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各宗大意(黃忏華居士編述)▪P12

  ..續本文上一頁譯────名解深密經

  │(叁) 如來出現功德莊嚴經──未譯

  │(四) 阿毗達磨經──────未譯

  │ ┌宋求那跋陀羅譯─名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五) 楞伽經─────有叁譯┼魏菩提流支譯──名入楞伽經

  │ └唐實叉難陀譯──名大乘入楞伽經

  └(六) 厚嚴經─────未譯──一雲與唐地婆诃羅譯大乘密嚴經同本

  ┌(一) 瑜伽師地論──彌勒說─玄奘譯─異譯有真谛之決定藏論

  │(二) 顯揚聖教論──無著造─玄奘譯─異譯有真谛之叁無性論

  │(叁) 大乘莊嚴論──本頌彌勒說─釋論世親造─波羅頗密多羅譯

  │(四) 集量論────陳那造─有真谛義淨兩譯

  │(五) 攝大乘論───本訟無著造─釋論有世親本無性本─玄奘譯

  │ (本論釋論全釋)─異譯有真谛本(本論及世親釋論)

  十一論│ 佛陀扇多本(本論)達磨笈多本(世親釋論)

  │(六) 十地經論───世親造─菩提流支譯

  │(七) 分別瑜伽論──彌勒說─未譯

  │(八) 辨中邊論───本頌彌勒說─釋論世親造─玄奘譯─異譯有真

  │ 谛之中邊分別論

  │(九) 二十唯識論──世親造─玄奘譯─異譯有菩提流支之大乘楞伽

  │ 唯識論真谛之大乘唯識論

  │(十) 觀所緣緣論──陳那造─玄奘譯─異譯有真谛之無相思塵論

  └(十一) 阿毗達磨雜集論─本頌無著造─釋論師子覺造─雜論安慧造─

  玄奘譯

  第二節 解深密經大綱

  此經凡八品,第一序品,第二勝義谛相品,第叁心意識相品,第四一切法相品,第五無自性相品,第六分別瑜伽品,第七地波羅密多品,第八如來成所作事品。序品爲序分,勝義谛相品以下七品爲正宗分。茲舉正宗七品要領如下。

  一 勝義谛相品─此品說無二超過一切尋思與諸行相非一非異而遍一切一味

  之勝義谛相,即離言法性,亦即諸法實相。

  二 心意識相品─此品說心意識之名相,明唯識轉變。

  叁 一切法相品─此品說遍依圓叁性,明一切法相。

  四 無自性品──此品說相生勝義叁種無自性性,明叁性叁無性相依之妙理,顯

  空有和融之大義,會一乘五姓兩門,(示依叁乘有情共一妙清

  淨道,證得無─安穩涅槃,說言唯有一乘,非于一切有情界中無

  有種種有情種姓。)判叁時教之隱密顯了了義不了義。

  五 分別瑜伽品─此品說唯識觀行

  六 地波羅密多品─此品具說菩薩十地乃至佛地及菩薩所應學事,所謂六波羅

  密,並明其所對治愚癡粗重,所經叁大不可數劫。

  七 如來成所作事品─此品說叁身功德。別釋叁藏差別。

  此經有四譯。一宋求那跋陀羅譯,名相續解脫經。當奘譯解深密經地波羅密多品與如來成所作事品。二魏菩提流支譯,名深密解脫經,有十一品,開奘譯勝義谛相品爲四品,其正宗文義,與唐譯大同。叁陳真谛譯,名解節經,當奘譯勝義谛相品,而開爲四品。四唐玄奘譯,名解深密經,即此宗所依今本。演秘雲,此經梵本名曰珊地涅暮折那,涅暮折那此翻爲解,珊地之聲含于叁義。一諸物相續,二骨節相連,叁深密之義。西方土俗,呼此叁種並名珊地。(中略)前後譯入,各取一義,以立經題,皆不相違。然據經旨,解深密名,理爲勝矣。此經有圓測疏,征引宏博,備大小乘義。又深密全經。瑜伽盡引,凡住瑜伽,必注深密,故瑜伽論記中。備闡深密奧義。

  第叁節 瑜伽師地論大綱

  一切有情,無始時來,于一切法處中實相,無知疑惑,顛倒僻執,起諸煩惱,發有漏業,輪回五趣,受叁大苦。如來出世,方便爲說種種妙法處中實相,令諸有情知一切法非空非有。佛涅槃後,魔事紛起。部執興,多著有見。龍猛菩薩,聖提婆等諸大論師,采集大乘無相空教,造中百等論,除彼有見。由是衆生複著空見,無著論師,請彌勒菩薩說此論,理無不窮,事無不盡,文無不釋,義無不诠,疑無不遺,執無不破,行無不修,果無不證。是故此論所爲,如釋論明,有十番兩緣,且出二對。第一,或有于多說空不了義經,如言計者,撥無一切,憎背有教。爲令隨悟諸法有相,解經密意,舍無見故。複有于多說有了不義經,如言計者,執有一切,厭怖空教。爲令隨悟諸法無相,解經密意,舍有見故。即爲令于諸法舍有見無見,觀有相無相,悟入中道理故。第二,爲了顯遍計所執情有理無,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理有情無,令舍增益損減執故。又爲顯了世間道理證得勝義法門差別,令修世間勝義二谛,無倒解次故。

  此論名瑜伽師地(本論之譯名,依梵語,及藏譯,應作瑜伽行地論。)者,叁乘行者,學瑜伽學,能自他利,謂之瑜伽師。瑜伽師所依所行境界,謂之瑜伽師地。此論明瑜伽師所行十七地,故名瑜伽師地論。十七地者,第一五識身相應地乃至第十七無余依地也。茲分名義內容疏釋十支論等四種分別述之。

  第一 名義

  梵語瑜伽,此雲相應,有一致和合相稱等義,方便善巧,恰如其分也。一切乘所觀境所修行所得果等,皆名瑜伽,其境與行果,其行與果法,並有方便善巧相應義故,即以叁乘境行果法,于引自果或酬自因,並爲稱正理之方便故,名之曰瑜伽。境瑜伽者,一切境無顛倒性,不相違性,能隨順性,趣究竟性,與正理教行果相應故,說名瑜伽。行瑜伽者一切行,更相順,合正理,順正教,趣正果故,說名瑜伽。果瑜伽者,一切果,更相順,合正理,順正教,稱正因故,說名瑜伽,叁乘聖教,亦名瑜伽,稱正理,順正行,引正果故。叁乘行者,由聞思等次弟習行如是瑜伽,隨分滿足,展轉調化諸有情故,名瑜伽師。地者境界,有所行所依所攝等義。瑜伽師之觀智,遊履此中,不出外故,有所行義。瑜伽師,依此處所,增長諸善法故,有所依義。瑜伽師之觀智,依此現行故,有所攝義。是瑜伽師所依所行所攝,故名瑜伽師地。問答決擇諸法性相,故名爲論。

  第二 內容

  此論唯有正宗,無初後分,就文大判。總有五分,茲依瑜伽倫記及瑜伽序等,略釋如次。

  一 本地分─此分略廣分別十七地義,以叁相攝十七地。十七地者,一五識身相應地,依五識身,建立此地。雖此地中分別多法,五識爲主,是故偏說。二意地,六七八識,同依意根,略去識身相應叁語。故但言意。叁有尋有伺地,四無尋唯伺地,五無尋無伺地。尋謂尋求,伺謂伺察。或思或慧,于境推求,粗位名尋。四此二種,于境審察,細位名伺。依有無此二,建立叁地。六叁摩呬多地。叁摩呬多,此雲等引,謂勝定地,離沈掉等,平等能引,或引平等,或是平等所引發,故名等引地。七非叁摩呬多地,翻上。八有心地,九無心地,略有五門建立,一就地總說門,二心亂不亂門,叁心生不生門,四分位建立門,五就真實義門。十聞所成地,謂從聞所生解文義慧及慧相應心心所等。十一思所成地,謂從思所生解法相慧及慧相應心心所等。十二修所成地,謂從修所生解理事慧及慧相應心心所等。十叁聲聞地,十四獨覺地,十五菩薩地。叁乘種姓發心修行得果一切,說爲叁地。十六有余依地,謂有余依涅槃。十七無余依地。謂無余依涅槃。叁相者,境行果也。境攝九地,五識及意是境體,一切皆以識爲體故。尋伺叁地是境相,下上粗細異故。等引及非,有心無心,是境用,定散隱顯別故。行攝六地,聞思修叁,是通行,叁乘皆修叁慧行故。生聞緣覺菩薩,是別行,隨機修法成自乘故。又初叁是方便行,後叁根本行。又初叁所學行,後叁所成行。果攝二地。即有余依無余依二通果。此論曰地論者,取譬于所行所依所攝。有類于地,本地之地亦同。此分詳談法相,五性齊被,無一法不攝。茲列表如下。

  ┌一 五識身相應地─就五識立論────────┬境體

  │二 意地─────就六七八識立論──────┘

  │叁 有尋有伺地───────────────┐

  │四 無尋無伺地 以上叁地就或思或慧于境推求 ├境相

  │ 察審之粗細及有無此二立論 │

  ┌境│五 無尋無伺地───────────────┘

  │ │六 叁摩呬多地──就定地立論────────┐

  │ │七 非叁摩呬多地 翻上 ├境用

  │ │八 有心地───┬以上二地通定散立論 │

  │ └九 無心地───┴─────────────┘

  │ ┌十 聞所成地───就因聞所生慧立論─────┐

  │ │十一 思所成地──就因思所生慧立論 ├通行

  ├行│十二 修所成地──就因修定所生慧立論────┘

  │ │十叁 聲聞地────────────────┐

  │ │十四 獨覺地 以上叁地如次就叁乘種姓發 ├別行

  │ │ 心修行得果立論 │

  │ └十五 菩薩地────────────────┘

  └果┌十六 有余依地──就有余依涅槃立論─────┬通果

  └十七 無余依地──就無余依涅槃立論─────┘

  二 攝決擇分─此分略攝決擇十七地中深隱要義,即決擇本地分中不盡要義,發揮

  唯識道理,于境談八識,于行詳菩薩,于果講無住涅槃。又決擇二

  經,一曰深密,一曰寶積。斯二經者,唯識之開基也。

  叁 攝識分──略攝解釋地中諸經解說儀則。

  四 攝異門分─略攝地中諸經所有諸法名義差別

  五 攝事分──略攝地中叁藏衆要事義。前四分,是彌勒今學。此一分,明古學。

  此論總有五分,而今但名瑜珈師地者,就初分立名。又一切法皆是瑜伽師地,以瑜伽師用一切法爲所依所緣故,此中存略,且說十七。又初分十七地具攝一切文義略盡,後四分皆爲解釋十七地中諸要文義故,亦不離十七地。由是此論以十七地爲宗要。

  又此論除唐譯外,真谛曾于梁太清四年,譯成五卷,題作十七地論,遇難遂辍。擇譯同本中一分者有叁,一昙無谶譯,名菩薩地持經。二求那跋摩譯,名菩薩善戒經。二…

《佛教各宗大意(黃忏華居士編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