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各宗大意(黄忏华居士编述)▪P6

  ..续本文上一页杂心,造俱舍论,述一切有义,时以经部正之,理为长宗,不偏一部。印度学徒,咸称为总明论。有部众贤论师,造俱舍雹论,破俱舍。世亲见之,为改题为顺正理论。一千年顷,安慧无师,糅杂集论,救俱舍,破正理师,遂入大乘。

  此土陈文帝天嘉四年,真谛三藏,携俱舍梵本来华、于制多寺释之,凡五年而成,题为阿毗达磨俱舍释论,世称旧俱舍。陈智恺唐净慧等,作疏弘之。其后唐太宗贞观七年,玄奘法师,适印度,于迦湿弥罗国,就僧伽论师,学俱舍。归国后,永徽年中,于大慈恩寺再译之,题为阿毗达磨俱舍论,世称新俱舍,即此宗所依今本。其弟子神泰普光法宝,各作疏释,弘布此论。稍后,圆晖做颂疏义钞,遁麟作颂疏记,讲敷其胜盛。唐后此宗遂绝不传。

  第二章 此宗之位置

  此宗虽正述有宗,而折衷诸部,唯以理胜为宗,于经部义取携犹多,较之根本有部发达有加。然当大乘诸宗,判释一代佛教,立有空中三时教之法相宗,置之于有时。立藏通别圆四教之天台宗。置之于藏教。立小始终顿圆五教之华严宗,置之于小教。乃至立异生羝羊心等十住心之真言宗,置之于唯蕴无我心。皆判为小乘。

  第三章 此宗之典籍

  第一节 总说

  此宗除以俱舍论为正所依外,所宗经有四阿含等,论有七论婆沙,及阿毗昙心论,杂阿毗心论等。兹列举如下。

  ┌一、长阿含经后秦佛陀耶舍译

  四阿含│二、中阿含经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

  │三、增一阿含经前秦

  └四、杂阿含经宋求那跋陀罗译

  阿含梵语,此云传,即佛佛展转传来之意,本通大小,后专为小乘经之总名。新称阿笈摩,旧称阿含。如玄应音义云,阿笈摩,亦言阿伽摩,此云教法,或言传,展转传来以法相教授也,旧言阿含,讹略也。四阿含者,一长阿含,文言长广。二中阿含,非略非广。三增一阿含,于一法上增一至多。四杂阿含,相杂明义。如颂疏记云,一长阿含,多说长偈。二中阿含,多说中偈。三增一阿含,谓一法为始,于一法增一至多故也。四杂阿含,此翻为藏,有言种种说也。

  ┌一集异门足论—舍利子造┐

  │二法蕴足论—大目干连造│六

  │三施设足论—迦多演那造│足

  七论婆沙│四识身足论—提婆设摩造│论

  │五品类足论—世友造 ┘

  │六界身足论—世友造

  │七发智论—迦多衍尼子造—身论

  └八大毗婆沙论—有部诸论师造

  初七论中,发智一论,义门完备,喻之以身,是为身论。集异门等,义门稍狭,皆称足论。如光记云,前之六论,义门稍少。发智一论,法门最广。故后代论师,说六为足,发智为身。此上七论,是说一切有部根本论也。关于六论著作之次第及其作者,玄奘法师,旧传一说。梵士称友,释具舍论,又传一说。西藏他拉那他及布通等,又传一说。如集异门一说大拘絺罗造,法蕴一说舍利子造,施设一说目干连造。兹姑依光记宝疏等,列表如上。又此六论,除施设翻外,余皆玄奘法师所译。然今人依西藏译本对勘,知法护译施设备,即六论中施设原文略出。

  毗婆沙,译云广说胜说异说。如光记等云,毗婆沙者,毗名为广,或名为胜,或名为异,婆沙名说,谓彼论中,分别义广,故名广说。说义胜故,名为胜说。五百罗汉,各以异义,解释法智,名为意说。

  第二节 俱舍论大纲

  第一 名义

  俱舍梵语,具云阿毗达磨俱舍,阿毗此云对,达磨此云法,俱舍此云藏。对法者,无漏慧之异名。对有二义,一者对向,谓对向涅槃。二者对观,谓对观四谛。法有二种,一胜义法,唯是涅槃。其性是善是长,故名为胜。有实体故,复名为义。即胜名义,即胜义名法,故名胜义法。二法相法,通四圣谛。相者,性也,状也,望自体边名性,望他缘边名相。此四谛法,是一切诸法之性相,故名法相法。无漏尽慧,能对向涅槃果法。或能对观苦集灭道四谛,故称对法。对法有二,一胜义对法,无漏名胜,实体称义。二世俗对法,是有漏法,名为世俗。胜义对法,复有二种。一者自性,即无漏尽慧。二者随行,谓净慧眷属,即慧相应心及受想等诸心所法四相及得道共无表。世俗对法,亦有二种。一者方便。谓有漏诸慧。此复有四,一生得慧,生便得故。二闻慧,闻教成故。三思慧,因思起故。四修慧,从定生故。二者资量,谓诸论教,即是六足发智等论。此诸慧诸论,非真对法。然先因论教,次有生得。从生得后,方有闻慧。从闻慧后,次起思慧。从思慧后。始生修慧。从修慧后,起无漏慧。为真对法作资量故,亦名对法论。此论摄藏彼对法论所明胜义,故名为藏。或对法藏者,发智等论,此论以彼对法为所依,亦名对法藏。

  第二 内容

  世亲论师,依诸法无我法印以造斯论。如光记云,西方造论,皆释佛经。经教虽多,略有三种,谓三法印,一诸行无常,二诸法无我,三涅槃寂静。此印诸法,故名法印,若顺此印,即是佛经。若违此印,即非佛说。故后作论者,皆释法印。于中意乐、广略不同,或有偏释一法印,或有举一以明三。如五蕴等,唯解诸行无常。如涅槃论等,唯释涅槃寂静。此即偏释一法印。如俱舍论等,解诸法无我印,此即是举一以明三。所以就此释者,诸行无常,唯明有为。涅槃寂静,唯明无为。诸法无我,通明有为无为。欲彰此论无事不摄,故就广以明。

  此总论有九品,一界品,二根品,三世间品,四业品,五随眠品,六贤圣品,七智品,八定品,九破我品,初界品等八品,明诸法事。后破我一品,明无我理。其明诸法事中,初界根二品,总明有漏无漏法。后世间品以下六品,其别明有漏无漏法。初世间品以下三品,明有漏。后贤圣品已下三品,明无漏。其明有漏中,初世间品,明果。次业品,明因。后随眠品,明缘。其明无漏中,初贤圣品,明果。次智品,明因。后定品,明缘。兹表如下。

  ┌明诸法体……………界品

  ┌总明有漏无漏诸法┴明诸法用……………根品

  │ ┌明有漏果…世间品

  ┌明诸法事┤ ┌明有漏┤明有漏因…业品

  │ │ │ └明有漏缘…随眠品

  │ └别明有漏无漏诸法┤

  俱舍论│ │ ┌明无漏果…贤圣品

  │ └明无漏┤明无漏因…智品

  │ └明无漏缘…定品

  └明无我理…………………………………………………破我品

  第三 疏释

  此论之疏释,印度有德慧世友安慧称友之制作。现今为世所知者,唯称有一书。于中国,真谛三藏,译出此论后,自作疏释,亡逸不传。其后陈智恺唐净慧等,作疏弘之。唐玄奘法师译出此论后,其弟子普光,禀师说,作记。神泰法宝,作疏。世称俱舍三大疏。其后圆晖作颂疏,释俱舍本颂。遁麟作颂疏记,慧晖作颂疏义钞,释颂疏。世称颂疏二大释。

  第二篇 诸法概论

  第一章 七十五法

  此宗大别一切诸法为有为无为二法,又区分之为五位,更细析之为七十五法,如下。

  ┌色法…………十一 ┐

  ┌有为法│心法…………一 │

  │ │心所法………四十六├七十五法

  诸法┤ └不相应行法…十四 │

  │ │

  └无为法…………………三 ┘

  所谓一切诸法,即宇宙万有。所谓法,有任持自性,轨生物解二义。宇间所有万事万物无论为有形为无形,皆各任持自家之特性。以任持自家之特性故,能为轨范标准,令人生某事某物之了解。故皆以法名之。如光记云,释法名有二,一能持自性,谓一切法各守自性。如色等性,常不改变。二轨生物解,如无常等,生人无常等解。

  所谓有为法者,万中有众缘聚集所作为有生灭便迁之部分。如神泰疏云,众缘所为,故名有为。又颂疏云,为者,作也。此有为法,众缘造作,故名为。有彼为,故名为有为。无为法者,非因缘所作为,无生灭变迁,湛然常住之部分。如法宗原云,无因缘为作,故名无为。

  第一节 色法

  所谓色,即通常所谓物质,有变坏对碍等义。如论谓由变坏故名色,又谓有说变碍故名为色。变坏,谓物有变化,归于破坏。对碍,谓物各有其势力,假乙自他,相对相碍,如手碍手,或石碍石,或二相拟。此色法有十一种,即

  ┌五根—眼 耳 鼻 舌 身

  色法┤五境—色 声 香 味 触

  └无表色

  五根者,一眼根,谓照见青黄等色彩长短等形量,令内界之心作用即眼识发生之官能。二耳根,谓听取琴瑟等音声,令耳识发生之官能。三鼻根,谓能嗅沉檀等香气,令鼻识发生之官能,四舌根,谓能尝甘苦等食味,令舌识发生之官能。五身根,谓接触冷暖等物境,令身识发生之官能。根者,增上义,能生义。眼等五种官能,能感取外界之现象,发动内心之心识有增胜之力用,故名为根。又如草木有根,能生枝干,此眼等根,能生眼识,故名为根。此五根有胜义根,扶尘根二类,胜义根者,感取外界之现象,令内界之心识发动之官能。其体净妙,如珠宝光。扶尘根者,扶持助成胜义五根义,其体则粗显之四尘所成之肉体也。今所谓五根,正谓胜义根。如法宗原云,眼谓内处,眼识所依,能见色境,四大种所造净色为体,有色无见有对,乃至身根广说亦尔。

  五境者,一色境,谓眼根所照见之境物。如法宗原云,色谓外处,是眼所见,四大种所造,有色有见有对,此有二种,一显色,二形色。显色者,显现分明之色,形色者,体势各别之形量。或开为二十种,显色十二,形色有八,故成二十。显色十二者,青黄赤白,影光明闇,云烟尘雾。形色八者,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此中青黄赤白四种曰根本显色,余八色是此四色差别。因龙气等名云,因火名烟,烟未散名尘,地气曰雾,因日名光,因宝月等名明,障光明生于中余色可见名影,翻此名闇。更有碧红紫绿等,即是青等四色深浅不同。浅青为碧薄赤为红,青黄合为绿,赤黑合为紫。一面多生名长,一面少生名短,四面齐等名方,于一切处周遍而生名圆,中凸名高,押凹名下,于面齐平名正,于面参差名不正。二声境…

《佛教各宗大意(黄忏华居士编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