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各宗大意(黄忏华居士编述)▪P27

  ..续本文上一页执为实有,曰法执。即不了五蕴法体如幻虚假(即迷诸法体,)执为心外实法。此二执者,十烦恼中萨伽耶见所执也。由此我法二执,生烦恼所知二障。一烦恼障者,根本烦恼随烦恼,扰乱有情,不令出离生死苦海,故名烦恼。此烦恼障蔽涅槃,不得解脱,名烦恼障。以执遍计所执实我之萨迦耶见为上首。二所知障者,有漏无漏有为无为一切诸法,是应知境,故名所知。根本烦恼随烦恼,覆蔽所知境之实性,令能缘心于所知境迷闇不了,能障菩提,名所知障。以执遍计所执实法之萨迦耶见为上首。此烦恼所知二障,皆以根本烦恼随烦恼为体,特于同一烦恼有人执边法执边,立二障名。即名迷事物用和合事边,曰烦恼障。名迷事物体如幻理边,曰所知障。此二执二障,又各有俱生分别二种。俱生者,由无始以来虚妄熏习之内因力,恒与身俱,不俟外缘,自然转起之烦恼。分别者,兼藉现在世邪教等外缘,分别计度,然后方起之烦恼。烦恼障中,分别烦恼障,有发起有漏善恶业之作用,即发业惑。俱生烦恼障,有润溉善恶业种令生当果之作用即润生惑。所知障无发业润生之作用,但能覆所知境,障碍生解,令不得生。是故烦恼障者,流转之根源。所知障者,迷妄之根源也。

  第二节 业—业杂染

  所谓业者,因烦恼或因烦恼缘助善法于身口意上所作诸种行业,而第六识相应思心所之作用也。此思与信等善心所俱,于三业中,造作一切恶法时,熏成善恶三业之思种子。其现行虽刹那即灭,而所熏种子,摄藏于第八识中,相续不断,而资助善恶趣亲因缘之名言种子。所谓业者,造做义。诸造作,思之发动也。故以思种子为主,以与之相应之善恶心心所所熏种为眷属,合名为业。是等业种子,常资助善恶趣异熟无记名言种子,令引发当生果报。如能引生人趣果报之亲因缘种子,无始时来,摄于第八识中,相续不断。此种子中含人趣总报别报共相不共相种子,与引生人趣相当之业种子来会时。强者先牵,现行次生之果报。余趣之果报,亦然。

  第一 善不善无记业

  业有善不善无记三种,依如大论,善业者,谓无贪无嗔无痴为因缘业。不善业者,谓贪嗔痴为因缘业。无记业者,谓非无贪无嗔无痴为因缘,亦非贪嗔痴为因缘业。其中正招异熟果报者,善染污二业也。善染污二业中,正成业道者,下所述故思业也。

  第二 故思不故思业

  思有三种,一审虑思,二决定思,三动发胜思。审虑思者,将发身语,先审虑之思。决定思者,起决定心,将欲作之思。动发胜思者,正发身语,动作于事之思。如大论云,此中故思所造业者,谓先思量已,随寻思已,随伺察已,而有所作。凡经此三种思所作行为,名故思业。不经此三种所作,名不故思业。故思业意思强故,思种子之势力强,不故思业反之,势力弱。对法论及伦记说故思业有五种,一他所教敕故思造业,谓因他强力即王侯等之所教敕指令,发起故思起造诸业。二他所劝请故思造业,谓因他劝请或他引导,发起故思,起造诸业。三无所了知故思造业,谓不了知其事之可否得失,无所执者,随他欲造业者所作,发起故思,起造诸业。四根本执著故思造业,谓为贪嗔等诸不善根缠蔽其心,猛利执著,发起故思,起造诸业。五颠倒分别故思造业,谓依颠倒分别之内见,爱乐邪法,为求当来可爱异熟,发起故思,起造诸业。以上五种故思造业中,前三种轻故,属下述不增长业。后二种重故,属增长业。

  第三 增长不增长业

  起造诸业,而令业种子增长者,谓之增长业。设有故思不起身语等业,及虽起身语等业而不令能生种子增长者,谓之不增长业。增长业,定受异果。不增长业,不定受异果。上所述不故思业,皆不增长业。故思业中,有增长不增长。大论言不增长业有十种,一梦所作,二无知所作,三无故思所作,四不利不数我作,五狂乱所作,六失念所作,七非乐欲所作,八自性无记,九悔所损。十对治所损。又依大论,不增长业,若无追悔,不修对治,名增长业。若追悔等,名不增长。或先增长业,由追悔等,名不增长。不追悔等,名增长业。

  第四 定不定业

  依以上区别,生定不定业之分别,定不定者,定受异熟果与不定也。此中又有顺现法受业顺生受业顺后受业顺不定受业等四种。顺现法受业者,以猛利之意乐方便所作,现生感异熟果之善不善业。即今世作业,今世受报。顺生受业者,次生感异熟果之善不善业。即今世作业,次世受报。顺后受业者,于第三生以后感异熟果之善不善业。即今世作业,至第三生以后受报。顺不定受业者,感异熟果之时分不定之善不善业。即虽于今世作业,而受报之时分不定。故又生异熟定,时分定,俱决定,俱不定,四句。依了义灯义,于中第三是定,余三不定。第一报定而时不定。第二反之,时定而报不定。故除第三外,俱是不定。

  第五 福非福不动业

  又依所感果报之胜劣,分为福业非福业不动业三种。福业者,感欲界人天善趣总报,及五趣中殊胜别报之业。非福业者,感欲界三恶趣总报,及五趣中鄙劣别报之业。不动业者,感色无色界总别二报之业。

  第六 总别报业

  前顺生顺后二业中,感总报者,曰总报业,又名引业。引者牵引,意谓牵引果报之总体。感别报者,曰别报业,又名满业。满者圆满,意谓圆满别报之果体。如对法云,善不善业,于善趣恶趣中感生异熟时,有二种差别,谓招引业圆满业。招引业者,谓由此业能牵异熟果。图满业者,谓由此业生已,领受爱不爱果。

  凡业,因思种子之势力,异其结果。故善恶之区别,或定不定等之差异,皆因意思之强弱而异。而所谓此业引异熟果者,非由外铄,特业种子自然之势力,起引自果之作用而已。

  第三节 苦—生杂染

  所谓苦者,谓因烦恼及业故生,因生故苦。所言生者,谓有情生及生所依处。即有情世间器世间,亦即依正二报。有情生者,谓诸有情,随其所作善恶之业,生在那落迦傍生饿鬼人天五趣中。言五趣者,依如玄赞,谓趣所趣,五蕴假者起烦恼业所归趣处,立以趣名。那落迦者,梵云捺落迦,此云苦器,亦云不可乐,亦云非法行处,造非法行处也。或在山间,或大海边,今言地狱,从本大处以为言耳。那落迦,此云恶者。造恶之者,生苦器中,故名苦器。无地狱名,处所不定,非唯地故。地持云,增上可厌,故名泥犁。离心亦云,不可乐故,名为地狱。傍生者,俱舍云,以傍行故,名为傍生。或名畜生,畜者育畜之义。人之资具,人所畜养之生,故名畜生。饿鬼者,杂心云,以从他求,又常饥虚,恐怯多思,故名饿鬼。人者,涅槃经云,以多思故,名之为人。杂心云,意寂静故,名之为人。天者,地持云,所受自然,故名为天。俱舍云,光洁自在神用名天。或立阿素洛,说为六趣。阿素洛者,此云非天。索洛者,天之异名,阿之言非。行多不实,谄诈为先,不同诸天直实行故,名曰非天。大论佛地论,说为天趣所摄,

  生所依处,谓诸有情,随其果报之身,依之而住之世界国王。依如集论,谓水轮依风轮,地轮依水轮。依此地轮,有苏迷庐山,七金山,四大洲,八小洲,内海,外海。苏迷庐山四外层级,四大王众天三十三天所居处别。外轮围山虚空殿,若夜摩天睹史多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及色界天所居处别。及诸那落迦所居处别,谓热那落迦,寒那落迦,孤独那落迦。及一分傍生饿鬼所居处别。乃至一日一月周遍流光所照方处,名一世界。如是千世界中,有千日,千月,千苏迷庐山王,千四大洲,千四大王众天,千三十三天,千夜摩天,千睹史多天,千乐变化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世天,如是总名小千世界。千小千界,总名第二中千世界。千中千界,总名第三大千世界。如此三千大千世界,总有大轮围山周匝围绕。又此三千大千世界,同坏同成,譬如天雨,滴如车轴,无间无断,从空下注。如是东方无间无断无量世界,或有将坏,或有将成,或有正坏,或坏已住,或有正成,或成已住。如于东方,乃至一切十方亦尔。

  所言苦者,复有多种,所谓三苦,八苦,百十一苦。今依对法说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略摄一切五取蕴苦。住胎出胎,俱受逼迫,众苦根本,名生苦。时分朽坏,名老苦。大种衰变,名病苦。寿命衰没,名死苦。不爱现前,名怨憎会苦。所爱乖离,名爱别离苦。所希不遂,名求不得苦。诸有漏行,名略摄一切五取蕴苦。言三苦者,一苦苦,二坏苦,三行苦。苦受自相,及顺苦受若根若境,并相应法五蕴一分,是苦苦性。乖缘逼迫,名之为苦,此苦即苦,故名苦苦。即八苦中前之五苦。皆名苦苦。乐受自相,及顺乐受若根若境,并相应法,于变坏位,能生忧恼,故名坏苦。又由爱故,令心变坏,亦名坏苦。五蕴一分,是坏苦性。即八苦中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皆是坏苦。舍受自相,及顺舍受若根若境,并相应法,或于一时,由前二苦粗重所随。不离前二,无常易脱所随逐故,名为行苦。不唯舍受独名行苦,有漏五蕴全是行苦。即八苦中略摄一切五取蕴苦,皆是行苦。

  第二章 十二有支

  此宗更开惑业苦三道为十二有支,详示有情生死流转之因果。所谓十二有支者,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也。亦名十二缘起,亦名缘生。言缘起者,如大论云,众缘过去而不舍离,依自相续而得生起,故名缘起。如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非余。言缘生者,如大论云,云何缘生法,谓无主宰,无有作者,无有受者,无自在用,不得自在,从因而生,托众缘转,本无而有,有已散灭,唯法所显,唯法能润,堕在相续,如是等相,名缘生法。大论又云,诸行生起法性,是名缘起。即彼生己,说名缘生。又云,因名缘起,果名缘生。即种子为因,能起果法,故十二支皆名缘起。又现行果法,皆从因种子生,故十二支皆名缘生。于中一无明枝者,第六识相应,能发正感后世有漏善…

《佛教各宗大意(黄忏华居士编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