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粒子」也就局限在轨道上驻留不走,因此电子居留在轨道上;轨道之外的区域,电子的「波」不驻留,电子也就不能居留——量子力学如是说。现在可以给予新的解释:「波」成为「驻波」,即表示「波」不变动了,不变动就没有时间,也可以说原子轨道是一个只有空间、没有时间的区域,在这个区域内,时间被抽掉了。用量子力学计算原子轨道时,波函数中之时间项也正好消除了(见附录)。在没有时间的空间里,电子不经成、住、坏、空的变化,故永久不坏,不会消失;在有时间的空间里,电子须经成、住、坏、空的变化,故会消失,所以电子只能居留在原子轨道上。
这些原子轨道是没有时间的区域,因此它非常稳定。电子在不同的轨道间跃迁时(见图六),放出光子的频率因此也非常稳定精确。我们从几十亿光年远的星光所得的原子光谱,与现在地球上所得的原子光谱没有差别,足以证明原子轨道几十亿年不变的性质。
电子绕着原子核旋转(见图七),依照电磁学原理,当电子作圆周运动时,会产生向心加速度,必会放出电磁皮,电子的能量因此减少,于是愈转接近原子核,必然如图七之虚线轨迹与原子核合在一起,氢原子就消失了。事实上,电子在原子轨道上并没有放出电磁波,也没有与原子核结合,而是稳定地居留在原子轨道上。依照测不准原理,电子不能太靠近原子核,太靠的时,电子的动量会增大,使电子脱开原子核,解释了电子未与原子核接合的原因。至于没有放出电磁波的问题,可以用新的观点解释,电子在原子轨道上既然只有空间而没有时间,当然没有加速度,也就没有所谓必须放出电磁波以免违反电磁池原理的问题了。
四、时间与易经
中国古代的《易经》是讲变易的经典。「易」是变易的易,不是难易的易。《易经》的基础是「阴阳」,「阴阳」是从观察月亮的盈亏而来,并以「--」代表阴,「—」代表阳,所以《易经》的阴阳相当于量子力学的「波」,「阴」对应「波谷」,「阳」对应「波峰」。就「时间是变动的先后秩序」的观点来看,「阴阳」即「时间」。也可以说《易经》是中国古人处理时间的方法,用于占卜,为人算命,命运就是时间问题。《易经》算人的命运,而量子力学是算物的命运。显然地,《易经》以「阴阳」处理时间问题,远比古典物理以「洪流」处理时间问题要高明得多。有了以上的了解,《易经》也就不神秘了,所有的神秘都是起因于不明了。
五、时间与佛经
佛法知道世间是一个充满变易的世界:生命有生、老、病、死;器物有成、住、坏、空;心识有生、住、异、灭;六道则轮回不息。《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陈述心识在变化中无法停留,故曰:「不可得」;并标举过去、现在、未来,已明白指出时间起于心念的变易。佛法的时间观念与本文所主张「时间是变易的先后秩序」是一致的。事实上,本文的时间观念是从佛法参悟而得,不是源自科学的研究。套用《金刚经》的句型:「时间即非时间,是名时间」 ,意即若「时间」等于「没有时间」,才是「时间」。什么情况合乎此意呢
只有永恒的时间符合。「永恒」表示一切保持原状不改变,也就是没有时间,所以永恒等于「没有时间」,永恒具有「时间即非时间」的性质;换句话说,「是名时间」所指的是永恒。大乘佛法所追求的常、乐、我、净中的「常」,即是永恒。
佛经中讲的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命相,其中的「寿命相」即是「时间相」。《圆觉经》云:「善男子,云何寿命相
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翻成白话是:「各位先生,什么是时间相呢
时间相是众生认知心智的根源,一般浅的心智自己看不见自己的心智根源,如同命根不见命根一样。」故知佛法的时间属于认知心智,浅的心智看不见时间,故不能明了时间。
六、结语
时间的本质抽象难懂,今天应用禅悟揭开时间奥秘面纱,才了解「时间如洪流」的观念与真实时间有偏差,这种偏差使我们迷惑,以致看不清楚与时间有关的宇宙现象。本文将时间观念修正为「时间是变易的先后秩序」,矫正原先错误的偏差,并帮助量子力学定义「波」即时间。由此出发,可以重新阐述量子力学,促使科学看清真实,而更趋近真理。
自古以来东方对形而上的探究远超过西方,尤其佛法以禅定对末那识(形而上的心智)的参究更是深入又广泛。时间与末那识是相关的,所以东方对时间的认识也超过西方。从佛经对时间的了解和《易经》给时间的模型,(阴阳),使我们认为东方对时间的了解超过西方有数千年之久。《请参看下页陈俊霖副教授的「附录」)
法尘的存在与自然科学的认知领域
东吴大学物理系教授 陈国镇
佛法知悉六尘等义,自然科学之实证逻辑实隐喻凡所有想皆是信息波刺激意根之所致。明乎此则科学之认知,即可扩大领域,亦可通乎佛法之尘相本羲。
摘要
自然科学所研究的现象,不外乎质能世界的动静生克规律,超越质能世界的现象,虽非自然科学现有的实验方法所能量度和认知,但是根据自然科学实证逻辑推论,其存在却无疑义,而且同时证明心灵有别于大脑而独立存在。从佛法六尘等性的意义,隐喻法尘必然存在自然界里,法尘属非质能之自然现象,有意根予以感知。深究佛法与科学的认知,都认同法尘的存在,如此广义的自然观若能建立,即可拓展人类的认知领域,理解形而下与形而上的玄妙深奥现象。佛法是透过禅定的心灵提升,从自性回头妙观尘世所得的认知,一切现象尽入因果与情理中。自然科学若能深自反省立论的基础,察觉这片未开拓的天地,则现有的科学认知领域即可扩大和提升,将过去认为非自然的现象纳入科学的理解范畴,与现有的知识互相涵融贯通,使人类享受到更恢宏精妙的文化润泽。
一、引言
在物理学上,任何波动都能被分解成许多平面波以不等的波长、频律和份量组合而成,这是根据数学的傅立业转换法(Fourier transform)所作的解析和表达。但是,从平面波的定义来说,它占有无限大的时空,如果视它为物质世界的波动,于是每一个平面波所携带的能量就是无限大,这违反所有物理量必须是有限量的认知,所以在物理世界里,不应该有平面波这样的东西。然而在傅立业转换的数学式子两边,分明一边代表的是实存的波,另一边却是自然界中不能存在的平面波的组成,这种「集物质世界不能实存的平面波,即等于能实存的波」的矛盾关系,令人大惑不解。到底这是数学还是物理学有问题
症结出在那里
是本质的或是认知的问题
四百多年前,德国人巴拉塞尔色斯(Paracelsus,1493~1541)首先创立「同类疗法」(Homeopathy)的学说。这个学说建立在同类症状反应的发现上,即某药物能在健康的人身上,引起某种疾病的类似症状时,就能用这种药物治疗该类疾病。经过这样验证分类的药物称为「同类药物」,而其治疗方式就叫做「同类疗法」。经过将近二百年后,德国医生哈尼曼(Samuel Hahnemann)不仅继承这个理念,还奋力要发扬它。他进一步发现将同类药物一再稀释,炮制成各种势强的药剂,甚至使其浓度远低于亚弗加厥(Avogadro)常数的倒数,在临床上只要授予病患微量的此类药剂,对疾病仍然能有明显的疗效。从炮制的过程来看,其实在高势强的同类药剂里,已经没有该药物的分子了,为什么还会有特定的疗效呢
如此不可思议的临床现象,似乎超越了自然科学现有的知识。
在一九五0年代,德国人傅尔(Rdenhold Voll)医生创制了一种检测经络穴位电性的仪器称为「皮节仪」,可以从经穴的响应电流图上,解读出受检测者的经络生理和病理状况。这给临床医生的诊疗工作,提供丰富而立即的系统讯息,帮助医生甚大。当傅尔医生在教授穴道筛检法时,偶然间发现受检者身上携带的药物,会对经穴的电性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如果该药物有利于矫治经络的疾病时,皮节仪上的指针所指的最大值就趋向正常的中值,而且不会有偏坠的现象;假如该药物有害于身体,指针的最大值就偏离中值,而且会偏坠下来;如果身上携带的药物对身体无益也无害,指针的指示就依然如故,没有改善的迹象。这种奇特的药物影响力,对于任何初见此现象的人都觉得不可思议,以自然科学的现有知识,似乎还没有人能解释。
佛法把人身与环境的沟通管道分为六类,每一种管道又有根、尘、识三个层次,称为「六根」、「六尘」和「六识」。「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六识」则是每一根都有一识执掌辨别识察的机能。前五类管道人人都很清楚,即感官、对象和辨识机能的三个环节。意根和中医所说的心经极近似,心经包含大脑、心脏及其相关机能的分布网。与前五根一样,意根是受法尘刺激而发生响应,意识则发挥辨识的机能,了解法尘的存在与性质。所以法尘和前五尘一样存在自然界里,但是它的踪迹在那里
法尘到底是什么
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活里,都有过灵感乍现和正如所想的经验,只是有些人比较敏感,能察觉到这种经验;有些人不那么敏感,模模糊糊就错失了。当这类状况发生时,虽然是非常主观的感觉,但是经常是人们记忆最深也是最津津乐道的事。为什么会有突发的灵感呢
为什么想象会和后来的事情那么相像
很多人都以为是大脑的记忆、重组和推敲的结果,这样的想法是唯物观的思惟习惯,所做的延伸或泛用。严格地说,科学家到现在还不知道灵感和想象究竟是怎么回事,当然也无法将奥妙的心灵机转…
《佛学与科学论文集(梁乃崇等 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