  (68)《五分律》卷第十叁(大正二二·八九上)。

  (69)《雜阿含經》卷第十一 (大正二·七四上)。

  (70)《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七(大正二四·四八四)。另于《五分律》卷第七有「比丘成就十法,僧應差教誡比丘尼」之說(大正二二·四五中)。

  何等爲十?一者戒成就、威儀成就,恒畏小罪;二者多聞,谛能了達,知佛所說,初中後善,善義善味,具足清白梵行之相;叁者善能誦解二部戒律;四者善能言說,暢理分明;五者族姓出家,諸根殊特;六者于佛法中未曾穢濁;七者舉止安詳,身無傾邪,被服法衣淨潔整齊;八者爲比丘尼衆之所敬重;九者隨順說法,示教利喜;十者滿二十歲,若過二十。

  (71)《二十二明了論》(大正二四·六七○)。

  (72)《十誦律》卷第四十七(大正叁二·叁四五下)。

  (73)《四分律》卷第叁十(大正二二·七七五下)。

  (74)《大愛道比丘尼經》卷上(大正二四·九四六)。

   《中本起經》(大正四·一五八下——一五九上)。

  

  第四章 小乘佛教時代的女性觀

  第一節有關女人五障說的檢討

  經與律,都是由比丘衆所結集的。因各部派對女衆的態度不同,內容也就有所出入。①一般而言,小乘佛教時代(約公元前叁七○——公元五○○年)對女人的態度,可由各部派所持的經律中看出其或多或少的歧視,如經律中載有「女人有五礙」(五種不可能),此說使一般女性的心理,産生深刻的自卑感,自願處于低下的地位。

  女人有五礙,或作女人有五處不能得作,或作女人不得行五事。五礙據經典的記載是如此的:

  女人有五礙:不得作天帝釋、魔天王、梵天王、轉輪聖王、叁界法王。②

  這是說:佛、輪王、梵王、魔、帝釋,是女人所不能,而唯有男人(丈夫)才有可能。小乘者所以持此說,而排拒女性,是因爲小乘時代傾向出家主義,注重個人的修行。女衆的加入僧伽團體,必然增加了比丘僧的修行困擾。小乘者將此困擾,歸咎于女衆,而將女性排拒于成佛的可能性之外。如化地部以爲只有修習梵行的男子才能得到五事,女人是不能成佛的。③大衆部則…

《佛教的女性觀(永明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