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脱他们脱离恶道。
众生之所以堕入三恶趣中,则是由于众生以贪、嗔、痴三毒为根本,而造作种种不善行为,而感得三恶趣之果。
众生若能轮转到人道之中,实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因为人道之中,有苦有乐,而使人类有机会去修行脱离六道轮回之苦的法门。人类若修善法门,则能上升天道,或脱离六道,而证得无上菩提;若人类行持恶法、造恶业,则会下堕三恶趣中受种种苦。所以说,人道是众生上升或堕落的重要一环,就像电梯的开关枢纽,而能决定电梯的升降一样。依佛法讲,众生在六道之中轮回,都是依众生在人道中所造之业,而决定上升善趣或堕落恶趣。但是因为众生不了解佛法,总是将本是“以人为本”的轮回理念误解为“以鬼为本”的民间传说(即以为人死后,在鬼道中先受审罚,然后再发配到各趣去。)。
众生若能持五戒行十善法,则能上升到天道。天道之中分为三界,所谓欲界天为初,色界天为次,三为无色界天。若能生到天道,则能有四个地方胜于余五道,所谓身体之殊胜,以相貌漂亮美丽、英俊,且不受一般疾病之折磨;二者寿命殊胜,以天人生命极长故;三者快乐之殊胜,以天中之快乐胜于余趣,非余趣所能比;四者禅定之殊胜,以天人之禅定,尤指色界天暨无色界天之禅定胜于余趣。
综上所述,则知众生所经历的无量众苦,皆是由众生所造不善之恶业所感之果;而众生所享受的种种快乐,则是由众生过去所造善业而感之果。故而可见,众生之苦乐皆来自众生所造之业。一旦业没有,则众生则无苦乐之报了。所以我们众生应该不造恶业,让苦果消灭;可是为了能有快乐之生活,我们应积极去修持善法。如果我们在能够行持善法之时,却没有去行持善法并累积善业,一旦福报用完了,苦果来临的时候,我们又能有什么作为呢?
在前一章中曾经谈到,从修行的角度来说,人道胜于天道,所以说,为了能修持佛法(因为依人身入佛道易),应当求生于人道。或者我们虽修天人乘之法门,但不是为了生天享福,故而即使我们众生修行布施、持戒、修定之生人天的三福业,但目的不是为了生人生天,而最终目的是为了趣入佛道,生于佛前,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众生依什么得到快乐呢?众生是因为生活中的物质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快乐,可是众生以什么原因而能得到生活资具上的满足呢
这是众生过去行布施之善业,而感得之善果。所以佛为了度化众生,先赞叹布施功德所能得到的福报。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是众生都喜欢生活快乐,不缺少任何生活所需;一是众生只有生活资具能够赖以维持生活,他们才能有精力去修持佛法。
而布施之时,必需要具备舍心以及利益众生之心,而且要以悲心布施贫穷困苦之众生,以恭敬心供养父母、师长及三宝。众生在布施之时,会因为布施之心的不同,布施之对象的不同(即敬田、悲田之不同)以及所布施物品之不同,而有功德福报之殊胜和低劣的差别。所以布施要如法布施供养,千万要避免以下几种布施:一、随至施,即非主动布施,因为别人的要求才布施,有些心不甘、情不愿;二、怖施,即所谓去财消灾之想法,因为怕失去生命更多的财产,所以忍痛割爱布施一点小财,而能避凶趋吉,或者看见东西已经快坏了,干脆做个好人,布施给他人了;三、报恩施,因为别人救助过自己,而以酬谢心去布施曾经帮助自己的人;四、求报施,希望自己的布施,能得到更大的回报;五、习先施,因为是祖上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自己并无布施之心,只是依古例而施行而已;六、希天施,因为是为了天神能欢喜而庇佑,或为了能升入天堂而行布施法;七、要名施,布施是为了能得到好的名声荣誉。
布施之后,即是持戒了。持戒即止恶扬善,亦即能克服自己之私欲,而去利益众生。所以持戒能利益众生,我们即应当坚持行持清净之戒(即非行持邪戒)。那为什么要持戒呢?我们应当以自己之心量去揣度他人之心量,如我们不喜欢他人杀我,所以我们就不能去杀众生;我们不喜欢人用杖来打杀我们,故我们亦不能去用杖打杀众生;我们不喜欢别人偷窃我们的物品,故我们亦不能偷盗他人之物品;我们不希望别人与我们的丈夫或妻子邪淫,那我们就不能去做第三者插足;我们不希望别人用妄语来诳骗我们,那我们就不能用妄语去欺骗他人;我们看到他人饮酒会作种种荒诞之事,败坏道德,故我们应当不饮酒。我们身为佛子,应当尽行寿来行持五戒(即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以及不饮酒)。因为行持五戒,不仅仅得到世间最高的人天之福报,更会获得出世之福报。(因以持戒可引生定慧,而能出世。)若能加以行持八关斋戒,则更能随顺佛法而能出离此痛苦之世间了。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无贪,无瞋,无痴(无邪见)等十善法,是一切善法之根本。佛说此十善法,不仅仅是修习人天善法之所依,三乘之圣法也是依此十善法发心而有。
修行之佛弟子,对世间种种之欲乐不可执着,而世间众生因为散乱心的缘故,而生起种种烦恼,使众生沉溺于众苦之中不得出离。所以佛弟子应依能予众生快乐的慈心住于净戒之中;并由此住于净戒而所生之禅定最为正确,也能带来真正的禅悦。并由此正确的禅定,而能使众生调摄身体、呼吸(息)以及思惟(心)。所谓定者,即心住于一境,而不散乱。而定有不同之次第,首先以心住一境而能远离种种分别。并依禅定层次不同,而能先灭除众生之苦受,然后离喜乐之受,最后获得不苦不乐之最高之四禅之定。
佛在教导定法之时,以教导众生次第修习为主,首修四禅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次修四无色定(即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最后修习大乘之慈、悲、喜、舍之四无量心。
世间之人多喜欢行布施法,但因为发心之不同,而常被烦恼所染污。若唯修禅定,又易使人独善其身,不想入世度化众生。此布施、禅定都易使人难成佛道;以烦恼布施,易堕入旁生;若唯修禅定,易堕入声闻缘觉之类。以此旁生之类难闻佛法,声闻缘觉之类难成佛道。唯有以人身最易修行成佛,而获得人身最根本的就是要持戒精严。
而对于心性懦弱之众生,佛教导他们应当修习“忆念”之法,即心常忆念佛、法、僧、戒、施、天之功德。若人能忆念此六法,即如人走入充满光明之聚落,所有的阴暗一时之间全部消逝不见。又如果有人能正念当来下生之弥勒尊佛,并求生其正在弘法之弥勒内院。而此求生弥勒净土之法门是最为稀有的。为什么呢?因为第一、弥勒净土是在离我们人间最近的兜率天中。第二、最容易往生的,只要皈依三宝,持戒清净,布施如法,发愿往生弥勒净土,称念南无当来下生弥勒佛,即能往生。第三、是最易普及的,因为往生弥勒净土,不需要发出离三界之心,因为弥勒净土就在此六道的天道之中,而且将来成佛的人间净土,就是这个娑婆世界。弥勒菩萨下生娑婆世界成佛,并以种种方便开示,使众生能悟入佛之知见,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学佛之人,只要能见到佛,就能听闻到正法,哪里需要担心忧虑我们会退转堕落呢?
第四章三乘共法章
世间所有一切事物(行)都是无常的,而依此无常之法所生之感受皆是苦的。故说“诸行无常,诸受是苦,既然此世间是无常、苦的,故有智之人会生起厌离世间之心,而趋向于解脱之道。故诸佛依据众生之根机而设立三乘,在此三乘之中,佛以跟随听闻佛法的声闻弟子为正化之对象,而菩萨乘、缘觉乘为旁化。而真正的解脱之道,是能够远离苦、乐之二边的生活的:佛为了随顺摄化喜欢乐行的众生,而教导他们在家修种种净法即离苦之行;又为了随顺摄化喜欢苦行之众生,教导他们出家作为沙门来修习种种净法即离欲乐之行。此中众生有的喜欢远离人间而独住;也有人喜欢住在人间与大众一起共住修行;也有人是随顺信心而修行;也有人是随正法而修行。虽然修行的众生有以上种种不同,但他们共同的目的就是为了出离娑婆世界。佛为众生宣说解脱道时,首先宣说四谛法与十二因缘法。而后佛所宣说之大乘深法,都是依此为基础而开示。
所谓四谛法,即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而此苦有八苦,即求不得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五取蕴苦(五阴炽盛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此八苦之中,五取蕴苦是余七苦之根本。而所谓的五取蕴即色、受、想、行、识等五法,以此五法是由于众生过去之爱取烦恼取着而来,而使众生在此生死轮回中无有停歇。而此五法之中,又以识法为能着,余四法即色、受、想、行等为所着。故由于染污取着的原因,而使众生不得脱离生死之系缚。复次,众生又由内六处(又名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来缘取六尘(又名六境,即色、香、味、触、法)而生起六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此六根、六尘、六识合起又称十八界,但此处云六界(依印顺法师意,即是六大)为地界(大)、水界(大)、火界(大)、风界(大)、空界(大)、识界(大)。众生在此生死六道中受轮回之苦,只有此蕴、处、界而已,没有别的什么。因为众生感到最苦的就是这个色身,而此色身正是蕴、处、界的结合之因缘体。
那么众生所得之苦报是从何而来呢?此苦即是由于众生过去所造之种种不善业累积而来。而此不善业又来自众生的无明烦恼(即惑)。因为无明烦恼对于业力有二种作用。一是发业的功用,因为众生有了无明烦恼,而会去造业,而此业正是众生沉溺生死轮回之重要原因;二是有润生之功用,以众生虽己造种种有漏之业,但必须有烦恼的引发,才能使众生感召苦果。所以说,虽有烦恼和业,但必须在因缘和合时,才能有苦果的出现。
业的种类又有所不同,若依造业的所依而讲,则有身业、语业、意业;若依业的种类而讲,则有善业、…
《成佛之道(白话版 宏正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