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脫他們脫離惡道。
衆生之所以墮入叁惡趣中,則是由于衆生以貪、嗔、癡叁毒爲根本,而造作種種不善行爲,而感得叁惡趣之果。
衆生若能輪轉到人道之中,實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因爲人道之中,有苦有樂,而使人類有機會去修行脫離六道輪回之苦的法門。人類若修善法門,則能上升天道,或脫離六道,而證得無上菩提;若人類行持惡法、造惡業,則會下墮叁惡趣中受種種苦。所以說,人道是衆生上升或墮落的重要一環,就像電梯的開關樞紐,而能決定電梯的升降一樣。依佛法講,衆生在六道之中輪回,都是依衆生在人道中所造之業,而決定上升善趣或墮落惡趣。但是因爲衆生不了解佛法,總是將本是“以人爲本”的輪回理念誤解爲“以鬼爲本”的民間傳說(即以爲人死後,在鬼道中先受審罰,然後再發配到各趣去。)。
衆生若能持五戒行十善法,則能上升到天道。天道之中分爲叁界,所謂欲界天爲初,色界天爲次,叁爲無色界天。若能生到天道,則能有四個地方勝于余五道,所謂身體之殊勝,以相貌漂亮美麗、英俊,且不受一般疾病之折磨;二者壽命殊勝,以天人生命極長故;叁者快樂之殊勝,以天中之快樂勝于余趣,非余趣所能比;四者禅定之殊勝,以天人之禅定,尤指色界天暨無色界天之禅定勝于余趣。
綜上所述,則知衆生所經曆的無量衆苦,皆是由衆生所造不善之惡業所感之果;而衆生所享受的種種快樂,則是由衆生過去所造善業而感之果。故而可見,衆生之苦樂皆來自衆生所造之業。一旦業沒有,則衆生則無苦樂之報了。所以我們衆生應該不造惡業,讓苦果消滅;可是爲了能有快樂之生活,我們應積極去修持善法。如果我們在能夠行持善法之時,卻沒有去行持善法並累積善業,一旦福報用完了,苦果來臨的時候,我們又能有什麼作爲呢?
在前一章中曾經談到,從修行的角度來說,人道勝于天道,所以說,爲了能修持佛法(因爲依人身入佛道易),應當求生于人道。或者我們雖修天人乘之法門,但不是爲了生天享福,故而即使我們衆生修行布施、持戒、修定之生人天的叁福業,但目的不是爲了生人生天,而最終目的是爲了趣入佛道,生于佛前,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衆生依什麼得到快樂呢?衆生是因爲生活中的物質能夠滿足自己的需求而快樂,可是衆生以什麼原因而能得到生活資具上的滿足呢
這是衆生過去行布施之善業,而感得之善果。所以佛爲了度化衆生,先贊歎布施功德所能得到的福報。爲什麼這麼說呢?一是衆生都喜歡生活快樂,不缺少任何生活所需;一是衆生只有生活資具能夠賴以維持生活,他們才能有精力去修持佛法。
而布施之時,必需要具備舍心以及利益衆生之心,而且要以悲心布施貧窮困苦之衆生,以恭敬心供養父母、師長及叁寶。衆生在布施之時,會因爲布施之心的不同,布施之對象的不同(即敬田、悲田之不同)以及所布施物品之不同,而有功德福報之殊勝和低劣的差別。所以布施要如法布施供養,千萬要避免以下幾種布施:一、隨至施,即非主動布施,因爲別人的要求才布施,有些心不甘、情不願;二、怖施,即所謂去財消災之想法,因爲怕失去生命更多的財産,所以忍痛割愛布施一點小財,而能避凶趨吉,或者看見東西已經快壞了,幹脆做個好人,布施給他人了;叁、報恩施,因爲別人救助過自己,而以酬謝心去布施曾經幫助自己的人;四、求報施,希望自己的布施,能得到更大的回報;五、習先施,因爲是祖上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自己並無布施之心,只是依古例而施行而已;六、希天施,因爲是爲了天神能歡喜而庇佑,或爲了能升入天堂而行布施法;七、要名施,布施是爲了能得到好的名聲榮譽。
布施之後,即是持戒了。持戒即止惡揚善,亦即能克服自己之私欲,而去利益衆生。所以持戒能利益衆生,我們即應當堅持行持清淨之戒(即非行持邪戒)。那爲什麼要持戒呢?我們應當以自己之心量去揣度他人之心量,如我們不喜歡他人殺我,所以我們就不能去殺衆生;我們不喜歡人用杖來打殺我們,故我們亦不能去用杖打殺衆生;我們不喜歡別人偷竊我們的物品,故我們亦不能偷盜他人之物品;我們不希望別人與我們的丈夫或妻子邪淫,那我們就不能去做第叁者插足;我們不希望別人用妄語來诳騙我們,那我們就不能用妄語去欺騙他人;我們看到他人飲酒會作種種荒誕之事,敗壞道德,故我們應當不飲酒。我們身爲佛子,應當盡行壽來行持五戒(即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以及不飲酒)。因爲行持五戒,不僅僅得到世間最高的人天之福報,更會獲得出世之福報。(因以持戒可引生定慧,而能出世。)若能加以行持八關齋戒,則更能隨順佛法而能出離此痛苦之世間了。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無貪,無瞋,無癡(無邪見)等十善法,是一切善法之根本。佛說此十善法,不僅僅是修習人天善法之所依,叁乘之聖法也是依此十善法發心而有。
修行之佛弟子,對世間種種之欲樂不可執著,而世間衆生因爲散亂心的緣故,而生起種種煩惱,使衆生沈溺于衆苦之中不得出離。所以佛弟子應依能予衆生快樂的慈心住于淨戒之中;並由此住于淨戒而所生之禅定最爲正確,也能帶來真正的禅悅。並由此正確的禅定,而能使衆生調攝身體、呼吸(息)以及思惟(心)。所謂定者,即心住于一境,而不散亂。而定有不同之次第,首先以心住一境而能遠離種種分別。並依禅定層次不同,而能先滅除衆生之苦受,然後離喜樂之受,最後獲得不苦不樂之最高之四禅之定。
佛在教導定法之時,以教導衆生次第修習爲主,首修四禅定(初禅、二禅、叁禅、四禅),次修四無色定(即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最後修習大乘之慈、悲、喜、舍之四無量心。
世間之人多喜歡行布施法,但因爲發心之不同,而常被煩惱所染汙。若唯修禅定,又易使人獨善其身,不想入世度化衆生。此布施、禅定都易使人難成佛道;以煩惱布施,易墮入旁生;若唯修禅定,易墮入聲聞緣覺之類。以此旁生之類難聞佛法,聲聞緣覺之類難成佛道。唯有以人身最易修行成佛,而獲得人身最根本的就是要持戒精嚴。
而對于心性懦弱之衆生,佛教導他們應當修習“憶念”之法,即心常憶念佛、法、僧、戒、施、天之功德。若人能憶念此六法,即如人走入充滿光明之聚落,所有的陰暗一時之間全部消逝不見。又如果有人能正念當來下生之彌勒尊佛,並求生其正在弘法之彌勒內院。而此求生彌勒淨土之法門是最爲稀有的。爲什麼呢?因爲第一、彌勒淨土是在離我們人間最近的兜率天中。第二、最容易往生的,只要皈依叁寶,持戒清淨,布施如法,發願往生彌勒淨土,稱念南無當來下生彌勒佛,即能往生。第叁、是最易普及的,因爲往生彌勒淨土,不需要發出離叁界之心,因爲彌勒淨土就在此六道的天道之中,而且將來成佛的人間淨土,就是這個娑婆世界。彌勒菩薩下生娑婆世界成佛,並以種種方便開示,使衆生能悟入佛之知見,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學佛之人,只要能見到佛,就能聽聞到正法,哪裏需要擔心憂慮我們會退轉墮落呢?
第四章叁乘共法章
世間所有一切事物(行)都是無常的,而依此無常之法所生之感受皆是苦的。故說“諸行無常,諸受是苦,既然此世間是無常、苦的,故有智之人會生起厭離世間之心,而趨向于解脫之道。故諸佛依據衆生之根機而設立叁乘,在此叁乘之中,佛以跟隨聽聞佛法的聲聞弟子爲正化之對象,而菩薩乘、緣覺乘爲旁化。而真正的解脫之道,是能夠遠離苦、樂之二邊的生活的:佛爲了隨順攝化喜歡樂行的衆生,而教導他們在家修種種淨法即離苦之行;又爲了隨順攝化喜歡苦行之衆生,教導他們出家作爲沙門來修習種種淨法即離欲樂之行。此中衆生有的喜歡遠離人間而獨住;也有人喜歡住在人間與大衆一起共住修行;也有人是隨順信心而修行;也有人是隨正法而修行。雖然修行的衆生有以上種種不同,但他們共同的目的就是爲了出離娑婆世界。佛爲衆生宣說解脫道時,首先宣說四谛法與十二因緣法。而後佛所宣說之大乘深法,都是依此爲基礎而開示。
所謂四谛法,即是苦谛、集谛、滅谛、道谛。而此苦有八苦,即求不得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五取蘊苦(五陰熾盛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此八苦之中,五取蘊苦是余七苦之根本。而所謂的五取蘊即色、受、想、行、識等五法,以此五法是由于衆生過去之愛取煩惱取著而來,而使衆生在此生死輪回中無有停歇。而此五法之中,又以識法爲能著,余四法即色、受、想、行等爲所著。故由于染汙取著的原因,而使衆生不得脫離生死之系縛。複次,衆生又由內六處(又名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來緣取六塵(又名六境,即色、香、味、觸、法)而生起六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此六根、六塵、六識合起又稱十八界,但此處雲六界(依印順法師意,即是六大)爲地界(大)、水界(大)、火界(大)、風界(大)、空界(大)、識界(大)。衆生在此生死六道中受輪回之苦,只有此蘊、處、界而已,沒有別的什麼。因爲衆生感到最苦的就是這個色身,而此色身正是蘊、處、界的結合之因緣體。
那麼衆生所得之苦報是從何而來呢?此苦即是由于衆生過去所造之種種不善業累積而來。而此不善業又來自衆生的無明煩惱(即惑)。因爲無明煩惱對于業力有二種作用。一是發業的功用,因爲衆生有了無明煩惱,而會去造業,而此業正是衆生沈溺生死輪回之重要原因;二是有潤生之功用,以衆生雖己造種種有漏之業,但必須有煩惱的引發,才能使衆生感召苦果。所以說,雖有煩惱和業,但必須在因緣和合時,才能有苦果的出現。
業的種類又有所不同,若依造業的所依而講,則有身業、語業、意業;若依業的種類而講,則有善業、…
《成佛之道(白話版 宏正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