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谓耳根所听取之境物。如法宗原云,声谓外处,是耳所闻,四大种所造,有色无见有对。此有八种,一有执受大种为因有情名可意声,如好语声,即歌赞等。二有执受大种为因有情名不可意声,如恶语声,即骂詈等。三有执受大种为因非有情名可意声,如好拍手声,即合意拍手声等。四有执受大种为因非有情名不可意声,如恶拍手声,即叱呵拍手声等。五无执受大种为因有情名可意声,如好化语声,即化人软语等。六无执受大种为因有情名不可意声,如恶化语声,即化人呵责声等。七无执受大种为因非有情名可意声,如好风林声,即非情出好声。八无执受大种为因非有情名不可意声,如恶风林声,即非情出恶声。初有执受无执受者,心心所法共所执持,摄为所依处,众缘所触对时,能觉苦乐等,名有执受。与此相违,名无执受。言有执受无执受大种者,属于有情身内之四大种,有执受义,名有执受大种。属于木石等外物之四大种,无执受义,名无执受大种。言大种为因,谓一切声皆因四大相击发故。即人畜等有苦乐之感觉,其身中所发之声,谓之有执受大种因声。反之,山川草木金石等,无苦乐之感觉,其所发之声,谓之无执受大种因声。次有情名非有情名者,能诠表事理,谓之有情名。反之,不能诠表事理,谓之非有情名。次可意不可意者,适顺闻者之意,谓之可意。反之,不适顺闻者之意,谓之不可意。三香境,谓鼻根所能嗅之境物。如法宗原云,香谓外处,是鼻所嗅,四大种所造,有色无见有对。此有好恶等不等四种。沉檀等,名好香。葱薤等,名恶香。好恶香中,增益依身,名为等香。损减依身,名不等香。四味境,谓舌根能尝之境物,如法宗原云,味谓外处,是舌所尝,四大种所造,有色无见有对。此有苦醡辛甘咸淡六种,余味皆是此六差别。五触境,谓身根所接触之境物。如法宗原云;触谓外处,是身所触,是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有色无见有对。此有十一种,一地,二水,三火,四风,五滑,六涩,七重,八轻,九冷,十饥,十一渴。此中前四,曰能造触。后滑涩等七种,曰所造触。宇宙间一切物质,无一非地水火风四种所造,故名能造触。但此能造四大,非通常眼所见之地水火风,特名物质之坚性曰地,湿性曰水,暖性曰火,动性曰风,此四,实四大,又名性四大。眼所见者显色形色,假四大也,又名事四大。谓青等地,依显色立。长短等地,依形色立。此非实地,实地是坚,唯身根得,非眼根见。言大种者,大有三义,一体宽广故。谓四大种遍所造色,其体宽广。二增盛聚中形相大故,谓大地大山地增盛,大江大海水增盛,炎炉猛焰火增盛,黑风团风风增盛。三能起种种大事用故,如地能持世界,火能坏初禅,水能坏二禅,风能坏三禅。种唯一义,与一切所造色为所依故。余色所依,是能生义,故名为种。滑涩等七种者,四大种所造,故名所造。此所造触,非离四大别有实体,特于水火二大势用增而柔软,立滑性。于地风二大势用增而粗强,立涩性。于地水二大势用增而可称,立重性。于火风二大势用增而不可称,立轻性。冷饥渴三,相隐难知,从果为名。暖欲名冷,食欲名饥,饮欲名渴。境者,境界义。色等五种者,眼等五根所缘境界,故名为境。
无表色者,对表示于他令之内心是善是恶之色法言,谓不能表示心等令他了知之色法。如法宗原云,言无表者,无表难以色业为性,如有表业,而非表示内心善恶令他了知,故名无表。即吾人动身体发言语行善或作恶时,发内心是善是恶之表业表色,同时原因结果之法则,击发将来必感其结果之原因于身内。以其所击发之原因,无形无象,无表示令他了知,名之曰无表色。无表虽名为色。而其体非极微,唯从其能击发之身语予所击发以色名。
第二节 心法
心法者,心之主作用,即根境相对时,依根生了别境之总作用。对所缘境,唯取其总相,恰如国王,主宰一国,故名心王。此一心法,有心意识三名。梵云质多,此云心,是集起义,谓由心力引诸心所及诸一切所作事业,如树之心,集起皮肤及枝叶等。梵云末那,此云意,是思虑义,以心能思量故。梵云毗若南,此云识,是别了义,谓心能于境能了别故。如论云,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别故名识。此心对所缘境时,以其对境有六总别,心王亦生六种不同。即
心法—眼识 耳识 鼻识 舌识 身识 意识
眼识依眼根,了别青黄赤白长短方圆等色境。耳识,依耳根,了别内声外声等声境。鼻识,依鼻根,了别好香恶香等香境。舌识依舌根,了别甘辛苦碱等味境。身识,依身根,了别坚湿暖动等触境。意识, 依意根,即于前念现起无间灭已之意识、能了别内外百般事理诸法。
此六种心王,虽各对所缘境,有了别之作用。而于中略有自性分别,计度分别,随念分别三种。心识自性,对现前境,寻求动跃,如眼识识别色,耳识识别声,体即分别,名自性分别。散心意识相应智慧,于过现未不现见事,计较量度,名计度分别。若散若定意识相应诸念。忆念分别过去等境,名随念分别。自性分别,无随念分别及计度分别义,恰如无分别。眼等五识,唯有一自性分别,故名无分别。第六意识具三,广考察思惟,故名有分别如论云,分别略有三种,一自性分别,二计度分别,三随念分别。由五识身,虽有自性,而无余二,说无分别。如一足马,名为无足。
第三节 心所法
心所法者,心所有法之略,从属心王而起之心作用也。即心王所有贪嗔等别作用之心法。心王总了别所对境。心所对之,起贪嗔等情。此心所法,有四十六种,大别为六类,如下。
┌(一) 大地法—受 想 思 触 欲 慧 念 作意 胜解三摩地
│(二) 大善地法—信 不放逸 轻安 舍 惭 愧 无贪 无嗔 不害 勤
心所法┤(三) 大烦恼地法—痴 放逸 懈怠 不信 惛沉 掉举
│(四) 大不善地法—无惭 无愧
│(五) 小烦恼地法—忿 覆 悭 嫉 恼 害 恨 谄 诳 憍
└(六) 不定地法—寻 伺 睡眠 恶作 贪嗔 慢疑
第一大地法,总称恒于一切心有之心所。一切心作用生起时,此心所必与之相应俱起,故明大地法。受等十法,遍善恶无记等一切心,名为大法。地谓所依行处,即目心王。此心王是彼受等十法所依行处,大法之地,名为大地。受等十法,是大地心王所有,名大地法。受谓领纳,此有三种,苦乐俱非有差别故。想者取像,谓于前境取差别相。思者造作,谓能令心有所造作。触谓触对,根境室三和合而生,能有触对。欲谓希求所作事业。慧谓于法能有选择。念谓于缘明记不忘作。作意者,作动于意,谓能令心警觉为性。胜解者,谓能于境印可,此事如此非不如是,起殊胜解。三摩地者,此云等持,平等持心,于一境转。
第二大善地法,总称恒于诸善心有之心所。其性善,遍与一切善心相应俱起,故名大善地法。信者。澄净也。如水清珠,能清浊水。心有信珠,令心澄净。有说于四谛三宝善恶业果忍许名信。不放逸者,修诸善法。轻安者,谓心堪忍性。轻谓轻利,安谓安适。于善法中有所堪忍,名心堪忍性。舍者,舍离沉掉,令心平等,无警觉性。惭者,于所造罪,自观有耻。愧者,于所造罪,观他有耻。无贪者,谓于顺境不著。无嗔者,谓于逆境不恚。不害者,谓无损恼。勤者精进,谓能令心勇悍为性。
第三烦恼地法,总称恒于染污心有之心所。其性恶或有覆无记,扰乱有情,遍与一切染心相应俱起,故名大烦恼地法。痴者愚痴,亦名无明,迷境起故。亦名无智,无决断故,亦名无显,无彰了故。放逸者,谓不修善法,是修诸善所对治法。懈怠者,谓心不勇悍,是前所说勤所对治不信者,谓令心不澄净,是前所说信所对治,惛沉者,惛谓惛昧。沉谓沉重,于善法中无所堪任,亦名身心之无堪任性。掉举者,谓令心不寂静性。
第四大不善地法,总称恒于不善心有之心所。其性恶,遍与一切不善心相应俱起,故名大不善地法。无惭者,谓于所造罪,自观无耻。无愧者,谓于所造罪,观他无耻。
第五小烦恼地,总称少分染污心俱之心所。其性恶,或有覆无记,而各别现行,故名小烦恼地法。忿者,除嗔及害,于情有情,令心愤发。覆者,隐藏自罪。悭谓违财施法施,令心悭著。嫉谓于它诸兴盛事,令心不喜。恼谓坚执诸有罪事,由此不取如理谏诲。害谓于他能为逼迫,由此能行打骂等事,恨谓于忿所缘事中,数数寻思,结怨不舍。谄谓心曲,由此不能如实自显,或矫非拨,或设方便,令解不明。诳谓惑他。憍谓染者自法为先,令心放逸无所顾性。
第六不定地法,总称不入前五地之心所。非若大善地法,其性定善。非若大烦恼地法小烦恼地法,其性定不清净。又非若不善地法,其性定恶。遍善恶无记三性,而又非若大地法定遍一切心而起,故名不定地法。寻谓寻求。伺谓伺察。心之粗性,名之为寻。心之细性,名之为伺。睡眠令心昧略为性,无有功力执持于身。恶作者,谓缘于恶作事心追悔性。恶作体者,谓不称情所作事业,非不如理事。贪谓贪爱。嗔谓嗔恚。慢谓对他心自举性。疑谓于谛疑豫为性。
第四节 心不相应法
心不相应法者心不相应法非色非心之有为法也。义钞释之云,广应云非色非心不相应行。言不相应,简一切心心所。言行简色及无为法,以彼非行蕴故。此法无缘虑用,不与心义相应。又非质碍性,不与色义相应,故名之为不相应。行者,造作迁流义。非色非心之不相应,非若无为法常住不变,故更加行字,表其有生灭变迁。此不相应行法有十四种,即
不相应行法—得 非得 同分 无想果 无想定 灭尽定 命根 生 住
异 灭 文身 名身 句身
有部宗言色心之外有别实物名得,能令色心善恶等法,系属有情。非得与上相违,能令色心善恶等法,舍离有情。一切有情,智愚各别,善恶不同,乃至凡圣悬殊,皆此得非得…
《佛教各宗大意(黄忏华居士编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