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明法師著作《佛教的女性觀》
作者簡介:釋永明法師,臺灣臺南人,成功大學統計系畢業。1983年追隨星雲法師出家,1987年獲中國文化大學印度文化研究所碩士學位。曾任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教務職務。現任佛光山編藏處編輯,佛學院講師。
內容提要:女性在佛教中的角色,依時代而有不同的闡釋。本書從佛教的各經典中,以客觀的分析、比較,探索女性地位于原始至大乘佛教各階段的發展中之平等性,親闡示佛教女性之智慧和慈悲特質,爲現代佛教女性樹立理想的言行典範。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佛教興起時代的印度社會和女性
第一節 佛陀時代的印度社會經濟和政治情況
第二節 印度社會中女性的地位
一、女子經濟不能獨立
二、多妻製度的存在
第叁節 四姓差別和佛陀的平等觀
第叁章 原始佛教時代的女性觀
第一節 原始佛教經典中出現的在家女性相
一、妻子
二、媳婦
叁、母親
四、女人
第二節 女性出家與比丘尼教團的成立
一、正法減少五百年說
二、比丘尼八敬法的檢討
第四章 小乘佛教時代的女性觀
第一節 有關女人五障說的檢討
第二節 佛叁十二相和女人不能成佛說的檢討
第五章 大乘佛教時代的女性觀
第一節 大乘佛教經典中出現的女性成佛觀
一、佛性一如說
二、變性成佛說
叁、女人即身成佛說
四、授記成佛說
五、淨土思想、本願和女性
第二節 權巧方便與女身
一、方便女身的出現
二、離女身法
第叁節 大乘菩薩和女性
一、文殊師利與女性
二、《華嚴經》的善知識和女性
叁、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化現和女性
第四節 師子吼
一、女人爲法師
二、從女性說法看女權的發展
第五節 結論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平等性的佛教女性觀
第二節 今日臺灣佛教女性概況及應有的體認與實踐
參考資料
圖表目次
一、古代印度的地圖
二、佛陀時代印度地圖
第一章 緒論
今天歐美先進國家及我國婦女,早已取得了平等的社會地位,男女平等的原則,幾已無人置疑,而社會上亦幾不複見有公開蔑視女性人權的議論。至于佛教界,女性的參與日益激增,女性對佛教的推展可說正扮演一舉足輕重的地位。然敦界中的婦女,仍不免囿于昔日「男尊女卑」、「佛教卑視女性」等種種歧視之議論或主張,而自縛手腳,不能盡興發揮女性特長,裨益于大衆,實是敦界的一大憾事!
佛陀倡導打破婆羅門四種姓的不平等製度,其立論之根本,即立基于衆生自性平等的思想。既然衆生平等,男女又何獨外于衆生
從這一個觀點出發,佛陀主張男女平等的理論基礎于焉奠立。
在理論上,男女平等固然不成問題;事實上,在佛陀當時的印度,卻有諸般障礙,一時之間仍無法直接而立即地完全實現佛陀慈悲的本懷。無可諱言的,當時印度社會環境中的女性,因爲禮教的束縛和歧視,在思想行動上受到很大的限製。爲了使婦女脫離諸般痛苦,提高她們的地位,同時也爲了避免廣大人羣的激烈反對和異教徒的攻擊,佛陀因此采取了緩和的、漸進的方式,來促進男女的平等。他一方面教化婦女,喚醒女性的自覺自勵,以提高女性的素質水准;另一方面則逐步改變社會觀念,希望人們能借著對衆生平等性的切實體驗,自然建立對男女問的究竟平等觀。因此,我們從佛經上,尤其是小乘教典中,都可以看到許多對于婦女痛下貶責的教言。這也可說明爲何在浩瀚的經典中,有些部分似乎主張男女平等,而有些部分卻似乎有蔑視女性之論的緣故了。
釋尊對于婦女的貶責,不僅出現在許多經典中,而且痛斥婦女的罪惡,也極爲深刻。還有佛陀最初不許女衆出家,甚至訂定比丘尼的八敬法,都被人們認爲佛教是不講男女平等、蔑視女性的。同時,小乘經典中及《法華經》的<提婆達多品>,說女人身有五障:一者不得做轉輪聖王;二者不得做帝釋天王;叁者不得做魔王;四者不得做大梵天王;五者不得成佛,因而有人據以指稱女人不能成佛,而斷定「佛教事實並非女權論者」①。其實,這些論斷都是因爲忽略了佛教的本質、佛法的真精神而造成的。
小乘者固然有重男輕女的現象,但這一瑕疵卻更襯托出往後崛起的大乘佛教對女權之爭取與男女平等之倡導的重要性。《法華經》說女身有五障,其意並不是究竟顯示一乘妙旨的《法華經》之旨趣,而是舍利弗尊者站在小乘立場所提出的。然出家是大丈夫事,佛陀既承認女衆和男衆一樣,可以出家、可以修行、可以積聚福德、可以開發智慧、可以解脫生死,即已顯示了男女在修行次第上,乃至證悟成佛之中,是絕對平等的。況且佛在姨母大愛道比丘尼入滅後,舉起她的舍利對大衆明確的宣示:
斯衆舍利,本是穢身凶愚急暴、輕心疾轉嫉姤陰謀,敗道壞德爲亂作先之類,今母拔女人凶愚之穢,爲丈夫行獲應真道,還靈本無淨過虛空,行高無蓋何其健哉!……。②
這是佛陀贊歎大愛道比丘尼所行堪稱爲真大丈夫,而告誡諸比丘,即使一般男子,不論出家與否,如果沒有做好大丈夫所應做到的事,也不夠資格稱爲大丈夫。那麼,佛法的重視男女平等,在佛陀的這番開示中,已明確地表達無遺了!
其次,從佛所悟證的平等空寂性來觀察,更可看出男女的究竟平等性。因爲男子是法性如如,女子亦如是,在一如無二的平等真理中,男女還有差別嗎
又女轉男身、女性的授記成佛、往生淨土,都可說是佛陀爲求實現男女平等的循序漸進路上,所開顯的善巧方便,實質上,是不離男女平等之原則的。
原始教典中長老尼偈,勝鬘夫人的叁大願十大受③,善財的參訪女性善知識,佛教的以女性象征慈悲、……在在都表現出女性的慈悲與智慧之特長。因而,本論將以這些佛教經典中所顯示的男女平等觀,來啓發女性,使優秀的婦女亦能窮于教理的研究,並以婦女的慈愛、悲心、美德,將佛法弘揚于家庭、社會,以造福人羣。至于男性,本于佛教的男女平等觀,對婦女的學佛、出家應予以鼓勵,彼此截長補短協力于佛法的傳揚,而不應以大男人主義之心態予以卑視、排斥或壓抑。如此方是佛陀平等真義的實現與社會和諧進步之道。
本論研究範圍將以佛教興起時代至密教興起前的大乘佛教爲探討對象(約自公元前六——五世紀至公元七○○年),理由是自佛陀誕生迄今,佛教的發展已有二千余年的曆史。在如此漫長的歲月中,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生活環境的差異,人們對佛教的女性遂持有各種不同的闡釋,若欲一一加以論述,實非筆者現有之時間、能力及篇幅所能盡述。自佛陀悟道弘法至涅槃,經小乘各部派的分裂,大乘起而予以活潑發揚,後期大乘密教之興起,以迄印度佛教之滅亡,……在這數度起伏之間,筆者以爲佛教在印度興起的時代以迄印度密教興起前的這段時期,最能代表佛陀的男女平等觀。或者有人要問:原始佛教時期豈非更能直探其原始面貌
然而遺憾的是,此時期現有的資料十分有限,因此無法完整的予以闡述,故而尚須以發揚佛陀思想及佛教精神的大乘時代之教典加以說明、論證。職是之故,筆者冀以佛教興起的時代以迄印度密敦興起之前這段時期作爲研究範圍,對佛教的女性觀加以探討。
資料的取材以原始數據爲主,再以前輩學者的研究成果,爲重要的參考資料。原始資料的來源、出處,以《新修大正藏經》、《南傳大藏經》爲主,其他如《大正藏經索引》、《日本國譯一切經》等,都是參考的資料根據。近代學者的著作,則以國人和日人爲多,如印順、星雲、演培等法師及古正美、木村泰賢、雲井昭善、平川彰、中村元、岩本裕、香川孝雄、龍村龍平二水田瑞、……等學者。古正美以英文發表《大乘佛教的女性觀》,于美國威斯康辛獲得博士學位;其它如日人岩本裕、香川孝雄、龍村龍平、春日禮智等,都有關于佛教女性觀之著作或類似作品。這些著作多以五障說、變性轉身說等概括論述,間或言及比丘尼八敬法問題,惜未深入探討。印順、星雲兩位法師都曾以佛法的男女平等觀、佛法的女性觀等爲講題,分別于海內外弘法布教,頗能直探世尊的本懷,于後輩青年甚多啓示。筆者擬循此路徑,以僧團中之一比丘尼身分的體驗,對經典中所論述的女性,及諸前輩學者的研究成果,綜合加以探討,期能剀切闡述佛教的女性觀。
至于研究方法,主要由經典中所記載對女性的種種看法、論述加以分析,並與佛陀的平等思想、教育方法相比較,希望藉此分析、比較的方法能客觀研討出佛教的女性觀。本論文除緒論、結論外,共分四章,且順著佛教的發展,就著原始、小乘乃至大乘各階段的主要論點而予以闡述。其中各個論點是交錯的聯貫,而非點的分散。各章主旨如下:
第二章:佛教興起時代的印度社會和女性——主要以印度低落的女性地位和不平等的四姓差別製度爲背景,來說明佛陀的衆生平等觀,以奠定佛教的男女平等思想。
第叁章:原始佛教時代的女性觀——由原始經典中出現的母親、妻子、媳婦、女人四種形相,說明佛陀對女性的軟化、警惕,以及佛教對在家女性理想典範的樹立,並從生活倫理中顯示男女的平等性。其次,由女性出家與比丘尼教團的成立,說明男女道器的平等。
第四章:小乘佛教時代的女性觀——本章主旨在于對女人五障說、佛的叁十二相和女人不成佛說等思想做一檢討,以澄清佛陀的平等真義。
第五章:大乘佛教時代的女性觀——由大乘佛教經典中出現的女性成佛觀、女人作師子吼及大乘菩薩與女性的關系中,顯示女權的倡導和發展、女性的智慧和慈悲特質。
最後,本論文之結論除綜合說明佛教的女性觀是男女平等,佛教是女權的倡導者外,並將略述目前我國婦女參與佛教的情況及其所扮演的角…
《佛教的女性觀(永明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