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之故。若无有得,异生圣者,同起世俗心,应无异生及诸圣者建立差别。经部释之云,岂不烦恼圣人已断凡夫未断,有差别故,应有凡圣差别,不由其得。由所依五根及心王中,有或种无或种有差别故,烦恼已断未断义成。圣者所依身中,无生惑种子能,名烦恼断。或凡夫用世间六行等智道,损伏所依身中烦恼种子,无近生惑功能,亦名为断。与上相违,名为未断。故所依身中,唯有种子,未为圣道永拔烦恼种子,未为世间道伏损烦恼种子,未为邪见损伏生得善种子,若加行善增长自在,于如是位立成就名,种子之外,无有别物。此中何法名为种子,谓名与色,于生自果,所有转邻近功能。次有部谓有别实物,名为同分,一切有情,其形体业用,虽千差万别,而人与人有所同,禽兽与禽兽有所类,此则同分所使然也。即所谓同分者,诸有情类其身形诸根业用等,彼此相似之原因也。诸有情上有情同分。能令有情展转类等,一类有情各别同分。能令界等展转类等,名有情同分。能令蕴处界法自类相似,名法同分。经部宗谓相似种类诸行生时,于中假立人同分等,无别实体。如诸谷等同分非实。无想果者,由修无想定所招色界第四禅无想天之果报。有部宗谓若生无想有情天中,有不相应行异熟果法,能令未来心心所灭明为无想。此法体性,是实有物,所以能遮未来心心所法,令暂不起,于五百劫中间,长时无想。复有前心不相应行法,能令心心所灭,名无想定。一类外道,计无想异熟为真解脱,为求证彼,以出离想作意为先所修之无心定也。复有别不相应行法,能令心心所灭,名灭尽定。圣者厌心身之过劳,为求静住,以止息想作意为先所修之无心定也。有部宗谓二定实有,以能遮碍未来心令不生故。经部谓此证理不应然,由前定心能遮碍故,谓前定心与所余心相违而起。由此起故,唯令余心暂时不转。唯不转位,假立为定,无别实体,入前出后,两位皆无。命根者,命谓寿命,增上名根,有部谓有别法能持有情暖识,或经十年,或百年等,令不失坏,说名为寿。经部谓由三界业力所引同分住时势分相续决定,随应住时尔所时住,或经十年,或百年等,即此势分假说为寿。次生住异灭,此四称有为四相,即是有为法之标相,故法若有此,应是有为,与此相违,是无为法。生者,能起义,令有为诸法未来未起者流入现在。住者,能安义,令已起者暂时安住。异者,能衰义,令已往者衰损变易。灭者,能坏义,令已变者坏灭,流入过去。由此四相之作用,令宇宙无边之万象,生灭变迁。有部宗谓定有有为四相,令一切诸法成有为法,由四本相生住异灭。令本相成有为法,由四随相生生住住异异灭灭。即生本法者,大生相。生大生相者,小生相。乃至灭本法者,大灭相。灭大灭相者,小灭相。本法四本相四随相,合有九法。四本相,除自体,向他八法,施能起等功能。四随相,独向本相,施功能。如论云,本相中生,除其自性生余八法。随相生生,于九法内,唯生本生。经部宗约诸行相续,假立四相。初生起位,名生。终尽灭位,名灭。中间相续,随转不断,名住。即此住时前后刹那差别,名住异。若据刹那假立,本无今有,体起名生。有己还无,无时名灭。能引后后刹那嗣前前起,或即此念后后刹那嗣前前起,名住。即彼住相或与前念,或与后念有差别故,名为住异。四相于法,非即非离,有因缘合。诸法即生,无即不生,何劳生相。是故生等唯假建立,无别实物。名谓色声等名,诠事物之自性者。身者,积聚义。二名积集,名名身。三名已上,名多名身。句谓诸行无常等章句,诠事物之义理者。文谓名句所依恶阿壹伊等音声屈曲级字形。有部宗谓别有实物,名为名等。若依经部,名等是假。如经部间云,岂不比三语为性故,用声为体,色自性摄,如何乃说为心不相应行有部答云,此三非以语为自性,语是音声,非唯音声,即令了义。谓语发名,名能显义,乃能令了。经部叙自宗义云,非但一切因生皆称为语,要由此声有所诠表,义可了知,方称为语,如是此十四不相应行法,有部宗谓色心以外别有实物。经部宗谓唯假建立。
有部宗对于有为法体与三世之关系,立三世实有法体恒有。谓一切有为诸法,于三世中,自体恒有,即现在之事物不待言,过去未来之事物,其法体亦历然实有。说三世实有,婆娑有四说,一法就尊者,说由类不同有三世,谓有为诸法,从未来至现在时,舍未来类,得现在类。若从现在流至过去,舍现在类,得过去类。但类不同,非体有异。如破金器作余物时,形虽有殊,而体无异。二妙音尊者,说由相不同有三世。谓有为诸法,在过去,正与过去相合,而不名为离现未相,以过去相显,但名为过去。现在,正与现在相合,而不名为离过为相。未来,正与未来相合,而不名为离过现相。随显得名,准过去说。三世友尊者,说由位不同有三世,谓有为诸法,三世迁流。未作用位,名为未来。正作用位,名为现在。作用谢位,名为过去。至位位中,作异异说。如运一筹,置一位名一,置百位名百,置千位名千,历位有别,筹体无异。四觉天尊者,说由待不同有三世,待谓观待,前观于后,名为过去。后观于前,名为未来。观待前后,名为现在。如一女人,名母名女,观女名母。世亲论师评此四家,谓第三世友立世最善,以约作用位立世差别故。
经部立现在有体过未无体,谓一切诸法,惟于现在实有。然经部宗立三世者,谓过去世曾有,故名有。未来当有,故名有。过去有,是现果说曾有因。未来有,现在因说当有果。若假若实,若曾若当,如其所有而说有言,非皆实有犹如现在。
第五节 无为法
无为法有三种,即
无为法—虚空无为 择灭无为 非择灭无为
虚空无为者,依有部,虚空语,直指大虚空,无限无际离一切障碍之无为法也。世言虚空者,于空界色就虚空声,空界色虽非能碍而是所碍。被余色障而开避故,其体不生。此无为以无障碍为自性,由无障碍故,遍满一切处,弥纶十方界,非能碍亦非所碍,故一切有障碍之色法于其中自在行动,而虚空无增减消长,常住不动,故名为虚空无为。
择灭无为者,离烦恼之系缚所显,诸相寂灭之真理也。择灭者,涅槃之异名,具足应云择力所得灭。择力者,智慧。智慧有拣择一切事理之力用,故名为择。以此智慧,简择四圣谛理,断灭无始以来系缚我等之身心令不得自在之烦恼时,证得本来恒存之灭理。从能证之择力,名所得诸相寂寂之真理,为择力所得灭。
非择灭无为者,非因智慧之简择力所得,但由有为法缘阙不生,所得之灭理,即一切法缘会则生,生缘阙时,住未来世,毕竟不生。于不生时,得非择灭。如眼与意识专一青色时,同时所余不见闻等黄赤等色及余四境,落谢过去。五境已谢故。能缘彼境之五识,永不复起。由五识等不能缘彼过去境界,缘不具故,得非择灭。此阙缘不生法,既无生故无灭,不生不灭,故与彼生灭变迁之有为法相违。故名之曰非择灭无为。
第二章 三科
此宗以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三科,总摄一切诸法。五蕴者,谓色受想行识,诸有为法和合聚义,是蕴义。诸有为法品类差别,略为一聚,名之为蕴。一色蕴,摄十一种色。二受蕴,摄心所中受。三想蕴,摄心所中想。四行蕴,摄五十八法。谓四十六心所中,除受想二,余四十四及十四不相应。五识蕴,摄心王。于五法中,前四有为,后一无为。有为聚集,故皆蕴摄。无为非聚集,故蕴不摄。
十二处者,谓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生长门义,是处义。是能生长心心所法处,故明为处,由六识生,必托根境,方能起故。眼耳鼻舌身色声相味触处,如其次第,摄十一种色中前十种。意处,摄心王,法处,摄六十四法,谓色中无表,四十六心所,十四不相应,及三无为。此中摄尽一切诸法无余。
十八界者,谓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种族义,是界义。此有两释,一解,族者,谓种族也,是生本义,如一山中,有金银铁等矿,说名多界。于一身中有色声等十八类诸法种族,名十八界。一解,界声,表种类义,谓十八法种类自性各别不同,名十八界。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界,如其次弟,摄前十一种色。意界及六识界摄心王。法界,摄六十四法。
论言所化有情有三品故,世尊为说蕴等三门。初就所迷浅深说三科,或愚心所总执为我,为说五蕴。以五蕴中一蕴是色,一蕴是心。分心所法为受想行三蕴,广明心所法,故说五蕴,能破彼执。或唯愚色总执为我,为说十二处。以二十处中,十处是色,唯意法非色,广明诸色法,故说处门,能破彼执。或愚色心总执为我,为说十八界。以十八界广说色心,十界是色,余八是心,故说界门,能破彼执。次约机根利钝说三科,上根总利,说略便解,为开五蕴。中根稍迟。说处方解。下根最顿,要须广说,故为谈界。后随乐欲略广说三科,为乐略中及广文故,如其次第,说蕴界等三。兹列表如下。
所迷浅深 机根立钝 乐欲略广
┌蕴—愚心所—上根(利)—乐略
三科┤处—愚色——中根(中)—乐中
└界—愚色心—下根(钝)—乐广
有部宗谓蕴等三门,皆是实法。经部宗谓蕴处是假,唯界是实。若依论主,唯蕴是假,余二并实。此中处中,现十二处,八处实有,四处少分实有。如色处中,显色实有,形色实无。声处中,无记刹那声实有,相续语叶善恶等声是实无。触处中,四大实有,余触实无。法处中,定境界色受想思实有,余心所法思假上立实无。不相应法,三无为法,亦是实无。
第三篇 因果论
第一章 六因
一切有为法。必依因缘和合后得生。此宗立六因四缘五果。论定原因结果之规则。六因者,一能作因,二俱有因,三同类因,四相应因,五遍行因,六异熟因。一能作因,谓于有为法生时,不为障,或能助彼者,故此因有二类,一有生力,二无生力。如光记云,…
《佛教各宗大意(黄忏华居士编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