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佛之道(白话版 宏正法师)▪P5

  ..续本文上一页)。此果之圣人,已经开始断修所断惑,但只断前六品欲界修惑,还有余三品欲界修惑未断,故曰“进薄修断惑”。三果圣人名为阿那含(不还,不来此欲界了),此果圣人已经断尽欲界修惑,不再来此欲界受生了。待此生命终结,则上升上界,并在上界入涅槃,不复来此欲界。而真正断尽烦恼,而得究竟解脱,唯是第四果阿罗汉,因为阿罗汉已经断尽烦恼及过去所造之业,并且不会再造新的有漏业。既断旧业,不造新业,则不会再堕入生死之苦果了。

  阿罗汉之解脱,有的是慧解脱,有的是俱足定慧解脱(经云:离贪欲者,心(定)解脱;离无明者,慧解脱)。并且具备六通(即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及三明(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以阿罗汉具足如是功德,实乃是世间上的无上福田。因为阿罗汉已断尽烦恼,智慧清净,如太阳处在晴朗之天空一样,不为烦恼乌云所染污。而在阿罗汉还没舍报之前,犹在世间生活。但虽在世间生活,而不为世间所染,犹如莲华一样“出淤泥而不染”。又有一种圣人,是无师自悟,即不从他人开示而得智慧,是以远离世间,观飞花落叶而悟缘起法,名为避支迦佛(亦名独觉,亦名缘觉)。声闻乘加上缘觉乘,则合为二乘。

  第五章大乘不共法

  上一章谈到二乘人,以二乘人虽证阿罗汉果,或辟处佛果,但有一部份圣者,听到佛说法,及看到佛所具足之神通,以及烦恼、习气的断除(二乘人断烦恼,但未能断习气),而自生惭耻之心,而觉得自己虽称无学,但尚有不知道的;虽具三明、六通,但未具佛菩萨之不可思议神通;又虽断烦恼,然仍有不净之习气存在。以此种种惭耻之心,而生回小向大之心,向于大乘佛道。

  作为一名佛弟子,应当要护持佛法,使佛法能久住于世,不忍心见到佛法(圣教)衰微下去。因为佛教一衰微,很多人就得不到佛法的滋润,而在六道之中轮回不休,受种种苦。而一位有爱心的佛弟子,是不忍心见到众生受苦的。那如何才能保持圣教不衰,众生离苦呢?那就要生起大悲心,并依此大悲之心,而发心趣向大乘佛法。因为惟有大乘佛法方能诱导众生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而众生趣入大乘的途径有种种不同:有人是以信愿入大乘;有人是以智慧入于大乘;有人是以悲心入于大乘;亦有人是以声闻行入于大乘;有人是以天行入于大乘;有人是以人行入于大乘。趣入大乘之人,有一部份是直接趣入大乘,有一部份是先修别乘,然后回向趣入大乘。佛为了度化各类根机之众生,而宣说相应之教法,有时实说大乘佛法,有时又方便宣说权乘法,然后令其回权向实,趣入大乘。

  依大乘佛法说,所以众生皆具佛性(即众生成佛之可能性)。佛性又分理佛性与行佛性。所谓理佛性者,即从理体上讲,一切法皆空无自性,本性空寂,平等无二。故一切众生亦平等不二,皆具佛性。所谓行佛性者,即众生依佛菩萨之教化,行六度四摄等一切大乘菩萨行,而成善种,为将来成佛之资粮。在行佛性中,又有二位:一、性种性位,二、习种性位。所谓性种性位,即初时以见诸佛菩萨及听法为因缘,而发大菩提心,此心即为日后成佛之种。是熏习而成的,故称性种性。所谓习种性位,以有性种性之佛性,故依此成佛之种,而修大乘菩萨之行来熏习此菩提种子,使之不仅生根,更能发芽、开花、结果,此种佛性,称之为习种性。以众生皆具佛性,若能待以时日,加以修持熏习,一切众生则皆能成佛了。

  一切众生若能发菩提心,则名为菩萨。既名为菩萨,则为一切众生中之上首。为什么呢?因为唯有菩萨能俱生世间功德及出世间功德,而菩萨修行之所乘之法门,首先要与菩提心相应;其次要以慈悲为上首,后以空慧为方便。若菩萨能依菩提心、慈悲、空慧(方便)三个重要之法门,加上善于修习一切大乘之善行;此一切大乘之行,皆能引导众生入于一佛乘,而证得无上菩提。

  既已发愿,又具三门,则进一步来学菩萨。首先以十善行为根本。此十善之行,可以总摄为三聚净戒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此三聚净戒(即菩萨戒,又名菩萨学处)是七众通通可行持之戒法。七众即是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尼、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若发菩提心之菩萨学者,退失了菩提心,而且具备嫉妒、悭贪、瞋慧与憍慢之心,并且障碍利益众生之善行,这也就是违背与丢失了大乘菩萨戒行。总摄菩提之道,是为六度与四摄。六度者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四摄者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若菩萨能依六度与四摄修持,则能渐渐进入菩萨之十地,直至圆满佛之功德而成佛。

  一位大乘菩萨,不仅要能布施自己的身体,及自己所拥有的资财,更能将三世所修的一切善法,为了利益众生,而布施并毫无吝惜之心。下等根机之众生,是为了自己求福而行布施;中等根机众生是为了解脱而行布施;而唯有菩萨是为了利益众生而布施一切,故菩萨又名为大士。

  布施之种类有三种:一、财布施,二、法布施,三、无畏施。而布施要能做到“难施能施”,并要主动去布施,而非是人家要求之下才布施,故曰“殷勤施”,而且听闻到布施要心生欢喜,而非心生烦恼,并且要做到布施之后的那种喜乐要胜过自己得到涅槃寂灭之喜乐。但布施之时,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则不应行布施。一是自己的能力及行为尚且不够则不应布施。二是他,即受施者若为外道邪魔及无智者,则不应施。三是受施之后的所作所为,若为不净之目的,则不应施。之所以修布施者,是要众生来修习舍心,若能以舍心布施,则非常殊胜。而此布施之舍心,亦要与众生意乐相应,并使之增长。又若布施之时,众生若执着于布施者、受施者、及所施物,此种布施则是世间有分别之布施;若众生不执着此三轮,此种布施则为出世之布施,而能使众生得大解脱,因为此布施是与智慧相应之无分别布施。

  众生持戒是为保护他人,故持戒能断绝损害他人,若持戒精严,则能普施一切众生无畏,使一切众生无所畏惧。若众生持戒,则为三善之根本:一、是若以增上心持戒,则能得增上果而能生于人天,获富贵自在之报。二、是若以出离心持戒,则能得决定胜之圣果,了脱生死。三、是若以菩提心持戒,是为了利乐众生为目的,则能入于大乘之菩萨道,而成佛有期了。受持清净之戒的众生,在持戒之时,对于戒律的护持,要像保护渡河的浮囊一样重视;但一个持戒清净之菩萨也不应去轻视那些毁戒犯戒的众生,并且对持戒与犯戒不要起任何执着之分别心,是为真正之持戒。

  菩萨为了摄化护持众生,而要修忍辱波罗蜜。所谓忍者,不仅要忍耐怨对之人,亦要安受世间种种之苦,更要谛察诸法之本性,而悟入诸法性空之理。即所谓法忍(或无生法忍)。作为一名佛弟子,要学会忍,而不要随便瞋恨他人,因为瞋恨他人并不能让自己或他人得到任何的益处。反之,只有增加自己和他人之忧愁苦恼而已。为什么呢?因为自己心生不平而起瞋恨之心,而他又因你的瞋恨而心生不平。何况一旦佛弟子生起瞋恨之心,此瞋恨之心则如同火一样可起烧尽修行人所有之善根,正所谓“火烧功德林”。若佛弟子能修忍辱波罗蜜,则能具五德。五德者即是一、相貌端严;二、辨才明晰;三、善友共聚;四、不犯禁戒;五、升人天向佛道。

  六度之中的布施、持戒及忍辱,是多为在家佛弟子所讲的。若能修持此三度,则能广聚福德之资粮。此福德资粮,乃是佛的色身因缘。而佛所说六度中之精进度,则适于福德与智慧二资粮,若佛弟子能修持此精进度,则心如大海,能纳百川,而发愿度脱无边众生,断尽无尽烦恼,修学无量法门,圆满无上佛道,而无有厌倦之心,即使用尽所有力量,而心行精进,永无止息。

  也有部分佛弟子,心行懈怠而不精进。以种种借口来推迟延长修学大乘佛法的时间,而执着世间五欲之乐,这是佛弟子自己轻视自己,不敢相信自己有力量修学大乘佛法,而起怯弱之心。认为自己与圆满佛果无缘,是一个很难得到的结果,是一个难行道。以此种种懈怠、怯弱之想法,而不修持大乘佛法,则导致自己长久地处于生死之中不得解脱。福德与智慧资粮虽广大无边,但佛弟子不要心生退怯,而应训练自己的心性,精进不懈。也有一部分心性怯弱的下劣根机的众生,畏惧难行道,而希望求得易行道。故佛为此等下劣众生,而开设殊胜之方便法门,来摄受护持初发心之众生。此易行道最殊胜的地方在于:当佛弟子在往生极乐净土之后,则能得到弥陀佛的佛力加持,而能不退失菩提心。又有一部分佛弟子,既不舍弃现世之乐,享受社会、家庭之乐,但是也能心向于菩提。释迦佛即为此等众生而宣说药师佛之十二大悲愿,并使众生能往生东方的药师琉璃净土。

  若佛弟子能发愿往生净土,则能具有胜解力、坚固力、欢喜力、休息力。若佛弟子能具此四力,则修精进度不困难矣。三乘所具之种种殊胜之功德,悉由定,慧所生。若修习止观,应当先修习止。只有先修成止,然后才能成观。先修止,后修观,这是修行之次第法门,是不可以颠倒的。若修止成就,则能住于正定,依此住于正定,心则具堪能性。若具此堪能性,则能成办所要作的事业。并由此定力,则能灭除五种过失,即懈怠,忘圣言,惛沉,掉举,不作行,作行。并能勤修八种断行,即信、欲、勤、安、念、知、思、舍。至此则定心具足。

  佛弟子在修正定之时,最大的障碍是懈怠,惟有修习信、欲、勤、安等四断行来对治。佛弟子在修止之时,应使心专注一境而不散乱。故在修止之时,可以专念于过去曾修习的正缘,而使心不向余处驰散,并且能明明白白地忆念所缘之正境,而不忘失正念;并能安住正定之中,而念念明显。那上面所说的正缘是什么呢?依佛说,这所缘的正缘有二种:一是能净化对治烦恼惑障的,二是顺于佛所说之正理的。此二种所缘,都…

《成佛之道(白话版 宏正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