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佛之道(白話版 宏正法師)▪P5

  ..續本文上一頁)。此果之聖人,已經開始斷修所斷惑,但只斷前六品欲界修惑,還有余叁品欲界修惑未斷,故曰“進薄修斷惑”。叁果聖人名爲阿那含(不還,不來此欲界了),此果聖人已經斷盡欲界修惑,不再來此欲界受生了。待此生命終結,則上升上界,並在上界入涅槃,不複來此欲界。而真正斷盡煩惱,而得究竟解脫,唯是第四果阿羅漢,因爲阿羅漢已經斷盡煩惱及過去所造之業,並且不會再造新的有漏業。既斷舊業,不造新業,則不會再墮入生死之苦果了。

  阿羅漢之解脫,有的是慧解脫,有的是俱足定慧解脫(經雲:離貪欲者,心(定)解脫;離無明者,慧解脫)。並且具備六通(即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及叁明(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以阿羅漢具足如是功德,實乃是世間上的無上福田。因爲阿羅漢已斷盡煩惱,智慧清淨,如太陽處在晴朗之天空一樣,不爲煩惱烏雲所染汙。而在阿羅漢還沒舍報之前,猶在世間生活。但雖在世間生活,而不爲世間所染,猶如蓮華一樣“出淤泥而不染”。又有一種聖人,是無師自悟,即不從他人開示而得智慧,是以遠離世間,觀飛花落葉而悟緣起法,名爲避支迦佛(亦名獨覺,亦名緣覺)。聲聞乘加上緣覺乘,則合爲二乘。

  第五章大乘不共法

  上一章談到二乘人,以二乘人雖證阿羅漢果,或辟處佛果,但有一部份聖者,聽到佛說法,及看到佛所具足之神通,以及煩惱、習氣的斷除(二乘人斷煩惱,但未能斷習氣),而自生慚恥之心,而覺得自己雖稱無學,但尚有不知道的;雖具叁明、六通,但未具佛菩薩之不可思議神通;又雖斷煩惱,然仍有不淨之習氣存在。以此種種慚恥之心,而生回小向大之心,向于大乘佛道。

  作爲一名佛弟子,應當要護持佛法,使佛法能久住于世,不忍心見到佛法(聖教)衰微下去。因爲佛教一衰微,很多人就得不到佛法的滋潤,而在六道之中輪回不休,受種種苦。而一位有愛心的佛弟子,是不忍心見到衆生受苦的。那如何才能保持聖教不衰,衆生離苦呢?那就要生起大悲心,並依此大悲之心,而發心趣向大乘佛法。因爲惟有大乘佛法方能誘導衆生上求佛道,下化衆生。而衆生趣入大乘的途徑有種種不同:有人是以信願入大乘;有人是以智慧入于大乘;有人是以悲心入于大乘;亦有人是以聲聞行入于大乘;有人是以天行入于大乘;有人是以人行入于大乘。趣入大乘之人,有一部份是直接趣入大乘,有一部份是先修別乘,然後回向趣入大乘。佛爲了度化各類根機之衆生,而宣說相應之教法,有時實說大乘佛法,有時又方便宣說權乘法,然後令其回權向實,趣入大乘。

  依大乘佛法說,所以衆生皆具佛性(即衆生成佛之可能性)。佛性又分理佛性與行佛性。所謂理佛性者,即從理體上講,一切法皆空無自性,本性空寂,平等無二。故一切衆生亦平等不二,皆具佛性。所謂行佛性者,即衆生依佛菩薩之教化,行六度四攝等一切大乘菩薩行,而成善種,爲將來成佛之資糧。在行佛性中,又有二位:一、性種性位,二、習種性位。所謂性種性位,即初時以見諸佛菩薩及聽法爲因緣,而發大菩提心,此心即爲日後成佛之種。是熏習而成的,故稱性種性。所謂習種性位,以有性種性之佛性,故依此成佛之種,而修大乘菩薩之行來熏習此菩提種子,使之不僅生根,更能發芽、開花、結果,此種佛性,稱之爲習種性。以衆生皆具佛性,若能待以時日,加以修持熏習,一切衆生則皆能成佛了。

  一切衆生若能發菩提心,則名爲菩薩。既名爲菩薩,則爲一切衆生中之上首。爲什麼呢?因爲唯有菩薩能俱生世間功德及出世間功德,而菩薩修行之所乘之法門,首先要與菩提心相應;其次要以慈悲爲上首,後以空慧爲方便。若菩薩能依菩提心、慈悲、空慧(方便)叁個重要之法門,加上善于修習一切大乘之善行;此一切大乘之行,皆能引導衆生入于一佛乘,而證得無上菩提。

  既已發願,又具叁門,則進一步來學菩薩。首先以十善行爲根本。此十善之行,可以總攝爲叁聚淨戒即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此叁聚淨戒(即菩薩戒,又名菩薩學處)是七衆通通可行持之戒法。七衆即是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尼、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若發菩提心之菩薩學者,退失了菩提心,而且具備嫉妒、悭貪、瞋慧與憍慢之心,並且障礙利益衆生之善行,這也就是違背與丟失了大乘菩薩戒行。總攝菩提之道,是爲六度與四攝。六度者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四攝者即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若菩薩能依六度與四攝修持,則能漸漸進入菩薩之十地,直至圓滿佛之功德而成佛。

  一位大乘菩薩,不僅要能布施自己的身體,及自己所擁有的資財,更能將叁世所修的一切善法,爲了利益衆生,而布施並毫無吝惜之心。下等根機之衆生,是爲了自己求福而行布施;中等根機衆生是爲了解脫而行布施;而唯有菩薩是爲了利益衆生而布施一切,故菩薩又名爲大士。

  布施之種類有叁種:一、財布施,二、法布施,叁、無畏施。而布施要能做到“難施能施”,並要主動去布施,而非是人家要求之下才布施,故曰“殷勤施”,而且聽聞到布施要心生歡喜,而非心生煩惱,並且要做到布施之後的那種喜樂要勝過自己得到涅槃寂滅之喜樂。但布施之時,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則不應行布施。一是自己的能力及行爲尚且不夠則不應布施。二是他,即受施者若爲外道邪魔及無智者,則不應施。叁是受施之後的所作所爲,若爲不淨之目的,則不應施。之所以修布施者,是要衆生來修習舍心,若能以舍心布施,則非常殊勝。而此布施之舍心,亦要與衆生意樂相應,並使之增長。又若布施之時,衆生若執著于布施者、受施者、及所施物,此種布施則是世間有分別之布施;若衆生不執著此叁輪,此種布施則爲出世之布施,而能使衆生得大解脫,因爲此布施是與智慧相應之無分別布施。

  衆生持戒是爲保護他人,故持戒能斷絕損害他人,若持戒精嚴,則能普施一切衆生無畏,使一切衆生無所畏懼。若衆生持戒,則爲叁善之根本:一、是若以增上心持戒,則能得增上果而能生于人天,獲富貴自在之報。二、是若以出離心持戒,則能得決定勝之聖果,了脫生死。叁、是若以菩提心持戒,是爲了利樂衆生爲目的,則能入于大乘之菩薩道,而成佛有期了。受持清淨之戒的衆生,在持戒之時,對于戒律的護持,要像保護渡河的浮囊一樣重視;但一個持戒清淨之菩薩也不應去輕視那些毀戒犯戒的衆生,並且對持戒與犯戒不要起任何執著之分別心,是爲真正之持戒。

  菩薩爲了攝化護持衆生,而要修忍辱波羅蜜。所謂忍者,不僅要忍耐怨對之人,亦要安受世間種種之苦,更要谛察諸法之本性,而悟入諸法性空之理。即所謂法忍(或無生法忍)。作爲一名佛弟子,要學會忍,而不要隨便瞋恨他人,因爲瞋恨他人並不能讓自己或他人得到任何的益處。反之,只有增加自己和他人之憂愁苦惱而已。爲什麼呢?因爲自己心生不平而起瞋恨之心,而他又因你的瞋恨而心生不平。何況一旦佛弟子生起瞋恨之心,此瞋恨之心則如同火一樣可起燒盡修行人所有之善根,正所謂“火燒功德林”。若佛弟子能修忍辱波羅蜜,則能具五德。五德者即是一、相貌端嚴;二、辨才明晰;叁、善友共聚;四、不犯禁戒;五、升人天向佛道。

  六度之中的布施、持戒及忍辱,是多爲在家佛弟子所講的。若能修持此叁度,則能廣聚福德之資糧。此福德資糧,乃是佛的色身因緣。而佛所說六度中之精進度,則適于福德與智慧二資糧,若佛弟子能修持此精進度,則心如大海,能納百川,而發願度脫無邊衆生,斷盡無盡煩惱,修學無量法門,圓滿無上佛道,而無有厭倦之心,即使用盡所有力量,而心行精進,永無止息。

  也有部分佛弟子,心行懈怠而不精進。以種種借口來推遲延長修學大乘佛法的時間,而執著世間五欲之樂,這是佛弟子自己輕視自己,不敢相信自己有力量修學大乘佛法,而起怯弱之心。認爲自己與圓滿佛果無緣,是一個很難得到的結果,是一個難行道。以此種種懈怠、怯弱之想法,而不修持大乘佛法,則導致自己長久地處于生死之中不得解脫。福德與智慧資糧雖廣大無邊,但佛弟子不要心生退怯,而應訓練自己的心性,精進不懈。也有一部分心性怯弱的下劣根機的衆生,畏懼難行道,而希望求得易行道。故佛爲此等下劣衆生,而開設殊勝之方便法門,來攝受護持初發心之衆生。此易行道最殊勝的地方在于:當佛弟子在往生極樂淨土之後,則能得到彌陀佛的佛力加持,而能不退失菩提心。又有一部分佛弟子,既不舍棄現世之樂,享受社會、家庭之樂,但是也能心向于菩提。釋迦佛即爲此等衆生而宣說藥師佛之十二大悲願,並使衆生能往生東方的藥師琉璃淨土。

  若佛弟子能發願往生淨土,則能具有勝解力、堅固力、歡喜力、休息力。若佛弟子能具此四力,則修精進度不困難矣。叁乘所具之種種殊勝之功德,悉由定,慧所生。若修習止觀,應當先修習止。只有先修成止,然後才能成觀。先修止,後修觀,這是修行之次第法門,是不可以顛倒的。若修止成就,則能住于正定,依此住于正定,心則具堪能性。若具此堪能性,則能成辦所要作的事業。並由此定力,則能滅除五種過失,即懈怠,忘聖言,惛沈,掉舉,不作行,作行。並能勤修八種斷行,即信、欲、勤、安、念、知、思、舍。至此則定心具足。

  佛弟子在修正定之時,最大的障礙是懈怠,惟有修習信、欲、勤、安等四斷行來對治。佛弟子在修止之時,應使心專注一境而不散亂。故在修止之時,可以專念于過去曾修習的正緣,而使心不向余處馳散,並且能明明白白地憶念所緣之正境,而不忘失正念;並能安住正定之中,而念念明顯。那上面所說的正緣是什麼呢?依佛說,這所緣的正緣有二種:一是能淨化對治煩惱惑障的,二是順于佛所說之正理的。此二種所緣,都…

《成佛之道(白話版 宏正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