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各宗大意
黃忏華居士編述
佛教之典籍,浩如淵海;敷辭既極古奧,陳義又至深頤;大小乘個經論乃至梵華二土各家之撰述,其立說複甚紛歧;職是至有研究佛學至數年十數年,而于佛教之真實義,不免如盲摸象模糊者。其實佛典率組織嚴整,佛學爲有統緒有條貫之學,茍得其要領,則叁藏十二部,若網在綱,不難迎刃而解,而佛法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
佛教各宗大意—釋迦牟尼佛略傳
佛教各宗大意—印度佛教史綱
佛教各宗大意—中國佛教史綱
佛教各宗大意—俱舍宗大意
佛教各宗大意—唯識宗大意
佛教各宗大意—律宗大意
佛教各宗大意—成實宗大意
佛教各宗大意—叁論宗大意
佛教各宗大意—禅宗大意
佛教各宗大意—天臺宗大意
佛教各宗大意—華嚴宗大意
佛教各宗大意—密宗大意
佛教各宗大意—淨土宗大意
佛教各宗大意序輯第一種
—釋迦牟尼佛略傳
黃忏華居士編述
再版自序
初稿
導言
一、 創誕
二、 幼學
叁、 婚對
四、 厭俗
五、 修道
六、 自覺
七、 成道
八、 教化
九、 示疾
再版自序
佛教之典籍,浩如淵海;敷辭既極古奧,陳義又至深頤;大小乘個經論乃至梵華二土各家之撰述,其立說複甚紛歧;職是至有研究佛學至數年十數年,而于佛教之真實義,不免如盲摸象模糊者。其實佛典率組織嚴整,佛學爲有統緒有條貫之學,茍得其要領,則叁藏十二部,若網在綱,不難迎刃而解,而佛法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本書之編述,其主旨即在將佛教各宗之教義,提要鈎玄,並加以整理,使成體系,冀有志斯學者,由此粗疏之輪廓,得各宗之大概,然後以之爲階梯,進而爲精密之研究,庶不至颟顸佛法,儱侗真知。
然本書脫稿于民國二十年,出版于民國二十叁年,光陰迅速,已數十年矣。此數十年來,各人之學術思想,不無變遷;從而對佛教之教史教義,其觀點與前此不無出入,使在今日執筆爲各宗教史教義之敘述,或與本書不無差異。特本書以介紹爲職志,而所介紹者,佛教各宗傳統之學說也。此各宗傳統之學說,在中國之佛學界,屹然立千百年未替,所有研究佛學者,莫不經此階段也。且如前所述,本書爲研究佛學窮年而不得其要領者而作,亦大略椎論而已。至對于教史,探討而爲精審之考證;對于教義,沈浸而爲缜密之研究;是則有待專書。
民國叁十六年八月 黃忏華
佛教各宗大意初稿
凡例
1. 本書于抗塵走俗之余草成自知其必多挂漏必多纰謬苦無閑暇詳加訂正諸望賢達錫以教言
2. 本書各宗宗名概用通行之名稱
3. 唯識一宗陳義最富故本書唯識宗大意篇幅較多
4. 本書關于唯識一宗多秉承吾師歐陽竟無先生之著述關于密宗多受業于先師桂柏華先生時所側聞其承太虛法師示教及其著述而擬訂者亦夥間亦采及時意賢之著述以行文之便不克一一注明謹附志于此
佛教各宗大意
導言
佛教者,釋迦牟尼佛,于菩提道場,霩然大悟,成無上覺後,如其所證所由證而說之教法。佛之爲言覺也,于一切法一切種相,能自開覺,亦能開覺一切有情,如睡夢覺,如蓮花開,故名佛。教者,聖人被下之言。他方六根識利,六塵得爲經,有佛爲衆生說法令得道者;有佛放無量光明,衆生遇之而得道者;有佛神通變化指示其心而得道者;有佛但現色身而得道者;有佛以食與衆生令得道者;有佛衆生但念而得道者。此土耳根利故,教體偏用聲塵,清淨在音聞。能說者,佛薄伽梵之內證自覺聖智。自覺聖智者,一切智智也。一切爲名色等無量法門,各攝一切法。如是無量叁四五六等乃至阿僧祇法門,攝一切法,是一切法中,一相異相,漏相非漏相,作相非作相等。一切法各各相,各各力,各各因緣,各各果報,各各性,各各得,各各失。一切智慧力故,一切世一切種盡遍知解,是名一切智。一切智智,即是智中之智也,但一切種遍知一切法,亦知是法究竟實際常不壞相,不增不減,猶如金剛。所說有二:一諸法實相,二修證法門。諸法實相者如是一切諸法本來如此之真實相也。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也。所謂常常時,恒恒時,如來出世,若不出世,諸法法性安立,法界安住也。修證法門者,佛薄伽梵如諸法實相爲衆生說,令諸衆生如說而修,如修而正之法門也。所謂如實修行也。所謂如如而行也。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也。六度萬行也。夫如是佛教之爲教,則高矣遠矣,無以狀之,狀之曰周,遍圓滿廣大,而其義乃浩如淵海,號稱八萬四千法門。後世諸師,或尊某法,或崇某義,或主某經某論,各據一門,以標宗尚,而施設門庭,故有大小各宗。其在印度,小乘有上座大衆二十不執,大乘有中觀瑜伽空有二宗。其在中土有十叁宗,曰律宗,成實宗,俱舍宗,叁論宗,涅槃宗,地論宗,禅宗,攝論宗,天臺宗,靜土宗,唯識宗,華嚴宗,密宗。十叁宗中,涅槃地論攝論,後歸入天臺華嚴唯識,流傳迄今者,實爲十宗。各宗之大師,常有教相判釋,以判各宗之高下而定自宗之位次。于宗有五教十宗說,如賢首是。有五時八教說,如天臺是。然教相判釋之興,遠在六代,非止臺賢二宗,特二宗之教判,流傳最廣,他家遂爲所掩耳。教判既興,門戶遂起,今悉不取,第就各宗性之所,近彙爲一輯。俱舍言五位七十五法,言業感緣起。唯識言五位百法乃至六百六十法,又統諸法而集中于識,言緣生法二空所顯真如性,皆識所變。南山判唯識爲圓教,以種子爲戒體,爲一輯。成實析法明人法二空。叁論說諸法皆空爲所得中道。佛心空諸所有,徹法源底,爲一輯。天臺叁界圓融。華嚴法界無障礙,爲一輯。真言言叁密相應即身成佛。叁密者,結印持名觀想。靜土出密乘蓮花部,念佛觀佛與持名觀想略同。爲一輯。而以釋迦牟尼佛略傳印度佛教史綱中國佛教史綱爲序焉。
釋迦牟尼佛略傳
一 創誕
茲篇所述者,佛教開祖釋迦牟尼佛之略傳。所謂釋迦,種族之稱。牟尼,則智慧之義。義即釋迦種族中之智者。舊義做作能仁寂寞。此爲釋迦佛程道後之尊稱。其未出家時,名悉達多,又作薩婆悉多,義雲一切義成。姓瞿昙,又名喬答摩。父名淨飯,中印度迦琵羅城之城主也,母摩耶夫人,同族拘利城主善覺王之王女。佛典稱釋迦牟尼佛前身,號護明樸菩薩,處兜率天大悲願力,示現受生,以距今二千五百年前至二千九百年前陽春四月八日之清晨,創誕于藍琵尼園中無憂樹之花下。佛典稱太子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大獅子吼雲: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大莊嚴經雲:諸佛如來出現于世,不于天上而成正覺轉妙*輪,但于人間示現成佛。何以故?若于天上而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人中衆生,鹹作是念,我既非天,何能堪任修習佛道,便生退屈。由是義故,但于人間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淨飯王聞訊,即往藍琵尼園,見太子相好殊異,歡喜踴躍,遂抱太子還宮,召阿私陀仙相之。仙謂太子具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分明顯著。若在家。定當得作轉輪聖王,若舍出家,必得成就于無上道。
二 幼學
太子生後,甫經七日,摩耶夫人即命終。佛典稱夫人以懷太子功德大故,上生忉利。太子姨母波阇波提,亦淨飯王妃,乳養太子,如母無異。太子十七歲,婆羅門跋陀羅尼尊者,受王請,教太子習世間書典。太子于少日月,聞一知萬,去遽窮蘊邃,凡諸技藝典籍議論天文地理算數射禦悉皆通達。非但識慧勝一切人。其力勇健亦無等者。十五歲時,淨飯王依當時之禮製,以七寶器盛四大海水灌太子頂,立爲太子。
叁 婚對
太子年漸向大,觀諸世間皆悉無常,不樂在世受于五欲。淨飯王憂之,並憶阿私陀仙受記之語,急爲婚聘,以懈其志。十七歲時,爲納摩诃那摩女耶輸陀羅爲妃。並爲造叁時殿,溫涼寒暑,各自異處,其殿亦以七寶莊嚴,華果池鳥,不可稱計複選聰明智慧顔容端正善于歌舞之宮女,遣往給侍太子,集人間之樂事以娛之。太子初不以是有所戀者。
四 厭俗
先是太子幼時隨淨飯王遊于田野,止息閻浮樹下,見諸農夫勤勞執役,蟲隨土出,鳥尋啄之。傷愍衆生互相吞食。遂于樹下端坐思惟。淨飯王強令還國者再,至于流淚,太子始歸。及太子長,厭俗樂出家心,日以增進。時有一婆羅門子,名憂陀夷聰明智慧極有辯才。王使與太子爲友,旦夕隨侍太子,具說五欲樂事,令其心動不樂出家。一日太子與憂陀夷出遊,途有一人,頭白背伛,拄杖羸步。問諸馭者,知爲老人,遂自念言,日月流邁,時變歲移老至如電,身安足恃,我雖富貴,豈獨免耶?雲何世人,而不怖畏!複經少時,啓王出遊,見有一人身體羸瘦,面色痿黃。問諸馭者,知爲病人遂自念言如此病苦普應萦之。雲何世人耽樂不畏!是時更見一人臥于輿上,室家號哭而隨送之問諸馭者,知爲死人遂自念言世間乃複有此死苦,雲何于中而行放逸,心如木石,不知怖畏!最後見有比丘,著壞色衣剃除須發,執持應器,杖錫而行。太子問之,知其能破結賊,不受後身,便自唱言,天人之中,唯此爲勝,我當決定修學是道。時王複增諸妙伎女而娛樂之。太子于夜分見諸衆女熟睡,衣裳披露,不淨流溢,倍增厭離。
太子既見世間有生老病死諸苦,無有貴賤而無免脫。感人生之無常,悲衆苦之逼切。又見宮嫔。之不淨弊惡,悟塵世之多不足憑遂于十二月八日之夜半,命禦車者匿駕白馬犍陟,舍王宮,出城求道。爾時太子說誓曰:我若不斷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終不還宮。我若不得阿耨多羅叁貌叁菩提,又複不能轉于*輪,要不還與父王相見若當不盡恩愛之情,終不還見。摩诃波阇波提及耶輸陀羅。又答車匿言,世間之法,獨生獨死,豈複有伴。又有生老病死諸苦,我當雲何與此作侶。今爲遇斷諸苦故,而來至此。苦…
《佛教各宗大意(黃忏華居士編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