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的女性观(永明法师)

  永明法师著作《佛教的女性观》

  作者简介:释永明法师,台湾台南人,成功大学统计系毕业。1983年追随星云法师出家,1987年获中国文化大学印度文化研究所硕士学位。曾任佛光山中国佛教研究院教务职务。现任佛光山编藏处编辑,佛学院讲师。

  内容提要:女性在佛教中的角色,依时代而有不同的阐释。本书从佛教的各经典中,以客观的分析、比较,探索女性地位于原始至大乘佛教各阶段的发展中之平等性,亲阐示佛教女性之智慧和慈悲特质,为现代佛教女性树立理想的言行典范。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佛教兴起时代的印度社会和女性

  第一节 佛陀时代的印度社会经济和政治情况

  第二节 印度社会中女性的地位

  一、女子经济不能独立

  二、多妻制度的存在

  第三节 四姓差别和佛陀的平等观

  第三章 原始佛教时代的女性观

  第一节 原始佛教经典中出现的在家女性相

  一、妻子

  二、媳妇

  三、母亲

  四、女人

  第二节 女性出家与比丘尼教团的成立

  一、正法减少五百年说

  二、比丘尼八敬法的检讨

  第四章 小乘佛教时代的女性观

  第一节 有关女人五障说的检讨

  第二节 佛三十二相和女人不能成佛说的检讨

  第五章 大乘佛教时代的女性观

  第一节 大乘佛教经典中出现的女性成佛观

  一、佛性一如说

  二、变性成佛说

  三、女人即身成佛说

  四、授记成佛说

  五、净土思想、本愿和女性

  第二节 权巧方便与女身

  一、方便女身的出现

  二、离女身法

  第三节 大乘菩萨和女性

  一、文殊师利与女性

  二、《华严经》的善知识和女性

  三、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化现和女性

  第四节 师子吼

  一、女人为法师

  二、从女性说法看女权的发展

  第五节 结论

  第六章 结论

  第一节 平等性的佛教女性观

  第二节 今日台湾佛教女性概况及应有的体认与实践

  参考资料

  图表目次

  一、古代印度的地图

  二、佛陀时代印度地图

  第一章 绪论

  今天欧美先进国家及我国妇女,早已取得了平等的社会地位,男女平等的原则,几已无人置疑,而社会上亦几不复见有公开蔑视女性人权的议论。至于佛教界,女性的参与日益激增,女性对佛教的推展可说正扮演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敦界中的妇女,仍不免囿于昔日「男尊女卑」、「佛教卑视女性」等种种歧视之议论或主张,而自缚手脚,不能尽兴发挥女性特长,裨益于大众,实是敦界的一大憾事!

  佛陀倡导打破婆罗门四种姓的不平等制度,其立论之根本,即立基于众生自性平等的思想。既然众生平等,男女又何独外于众生

  从这一个观点出发,佛陀主张男女平等的理论基础于焉奠立。

  在理论上,男女平等固然不成问题;事实上,在佛陀当时的印度,却有诸般障碍,一时之间仍无法直接而立即地完全实现佛陀慈悲的本怀。无可讳言的,当时印度社会环境中的女性,因为礼教的束缚和歧视,在思想行动上受到很大的限制。为了使妇女脱离诸般痛苦,提高她们的地位,同时也为了避免广大人羣的激烈反对和异教徒的攻击,佛陀因此采取了缓和的、渐进的方式,来促进男女的平等。他一方面教化妇女,唤醒女性的自觉自励,以提高女性的素质水准;另一方面则逐步改变社会观念,希望人们能借着对众生平等性的切实体验,自然建立对男女问的究竟平等观。因此,我们从佛经上,尤其是小乘教典中,都可以看到许多对于妇女痛下贬责的教言。这也可说明为何在浩瀚的经典中,有些部分似乎主张男女平等,而有些部分却似乎有蔑视女性之论的缘故了。

  释尊对于妇女的贬责,不仅出现在许多经典中,而且痛斥妇女的罪恶,也极为深刻。还有佛陀最初不许女众出家,甚至订定比丘尼的八敬法,都被人们认为佛教是不讲男女平等、蔑视女性的。同时,小乘经典中及《法华经》的<提婆达多品>,说女人身有五障:一者不得做转轮圣王;二者不得做帝释天王;三者不得做魔王;四者不得做大梵天王;五者不得成佛,因而有人据以指称女人不能成佛,而断定「佛教事实并非女权论者」①。其实,这些论断都是因为忽略了佛教的本质、佛法的真精神而造成的。

  小乘者固然有重男轻女的现象,但这一瑕疵却更衬托出往后崛起的大乘佛教对女权之争取与男女平等之倡导的重要性。《法华经》说女身有五障,其意并不是究竟显示一乘妙旨的《法华经》之旨趣,而是舍利弗尊者站在小乘立场所提出的。然出家是大丈夫事,佛陀既承认女众和男众一样,可以出家、可以修行、可以积聚福德、可以开发智慧、可以解脱生死,即已显示了男女在修行次第上,乃至证悟成佛之中,是绝对平等的。况且佛在姨母大爱道比丘尼入灭后,举起她的舍利对大众明确的宣示:

  斯众舍利,本是秽身凶愚急暴、轻心疾转嫉姤阴谋,败道坏德为乱作先之类,今母拔女人凶愚之秽,为丈夫行获应真道,还灵本无净过虚空,行高无盖何其健哉!……。②

  这是佛陀赞叹大爱道比丘尼所行堪称为真大丈夫,而告诫诸比丘,即使一般男子,不论出家与否,如果没有做好大丈夫所应做到的事,也不够资格称为大丈夫。那么,佛法的重视男女平等,在佛陀的这番开示中,已明确地表达无遗了!

  其次,从佛所悟证的平等空寂性来观察,更可看出男女的究竟平等性。因为男子是法性如如,女子亦如是,在一如无二的平等真理中,男女还有差别吗

  又女转男身、女性的授记成佛、往生净土,都可说是佛陀为求实现男女平等的循序渐进路上,所开显的善巧方便,实质上,是不离男女平等之原则的。

  原始教典中长老尼偈,胜鬘夫人的三大愿十大受③,善财的参访女性善知识,佛教的以女性象征慈悲、……在在都表现出女性的慈悲与智慧之特长。因而,本论将以这些佛教经典中所显示的男女平等观,来启发女性,使优秀的妇女亦能穷于教理的研究,并以妇女的慈爱、悲心、美德,将佛法弘扬于家庭、社会,以造福人羣。至于男性,本于佛教的男女平等观,对妇女的学佛、出家应予以鼓励,彼此截长补短协力于佛法的传扬,而不应以大男人主义之心态予以卑视、排斥或压抑。如此方是佛陀平等真义的实现与社会和谐进步之道。

  本论研究范围将以佛教兴起时代至密教兴起前的大乘佛教为探讨对象(约自公元前六——五世纪至公元七○○年),理由是自佛陀诞生迄今,佛教的发展已有二千余年的历史。在如此漫长的岁月中,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生活环境的差异,人们对佛教的女性遂持有各种不同的阐释,若欲一一加以论述,实非笔者现有之时间、能力及篇幅所能尽述。自佛陀悟道弘法至涅槃,经小乘各部派的分裂,大乘起而予以活泼发扬,后期大乘密教之兴起,以迄印度佛教之灭亡,……在这数度起伏之间,笔者以为佛教在印度兴起的时代以迄印度密教兴起前的这段时期,最能代表佛陀的男女平等观。或者有人要问:原始佛教时期岂非更能直探其原始面貌

  然而遗憾的是,此时期现有的资料十分有限,因此无法完整的予以阐述,故而尚须以发扬佛陀思想及佛教精神的大乘时代之教典加以说明、论证。职是之故,笔者冀以佛教兴起的时代以迄印度密敦兴起之前这段时期作为研究范围,对佛教的女性观加以探讨。

  资料的取材以原始数据为主,再以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为重要的参考资料。原始资料的来源、出处,以《新修大正藏经》、《南传大藏经》为主,其他如《大正藏经索引》、《日本国译一切经》等,都是参考的资料根据。近代学者的著作,则以国人和日人为多,如印顺、星云、演培等法师及古正美、木村泰贤、云井昭善、平川彰、中村元、岩本裕、香川孝雄、龙村龙平二水田瑞、……等学者。古正美以英文发表《大乘佛教的女性观》,于美国威斯康辛获得博士学位;其它如日人岩本裕、香川孝雄、龙村龙平、春日礼智等,都有关于佛教女性观之著作或类似作品。这些著作多以五障说、变性转身说等概括论述,间或言及比丘尼八敬法问题,惜未深入探讨。印顺、星云两位法师都曾以佛法的男女平等观、佛法的女性观等为讲题,分别于海内外弘法布教,颇能直探世尊的本怀,于后辈青年甚多启示。笔者拟循此路径,以僧团中之一比丘尼身分的体验,对经典中所论述的女性,及诸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综合加以探讨,期能剀切阐述佛教的女性观。

  至于研究方法,主要由经典中所记载对女性的种种看法、论述加以分析,并与佛陀的平等思想、教育方法相比较,希望藉此分析、比较的方法能客观研讨出佛教的女性观。本论文除绪论、结论外,共分四章,且顺着佛教的发展,就着原始、小乘乃至大乘各阶段的主要论点而予以阐述。其中各个论点是交错的联贯,而非点的分散。各章主旨如下:

  第二章:佛教兴起时代的印度社会和女性——主要以印度低落的女性地位和不平等的四姓差别制度为背景,来说明佛陀的众生平等观,以奠定佛教的男女平等思想。

  第三章:原始佛教时代的女性观——由原始经典中出现的母亲、妻子、媳妇、女人四种形相,说明佛陀对女性的软化、警惕,以及佛教对在家女性理想典范的树立,并从生活伦理中显示男女的平等性。其次,由女性出家与比丘尼教团的成立,说明男女道器的平等。

  第四章:小乘佛教时代的女性观——本章主旨在于对女人五障说、佛的三十二相和女人不成佛说等思想做一检讨,以澄清佛陀的平等真义。

  第五章:大乘佛教时代的女性观——由大乘佛教经典中出现的女性成佛观、女人作师子吼及大乘菩萨与女性的关系中,显示女权的倡导和发展、女性的智慧和慈悲特质。

  最后,本论文之结论除综合说明佛教的女性观是男女平等,佛教是女权的倡导者外,并将略述目前我国妇女参与佛教的情况及其所扮演的角…

《佛教的女性观(永明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