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各宗大意(黃忏華居士編述)▪P6

  ..續本文上一頁雜心,造俱舍論,述一切有義,時以經部正之,理爲長宗,不偏一部。印度學徒,鹹稱爲總明論。有部衆賢論師,造俱舍雹論,破俱舍。世親見之,爲改題爲順正理論。一千年頃,安慧無師,糅雜集論,救俱舍,破正理師,遂入大乘。

  此土陳文帝天嘉四年,真谛叁藏,攜俱舍梵本來華、于製多寺釋之,凡五年而成,題爲阿毗達磨俱舍釋論,世稱舊俱舍。陳智恺唐淨慧等,作疏弘之。其後唐太宗貞觀七年,玄奘法師,適印度,于迦濕彌羅國,就僧伽論師,學俱舍。歸國後,永徽年中,于大慈恩寺再譯之,題爲阿毗達磨俱舍論,世稱新俱舍,即此宗所依今本。其弟子神泰普光法寶,各作疏釋,弘布此論。稍後,圓晖做頌疏義鈔,遁麟作頌疏記,講敷其勝盛。唐後此宗遂絕不傳。

  第二章 此宗之位置

  此宗雖正述有宗,而折衷諸部,唯以理勝爲宗,于經部義取攜猶多,較之根本有部發達有加。然當大乘諸宗,判釋一代佛教,立有空中叁時教之法相宗,置之于有時。立藏通別圓四教之天臺宗。置之于藏教。立小始終頓圓五教之華嚴宗,置之于小教。乃至立異生羝羊心等十住心之真言宗,置之于唯蘊無我心。皆判爲小乘。

  第叁章 此宗之典籍

  第一節 總說

  此宗除以俱舍論爲正所依外,所宗經有四阿含等,論有七論婆沙,及阿毗昙心論,雜阿毗心論等。茲列舉如下。

  ┌一、長阿含經後秦佛陀耶舍譯

  四阿含│二、中阿含經東晉瞿昙僧伽提婆譯

  │叁、增一阿含經前秦

  └四、雜阿含經宋求那跋陀羅譯

  阿含梵語,此雲傳,即佛佛展轉傳來之意,本通大小,後專爲小乘經之總名。新稱阿笈摩,舊稱阿含。如玄應音義雲,阿笈摩,亦言阿伽摩,此雲教法,或言傳,展轉傳來以法相教授也,舊言阿含,訛略也。四阿含者,一長阿含,文言長廣。二中阿含,非略非廣。叁增一阿含,于一法上增一至多。四雜阿含,相雜明義。如頌疏記雲,一長阿含,多說長偈。二中阿含,多說中偈。叁增一阿含,謂一法爲始,于一法增一至多故也。四雜阿含,此翻爲藏,有言種種說也。

  ┌一集異門足論—舍利子造┐

  │二法蘊足論—大目幹連造│六

  │叁施設足論—迦多演那造│足

  七論婆沙│四識身足論—提婆設摩造│論

  │五品類足論—世友造 ┘

  │六界身足論—世友造

  │七發智論—迦多衍尼子造—身論

  └八大毗婆沙論—有部諸論師造

  初七論中,發智一論,義門完備,喻之以身,是爲身論。集異門等,義門稍狹,皆稱足論。如光記雲,前之六論,義門稍少。發智一論,法門最廣。故後代論師,說六爲足,發智爲身。此上七論,是說一切有部根本論也。關于六論著作之次第及其作者,玄奘法師,舊傳一說。梵士稱友,釋具舍論,又傳一說。西藏他拉那他及布通等,又傳一說。如集異門一說大拘絺羅造,法蘊一說舍利子造,施設一說目幹連造。茲姑依光記寶疏等,列表如上。又此六論,除施設翻外,余皆玄奘法師所譯。然今人依西藏譯本對勘,知法護譯施設備,即六論中施設原文略出。

  毗婆沙,譯雲廣說勝說異說。如光記等雲,毗婆沙者,毗名爲廣,或名爲勝,或名爲異,婆沙名說,謂彼論中,分別義廣,故名廣說。說義勝故,名爲勝說。五百羅漢,各以異義,解釋法智,名爲意說。

  第二節 俱舍論大綱

  第一 名義

  俱舍梵語,具雲阿毗達磨俱舍,阿毗此雲對,達磨此雲法,俱舍此雲藏。對法者,無漏慧之異名。對有二義,一者對向,謂對向涅槃。二者對觀,謂對觀四谛。法有二種,一勝義法,唯是涅槃。其性是善是長,故名爲勝。有實體故,複名爲義。即勝名義,即勝義名法,故名勝義法。二法相法,通四聖谛。相者,性也,狀也,望自體邊名性,望他緣邊名相。此四谛法,是一切諸法之性相,故名法相法。無漏盡慧,能對向涅槃果法。或能對觀苦集滅道四谛,故稱對法。對法有二,一勝義對法,無漏名勝,實體稱義。二世俗對法,是有漏法,名爲世俗。勝義對法,複有二種。一者自性,即無漏盡慧。二者隨行,謂淨慧眷屬,即慧相應心及受想等諸心所法四相及得道共無表。世俗對法,亦有二種。一者方便。謂有漏諸慧。此複有四,一生得慧,生便得故。二聞慧,聞教成故。叁思慧,因思起故。四修慧,從定生故。二者資量,謂諸論教,即是六足發智等論。此諸慧諸論,非真對法。然先因論教,次有生得。從生得後,方有聞慧。從聞慧後,次起思慧。從思慧後。始生修慧。從修慧後,起無漏慧。爲真對法作資量故,亦名對法論。此論攝藏彼對法論所明勝義,故名爲藏。或對法藏者,發智等論,此論以彼對法爲所依,亦名對法藏。

  第二 內容

  世親論師,依諸法無我法印以造斯論。如光記雲,西方造論,皆釋佛經。經教雖多,略有叁種,謂叁法印,一諸行無常,二諸法無我,叁涅槃寂靜。此印諸法,故名法印,若順此印,即是佛經。若違此印,即非佛說。故後作論者,皆釋法印。于中意樂、廣略不同,或有偏釋一法印,或有舉一以明叁。如五蘊等,唯解諸行無常。如涅槃論等,唯釋涅槃寂靜。此即偏釋一法印。如俱舍論等,解諸法無我印,此即是舉一以明叁。所以就此釋者,諸行無常,唯明有爲。涅槃寂靜,唯明無爲。諸法無我,通明有爲無爲。欲彰此論無事不攝,故就廣以明。

  此總論有九品,一界品,二根品,叁世間品,四業品,五隨眠品,六賢聖品,七智品,八定品,九破我品,初界品等八品,明諸法事。後破我一品,明無我理。其明諸法事中,初界根二品,總明有漏無漏法。後世間品以下六品,其別明有漏無漏法。初世間品以下叁品,明有漏。後賢聖品已下叁品,明無漏。其明有漏中,初世間品,明果。次業品,明因。後隨眠品,明緣。其明無漏中,初賢聖品,明果。次智品,明因。後定品,明緣。茲表如下。

  ┌明諸法體……………界品

  ┌總明有漏無漏諸法┴明諸法用……………根品

  │ ┌明有漏果…世間品

  ┌明諸法事┤ ┌明有漏┤明有漏因…業品

  │ │ │ └明有漏緣…隨眠品

  │ └別明有漏無漏諸法┤

  俱舍論│ │ ┌明無漏果…賢聖品

  │ └明無漏┤明無漏因…智品

  │ └明無漏緣…定品

  └明無我理…………………………………………………破我品

  第叁 疏釋

  此論之疏釋,印度有德慧世友安慧稱友之製作。現今爲世所知者,唯稱有一書。于中國,真谛叁藏,譯出此論後,自作疏釋,亡逸不傳。其後陳智恺唐淨慧等,作疏弘之。唐玄奘法師譯出此論後,其弟子普光,禀師說,作記。神泰法寶,作疏。世稱俱舍叁大疏。其後圓晖作頌疏,釋俱舍本頌。遁麟作頌疏記,慧晖作頌疏義鈔,釋頌疏。世稱頌疏二大釋。

  第二篇 諸法概論

  第一章 七十五法

  此宗大別一切諸法爲有爲無爲二法,又區分之爲五位,更細析之爲七十五法,如下。

  ┌色法…………十一 ┐

  ┌有爲法│心法…………一 │

  │ │心所法………四十六├七十五法

  諸法┤ └不相應行法…十四 │

  │ │

  └無爲法…………………叁 ┘

  所謂一切諸法,即宇宙萬有。所謂法,有任持自性,軌生物解二義。宇間所有萬事萬物無論爲有形爲無形,皆各任持自家之特性。以任持自家之特性故,能爲軌範標准,令人生某事某物之了解。故皆以法名之。如光記雲,釋法名有二,一能持自性,謂一切法各守自性。如色等性,常不改變。二軌生物解,如無常等,生人無常等解。

  所謂有爲法者,萬中有衆緣聚集所作爲有生滅便遷之部分。如神泰疏雲,衆緣所爲,故名有爲。又頌疏雲,爲者,作也。此有爲法,衆緣造作,故名爲。有彼爲,故名爲有爲。無爲法者,非因緣所作爲,無生滅變遷,湛然常住之部分。如法宗原雲,無因緣爲作,故名無爲。

  第一節 色法

  所謂色,即通常所謂物質,有變壞對礙等義。如論謂由變壞故名色,又謂有說變礙故名爲色。變壞,謂物有變化,歸于破壞。對礙,謂物各有其勢力,假乙自他,相對相礙,如手礙手,或石礙石,或二相擬。此色法有十一種,即

  ┌五根—眼 耳 鼻 舌 身

  色法┤五境—色 聲 香 味 觸

  └無表色

  五根者,一眼根,謂照見青黃等色彩長短等形量,令內界之心作用即眼識發生之官能。二耳根,謂聽取琴瑟等音聲,令耳識發生之官能。叁鼻根,謂能嗅沈檀等香氣,令鼻識發生之官能,四舌根,謂能嘗甘苦等食味,令舌識發生之官能。五身根,謂接觸冷暖等物境,令身識發生之官能。根者,增上義,能生義。眼等五種官能,能感取外界之現象,發動內心之心識有增勝之力用,故名爲根。又如草木有根,能生枝幹,此眼等根,能生眼識,故名爲根。此五根有勝義根,扶塵根二類,勝義根者,感取外界之現象,令內界之心識發動之官能。其體淨妙,如珠寶光。扶塵根者,扶持助成勝義五根義,其體則粗顯之四塵所成之肉體也。今所謂五根,正謂勝義根。如法宗原雲,眼謂內處,眼識所依,能見色境,四大種所造淨色爲體,有色無見有對,乃至身根廣說亦爾。

  五境者,一色境,謂眼根所照見之境物。如法宗原雲,色謂外處,是眼所見,四大種所造,有色有見有對,此有二種,一顯色,二形色。顯色者,顯現分明之色,形色者,體勢各別之形量。或開爲二十種,顯色十二,形色有八,故成二十。顯色十二者,青黃赤白,影光明闇,雲煙塵霧。形色八者,長短方圓,高下正不正。此中青黃赤白四種曰根本顯色,余八色是此四色差別。因龍氣等名雲,因火名煙,煙未散名塵,地氣曰霧,因日名光,因寶月等名明,障光明生于中余色可見名影,翻此名闇。更有碧紅紫綠等,即是青等四色深淺不同。淺青爲碧薄赤爲紅,青黃合爲綠,赤黑合爲紫。一面多生名長,一面少生名短,四面齊等名方,于一切處周遍而生名圓,中凸名高,押凹名下,于面齊平名正,于面參差名不正。二聲境…

《佛教各宗大意(黃忏華居士編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