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各宗大意(黄忏华居士编述)

  佛教各宗大意

  黄忏华居士编述

  佛教之典籍,浩如渊海;敷辞既极古奥,陈义又至深颐;大小乘个经论乃至梵华二土各家之撰述,其立说复甚纷歧;职是至有研究佛学至数年十数年,而于佛教之真实义,不免如盲摸象模糊者。其实佛典率组织严整,佛学为有统绪有条贯之学,茍得其要领,则三藏十二部,若网在纲,不难迎刃而解,而佛法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佛教各宗大意—释迦牟尼佛略传

  佛教各宗大意—印度佛教史纲

  佛教各宗大意—中国佛教史纲

  佛教各宗大意—俱舍宗大意

  佛教各宗大意—唯识宗大意

  佛教各宗大意—律宗大意

  佛教各宗大意—成实宗大意

  佛教各宗大意—三论宗大意

  佛教各宗大意—禅宗大意

  佛教各宗大意—天台宗大意

  佛教各宗大意—华严宗大意

  佛教各宗大意—密宗大意

  佛教各宗大意—净土宗大意

  佛教各宗大意序辑第一种

  —释迦牟尼佛略传

  黄忏华居士编述

  再版自序

  初稿

  导言

  一、 创诞

  二、 幼学

  三、 婚对

  四、 厌俗

  五、 修道

  六、 自觉

  七、 成道

  八、 教化

  九、 示疾

  再版自序

  佛教之典籍,浩如渊海;敷辞既极古奥,陈义又至深颐;大小乘个经论乃至梵华二土各家之撰述,其立说复甚纷歧;职是至有研究佛学至数年十数年,而于佛教之真实义,不免如盲摸象模糊者。其实佛典率组织严整,佛学为有统绪有条贯之学,茍得其要领,则三藏十二部,若网在纲,不难迎刃而解,而佛法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本书之编述,其主旨即在将佛教各宗之教义,提要钩玄,并加以整理,使成体系,冀有志斯学者,由此粗疏之轮廓,得各宗之大概,然后以之为阶梯,进而为精密之研究,庶不至颟顸佛法,儱侗真知。

  然本书脱稿于民国二十年,出版于民国二十三年,光阴迅速,已数十年矣。此数十年来,各人之学术思想,不无变迁;从而对佛教之教史教义,其观点与前此不无出入,使在今日执笔为各宗教史教义之叙述,或与本书不无差异。特本书以介绍为职志,而所介绍者,佛教各宗传统之学说也。此各宗传统之学说,在中国之佛学界,屹然立千百年未替,所有研究佛学者,莫不经此阶段也。且如前所述,本书为研究佛学穷年而不得其要领者而作,亦大略椎论而已。至对于教史,探讨而为精审之考证;对于教义,沉浸而为缜密之研究;是则有待专书。

  民国三十六年八月 黄忏华

  佛教各宗大意初稿

  凡例

  1. 本书于抗尘走俗之余草成自知其必多挂漏必多纰谬苦无闲暇详加订正诸望贤达锡以教言

  2. 本书各宗宗名概用通行之名称

  3. 唯识一宗陈义最富故本书唯识宗大意篇幅较多

  4. 本书关于唯识一宗多秉承吾师欧阳竟无先生之著述关于密宗多受业于先师桂柏华先生时所侧闻其承太虚法师示教及其著述而拟订者亦伙间亦采及时意贤之著述以行文之便不克一一注明谨附志于此

  佛教各宗大意

  导言

  佛教者,释迦牟尼佛,于菩提道场,霩然大悟,成无上觉后,如其所证所由证而说之教法。佛之为言觉也,于一切法一切种相,能自开觉,亦能开觉一切有情,如睡梦觉,如莲花开,故名佛。教者,圣人被下之言。他方六根识利,六尘得为经,有佛为众生说法令得道者;有佛放无量光明,众生遇之而得道者;有佛神通变化指示其心而得道者;有佛但现色身而得道者;有佛以食与众生令得道者;有佛众生但念而得道者。此土耳根利故,教体偏用声尘,清净在音闻。能说者,佛薄伽梵之内证自觉圣智。自觉圣智者,一切智智也。一切为名色等无量法门,各摄一切法。如是无量三四五六等乃至阿僧祇法门,摄一切法,是一切法中,一相异相,漏相非漏相,作相非作相等。一切法各各相,各各力,各各因缘,各各果报,各各性,各各得,各各失。一切智慧力故,一切世一切种尽遍知解,是名一切智。一切智智,即是智中之智也,但一切种遍知一切法,亦知是法究竟实际常不坏相,不增不减,犹如金刚。所说有二:一诸法实相,二修证法门。诸法实相者如是一切诸法本来如此之真实相也。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也。所谓常常时,恒恒时,如来出世,若不出世,诸法法性安立,法界安住也。修证法门者,佛薄伽梵如诸法实相为众生说,令诸众生如说而修,如修而正之法门也。所谓如实修行也。所谓如如而行也。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也。六度万行也。夫如是佛教之为教,则高矣远矣,无以状之,状之曰周,遍圆满广大,而其义乃浩如渊海,号称八万四千法门。后世诸师,或尊某法,或崇某义,或主某经某论,各据一门,以标宗尚,而施设门庭,故有大小各宗。其在印度,小乘有上座大众二十不执,大乘有中观瑜伽空有二宗。其在中土有十三宗,曰律宗,成实宗,俱舍宗,三论宗,涅槃宗,地论宗,禅宗,摄论宗,天台宗,静土宗,唯识宗,华严宗,密宗。十三宗中,涅槃地论摄论,后归入天台华严唯识,流传迄今者,实为十宗。各宗之大师,常有教相判释,以判各宗之高下而定自宗之位次。于宗有五教十宗说,如贤首是。有五时八教说,如天台是。然教相判释之兴,远在六代,非止台贤二宗,特二宗之教判,流传最广,他家遂为所掩耳。教判既兴,门户遂起,今悉不取,第就各宗性之所,近汇为一辑。俱舍言五位七十五法,言业感缘起。唯识言五位百法乃至六百六十法,又统诸法而集中于识,言缘生法二空所显真如性,皆识所变。南山判唯识为圆教,以种子为戒体,为一辑。成实析法明人法二空。三论说诸法皆空为所得中道。佛心空诸所有,彻法源底,为一辑。天台三界圆融。华严法界无障碍,为一辑。真言言三密相应即身成佛。三密者,结印持名观想。静土出密乘莲花部,念佛观佛与持名观想略同。为一辑。而以释迦牟尼佛略传印度佛教史纲中国佛教史纲为序焉。

  释迦牟尼佛略传

  一 创诞

  兹篇所述者,佛教开祖释迦牟尼佛之略传。所谓释迦,种族之称。牟尼,则智慧之义。义即释迦种族中之智者。旧义做作能仁寂寞。此为释迦佛程道后之尊称。其未出家时,名悉达多,又作萨婆悉多,义云一切义成。姓瞿昙,又名乔答摩。父名净饭,中印度迦琵罗城之城主也,母摩耶夫人,同族拘利城主善觉王之王女。佛典称释迦牟尼佛前身,号护明朴菩萨,处兜率天大悲愿力,示现受生,以距今二千五百年前至二千九百年前阳春四月八日之清晨,创诞于蓝琵尼园中无忧树之花下。佛典称太子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大狮子吼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大庄严经云:诸佛如来出现于世,不于天上而成正觉转妙*轮,但于人间示现成佛。何以故?若于天上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人中众生,咸作是念,我既非天,何能堪任修习佛道,便生退屈。由是义故,但于人间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净饭王闻讯,即往蓝琵尼园,见太子相好殊异,欢喜踊跃,遂抱太子还宫,召阿私陀仙相之。仙谓太子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分明显著。若在家。定当得作转轮圣王,若舍出家,必得成就于无上道。

  二 幼学

  太子生后,甫经七日,摩耶夫人即命终。佛典称夫人以怀太子功德大故,上生忉利。太子姨母波阇波提,亦净饭王妃,乳养太子,如母无异。太子十七岁,婆罗门跋陀罗尼尊者,受王请,教太子习世间书典。太子于少日月,闻一知万,去遽穷蕴邃,凡诸技艺典籍议论天文地理算数射御悉皆通达。非但识慧胜一切人。其力勇健亦无等者。十五岁时,净饭王依当时之礼制,以七宝器盛四大海水灌太子顶,立为太子。

  三 婚对

  太子年渐向大,观诸世间皆悉无常,不乐在世受于五欲。净饭王忧之,并忆阿私陀仙受记之语,急为婚聘,以懈其志。十七岁时,为纳摩诃那摩女耶输陀罗为妃。并为造三时殿,温凉寒暑,各自异处,其殿亦以七宝庄严,华果池鸟,不可称计复选聪明智慧颜容端正善于歌舞之宫女,遣往给侍太子,集人间之乐事以娱之。太子初不以是有所恋者。

  四 厌俗

  先是太子幼时随净饭王游于田野,止息阎浮树下,见诸农夫勤劳执役,虫随土出,鸟寻啄之。伤愍众生互相吞食。遂于树下端坐思惟。净饭王强令还国者再,至于流泪,太子始归。及太子长,厌俗乐出家心,日以增进。时有一婆罗门子,名忧陀夷聪明智慧极有辩才。王使与太子为友,旦夕随侍太子,具说五欲乐事,令其心动不乐出家。一日太子与忧陀夷出游,途有一人,头白背伛,拄杖羸步。问诸驭者,知为老人,遂自念言,日月流迈,时变岁移老至如电,身安足恃,我虽富贵,岂独免耶?云何世人,而不怖畏!复经少时,启王出游,见有一人身体羸瘦,面色痿黄。问诸驭者,知为病人遂自念言如此病苦普应萦之。云何世人耽乐不畏!是时更见一人卧于舆上,室家号哭而随送之问诸驭者,知为死人遂自念言世间乃复有此死苦,云何于中而行放逸,心如木石,不知怖畏!最后见有比丘,著坏色衣剃除须发,执持应器,杖锡而行。太子问之,知其能破结贼,不受后身,便自唱言,天人之中,唯此为胜,我当决定修学是道。时王复增诸妙伎女而娱乐之。太子于夜分见诸众女熟睡,衣裳披露,不净流溢,倍增厌离。

  太子既见世间有生老病死诸苦,无有贵贱而无免脱。感人生之无常,悲众苦之逼切。又见宫嫔。之不净弊恶,悟尘世之多不足凭遂于十二月八日之夜半,命御车者匿驾白马犍陟,舍王宫,出城求道。尔时太子说誓曰:我若不断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终不还宫。我若不得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又复不能转于*轮,要不还与父王相见若当不尽恩爱之情,终不还见。摩诃波阇波提及耶输陀罗。又答车匿言,世间之法,独生独死,岂复有伴。又有生老病死诸苦,我当云何与此作侣。今为遇断诸苦故,而来至此。苦…

《佛教各宗大意(黄忏华居士编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