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粒子」也就局限在軌道上駐留不走,因此電子居留在軌道上;軌道之外的區域,電子的「波」不駐留,電子也就不能居留——量子力學如是說。現在可以給予新的解釋:「波」成爲「駐波」,即表示「波」不變動了,不變動就沒有時間,也可以說原子軌道是一個只有空間、沒有時間的區域,在這個區域內,時間被抽掉了。用量子力學計算原子軌道時,波函數中之時間項也正好消除了(見附錄)。在沒有時間的空間裏,電子不經成、住、壞、空的變化,故永久不壞,不會消失;在有時間的空間裏,電子須經成、住、壞、空的變化,故會消失,所以電子只能居留在原子軌道上。
這些原子軌道是沒有時間的區域,因此它非常穩定。電子在不同的軌道間躍遷時(見圖六),放出光子的頻率因此也非常穩定精確。我們從幾十億光年遠的星光所得的原子光譜,與現在地球上所得的原子光譜沒有差別,足以證明原子軌道幾十億年不變的性質。
電子繞著原子核旋轉(見圖七),依照電磁學原理,當電子作圓周運動時,會産生向心加速度,必會放出電磁皮,電子的能量因此減少,于是愈轉接近原子核,必然如圖七之虛線軌迹與原子核合在一起,氫原子就消失了。事實上,電子在原子軌道上並沒有放出電磁波,也沒有與原子核結合,而是穩定地居留在原子軌道上。依照測不准原理,電子不能太靠近原子核,太靠的時,電子的動量會增大,使電子脫開原子核,解釋了電子未與原子核接合的原因。至于沒有放出電磁波的問題,可以用新的觀點解釋,電子在原子軌道上既然只有空間而沒有時間,當然沒有加速度,也就沒有所謂必須放出電磁波以免違反電磁池原理的問題了。
四、時間與易經
中國古代的《易經》是講變易的經典。「易」是變易的易,不是難易的易。《易經》的基礎是「陰陽」,「陰陽」是從觀察月亮的盈虧而來,並以「--」代表陰,「—」代表陽,所以《易經》的陰陽相當于量子力學的「波」,「陰」對應「波谷」,「陽」對應「波峰」。就「時間是變動的先後秩序」的觀點來看,「陰陽」即「時間」。也可以說《易經》是中國古人處理時間的方法,用于占蔔,爲人算命,命運就是時間問題。《易經》算人的命運,而量子力學是算物的命運。顯然地,《易經》以「陰陽」處理時間問題,遠比古典物理以「洪流」處理時間問題要高明得多。有了以上的了解,《易經》也就不神秘了,所有的神秘都是起因于不明了。
五、時間與佛經
佛法知道世間是一個充滿變易的世界:生命有生、老、病、死;器物有成、住、壞、空;心識有生、住、異、滅;六道則輪回不息。《金剛經》雲:「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陳述心識在變化中無法停留,故曰:「不可得」;並標舉過去、現在、未來,已明白指出時間起于心念的變易。佛法的時間觀念與本文所主張「時間是變易的先後秩序」是一致的。事實上,本文的時間觀念是從佛法參悟而得,不是源自科學的研究。套用《金剛經》的句型:「時間即非時間,是名時間」 ,意即若「時間」等于「沒有時間」,才是「時間」。什麼情況合乎此意呢
只有永恒的時間符合。「永恒」表示一切保持原狀不改變,也就是沒有時間,所以永恒等于「沒有時間」,永恒具有「時間即非時間」的性質;換句話說,「是名時間」所指的是永恒。大乘佛法所追求的常、樂、我、淨中的「常」,即是永恒。
佛經中講的四相:我相、人相、衆生相、壽命相,其中的「壽命相」即是「時間相」。《圓覺經》雲:「善男子,雲何壽命相
謂諸衆生心照清淨,覺所了者,一切業智所不自見,猶如命根」,翻成白話是:「各位先生,什麼是時間相呢
時間相是衆生認知心智的根源,一般淺的心智自己看不見自己的心智根源,如同命根不見命根一樣。」故知佛法的時間屬于認知心智,淺的心智看不見時間,故不能明了時間。
六、結語
時間的本質抽象難懂,今天應用禅悟揭開時間奧秘面紗,才了解「時間如洪流」的觀念與真實時間有偏差,這種偏差使我們迷惑,以致看不清楚與時間有關的宇宙現象。本文將時間觀念修正爲「時間是變易的先後秩序」,矯正原先錯誤的偏差,並幫助量子力學定義「波」即時間。由此出發,可以重新闡述量子力學,促使科學看清真實,而更趨近真理。
自古以來東方對形而上的探究遠超過西方,尤其佛法以禅定對末那識(形而上的心智)的參究更是深入又廣泛。時間與末那識是相關的,所以東方對時間的認識也超過西方。從佛經對時間的了解和《易經》給時間的模型,(陰陽),使我們認爲東方對時間的了解超過西方有數千年之久。《請參看下頁陳俊霖副教授的「附錄」)
法塵的存在與自然科學的認知領域
東吳大學物理系教授 陳國鎮
佛法知悉六塵等義,自然科學之實證邏輯實隱喻凡所有想皆是信息波刺激意根之所致。明乎此則科學之認知,即可擴大領域,亦可通乎佛法之塵相本羲。
摘要
自然科學所研究的現象,不外乎質能世界的動靜生克規律,超越質能世界的現象,雖非自然科學現有的實驗方法所能量度和認知,但是根據自然科學實證邏輯推論,其存在卻無疑義,而且同時證明心靈有別于大腦而獨立存在。從佛法六塵等性的意義,隱喻法塵必然存在自然界裏,法塵屬非質能之自然現象,有意根予以感知。深究佛法與科學的認知,都認同法塵的存在,如此廣義的自然觀若能建立,即可拓展人類的認知領域,理解形而下與形而上的玄妙深奧現象。佛法是透過禅定的心靈提升,從自性回頭妙觀塵世所得的認知,一切現象盡入因果與情理中。自然科學若能深自反省立論的基礎,察覺這片未開拓的天地,則現有的科學認知領域即可擴大和提升,將過去認爲非自然的現象納入科學的理解範疇,與現有的知識互相涵融貫通,使人類享受到更恢宏精妙的文化潤澤。
一、引言
在物理學上,任何波動都能被分解成許多平面波以不等的波長、頻律和份量組合而成,這是根據數學的傅立業轉換法(Fourier transform)所作的解析和表達。但是,從平面波的定義來說,它占有無限大的時空,如果視它爲物質世界的波動,于是每一個平面波所攜帶的能量就是無限大,這違反所有物理量必須是有限量的認知,所以在物理世界裏,不應該有平面波這樣的東西。然而在傅立業轉換的數學式子兩邊,分明一邊代表的是實存的波,另一邊卻是自然界中不能存在的平面波的組成,這種「集物質世界不能實存的平面波,即等于能實存的波」的矛盾關系,令人大惑不解。到底這是數學還是物理學有問題
症結出在那裏
是本質的或是認知的問題
四百多年前,德國人巴拉塞爾色斯(Paracelsus,1493~1541)首先創立「同類療法」(Homeopathy)的學說。這個學說建立在同類症狀反應的發現上,即某藥物能在健康的人身上,引起某種疾病的類似症狀時,就能用這種藥物治療該類疾病。經過這樣驗證分類的藥物稱爲「同類藥物」,而其治療方式就叫做「同類療法」。經過將近二百年後,德國醫生哈尼曼(Samuel Hahnemann)不僅繼承這個理念,還奮力要發揚它。他進一步發現將同類藥物一再稀釋,炮製成各種勢強的藥劑,甚至使其濃度遠低于亞弗加厥(Avogadro)常數的倒數,在臨床上只要授予病患微量的此類藥劑,對疾病仍然能有明顯的療效。從炮製的過程來看,其實在高勢強的同類藥劑裏,已經沒有該藥物的分子了,爲什麼還會有特定的療效呢
如此不可思議的臨床現象,似乎超越了自然科學現有的知識。
在一九五0年代,德國人傅爾(Rdenhold Voll)醫生創製了一種檢測經絡穴位電性的儀器稱爲「皮節儀」,可以從經穴的響應電流圖上,解讀出受檢測者的經絡生理和病理狀況。這給臨床醫生的診療工作,提供豐富而立即的系統訊息,幫助醫生甚大。當傅爾醫生在教授穴道篩檢法時,偶然間發現受檢者身上攜帶的藥物,會對經穴的電性産生相當程度的影響。如果該藥物有利于矯治經絡的疾病時,皮節儀上的指針所指的最大值就趨向正常的中值,而且不會有偏墜的現象;假如該藥物有害于身體,指針的最大值就偏離中值,而且會偏墜下來;如果身上攜帶的藥物對身體無益也無害,指針的指示就依然如故,沒有改善的迹象。這種奇特的藥物影響力,對于任何初見此現象的人都覺得不可思議,以自然科學的現有知識,似乎還沒有人能解釋。
佛法把人身與環境的溝通管道分爲六類,每一種管道又有根、塵、識叁個層次,稱爲「六根」、「六塵」和「六識」。「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六識」則是每一根都有一識執掌辨別識察的機能。前五類管道人人都很清楚,即感官、對象和辨識機能的叁個環節。意根和中醫所說的心經極近似,心經包含大腦、心髒及其相關機能的分布網。與前五根一樣,意根是受法塵刺激而發生響應,意識則發揮辨識的機能,了解法塵的存在與性質。所以法塵和前五塵一樣存在自然界裏,但是它的蹤迹在那裏
法塵到底是什麼
我們每一個人在生活裏,都有過靈感乍現和正如所想的經驗,只是有些人比較敏感,能察覺到這種經驗;有些人不那麼敏感,模模糊糊就錯失了。當這類狀況發生時,雖然是非常主觀的感覺,但是經常是人們記憶最深也是最津津樂道的事。爲什麼會有突發的靈感呢
爲什麼想象會和後來的事情那麼相像
很多人都以爲是大腦的記憶、重組和推敲的結果,這樣的想法是唯物觀的思惟習慣,所做的延伸或泛用。嚴格地說,科學家到現在還不知道靈感和想象究竟是怎麼回事,當然也無法將奧妙的心靈機轉…
《佛學與科學論文集(梁乃崇等 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