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惡業、不動業(即無記業)。那麼此業力是如何生滅呢?它就像種子與習氣一樣,縱使經曆百千萬劫,若因緣成熟,猶能生起現行,感招果報。此果報即是六道生死輪回,是由業力所感召的,而由此有漏並所感生死之果報,是脫離不了叁界之束縛的。那此不善業從何而來呢?是由貪、嗔、癡叁根本煩惱而來,可以說此叁根本煩惱即是一切不善業之根本。衆生愚癡時,即如同醉鬼一樣,意識不清,又如同迷路人,不知自己回家之路;而瞋心易使人生起忿怒及恨心,進而沖動做出不對的事,造成嚴重的後果與過失;而貪的過失更深。爲什麼呢?因爲人一旦有了貪心,在貪不到或怕失去的情況下,會生起大瞋恨心,而造種種甚深之惡業,進而沈溺叁界不得解脫了。
佛又統攝諸煩惱爲四:見(見解上的錯誤)、愛(行動上的錯誤)、慢(即貢高我慢,以自我爲中心),無明(即愚癡、執妄法爲實法)。而這四種煩惱,爲我我所所含攝則變成,我見、我愛、我慢、我癡,因此而成爲牢不可破的一個業網,導致衆生在生死之中相續不斷,永無終止。從生到死,從死到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無有止盡。
四谛之中,苦谛爲集谛之果,集谛爲苦谛之因。衆生造種種業力,集合而成爲生死苦果之因,在衆生感到生死苦果之後(果),而開始造種種業力(集),此時則苦又爲集之因,以有苦方能集,故苦、集二谛互爲因果,如鈎環一樣,環環相纏,不能脫離。亦可以看出,衆生的死與生,都是由衆生所造之業力而牽引的,是從緣而起的。故佛說十二緣起(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衆生被困在十二緣起中,就如同被困在被四周城牆包圍的城市一樣,找不到出口。此十二緣起,又如同果樹一樣,由樹結果,果又生樹,樹又生果,果與樹,因果相續不斷。即喻十二緣起,因果相續,永不得斷。
衆生被無明煩惱蓋覆住智慧,而引起貪愛之行爲(即業力),故由此無明與愛(行業)而引發衆生新生命(識)的開始,並由此而有生命(識)的相續不斷。(以生命的存在必須有識,若無識,則無生命之存在)以有此識,故有名色的生起(此處名色,即胎兒的形成);隨著名色(即胚胎)的成長,而逐漸形成六入;而六入與外境的接觸則有種種感受之生起;由此感受的生起,則對于喜樂之境而生起貪愛之心;由貪愛之心的增長,則生起貪取之心,故而造種種之業力;此業力集合則引生後有之業力;由此業力則有生、老、死相續而有了。故衆生要獲得涅槃寂滅之樂,則一定要先滅煩惱(惑),若煩惱滅除了,則不會造業了;業不生,則衆生之生死苦果亦不生起了。所以衆生若能從癡愛中解脫出來,則能現證涅槃寂滅之樂了。而真正能斷滅苦因(集)及苦果的,唯有佛道而已。衆生若能依佛所說之增上戒學,則能生定,依此增上定學,則能生慧,故由此無漏學,加上以八正道爲基礎的行爲准則,則一定能得入涅槃了。
叁增上學中,初始爲增上戒學,若衆生能秉持戒律,則能使衆生心地清淨,得增上心,使衆生心(或意)不散亂,則不會犯過失了。故佛弟子則依所持戒律之不同,而會獲得相應的解脫。在家佛弟子,受持五戒、八戒,就如同前面一章所談過的。出家戒則有五類:沙彌戒、沙彌尼戒、式叉摩那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在此出家戒中,若能依律如法受持具足戒(所謂具足,即年齡具足滿二十以上,叁師七證具足,衣缽具足,得師允許,並具受沙彌戒,及比丘戒,或具受沙彌尼戒、式叉摩那尼戒、比丘尼戒。現在則加上菩薩戒,爲具受叁壇大戒),此具足戒是以殷重之心而獲得,不是輕易而得,故一定要秉持戒行,不要破壞它,而有所損失。在此出家戒中,有四根本戒爲重戒不能犯:一是行淫欲,二是盜戒,叁是殺戒(尤其是殺人),四是大妄語戒,若破壞任何一個,即失去做沙門之准性,亦失去沙門之資格。而除此四根本重戒之外的戒,不管是輕犯或重犯,只要犯了以後不要覆藏,而如法忏悔(即出罪),即能獲得清淨。既忏悔得清淨,則不要再爲之悔惱,則能獲得清淨了。
若我們佛弟子能嚴持清淨之戒,則能保證我們的身、口、意叁業清淨而不被汙染,並以此爲基,而能出生世間,出世間一切功德,正所謂“戒爲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又以持戒的緣故,能在衆生之六根緣念外六塵時,守護六根,不會隨外境所轉,不起種種之邪念,而能生起正念,製伏惡念。又以持戒的緣故,了解到世間之飲食只是爲了維持我們的生命,而修行人要借此假身而修成清淨法身,故須一定的飲食,但不要因此而貪著世間之飲食,不知節製,而忘記本來之目的。又複以持戒的緣故,不僅要節製飲食,更要不貪著睡眠。並在睡眠時保持正確的方法、方式,保持警覺,不會被外邪入侵,所以雲“寤瑜伽”,意即爲在睡眠中也在修瑜伽。所謂“瑜伽”,即相應之意,修“寤瑜伽”即在睡眠也能保持正念不失,而與正念相應。又以持戒的緣故,而知道“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並以此而能在行、住、坐、臥中保持清醒之頭腦,知道自己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而不會墮落到邪道中去。
作爲一個佛弟子,應該要有“知足常樂”之意。以有知足之心,則能遠離一切貪著之染汙法。而衆生之所以有貪著之心,正是緣于衆生之“不知足”,如俗話說“人心不足蛇吞象”,正是衆生“不知足”之寫照。既然學佛之人知足常樂,則不會貪著世間之名和利,而能使“心”能遠離“名利”之牽引。即使身處世間,但能保持“心”清淨,不被世法所染汙。若衆生能知足常樂,並遠離世法之染汙,故能順于解脫之叁乘法門了。若能做到如上“密護根門,知量飲食,修寤瑜伽,正知而住,知足常樂,遠離世間染汙”,則是清淨持戒之具體表現。而持戒之行爲,也是衆生修定之前方便,以衆生持戒清淨,則能使身、口、意叁業清淨不被染汙。
佛弟子既已能持戒清淨,則應進一步修習禅定,以修禅定之功德,而遠離五欲(即色、聲、香、味、觸)及遠離五蓋(以此五法能蓋覆衆生之清淨心,障得修定,故雲五蓋,即貪欲蓋、瞋慧蓋,惛沈蓋、掉舉蓋,疑蓋)。在修禅定之方法中,有二甘露門,一是修不淨觀,二是修持息觀(即數息觀),並此二種法門,能使衆生攝心于清淨處,而遠離五欲五蓋之散亂,則能得到正定了。既已得正定,則能得智慧了。而能引發智慧者,依佛說有七依,即依七根本定而修發真實慧。所謂七根本定即是初禅、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而所謂叁無漏學中的增上慧學,即是出世間之正見。
佛爲阿難宣說緣起法,即說緣起法之意義非常深邃,所謂世間法是以此有故而彼有,以此生故而彼生,依此因果之規律,而能了解一切都是“無常”,都是“空”,都是“無我”的。而這世間的一切,都是因緣和會的“假有”,非“實有”。佛又說“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即以因緣故,則體現一切法皆是緣生或緣起,于中無有實在性,其性是空的。故緣起空寂性之意義甚深,非我等凡夫所能理解。這就是佛所說的緣起中道之意,使衆生能依此中道之意,而能不著有無之二見,並得到中道正見,依此中道之正見而得解脫。又所謂的正見,即是如實正見四谛之智慧。以此智慧了知四谛,並了知集應斷、道應修、苦應滅、滅應證,由證滅而能證得大涅槃。
在修中道正見之時,是有一定的次序的:首先要得“法住智”(即了知世間緣起法的智慧,而能了解緣起假有),後得涅槃智(依緣起假有,而了知一切法畢竟空寂之智慧。)依世俗之緣起假有,而能契入諸法畢竟寂滅之真實。以正見觀世間所有諸法,無不是緣起、性空的。從正見而引發的正思惟是對以正見觀諸法而起的正確思惟,由此正確之思惟而了知世間是苦,而生起厭離之心;並以正確之思惟了解世間欲樂的危害,而生起離欲之心;又以正確之思惟,而了解到涅槃寂滅之樂,並去努力證悟而獲得涅槃。
八正道中的正語、正業、正命,都必須以嚴淨持戒而爲體性。在八正道中,首先要具備正見(即正確之見解)及正思(即正確之思惟),這就如人要行走一樣,要先有眼目;其次則要具備清淨之行爲即正語、正業、正命,這就如人要行走一樣,要具備兩足;如此具備雙目以及兩足之後,則可以走上正道,而到達目的地。若修行人具足了正見、正思(喻如眼目)及正語、正業、正命(喻如兩足),則能如法修持,而到達涅槃之彼岸。次爲正精進(正勤),是策動修行人精進不懈怠的主動力,然後則須具備正念(即具備正確的出離心),以具正念,則能生起正定;依正定則能生起無漏解脫慧,由此無漏解脫慧則能斷煩惱、了生死,而證得涅槃解脫了。
佛爲了度化衆生,而說種種修道之法,總計有叁十七道品。雖說解脫道是相同的,但因衆生根基不同,佛即隨衆生根基而有說法之差異,故而有時說深法,有時說淺法。但無論深說叁十七道品,或淺說叁十七道品,這都是聖人所修行的,也是聖人所證得的。雖說有叁乘聖人證悟的深淺,但他們都同入一味涅槃城。若道論解脫道,都要經曆種、熟、脫叁個階段:一是種,即首先要發出離心;此出離心即如同種子一樣,其次是熟的階段,即種下種子後,要小心呵護,要時刻聞法、思法、如法修持,而使出離心種成熟長大;最後,則如果子成熟一樣,得大解脫果了。在修行證果的速度,雖然有遲有快,但這個速度的遲快,不是因爲衆生根基的利和鈍而決定的。
由觀諸法無我,諸行無常而證入緣起空寂性。最初證入此正法的,名爲初果須陀洹(預流,即預入聖人之流),此初果聖人已斷除我見結,戒禁取見結,及疑結,也已息滅無量之生死,僅剩七次往返天上人間之生死,待七次生死完了,則永斷生死證入涅槃。(此初果聖人,已斷見惑,尚余修惑)。
二果聖人名爲斯陀含(一來,唯一生天上,一來人間…
《成佛之道(白話版 宏正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