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女性觀(永明法師)▪P16

  ..續本文上一頁觀世的精神而成的。(107)

  而今,大乘佛教以觀世音爲婦女慈悲美德的象徵,這亦即說明了大乘佛教確信婦女具有佛一般的大悲精神。因而大乘佛教以觀世音爲對現實社會女性所遭遇的痛苦,給予精神上的解脫,並鼓勵婦女發揮其慈悲的婦德,造福社會人羣。

  從本節所述,我們可獲得一個結論:即大乘佛教對女性慈悲的特質是肯定的。面對現實環境中,婦女所遭遇的各種難題,大乘佛教給予的不是責難輕視,而是種種方便的化解和支持。

  第四節師子吼

  在前一節大乘菩薩和女性的關系中,女性的發心、慈悲和智慧已然被肯定。以此女性的特質,對佛法的宏揚,女性是扮演如何的角色

  這個角色對大乘佛教時代的女性又有何意義呢

  這些問題在本節的論述中,將可獲得解答。

  一、女人爲法師

  從初期大乘佛法的宏傳者而言,雖然多數是比丘,但是女性說法者也不乏其人。譬如,《道行般若波羅蜜經》卷四:

  若善男子、善女人爲法師者,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說法時,得功德不可複計!(108)

  是經中明白的提出女性說法者的存在,亦即說明女性「法師」的被肯定。與此文相當的有《放光般若經》中的:

  善男子、善女人爲法師者,若月十四日、十五日說般若波羅蜜時,……所得功德不可複計!(109)

  又《法華經》的<法師品>也說:

  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法華經》乃至一句,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種種供養經卷,……是人一切世間所應瞻奉。……(110)

  另于《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記載:

  優婆夷,普現感動光明相像,顯轉無上阿惟越致*輪。(111)

  大乘的發展至中期(約當公元五——六世紀的二百年間),女子大轉*輪做師子吼的作品,紛然出現。

  師子,印度稱做呵梨。師子的身軀,較之其它獸類,如大象、駱駝、長頸鹿等,並非最大,然由于牠生性威猛,能降伏其它諸獸,所以稱爲獸中之王。經中每稱佛菩薩的說法爲師子吼,這是因爲諸佛菩薩說法時猶如師子吼,發揮了極大的力量,摧伏一切非法惡人。

  師子吼,依演培法師于《勝鬘經講記》的論述(112),有以下叁義:

  ㈠如行說:佛菩薩所說諸法,都是符合「言行一致」或「解行相應」。絕無虛假言說,更是劍及履及,所以能如師子吼般的無所怖畏。

  ㈡無畏說:師爲獸中王,當牠一聲吼叫時,不特自在的無怖于百獸,且使百獸聽了,無不驚怖。古德雲:「師子吼,無畏說,百獸聞之皆腦裂。」佛菩薩的演說法義,也是如此,任運自如。又如《維摩經》說:「演法無畏,如師子吼。」

  ㈢決定說:亦名一向記說,就是堅決肯定,一向都是如此,對所說的決不有所改變。即或應運方便而說,但中心思想還是這個。如師子渡河,不論該河是怎樣的寬闊,總是依其本性,一往直前,向河的彼岸過去,決不會改變主意,回過頭來再向這邊遊。佛菩薩說法也是如此:依究竟理,說究竟教,若不究竟,而便不說。如《涅槃經》卷二十五說:「師子吼者,名決定說。」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易。又佛菩薩的說法,是能做到「邪無不摧,正無不顯」,有如師子吼一般摧伏羣獸。

  如此叁義所說,喻如師子吼,實含有深義。在大乘經典中出現喻女性說法爲師子吼的作品有:

  ㈡《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宋求那跋陀羅譯

  勝鬘于此經中開顯一乘大法,猶如師子吼般,發揮極大力量,特以師子吼,形容勝鬘所說的一乘大法。

  ⑴如行說:勝鬘能說能行,所以無所怖畏如師子吼。如經<十受章>,勝鬘在佛前說誠實誓言:

  我受此十大受如說行者,以此誓故,于大衆中,當雨天花,出天妙音。(113)說是語時,于虛空中,雨衆天花,出妙聲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真實無異。」

  ⑵無畏說:勝鬘夫人親在佛陀面前,對諸廣大勝衆,發揮無礙辯才,闡揚無上微妙正法,既無畏于聞法勝衆,亦不懼于聞衆質難。特別是勝鬘現于經中所說的一乘大法,更如師子吼般,令魔外膽顫心驚,害怕不已。本經<一乘章>說:

  說一乘道,如來四無畏成就師子吼說。(114)

  ⑶決定說:如本經中說:「以師子吼,依于了義一向記說。」(115)勝鬘于佛前所演說,是說常住自性清淨義,唯是究竟一乘的了義大法,能摧邪顯正,因而以勝鬘的說法喻爲師子吼。

  ㈡《阿阇贳王女阿術達菩薩經》,西晉竺法護譯

  無愁憂女與舍利弗、須菩提、目犍連、大迦葉等諸大聲聞,論辯空法。佛陀證女所演爲師子吼。如:

  舍利弗複問:「女行欲何求乃作師于吼

  」女答舍利弗:「于所求無所求,有所求則不爲師于吼,無所住止能作師子吼。」……彌勒菩薩白佛言:「是旃檀香從何刹土來,至是間香乃如是。」佛語彌勒菩薩:「女無愁憂與諸大聲聞,共師子吼有此善瑞故。」(116)

  ㈢《長者女菴遮師子吼了義經》,失譯。

  本經是敘述一婆羅門長者女菴提遮與文殊師利、舍利弗論辯空義,佛陀贊歎是女所說經法爲師子吼。如:

  佛告舍利弗:「是女人非是凡也,已值無量諸佛,常能說如是師子吼了義經,利益無量求生。我亦自與是女人同事無量諸佛已。是女人不久當成正覺,是諸衆中,于是女人所說法要,即能生實信者,皆已久聞是女人所說法故,今則能正信。是故應當谛受是師子吼了義經勿疑。」(117)

  其他提及女人做師子吼的經典尚有:

  ㈣《大寶積經》卷第九十九,<無畏德菩薩會>叁十二,元魏佛陀扇多譯。(118)

  ㈤《順權方便經》,西晉竺法護譯。(119)

  ㈥《樂璎珞莊嚴方便品經》,姚秦昙摩耶舍譯。(120)

  以上六部記載女性做師子吼大轉*輪的大乘作品,說明了大乘時期女性爲法師的事實。這在佛法傳持上,女性師子吼的角色,顯發了婦女優異的能力:而佛法的披宣不分男女,更是大乘平等性的示現。

  二、從女性說法看女權的發展

  女性有如師子吼般的論辯說法,除了顯示女人說法能力殊勝,能利益大衆之外,在諸大乘作品的精彩論辯裏,明示了大乘對印度傳統的批駁諷刺,從而說明了大乘對女權發展的推動,與女性地位提高的爭取。

  ㈠對男尊女卑思想者的嘲弄:阿阇贳王女無愁憂,見諸比丘來,不起坐迎禮;王诃責是女不恭敬比丘。于是無愁憂作師子吼,力嘲諸小乘聲聞。如經中說:

  于時舍利弗、摩诃目扌建連、摩诃迦葉、須菩提、合耨、羅雲、蠡越、安波臾、憂波離、阿難,如是複異方不可計是輩大比丘僧不可計。……至王阿阇贳宮,……女無愁憂見此尊比丘,不轉于父王正殿,今來于坐,不起不迎,不爲作禮,亦不請令坐,亦不與分衙具。諸尊比丘亦默然觀此女。是王阿阇貫見女無愁憂,不恭敬禮是尊比丘,王顧謂女:「汝不知耶

  ……汝見何故于坐不起,默而視之

  汝有何異利,不禮此上尊。」女無愁憂白言:「王曾見師子,當爲小小禽獸作禮迎逆共坐不

  」王答女言:「不見。……」(121)

  無愁憂女見諸大比丘來乞食,「不起不迎,不爲作禮,亦不請令坐,亦不與分衛具」;以師于之異利,嘲諸大比丘爲「小小禽獸」;女與諸比丘論義,揚大乘而抑聲聞。大乘作品以女性貶抑諸聲聞乘者,其意固在顯揚大乘佛法之殊勝,同時也表明其對傳統男尊女卑思想者的批駁與對女性地位之爭取和尊重。

  ㈡婦女對傳統製約束縛的要求解脫:菴提遮女,由夫家暫返侍省父母,適遇佛陀至其舍,受婆羅門長者的供養。但是菴提遮女爲守事夫之禁戒,不能自由出來見佛。經中以此暗示了大乘佛教對女性傳統束縛的力爭解脫與自由的獲取。

  爾時如來即知長者有一女在室內未出,知其不出所由。若其出者利益無量大衆,及諸天人。……

  這是隱喻了無論是大乘或女性,只要能從傳統的束縛掙脫、走出,必能使佛教大放異彩,利益無量大衆。于是,如來缽中故留殘食,遣一化女將此余食,與彼室內女菴提遮。時化女人以偈告曰:

  此是如來余,無上勝尊賜;

  我當承佛教,願仁清淨受。

  其女菴提遮,即以偈歎曰:

  嗚呼大慈悲,知我在室已;

  今賜一味食,尋仰覩聖旨。

  複以偈答彼化女曰:

  我常念所思,大聖之所行;

  未曾與汝異,何事不清淨

  這正說明了大乘佛教對現實社會與僧團問題的重視和改革決心,因此,其女覩提遮以心念誦偈言:

  我夫今何在,願出見勝尊;  

  願知我心淨,速來得同聞。

  ……是女菴提遮見其夫已,心生歡喜,以偈歎曰:

  嗚呼大勝尊,今隨濟我願;

  不辭破小戒,恐當不同聞。

  其夫見菴提遮說偈言已,即還以偈責曰:

  嗚呼汝大癡,不知善自宜;

  勞聖賜余食,守戒竟何爲

  時女菴提遮即隨其夫往詣佛所。……(122)

  大乘佛教對傳統製約的駁斥,與對女性束縛解脫的力爭由此可見。

  ㈢對戒律嚴格化的批駁:佛滅以來,僧團戒律日益嚴格化,尤其比丘僧(比丘尼律的集成者)對比丘尼的處理,在部派分裂以前是極嚴厲的。而在部派一再分化過程中(公元前二○○——一○○年)顯然已大爲寬容。然在比丘尼律部的編集中,瑣細的規章卻越來越繁重。因此大乘經中以女性師子吼對戒律的批駁,未嘗不是一革新的要求。

  爾時尊者羅雲問無愁憂女:「乃作是解,曉了衆要總持智慧,何故自坐全床穢濁,無謙卑恭敬之心

  自處高床,與大比丘難說經法,吾曾聞佛說:『人無疾病不得處高床及臥聽而說經法。』」女報尊者羅雲:「甯知世間以何爲淨

  何等不淨

  」羅雲報女言:「世間有持戒信受不犯者是則爲淨,若有犯者則爲不淨。」女報羅雲:「且止!未曉未了,所以者何

  羅雲!持戒信受不犯者是則不淨,其犯戒者是爲淨。」……:爾時王阿阇贳告女無愁憂:「汝不知耶

  尊者羅雲是遮迦越王種尊第一,信用道德,故少小棄家行作沙門,棄遮迦越國,是佛釋迦文子,持戒第一,汝雲何反輕戲不以禮敬。」女白王:「止!…

《佛教的女性觀(永明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