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與科學論文集(梁乃崇等 著)▪P3

  ..續本文上一頁說個清楚。

   靈感是自動自發的反應呢

  還是應外來的刺激所引起的反應

  大多數人認爲靈感是自發的現象,因爲持第二種觀點的人,根本拿不出刺激訊息來證明自己的論點。本文要論說的正是第二種觀點,靈感和想象很多時候是刺激下的響應,立論的根據是自然科學的存在實證邏輯,論證的結果與佛法的法塵相對照,發現彼此應有相通的存在認知。

   二、自然現象存在的實證邏輯

   長久以來,自然科學家發展出一套證明自然現象存在的實證邏輯,根據這套邏輯很多人類的五官無法直接感覺的東西,也可以證實它們的存在、認識它們的性質。例如頻率過高或過低的光波或音波,眼睛和耳朵都無法感覺察知,但是透過適當的儀器或設備的轉化,變成在視覺和聽覺可以覺察的信息,就能知覺它們的存在。例如示訊器能將不可見的波訊,示現在屏幕上成爲可見的圖像,讓科學工作者做各種觀察、分析和掌握。又如電子的存在,可以在電視機的映像管畫面、霓虹燈、日光燈、閃電等物體和現象上顯現它的效應,雖然從來沒有人用肉眼看見過電子的真面目,然而透過這許多可見現象的呈現,現代人幾乎都認同「有電子」這麼一回事。

   自然現象所有類似的存在論證架構,可以用示意圖㈠來表示,可見可聞的現象,眼耳直接觀察就可以認知;不可見聞的現象,就需要刺激訊息進入儀器,被轉成眼耳可以覺察的光影或聲音,讓人的眼耳接受儀器的顯示,進入知覺系統再轉換成認知,于是就能肯定刺激訊息的存在。如果還能夠調變刺激訊息或儀器,讓可見聞的光影或聲音産生相應的改變,那麼他對刺激訊息的了解和掌握更多也更確切,當然就更肯定刺激訊息的存在。例如家用的遙控器,可以發射不可見的紅外線,調控電視機的音量、屏幕的畫面和其它功能,每按一下遙控器都能産生調控的效應,因此我們知道從遙控器裏會射出東西來。一般人縱然不知道射出來的東西叫做紅外線,卻相信手指按遙控鈕的動作,一定會使遙控器産生可遙控電視機的東西。

   圖㈠ (圖略)

   自然科學的現象都是根據這個架構證實而認知的,它是一個操作型的實證邏輯,所有物質世界就借這樣的邏輯,確立各種層次的存在認知,例如物理學中的力、功、能量、電荷、電磁場、電位、光波波長等多得不勝枚舉的物理量。在這個實證架構裏,有認知功能的人處在刺激、儀器和響應的系統之外,接收響應的訊息建立認知,有時候他雖然可以調節刺激和儀器,但是他並不參與在刺激響應的系統裏。

   叁、具體物相的認知

   現在將這個實證邏輯架構往人身推進一步如示意圖㈡,相同的認知機轉會發生在人體裏,將人類的感官和大腦當做儀器,那麼能從旁接收信息、作成判斷認知的就是超越大腦的心靈,依據這個架構,心靈是獨立于感官與大腦之外的存在,感官與大腦是它的工具而已。

   圖㈡ (圖略)

   眼睛看一朵花,花的反射光是刺激訊息,透過眼球視網膜的轉化,成爲電訊傳給大腦,經過大腦的處理,散布在皮質層成爲響應圖案,心靈接受這個響應圖案,再經過更高層次的處理就得到花的認知。心靈能調節大腦的機能,産生不同的響應得到不同的認知;或者心靈根本不接收大腦的響應,不做任何認知的處理反應,形成「視而不見」的現象。

   耳朵聽到樂器的鳴響,樂器的振動推擠空氣産生疏密相間的壓力波,被耳朵收集進入中耳,在內耳將壓力波的刺激轉變成電訊,送進大腦處理後散布在皮質層,心靈接受這個響應圖案,再經過更高層次的處理就産生聲音的認知。心靈能調節大腦的機能,産生不同的響應,得到不同的聲音認知;或者心靈根本不接收大腦的響應,不起任何認知的處理反應,形成「聽若無聞」的現象。

   其余的鼻嗅、舌嘗、身觸,也都可以找到相同的機轉途徑,舉凡身邊的具體物相都是這樣建立認知,在此架構的任何階段有障礙或瑕疵,都會使認知發生模糊或偏頗。由刺激到感官逐級而上到大腦響應和心靈的辨識,愈是上面的層次有障礙或瑕庇,愈影響認知的清晰度和肯定性。例如眼睛的視力減退比花朵的缺辦要影響對花的認知;大腦聽覺區的疾病比耳朵的重聽要更影響對聲音的認知;心不在焉比中風的大腦更影響認知的學習發展。如果所有認知層次的功能都正常、管道暢通無礙,覺察到的刺激訊息是很容易的,絲毫不會懷疑它是虛無的幻象。

   四、抽象概念的認知

   除了具體物相,如日月星辰、山川河嶽、花草蟲魚鳥獸以及人類的文物給我們的刺激之外,在生活裏我們還會不斷接收到很多念頭的刺激,産生欲望和情緒的起伏蕩漾。這些念頭有些可以追溯到具體物相的激勵,有些則是抽象理念的衍生。例如有些人的熱心好像出于抽象的崇高理念,實際上可能是具象的金錢或財物的引誘驅策。有些人不畏艱難、無怨無悔爲社會付出心力和物力,求的是生命尊嚴的提升,這樣的念頭就是源自抽象的概念。

   在人類的文化生機裏,更精彩的是靈感的偶然閃現,它可欲不可求,似乎沒有源頭可尋,也沒有理路可推。心靈的知覺能力比較粗略的人,極可能來不及覺察到它的出現又歸于沈寂,一生中好像從來沒有過靈感似的。但是心靈知覺能力比較強的人,對靈感的生滅覺察很清楚,而且能從中撷取精華,改造或創造新文化。這樣的靈感是大腦(或心經),從無形無象、蒼茫無際的信息流中,突然截獲到有條理的訊息,經過心靈的辨識機能處理成新認知。

   這種刺激訊息不是物相的信息,所以不是眼、耳、鼻、舌、身等感官能接收到的,它是直接刺激大腦,讓大腦産生電訊的響應,再由心靈來取舍、整理和判斷形成認知,示意圖㈢就是這樣的架構。所以凡是經由這種架構所獲得的認知,它所對應的刺激訊息也必然存在。換句話說,這類信息和具體物相的訊息共存于宇宙裏,彼此的微妙關系是人類文化的無盡寶藏。

   圖㈢ (圖略)

   用量度物相的儀器和方法,通常不能量到抽象的信息,很多時候只能間接推證它們的存在,例如我們無法用示訊器直接顯示電子的狀態波;也無法直接量到一個波的相位角。但是這些訊息卻能引起大腦不同的電訊響應,所以大腦能扮演類似儀器的轉化角色,將刺激訊息轉化成心靈所能接受的型式。

   類似具體物相的存在,在抽象概念的認知架構裏,心靈是獨立于大腦之外的要元,它不能和大腦混爲一談,它的功能遠超過大腦的物質所能表現的能力。我們常把心靈和大腦當做一體不加以區分,心靈和大腦雖然感覺像是同體,深入地了解卻是不相同的東西如示意圖㈢。如果心腦不分,主客體就會混在一起,對訊息的取舍和判斷就會雜沓混亂,不能獲得井然有序的知覺。

   同樣的一個人的心智成長是在心靈而不在大腦,大腦得自父母的遺傳,雖然每個人的都有些特質上的差異,但是並不會造成絕對的限製;如果能有良師益友的啓導,所有的人都會有精彩的心智成長。

   根據自然科學的存在實證邏輯來推證,使我們不能不接受抽象概念的思惟和眼能見、耳能聞、鼻能嗅、舌能嘗、身能觸一樣,也必然有非物相的信息做爲大腦的刺激訊息。大腦不能自己想,它鮮少自作主張,真正會自作主張而且多愁善感的是心靈而不是大腦,大腦只是心靈的工具,聽候心靈的使喚和差遣,扮演著心靈與物質世界相互銜接的中介要元。

   五、佛法的六根對六塵

   佛教的經典裏,六根以六塵爲它們的刺激訊息,六根受到刺激才能發生響應,這些響應由相應的六識感受、辨識和判斷,形成人類對環境的認知。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色塵指的是眼睛之所見,包含大小、形狀、顔色和光影;聲塵指耳朵之所聞,包括音量、音調、音色和旋律;香塵包含或濃或淡的香臭之氣:味塵包括辛、甘、苦、酸、鹹等味道;觸塵指的就是物理的接觸電位差;法塵所說則是各種法則和道理。這六塵在佛法裏都是一視平等地存在,也就是人類進入物質世界,必然會接觸到的六類刺激,所以佛法認爲法塵是物理世界中實存的東西。

   法塵會出現在腦海裏,以前述自然科學的存在實證邏輯來看,因爲它能觸動大腦産生電訊響應,所以這個刺激訊息就要存在。佛法在賦予塵相的名稱時,就等于明示了它的存在。但是,自然科學卻認爲大腦的想是自發的,與周圍的自然現象的存在完全無關。

   佛法和自然科學在這點的認知上,顯然是南轅北轍,那一種看法才對呢

  深入探究即明白自然科學在畫地自限,存在實證邏輯已經隱喻「凡所有想都有實存的自然信息」,自然科學理所當然要明了它必然存在,絕不能否認它們,要不然就犯了自我悖論的毛病。換言之,自然科學一旦構築在這套存在的實證邏輯上,就等于承認非物相信息或法塵的存在,然而時至今日何以還不能自知呢

  我認爲這是唯物觀念先入爲主的作祟,唯物導向的觀點過份膨脹泛濫,導致不能深自反省這套邏輯的深義,使自我的認知受到莫大的局限。

   六、法塵的廣泛性

   自然科學如果能省察到法塵的存在,人類所面臨的很多問題和疑惑就能迎刃而解,找出暢達自然的道理,衍生更多完美的新觀念。

   數學的思惟所得是法塵之屬,雖然說它好像是用一只筆、一張紙,再加上大腦的思惟所做出來的,與周遭的自然現象似乎毫無關系。但是以六塵的存在皆等義來看,數學之思惟所得不能與自然無關系,實際上是法塵刺激大腦,經過心靈的接受、整理和判斷所形成的認知。所以數學沒有脫離刺激響應的實證邏輯架構,因爲大腦在這裏扮演能接收信息的儀器。有法塵的信息才能刺激大腦,引起電訊的響應,法塵是組成自然界的要素之一,數學也在描繪自然界現象的規律。正因爲如此,數學的知識向來不必證明可用與否,就直接用在自然現象的描述裏,從來沒有發生不適用的困擾。這說明數學…

《佛學與科學論文集(梁乃崇等 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