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佛之道(白话版 宏正法师)▪P6

  ..续本文上一页能佛弟子趋向于出离道的。

  大乘佛法中修定之人,多数是修习念佛与念息。所谓念佛即是由意念来忆持真佛,而非是佛像;由观佛之种种相好,而持心令不失念。有种种不同之方便法门,佛弟子应善加认识。念息之时,首修数息,次修随息,最后则得止息了。不能出现粗的风相及喘相,气相。在修定之时,一定要觉知惛沉与掉举这两大障碍修定的散乱相。在觉知惛沉与掉举生起之后,一定要以正知来对治,而使心处一境而不散乱。千万不能以为此二散乱相微细而不加注意并断除,是会影响修定的。所以为了断除此二散乱相,则必须要由正知而引生正思来起作用,而千万不要随彼惛沉与掉举二散乱相而转定相为散乱相。

  若佛弟子修定之时,能修习到惛沉与掉举被熄灭,此时则心能行于平等、正直。从修定的进程来讲,这是到于“舍”位了。此时则必须让心保持平等正直即可,因为散乱相己不生起了,则不必为断惛沉与掉举而生起作用了。如果此时仍生起功用之行来断除散乱相,则反而会有过失了。

  在佛弟子修定时,从最初的摄心到正定成就的修习过程,一共有九种不同之过程,即所谓的九住心:一、内住,即摄心不外散,而住于内心所缘,不驰于外;二、续任,心住内境,相续而住,不再驰散;三、安住,心住一境,一有散乱则觉知,而不被外缘牵引;四、近住,能预先觉知散乱忘念,并予以制伏,如此则能安定于所缘,不会驰散;(此四为安住所缘之过程)五、调顺,以心安住于一境,不被五欲、三毒及男女之色相所诱惑,且内心能柔和调顺;六、寂静,若内心起不善法即不正确之寻思,及五盖之烦恼时,即以正定之力而制服它们,免受干扰,心处寂静;七、最极寂静,一旦不正寻思及五盖等烦恼生起,即能立即遣除,并予除灭;(此三为降伏烦恼的过程)八、专注一趣,既伏断烦恼,则能心于一境,平等正直,而无断相,并能相续;九、等持,能任运自在,而无散乱的相续任于一境。(到此,则欲得正定了。)故从最初摄心到正定成就,依圣者所说,修止(定)的方便之过程,不超越九种住心。依此九住心而修持,则能得正定了。

  在依九住心之进程修持;在圆满九住心之后,则会得到身心之轻安。一旦得到身心之轻安乐,则是名为“止”成就了。怎么知道“止”成就了,从三个方面可以确定:一、明显,即心极明净,心之所缘,极为明显,如晴空之明月一样;二、无分别,心安住而自然任运,了了分明,不以作意而起功用;三、妙轻安乐,身心微妙轻安,于欲境自然不起贪染执着。这样所得之微妙定,是内道外道所共通的,是没有差别的。而他们的差别,是由观慧而成为差别的。

  般若波罗蜜是在六度之中,最为尊贵,最为第一的。是一切解脱之所依,一切诸佛也是从般若而出生的。如维摩诘经所说「智(般若)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而现证之般若是由修所成慧而来的,而修所成慧又来自于闻所成慧,思所成慧。而亲近善友知识,及多闻正法之熏习,是修学闻慧、思慧及修慧所依止的。诸佛之般若是平等无二的,而般若也是体证到一切法是平等无二无别的。但为了教化众生之方便,诸佛随众生根机而说法,以根机不同,而有说法之差别。般若系统的经论,对于般若的弘扬,是最为亲切的了。

  诸佛是依二谛(世俗谛、第一义谛),为众生说法的。众生依世俗谛而能悟得第一义谛(真谛),依第一义谛则能得大解脱了。依世俗谛,而施设种种名言,让大家依名言来认识世俗之假法(即缘起法)。而所谓假有三种,一是名假,所谓名,只是一种施设,并非代表名与义是一致,只是为了大众的方便了解,而施设假名而矣;二是受假(又名取假),即是世法实为种种因缘摄取而成之一合相,非是真实而有;三是法假,世间诸法,皆为因缘和合而有,非有自性,但为众生了解而假施设假名,非是真实法。

  而在此需要注意的是,虽依世俗而假设,但所谓世俗又分“正世俗”与“倒世俗”。所谓“正世俗”即一般世俗人认为是真实的,而“倒世俗”即一般世俗人认为是颠倒不实的,我们对此二种世俗要有明确的了解。而诸法之自性是如何而有呢?此观察自性之观必须要到随顺胜义谛方能观照诸法自性。如苦是从何而来?苦是来自于惑(即无明),以及由无明所造之业。而无明和业又由何而来呢?是来自于众生的虚妄分别。虚妄分别又从何而来呢?此虚妄分别是来自戏论。所谓戏论者即是由错误之认知,而引起的种种错误颠倒的文字语言。而此种种戏论是依般若所起之空慧而来灭除。

  世间所有诸法皆是因缘所生,既是因缘所生,即是空无自性,故自性为空。既然诸法无自性,则生灭皆是缘生法,故诸法无有自性生灭,而是常住于寂灭相(空相)。以诸法虽有缘起生灭相之变化,而其本性空是不变的。诸法不从自生,即不从自体生,以自己不能生自己,如刀不能自砍,亦不能他生。所谓他生亦是自生,以对自为他,若以“自”为“他”,则“他”亦为“自”了。既自,他生不可得,那自他“共生”亦不可得了。亦不从无因生,以不见世间有一法从无因而有。故从自生,他生,共生,及无因生等四种中寻求“生”不可得。以智慧观察到诸法之空性,一切法皆空无自性,本无自性生灭。

  我乃是五蕴和合之假体,但不能认为我即是五蕴,以五蕴为五法,若我即五蕴,则我即五法而可分为五个部分了。而我若分为五份,哪里还可以找到“我”呢?但此我又不能离“五蕴”,若离五蕴,我在何处呢?但又不能认为五蕴为我所属,以若五蕴为我所属,则五蕴与我为二法。若离五蕴,我在何处呢?但五蕴与我又不相在,即五蕴不在我中我又在五蕴中。以若相在,则谁大谁小,又有二法之匿区别。若离五蕴,何处有我?若离我,何处五蕴?故以种种推求,所谓“实我”不可得,故知“无我”,既知无“我”,那依“我”而有“我所”,又依何而有呢?诸法之自性尚且是空的,更何况是依法而有之“我“呢?(即五蕴法本无自性,何况依无自性之法而有的”我“法呢?)

  无明(惑)与业是来自于虚妄颠倒分别,而虚妄分别又是由众生之虚妄心识,而此心识又是依附于身而有,所以要以观身为先。既已了知无我、无我所,而远离内外一切执着,并息灭一切虚妄分别,若能如是,则为契入诸法之真实相了。既了知诸法之真实相是为无相,既无相则无分别,既无虚妄分别,则不会落入一切邪执计着了。修习中观(空观、正观)之行,并以此正观来观察诸法,而无有自性之分别。

  以无自性分别之正见,来观察诸法,并安住于无分别之正智中。以止与观互为相应,即止观双运,则能善入无生之寂灭了。这才是真正的般若,才是真正的解脱。只有依此无等般若之智,才能圆满所有一切功德。一切法之本性是无二无别的,但是因为众生根机的差异而有诸法之差别的说法。而其中哪些是了义法(即究竟法)?哪些是不了义法(即不究竟法)?有般若正智之人应当善巧抉择分别。

  诸法皆是从因缘而起,既从因缘而起,则诸法是无自性之空,以诸法空无自性,则能从因缘而生起一切法,故以诸法空无自性故,一切法才能生起而成立。至此,则能了解性空不碍缘起,缘起不碍性空之中道义,则如上述偈颂中般若波罗蜜中所说的一样。一切法无有自性,若能善入法性者,则能证入无上菩提了。但也有人因为五事不具足,所谓五事者即一、已种上品善根;二、已清净诸障;三、已成熟相续;四、已多修胜解;五、已能积集上品福德,智慧资粮。因此类人五事不具足,故不能善入法性,证入无上菩提。佛大慈悲,故为此等人解说深密之意。有时说诸法无自性,有时说诸法自相有,这皆是依实法而宣说种种假法来度化众生证入实法。

  缘起而自相有,即依他起性,是以虚妄分别为性的。依据本阿赖耶识,而立缘起(即赖耶缘起)生一切法,至此,则一切因果皆能善巧地成立了。心外一切法皆是非有,即心识之理是非无的,若能通达外境实无,乃是“唯识”所现而立的外境,如此则能悟入唯识之真实了。

  也有一部份众生认为若依剎那生灭之法,系缚与解脱是难以建立的,并因此以为一切法皆断灭,而无有解脱,故而产生畏惧“无我”的心理。因为他们一听到“无我”.即会产生既“无我”,那谁在修行?谁证解脱?谁被系缚?“我”又到那里去?因此有很大的恐惧。故佛为此类畏怯“无我”之众生,而方便摄化宣说“如来藏”思想;以如来藏为一切善法,一切善法之因,也即是依此如来藏而出生一切善法、一切不善法。如来藏本性自性清净,但被无始以来种种虚妄杂染的烦恼习气所熏染,这就取名为阿赖耶识。由此阿赖耶识则有生死的流转,亦依此阿赖耶识而能证得涅槃。

  但佛虽说如来藏,但为怕众生不理解佛之慈悲方便,而生起错误之知见,去执着如来藏,以为“神我”;故佛又说:以一切法之空性,而称为如来藏。故而所谓如来藏、真如、法空性是无有差别的,千万要了解佛之苦心,是为不同根机众生而设方便。若不解佛之方便,则会滥同于外道见了。佛以种种方便善巧,施设种种法门,而种种法门也是越来越殊胜。但究其竟,无非是证入诸法之空性,体证诸法平等无二无别。而这种种的善巧方便,唯有大智者──佛陀,能够善加贯通含摄,显示一佛道,一清净法(即实相法)。

  前面己经谈到六波罗蜜多,以自成熟佛道,而今既成佛道,则应成熟众生,故佛为说四摄法来摄化众生。所谓四摄法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既发大乘之心,则应如法修持。故初发菩提心之人,应当以修行十善法为主;并依此而进修不退,则能成就菩提心并且不会退转,而能进入于大乘之佛道了。以此种种胜解之行,而能广泛积集福德、智慧二资粮,经过一劫,乃至无数劫,最终会圆满证入圣人之位(即十地位)。

  菩萨十地中,最初地名为极喜地。一旦进入初地,即是已经进入如来之家,能荷担如来之家业了。而此初地菩萨己断除身见,戒禁取见,及疑等三种烦恼(结)。此初地菩萨所修种种善法中,以布施功德最为殊胜。第二地名离垢地,此地以持戒功德最为殊胜。第三地名为发光地,此地以忍辱功德最为殊胜。此地菩萨勤求佛法,得闻持陀罗尼,并能受持一切佛法,且能勤修正定,故而能使智慧增胜,并以此智慧之火炬,去除种种烦恼之冥暗。第四地名为焰慧地,此地菩萨以精进功德最为殊胜,并以修习三十七觉分为主;以精进修习之缘故,火焰一样的慧光,则能去除“见”执了。第五地名为难胜地,静虑(禅定)波罗蜜之功德最为殊胜。此地菩萨己能善巧通达四谛、二谛之理了。第六地名为现前地,以智慧(般若)功德最为殊胜,此地菩萨已住于灭尽定之中,并能现证诸法之本性空寂。佛法能显现于前,而能了了分明见了诸法之缘起性及真实性了。此地菩萨不仅仅能常住于寂灭之中,但又能常常以悲心而念于众生(即空即有,空有不二),此即是超胜二乘人了(以二乘人住定则不能悲念众生;若悲念众生,则不能住定)。第七地名为远行地,此地以方便功德最为殊胜,此地菩萨虽住于灭尽定中,但能念念之中能入定,也能出定(起定)。以此地菩萨能入定、出定随意自在。可见方便度最为殊胜,如火一样,越来越炽盛了。能达到此地,则可证明菩萨已修满三大阿僧祗劫中的前二大名僧祗劫了。

  第八地名为不动地,亦名金刚地。以到达此地之菩萨,不再为烦恼所动,以烦恼不再现行故;亦不为功用所动,以智慧福德乃任运增长,非功用所增长。八地之菩萨已断尽三界之烦恼,等同于阿罗汉之际位;而不同的是,八地菩萨虽已断尽三界烦恼,但绝不因此而入涅槃,以其仍具有最极清净之大愿,故而能起如幻之三昧,于三有(即三界)中,普现一切身,普脱一切法,普度一切众生。第九地为善慧地。此地菩萨已具备法、义、辞、辨四无碍解智。而此解非为功用而有,也是无功用的。此地已具备圆满清净一切力波罗蜜多。第十地为法云地。此地菩萨已位居补处,是法王子;故能得到诸佛之佛光灌顶。此地菩萨智波罗蜜增胜,并能澍大法雨,长养一切众生之善根。此地菩萨之智,如同大云一样,能广覆一切有缘之善根众生。

  至此,菩萨已修满三大阿僧祗劫,并且经历了十地。在修行悟入佛之知见的历程中,有顿入之众生,亦有渐入之众生。而有顿渐之差别,主要是因为众生之根机的不同,利根众生则能顿入,钝根众生则能渐入。既已圆满三大阿僧祗劫之功德,则从菩萨地登入妙觉地即佛地了。佛之法身,是远离一切无明烦恼所显之最为清净的自性法身。已经永离诸障,一切相皆不现行,是最为寂灭的。从佛之法身观一切诸佛之法身,是平等无二的;从佛之法身观世、出世间一切法皆为平等不二而无有分别。佛之法身亦犹如摩尼宝珠一样,有微妙之用处而能利益种种众生。

  从法性等流而生之报身,是能念念显现一切的;如佛之事、菩萨之事、二乘之事、众生之事;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以及尽十方。这所有的一切不外乎正报(有情世间即众生与佛等)、依报(即器世间);而这依正二报中皆能显现,而无障碍的。于一法中能显现一切法,而于一切法中亦能显现一法。且佛之报身,具备种种佛之功德,如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以及大悲和三不护之功德,再加上佛之妙智等等的清净圆满之功德。

  佛是住于圆满清净之佛土中,而这清净佛土具有十八种圆满(显色圆满、形色圆满、分量圆满、方所圆满、因圆满、果圆满、主圆满、辅翼圆满、眷属圆满、任持圆满、事业圆满、摄益圆满、无畏圆满、住处圆满、路圆满、乘圆满、门圆满、依持圆满)。而在这清净的佛土中,与诸大菩萨众一起,受用大乘之微妙法乐。

  诸佛不仅已经了知诸法真实之义,而且也已证得真实之智慧。并且了知世间一切法之真实之智慧及真实之义是没有变异差别的。既无差别,何来三乘、五乘之变异呢?故无别乘唯有一乘而已。佛亦有化导众生之身即化身,此化身是由佛之大悲大愿为因,化导三界(有)众生为缘,以此因缘而有之化身,为隃教化众生,故有时示现在净土中,有时示现在秽土中。但无论净秽之示现,都是为了接引众生而入于涅槃。而佛在教化众生之过程中,为了解除大众之疲乏,而方便示现变化一可爱之城来提供大众休息,以便行更远的路,而不因疲乏生起退转心。但最终是为了众生,而开示其真实相,而此真实相即是唯一佛乘。一切世出世所有善法,都是同归于佛道。而所有的有情众生之类,只要依佛所开示,而悟入佛之知见,最终究竟都能得以成佛。

  

《成佛之道(白话版 宏正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