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能佛弟子趨向于出離道的。
大乘佛法中修定之人,多數是修習念佛與念息。所謂念佛即是由意念來憶持真佛,而非是佛像;由觀佛之種種相好,而持心令不失念。有種種不同之方便法門,佛弟子應善加認識。念息之時,首修數息,次修隨息,最後則得止息了。不能出現粗的風相及喘相,氣相。在修定之時,一定要覺知惛沈與掉舉這兩大障礙修定的散亂相。在覺知惛沈與掉舉生起之後,一定要以正知來對治,而使心處一境而不散亂。千萬不能以爲此二散亂相微細而不加注意並斷除,是會影響修定的。所以爲了斷除此二散亂相,則必須要由正知而引生正思來起作用,而千萬不要隨彼惛沈與掉舉二散亂相而轉定相爲散亂相。
若佛弟子修定之時,能修習到惛沈與掉舉被熄滅,此時則心能行于平等、正直。從修定的進程來講,這是到于“舍”位了。此時則必須讓心保持平等正直即可,因爲散亂相己不生起了,則不必爲斷惛沈與掉舉而生起作用了。如果此時仍生起功用之行來斷除散亂相,則反而會有過失了。
在佛弟子修定時,從最初的攝心到正定成就的修習過程,一共有九種不同之過程,即所謂的九住心:一、內住,即攝心不外散,而住于內心所緣,不馳于外;二、續任,心住內境,相續而住,不再馳散;叁、安住,心住一境,一有散亂則覺知,而不被外緣牽引;四、近住,能預先覺知散亂忘念,並予以製伏,如此則能安定于所緣,不會馳散;(此四爲安住所緣之過程)五、調順,以心安住于一境,不被五欲、叁毒及男女之色相所誘惑,且內心能柔和調順;六、寂靜,若內心起不善法即不正確之尋思,及五蓋之煩惱時,即以正定之力而製服它們,免受幹擾,心處寂靜;七、最極寂靜,一旦不正尋思及五蓋等煩惱生起,即能立即遣除,並予除滅;(此叁爲降伏煩惱的過程)八、專注一趣,既伏斷煩惱,則能心于一境,平等正直,而無斷相,並能相續;九、等持,能任運自在,而無散亂的相續任于一境。(到此,則欲得正定了。)故從最初攝心到正定成就,依聖者所說,修止(定)的方便之過程,不超越九種住心。依此九住心而修持,則能得正定了。
在依九住心之進程修持;在圓滿九住心之後,則會得到身心之輕安。一旦得到身心之輕安樂,則是名爲“止”成就了。怎麼知道“止”成就了,從叁個方面可以確定:一、明顯,即心極明淨,心之所緣,極爲明顯,如晴空之明月一樣;二、無分別,心安住而自然任運,了了分明,不以作意而起功用;叁、妙輕安樂,身心微妙輕安,于欲境自然不起貪染執著。這樣所得之微妙定,是內道外道所共通的,是沒有差別的。而他們的差別,是由觀慧而成爲差別的。
般若波羅蜜是在六度之中,最爲尊貴,最爲第一的。是一切解脫之所依,一切諸佛也是從般若而出生的。如維摩诘經所說「智(般若)度菩薩母,方便以爲父。」而現證之般若是由修所成慧而來的,而修所成慧又來自于聞所成慧,思所成慧。而親近善友知識,及多聞正法之熏習,是修學聞慧、思慧及修慧所依止的。諸佛之般若是平等無二的,而般若也是體證到一切法是平等無二無別的。但爲了教化衆生之方便,諸佛隨衆生根機而說法,以根機不同,而有說法之差別。般若系統的經論,對于般若的弘揚,是最爲親切的了。
諸佛是依二谛(世俗谛、第一義谛),爲衆生說法的。衆生依世俗谛而能悟得第一義谛(真谛),依第一義谛則能得大解脫了。依世俗谛,而施設種種名言,讓大家依名言來認識世俗之假法(即緣起法)。而所謂假有叁種,一是名假,所謂名,只是一種施設,並非代表名與義是一致,只是爲了大衆的方便了解,而施設假名而矣;二是受假(又名取假),即是世法實爲種種因緣攝取而成之一合相,非是真實而有;叁是法假,世間諸法,皆爲因緣和合而有,非有自性,但爲衆生了解而假施設假名,非是真實法。
而在此需要注意的是,雖依世俗而假設,但所謂世俗又分“正世俗”與“倒世俗”。所謂“正世俗”即一般世俗人認爲是真實的,而“倒世俗”即一般世俗人認爲是顛倒不實的,我們對此二種世俗要有明確的了解。而諸法之自性是如何而有呢?此觀察自性之觀必須要到隨順勝義谛方能觀照諸法自性。如苦是從何而來?苦是來自于惑(即無明),以及由無明所造之業。而無明和業又由何而來呢?是來自于衆生的虛妄分別。虛妄分別又從何而來呢?此虛妄分別是來自戲論。所謂戲論者即是由錯誤之認知,而引起的種種錯誤顛倒的文字語言。而此種種戲論是依般若所起之空慧而來滅除。
世間所有諸法皆是因緣所生,既是因緣所生,即是空無自性,故自性爲空。既然諸法無自性,則生滅皆是緣生法,故諸法無有自性生滅,而是常住于寂滅相(空相)。以諸法雖有緣起生滅相之變化,而其本性空是不變的。諸法不從自生,即不從自體生,以自己不能生自己,如刀不能自砍,亦不能他生。所謂他生亦是自生,以對自爲他,若以“自”爲“他”,則“他”亦爲“自”了。既自,他生不可得,那自他“共生”亦不可得了。亦不從無因生,以不見世間有一法從無因而有。故從自生,他生,共生,及無因生等四種中尋求“生”不可得。以智慧觀察到諸法之空性,一切法皆空無自性,本無自性生滅。
我乃是五蘊和合之假體,但不能認爲我即是五蘊,以五蘊爲五法,若我即五蘊,則我即五法而可分爲五個部分了。而我若分爲五份,哪裏還可以找到“我”呢?但此我又不能離“五蘊”,若離五蘊,我在何處呢?但又不能認爲五蘊爲我所屬,以若五蘊爲我所屬,則五蘊與我爲二法。若離五蘊,我在何處呢?但五蘊與我又不相在,即五蘊不在我中我又在五蘊中。以若相在,則誰大誰小,又有二法之匿區別。若離五蘊,何處有我?若離我,何處五蘊?故以種種推求,所謂“實我”不可得,故知“無我”,既知無“我”,那依“我”而有“我所”,又依何而有呢?諸法之自性尚且是空的,更何況是依法而有之“我“呢?(即五蘊法本無自性,何況依無自性之法而有的”我“法呢?)
無明(惑)與業是來自于虛妄顛倒分別,而虛妄分別又是由衆生之虛妄心識,而此心識又是依附于身而有,所以要以觀身爲先。既已了知無我、無我所,而遠離內外一切執著,並息滅一切虛妄分別,若能如是,則爲契入諸法之真實相了。既了知諸法之真實相是爲無相,既無相則無分別,既無虛妄分別,則不會落入一切邪執計著了。修習中觀(空觀、正觀)之行,並以此正觀來觀察諸法,而無有自性之分別。
以無自性分別之正見,來觀察諸法,並安住于無分別之正智中。以止與觀互爲相應,即止觀雙運,則能善入無生之寂滅了。這才是真正的般若,才是真正的解脫。只有依此無等般若之智,才能圓滿所有一切功德。一切法之本性是無二無別的,但是因爲衆生根機的差異而有諸法之差別的說法。而其中哪些是了義法(即究竟法)?哪些是不了義法(即不究竟法)?有般若正智之人應當善巧抉擇分別。
諸法皆是從因緣而起,既從因緣而起,則諸法是無自性之空,以諸法空無自性,則能從因緣而生起一切法,故以諸法空無自性故,一切法才能生起而成立。至此,則能了解性空不礙緣起,緣起不礙性空之中道義,則如上述偈頌中般若波羅蜜中所說的一樣。一切法無有自性,若能善入法性者,則能證入無上菩提了。但也有人因爲五事不具足,所謂五事者即一、已種上品善根;二、已清淨諸障;叁、已成熟相續;四、已多修勝解;五、已能積集上品福德,智慧資糧。因此類人五事不具足,故不能善入法性,證入無上菩提。佛大慈悲,故爲此等人解說深密之意。有時說諸法無自性,有時說諸法自相有,這皆是依實法而宣說種種假法來度化衆生證入實法。
緣起而自相有,即依他起性,是以虛妄分別爲性的。依據本阿賴耶識,而立緣起(即賴耶緣起)生一切法,至此,則一切因果皆能善巧地成立了。心外一切法皆是非有,即心識之理是非無的,若能通達外境實無,乃是“唯識”所現而立的外境,如此則能悟入唯識之真實了。
也有一部份衆生認爲若依剎那生滅之法,系縛與解脫是難以建立的,並因此以爲一切法皆斷滅,而無有解脫,故而産生畏懼“無我”的心理。因爲他們一聽到“無我”.即會産生既“無我”,那誰在修行?誰證解脫?誰被系縛?“我”又到那裏去?因此有很大的恐懼。故佛爲此類畏怯“無我”之衆生,而方便攝化宣說“如來藏”思想;以如來藏爲一切善法,一切善法之因,也即是依此如來藏而出生一切善法、一切不善法。如來藏本性自性清淨,但被無始以來種種虛妄雜染的煩惱習氣所熏染,這就取名爲阿賴耶識。由此阿賴耶識則有生死的流轉,亦依此阿賴耶識而能證得涅槃。
但佛雖說如來藏,但爲怕衆生不理解佛之慈悲方便,而生起錯誤之知見,去執著如來藏,以爲“神我”;故佛又說:以一切法之空性,而稱爲如來藏。故而所謂如來藏、真如、法空性是無有差別的,千萬要了解佛之苦心,是爲不同根機衆生而設方便。若不解佛之方便,則會濫同于外道見了。佛以種種方便善巧,施設種種法門,而種種法門也是越來越殊勝。但究其竟,無非是證入諸法之空性,體證諸法平等無二無別。而這種種的善巧方便,唯有大智者──佛陀,能夠善加貫通含攝,顯示一佛道,一清淨法(即實相法)。
前面己經談到六波羅蜜多,以自成熟佛道,而今既成佛道,則應成熟衆生,故佛爲說四攝法來攝化衆生。所謂四攝法即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既發大乘之心,則應如法修持。故初發菩提心之人,應當以修行十善法爲主;並依此而進修不退,則能成就菩提心並且不會退轉,而能進入于大乘之佛道了。以此種種勝解之行,而能廣泛積集福德、智慧二資糧,經過一劫,乃至無數劫,最終會圓滿證入聖人之位(即十地位)。
菩薩十地中,最初地名爲極喜地。一旦進入初地,即是已經進入如來之家,能荷擔如來之家業了。而此初地菩薩己斷除身見,戒禁取見,及疑等叁種煩惱(結)。此初地菩薩所修種種善法中,以布施功德最爲殊勝。第二地名離垢地,此地以持戒功德最爲殊勝。第叁地名爲發光地,此地以忍辱功德最爲殊勝。此地菩薩勤求佛法,得聞持陀羅尼,並能受持一切佛法,且能勤修正定,故而能使智慧增勝,並以此智慧之火炬,去除種種煩惱之冥暗。第四地名爲焰慧地,此地菩薩以精進功德最爲殊勝,並以修習叁十七覺分爲主;以精進修習之緣故,火焰一樣的慧光,則能去除“見”執了。第五地名爲難勝地,靜慮(禅定)波羅蜜之功德最爲殊勝。此地菩薩己能善巧通達四谛、二谛之理了。第六地名爲現前地,以智慧(般若)功德最爲殊勝,此地菩薩已住于滅盡定之中,並能現證諸法之本性空寂。佛法能顯現于前,而能了了分明見了諸法之緣起性及真實性了。此地菩薩不僅僅能常住于寂滅之中,但又能常常以悲心而念于衆生(即空即有,空有不二),此即是超勝二乘人了(以二乘人住定則不能悲念衆生;若悲念衆生,則不能住定)。第七地名爲遠行地,此地以方便功德最爲殊勝,此地菩薩雖住于滅盡定中,但能念念之中能入定,也能出定(起定)。以此地菩薩能入定、出定隨意自在。可見方便度最爲殊勝,如火一樣,越來越熾盛了。能達到此地,則可證明菩薩已修滿叁大阿僧祗劫中的前二大名僧祗劫了。
第八地名爲不動地,亦名金剛地。以到達此地之菩薩,不再爲煩惱所動,以煩惱不再現行故;亦不爲功用所動,以智慧福德乃任運增長,非功用所增長。八地之菩薩已斷盡叁界之煩惱,等同于阿羅漢之際位;而不同的是,八地菩薩雖已斷盡叁界煩惱,但絕不因此而入涅槃,以其仍具有最極清淨之大願,故而能起如幻之叁昧,于叁有(即叁界)中,普現一切身,普脫一切法,普度一切衆生。第九地爲善慧地。此地菩薩已具備法、義、辭、辨四無礙解智。而此解非爲功用而有,也是無功用的。此地已具備圓滿清淨一切力波羅蜜多。第十地爲法雲地。此地菩薩已位居補處,是法王子;故能得到諸佛之佛光灌頂。此地菩薩智波羅蜜增勝,並能澍大法雨,長養一切衆生之善根。此地菩薩之智,如同大雲一樣,能廣覆一切有緣之善根衆生。
至此,菩薩已修滿叁大阿僧祗劫,並且經曆了十地。在修行悟入佛之知見的曆程中,有頓入之衆生,亦有漸入之衆生。而有頓漸之差別,主要是因爲衆生之根機的不同,利根衆生則能頓入,鈍根衆生則能漸入。既已圓滿叁大阿僧祗劫之功德,則從菩薩地登入妙覺地即佛地了。佛之法身,是遠離一切無明煩惱所顯之最爲清淨的自性法身。已經永離諸障,一切相皆不現行,是最爲寂滅的。從佛之法身觀一切諸佛之法身,是平等無二的;從佛之法身觀世、出世間一切法皆爲平等不二而無有分別。佛之法身亦猶如摩尼寶珠一樣,有微妙之用處而能利益種種衆生。
從法性等流而生之報身,是能念念顯現一切的;如佛之事、菩薩之事、二乘之事、衆生之事;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以及盡十方。這所有的一切不外乎正報(有情世間即衆生與佛等)、依報(即器世間);而這依正二報中皆能顯現,而無障礙的。于一法中能顯現一切法,而于一切法中亦能顯現一法。且佛之報身,具備種種佛之功德,如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以及大悲和叁不護之功德,再加上佛之妙智等等的清淨圓滿之功德。
佛是住于圓滿清淨之佛土中,而這清淨佛土具有十八種圓滿(顯色圓滿、形色圓滿、分量圓滿、方所圓滿、因圓滿、果圓滿、主圓滿、輔翼圓滿、眷屬圓滿、任持圓滿、事業圓滿、攝益圓滿、無畏圓滿、住處圓滿、路圓滿、乘圓滿、門圓滿、依持圓滿)。而在這清淨的佛土中,與諸大菩薩衆一起,受用大乘之微妙法樂。
諸佛不僅已經了知諸法真實之義,而且也已證得真實之智慧。並且了知世間一切法之真實之智慧及真實之義是沒有變異差別的。既無差別,何來叁乘、五乘之變異呢?故無別乘唯有一乘而已。佛亦有化導衆生之身即化身,此化身是由佛之大悲大願爲因,化導叁界(有)衆生爲緣,以此因緣而有之化身,爲隃教化衆生,故有時示現在淨土中,有時示現在穢土中。但無論淨穢之示現,都是爲了接引衆生而入于涅槃。而佛在教化衆生之過程中,爲了解除大衆之疲乏,而方便示現變化一可愛之城來提供大衆休息,以便行更遠的路,而不因疲乏生起退轉心。但最終是爲了衆生,而開示其真實相,而此真實相即是唯一佛乘。一切世出世所有善法,都是同歸于佛道。而所有的有情衆生之類,只要依佛所開示,而悟入佛之知見,最終究竟都能得以成佛。
《成佛之道(白話版 宏正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