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的女性观(永明法师)▪P8

  ..续本文上一页  因缘会而生,缘散即磨灭。

  如世诸种子,因大地而生,

  因地水火风,阴界入亦然,

  因缘和合生,缘离则磨灭。

  舍一切爱苦,离一切闇冥,

  已证于寂灭,安住诸漏尽。

  恶魔以知汝,即自磨灭去!(54)

  ㈦毗阇耶比丘尼(Vijaya)

  歌舞作众伎,种种相娱乐;

  今悉已惠汝,非我之所须。

  若寂灭正受,及天人五欲,

  一切持相与,亦非我所须。

  舍一切喜欢,离一切合冥,

  寂灭以作证,安住诸漏尽。

  已知汝恶魔,当自消灭去!(55)

  ㈧遮罗比丘尼(Gala)

   生者必有死,生则受诸苦;

  鞭打诸恼苦,一切缘生有。

  当断一切苦,超越一切生;

  慧眼观圣谛,牟尼所说法;

  苦苦及苦集,灭尽离诸苦,

  修习八正道,安隐趣涅槃;

  大师平等法,我欣乐彼法;

  我知彼法故,不复乐受生。

  一切离爱喜,舍一切闇冥,

  寂灭以作证,安住诸漏尽。

  觉知汝恶魔,自当消灭去!(56)

  ㈨优波遮罗比丘尼(UpCala)

  三十三天上,炎魔兜率陀、

  化乐他自在,斯等诸天上,

  不离有为行,故随魔自在。

  一切诸世间,悉是众行聚,

  一切诸世间,悉皆动摇法,

  一切诸世间,苦火常炽然,

  一切诸世间,悉皆烟尘起。

  不动亦不摇,不习近凡夫;

  不堕于魔趣,于是处娱乐!

  离一切爱苦,舍一切闇冥,

  寂灭以作证,安住诸漏尽。

   已觉汝恶魔,则自磨灭去!(57)

  ㈩尸利沙遮罗比丘尼(Sisupacala)

  此法外诸道,诸见所缠缚;

  缚于诸见已,常随魔自在!

  若生释种家,禀无比大师;

  能伏诸魔怨,不为彼所伏。

  清净一切脱,道眼普观察,

  一切智悉知,最胜离诸漏,

  彼则我大师,我唯乐彼法。

  我入彼法已,得远离寂灭,

  离一切爱喜,舍一切闇冥,

  寂灭以作证,安住诸漏尽。

  已知汝恶魔,如是自灭去!(58)

  如上所述是诸比丘尼峻拒魔惑,所展现的智慧与修证;女性为求解脱之修行是不容等闲以视之。

  3佛陀的十大女弟子:在佛陀的女弟子当中,据经典的记载负有盛名的比丘尼有五十位,其中前十位女大弟子分别是:

  法腊第一——摩诃波阇波提

  智慧第一——差摩

  神通第一——莲华色

  说法第一——法与 

  精进第一——苏那

  捷慧第一——跋陀若陀罗

  持律第一——波吒遮罗

  禅定第一——难陀

  天眼第一——古俱罗

  信心第一——芝伽罗摩多

  因此由佛陀时代比丘尼人才的辈出来看,女性的智慧、修证如何能拒于僧团之外。

  ㈤比丘尼僧团的势力:以女性的智慧与能力来看,比丘尼僧团未来的发展是值得注意的。据律典的记载:

  1大迦叶长者,尝为尼众们说是「外道」(59)、「小小比丘」(60)、「譬如贩针儿于针师家卖」(61)、乞食时为比丘尼「以肘隐其背」(62),如是种种为尼众故意为难,使他受到说不尽的困扰。

  2差摩比丘尼聪明机辩,尝难问诸比丘,使诸比丘不能答,而大感羞耻。(63)

  3优波离长者,曾为众比丘尼围打,如《五分律》卷第十三所说。(64)

  大迦叶、优波离两位比丘,均是僧团中的长老,尚且受比丘尼的如是讥讽、棒打,由此可追溯知佛陀当时比丘尼僧团势力的发展;而僧团的和合、风纪的维持,必是不可忽略的。

  ㈥比丘尼的教育:印度当时社会中,女孩子虽有吠陀仪典,或纯艺术的学习,但这些都是有教养或富裕人家的女子才能享有的权利,下层阶级或贫苦人家的女子则无教育可言。(65)因此一般说来女性受教育的机会比男子少。佛陀为改善女子地位,提升僧团素质,对女子的教育,必然要费一番苦心,这由佛陀时代比丘尼人才的辈出,可看出佛陀教育的成功。

  要之,佛陀为解决前述六项问题,故而制定了八敬法,而八敬法又如何能圆满前述问题以达僧团和合、正法久住呢

  在下文的八敬法的内容里,笔者将一一加以阐述。

  八敬法的现存记录,有一二条的歧异,以下据印顺法师《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的归纳整理中,所列举各本对照如下:

  八敬法的内容依各部派而有不同的意见,现依《铜□律》的次第,逐条予以探讨佛陀制敬法的寓意与精神。

  1比丘尼受具足,即使已经百岁,对于新受具的比丘,也要礼拜、迎接,以表示尊敬。不论年资与德学,在僧伽体制的形式上,比丘尼地位是在比丘之下的。然而在实质上,「恭则不侮」,先尊重别人,才可能获得别人的尊重;这是人情自然的回报,是重视人性尊严,强调人格的平等。因此,例如最初加入僧团的比丘尼,多为释种女,难免恃贵而骄,倚才而傲,如《中本起经》卷下:「异时,大爱道比丘尼与诸长老比丘尼俱行诣贤者阿难,而问言:阿难!是诸长老比丘尼,皆久修梵行,且已见谛,云何当使为新受大戒幼少比丘僧作礼

  」(67)这请求是为佛陀所制止的。如此,使女性从恭敬中求得佛法。再者,敬法使男女僧伽保持距离,避免爱欲的造作;又于形式上,男性居于领导地位可免于受社会的讥嫌与缓和外道的攻击。

  2比丘尼不得在附近没有比丘的地方,作三月的夏安居。这是对比丘尼安居期之安全及教育着想,因为附近没有比丘,在安居期间,有危险之虑,并且不能半月半月的请教诫。例如《五分律》卷第十三:「尔时诸比丘尼于无比丘众处安居,便有诸疑可应度不可应度,可与受戒不可与受戒,作衣如法不如法,于戒中有如是等种种疑不知问谁,又为恶人外道之所轻陵。」(68)

  3佛制半月半月「布萨」、「说波罗提木叉」。比丘尼要在尼僧中布萨说戒,还要推派一位比丘尼,代表大众,到比丘僧处「请教诫人」、「问布萨」。比丘尼僧团迟于比丘僧团而成立,一切律仪之建立势必就教于比丘僧团,而各自独立的二部可藉此互相沟通,达成僧团的和合,同时完成尼僧的教育。

  4三月安居终了,举行「自恣」 ,请别人尽量举发自己的过失,以便发露而回复清净。比丘尼在尼僧众自恣,第二天,一定要到比丘僧住处,与比丘僧和合,举行自恣,请比丘们举发过失以求清净。这与上一条是基于同一理由,即在于彼此的互相了解与切磋砥砺。

  5依《铜□律》,尼众犯了「敬法」的,要在二部僧中行摩那埵。这是僧残(Samgha vsesa)的懺除法——但比丘的懺法,行六夜摩耶埵;而比丘尼要行半月,显然是处分加重了。违犯「敬法」的比丘尼,除了在尼众中「行随顺法」,还要每天到比丘住处报告:我行摩那埵,已过了几夜,还有几夜,请僧伽忆持。半月终了,还要在二部僧(共四十人)中出罪。这是女众在僧伽体制中的根本立场!尊敬比丘僧。在修证的立场,比丘与比丘尼完全平等。然而在当时现实社会中,男女地位悬殊,女众的知识差、体力弱、眷属爱重,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中,不可能单独地组合而自行发展,必须依于比丘僧的教授教诫。敦诫比丘尼,不是比丘的权利,而是宿德上座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例如《杂阿含经》卷第十一:「佛陀指示诸宿德上座比丘僧,当教授诸比丘尼,诸比丘僧次第教授比丘尼。次至难陀,而难陀不欲教授。尔时,世尊告难陀言:『汝当教授诸比丘尼,为诸比丘尼说法。所以者何

  我自教授比丘尼,汝亦应尔;我为比丘尼说法,汝亦应尔。』」(69)又担任教诫的比丘,律中亦有规定,如《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七:「若有必刍七德成就,应教授必刍尼者,若未差应差,若已差不应舍。云何为七:一者持戒;二者多闻;三者住位耆宿;四者善都城语;五者不曾以身污必刍尼;六者于八他胜法所有开遮能广宣说;七者于八尊敬法善能开演。」(70)因此,从正法住世的观点,比丘尼应奉行敬法。违犯敬法,是不承认比丘僧的摄导地位,这无异是破坏僧伽体制,不尊敬比丘僧,所以要在二部众中行摩那埵,向比丘僧认罪。

  6式叉摩那(Siksamana)学满了二年的学法戒,以比丘尼为和尚,在比丘尼僧中「十僧现前白四羯磨受具」,然后「即日」往比丘僧处,于和合僧二部众十众以上,再受具足戒,这是比丘尼的受具,要经过比丘僧的认可。

  7比丘尼不得骂詈谗谤比丘。这一敬法,《僧祇律》与《十诵律》是没有的;而《四分律》与《五分律》,更附有不得向白衣说比丘过失的规定,这是各部律出入最大的一条。而这应是基于僧团的清净和合。

  8无论如何,比丘尼不能举发比丘,或见或闻或疑的过失,而比丘却可以举发比丘尼。《明了论》作:「比丘尼不得问难比丘及教比丘学」(71),《十诵律》有「问比丘经律,不听不得问」(72)。前者是诘问过失,后者专指问难经律。但这两者皆有维护比丘尊严的意味,因为比丘尼中不乏具聪明智慧者,例如:「时安隐比丘尼,大智慧问诸比丘义;彼诸比丘被问已,不能答,各皆惭愧。」(73)故本敬法是比丘尼对法义的谦让。另外,《僧祇律》有「不先受」的敬法,这是信众如以饮食、房舍、床褥布施比丘尼,尼众就要让信众供养比丘,然后才可以接受,这是比丘尼对财利的谦让。

  虽则上述律部的八敬法为众所周知,而《大爱道比丘尼经》与《中本起经》所列的八敬法,就尼众之防过、进德而言,更为切近重要。列照如下:

  1比丘持大戒,母人比丘尼当从受正法,不得戏故轻慢之,调欺咳笑,说不急之事,用自欢乐也。(《中本起经》作:比丘持大戒,女人比丘尼当从受正法。)

  这是敕诫比丘尼不得藉受正法而共相调笑杂语。

  2比丘持大戒,半月以上,比丘尼当礼事之,不得故言新沙门劳精进乎

  今日寒热乃尔耶

  设有是语者,便为乱新学比丘意,等自恭敬,谨敕自修,劝乐新学远离防欲,忄詹然自守。(《中本起经》作:比丘僧持大戒半月以上,比丘尼当事之。)

  这是制之于口。

  3比丘、比丘尼,不得相与并居同止。设相与并居同止者,为不…

《佛教的女性观(永明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