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恶业、不动业(即无记业)。那么此业力是如何生灭呢?它就像种子与习气一样,纵使经历百千万劫,若因缘成熟,犹能生起现行,感招果报。此果报即是六道生死轮回,是由业力所感召的,而由此有漏并所感生死之果报,是脱离不了三界之束缚的。那此不善业从何而来呢?是由贪、嗔、痴三根本烦恼而来,可以说此三根本烦恼即是一切不善业之根本。众生愚痴时,即如同醉鬼一样,意识不清,又如同迷路人,不知自己回家之路;而瞋心易使人生起忿怒及恨心,进而冲动做出不对的事,造成严重的后果与过失;而贪的过失更深。为什么呢?因为人一旦有了贪心,在贪不到或怕失去的情况下,会生起大瞋恨心,而造种种甚深之恶业,进而沉溺三界不得解脱了。
佛又统摄诸烦恼为四:见(见解上的错误)、爱(行动上的错误)、慢(即贡高我慢,以自我为中心),无明(即愚痴、执妄法为实法)。而这四种烦恼,为我我所所含摄则变成,我见、我爱、我慢、我痴,因此而成为牢不可破的一个业网,导致众生在生死之中相续不断,永无终止。从生到死,从死到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无有止尽。
四谛之中,苦谛为集谛之果,集谛为苦谛之因。众生造种种业力,集合而成为生死苦果之因,在众生感到生死苦果之后(果),而开始造种种业力(集),此时则苦又为集之因,以有苦方能集,故苦、集二谛互为因果,如钩环一样,环环相缠,不能脱离。亦可以看出,众生的死与生,都是由众生所造之业力而牵引的,是从缘而起的。故佛说十二缘起(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众生被困在十二缘起中,就如同被困在被四周城墙包围的城市一样,找不到出口。此十二缘起,又如同果树一样,由树结果,果又生树,树又生果,果与树,因果相续不断。即喻十二缘起,因果相续,永不得断。
众生被无明烦恼盖覆住智慧,而引起贪爱之行为(即业力),故由此无明与爱(行业)而引发众生新生命(识)的开始,并由此而有生命(识)的相续不断。(以生命的存在必须有识,若无识,则无生命之存在)以有此识,故有名色的生起(此处名色,即胎儿的形成);随著名色(即胚胎)的成长,而逐渐形成六入;而六入与外境的接触则有种种感受之生起;由此感受的生起,则对于喜乐之境而生起贪爱之心;由贪爱之心的增长,则生起贪取之心,故而造种种之业力;此业力集合则引生后有之业力;由此业力则有生、老、死相续而有了。故众生要获得涅槃寂灭之乐,则一定要先灭烦恼(惑),若烦恼灭除了,则不会造业了;业不生,则众生之生死苦果亦不生起了。所以众生若能从痴爱中解脱出来,则能现证涅槃寂灭之乐了。而真正能断灭苦因(集)及苦果的,唯有佛道而已。众生若能依佛所说之增上戒学,则能生定,依此增上定学,则能生慧,故由此无漏学,加上以八正道为基础的行为准则,则一定能得入涅槃了。
三增上学中,初始为增上戒学,若众生能秉持戒律,则能使众生心地清净,得增上心,使众生心(或意)不散乱,则不会犯过失了。故佛弟子则依所持戒律之不同,而会获得相应的解脱。在家佛弟子,受持五戒、八戒,就如同前面一章所谈过的。出家戒则有五类:沙弥戒、沙弥尼戒、式叉摩那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在此出家戒中,若能依律如法受持具足戒(所谓具足,即年龄具足满二十以上,三师七证具足,衣钵具足,得师允许,并具受沙弥戒,及比丘戒,或具受沙弥尼戒、式叉摩那尼戒、比丘尼戒。现在则加上菩萨戒,为具受三坛大戒),此具足戒是以殷重之心而获得,不是轻易而得,故一定要秉持戒行,不要破坏它,而有所损失。在此出家戒中,有四根本戒为重戒不能犯:一是行淫欲,二是盗戒,三是杀戒(尤其是杀人),四是大妄语戒,若破坏任何一个,即失去做沙门之准性,亦失去沙门之资格。而除此四根本重戒之外的戒,不管是轻犯或重犯,只要犯了以后不要覆藏,而如法忏悔(即出罪),即能获得清净。既忏悔得清净,则不要再为之悔恼,则能获得清净了。
若我们佛弟子能严持清净之戒,则能保证我们的身、口、意三业清净而不被污染,并以此为基,而能出生世间,出世间一切功德,正所谓“戒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又以持戒的缘故,能在众生之六根缘念外六尘时,守护六根,不会随外境所转,不起种种之邪念,而能生起正念,制伏恶念。又以持戒的缘故,了解到世间之饮食只是为了维持我们的生命,而修行人要借此假身而修成清净法身,故须一定的饮食,但不要因此而贪着世间之饮食,不知节制,而忘记本来之目的。又复以持戒的缘故,不仅要节制饮食,更要不贪着睡眠。并在睡眠时保持正确的方法、方式,保持警觉,不会被外邪入侵,所以云“寤瑜伽”,意即为在睡眠中也在修瑜伽。所谓“瑜伽”,即相应之意,修“寤瑜伽”即在睡眠也能保持正念不失,而与正念相应。又以持戒的缘故,而知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并以此而能在行、住、坐、卧中保持清醒之头脑,知道自己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而不会堕落到邪道中去。
作为一个佛弟子,应该要有“知足常乐”之意。以有知足之心,则能远离一切贪着之染污法。而众生之所以有贪着之心,正是缘于众生之“不知足”,如俗话说“人心不足蛇吞象”,正是众生“不知足”之写照。既然学佛之人知足常乐,则不会贪着世间之名和利,而能使“心”能远离“名利”之牵引。即使身处世间,但能保持“心”清净,不被世法所染污。若众生能知足常乐,并远离世法之染污,故能顺于解脱之三乘法门了。若能做到如上“密护根门,知量饮食,修寤瑜伽,正知而住,知足常乐,远离世间染污”,则是清净持戒之具体表现。而持戒之行为,也是众生修定之前方便,以众生持戒清净,则能使身、口、意三业清净不被染污。
佛弟子既已能持戒清净,则应进一步修习禅定,以修禅定之功德,而远离五欲(即色、声、香、味、触)及远离五盖(以此五法能盖覆众生之清净心,障得修定,故云五盖,即贪欲盖、瞋慧盖,惛沉盖、掉举盖,疑盖)。在修禅定之方法中,有二甘露门,一是修不净观,二是修持息观(即数息观),并此二种法门,能使众生摄心于清净处,而远离五欲五盖之散乱,则能得到正定了。既已得正定,则能得智慧了。而能引发智慧者,依佛说有七依,即依七根本定而修发真实慧。所谓七根本定即是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而所谓三无漏学中的增上慧学,即是出世间之正见。
佛为阿难宣说缘起法,即说缘起法之意义非常深邃,所谓世间法是以此有故而彼有,以此生故而彼生,依此因果之规律,而能了解一切都是“无常”,都是“空”,都是“无我”的。而这世间的一切,都是因缘和会的“假有”,非“实有”。佛又说“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即以因缘故,则体现一切法皆是缘生或缘起,于中无有实在性,其性是空的。故缘起空寂性之意义甚深,非我等凡夫所能理解。这就是佛所说的缘起中道之意,使众生能依此中道之意,而能不着有无之二见,并得到中道正见,依此中道之正见而得解脱。又所谓的正见,即是如实正见四谛之智慧。以此智慧了知四谛,并了知集应断、道应修、苦应灭、灭应证,由证灭而能证得大涅槃。
在修中道正见之时,是有一定的次序的:首先要得“法住智”(即了知世间缘起法的智慧,而能了解缘起假有),后得涅槃智(依缘起假有,而了知一切法毕竟空寂之智慧。)依世俗之缘起假有,而能契入诸法毕竟寂灭之真实。以正见观世间所有诸法,无不是缘起、性空的。从正见而引发的正思惟是对以正见观诸法而起的正确思惟,由此正确之思惟而了知世间是苦,而生起厌离之心;并以正确之思惟了解世间欲乐的危害,而生起离欲之心;又以正确之思惟,而了解到涅槃寂灭之乐,并去努力证悟而获得涅槃。
八正道中的正语、正业、正命,都必须以严净持戒而为体性。在八正道中,首先要具备正见(即正确之见解)及正思(即正确之思惟),这就如人要行走一样,要先有眼目;其次则要具备清净之行为即正语、正业、正命,这就如人要行走一样,要具备两足;如此具备双目以及两足之后,则可以走上正道,而到达目的地。若修行人具足了正见、正思(喻如眼目)及正语、正业、正命(喻如两足),则能如法修持,而到达涅槃之彼岸。次为正精进(正勤),是策动修行人精进不懈怠的主动力,然后则须具备正念(即具备正确的出离心),以具正念,则能生起正定;依正定则能生起无漏解脱慧,由此无漏解脱慧则能断烦恼、了生死,而证得涅槃解脱了。
佛为了度化众生,而说种种修道之法,总计有三十七道品。虽说解脱道是相同的,但因众生根基不同,佛即随众生根基而有说法之差异,故而有时说深法,有时说浅法。但无论深说三十七道品,或浅说三十七道品,这都是圣人所修行的,也是圣人所证得的。虽说有三乘圣人证悟的深浅,但他们都同入一味涅槃城。若道论解脱道,都要经历种、熟、脱三个阶段:一是种,即首先要发出离心;此出离心即如同种子一样,其次是熟的阶段,即种下种子后,要小心呵护,要时刻闻法、思法、如法修持,而使出离心种成熟长大;最后,则如果子成熟一样,得大解脱果了。在修行证果的速度,虽然有迟有快,但这个速度的迟快,不是因为众生根基的利和钝而决定的。
由观诸法无我,诸行无常而证入缘起空寂性。最初证入此正法的,名为初果须陀洹(预流,即预入圣人之流),此初果圣人已断除我见结,戒禁取见结,及疑结,也已息灭无量之生死,仅剩七次往返天上人间之生死,待七次生死完了,则永断生死证入涅槃。(此初果圣人,已断见惑,尚余修惑)。
二果圣人名为斯陀含(一来,唯一生天上,一来人间…
《成佛之道(白话版 宏正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