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学(龟川教信著 印海法师译)▪P40

  ..续本文上一页叶,已于经典成立项下谈过。就中第一会诸品为一经之序分,于最后所加添部分,其中始终记述光明赫奕之相,说明成佛境界里之光景表示、欢喜,希望,为象征著光明最为相应。若以毗卢舍那(VAIROCANA)正确翻译是遍照、遍光明,则此佛所说之经典序述之光景,忠实表现佛名而关连到典编集者之意图,说明经过极为巧妙地技术的思案所成。毗卢舍那思想除在华严经典序分以外,未有过分毫不掩饰的现露过,因此经典为显示舍那正觉内容乃当然之理,因此,经前之序景成为舍那思想的高潮;相反的看,舍那思想如此思想史的立场上说,应于经典成立之最后期所成立。

  如此,以舍那思想确立为导引,一方面是受到建立于诸法实相上之法华一乘思想影响,同时以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说之《涅槃经》诞生。另外由于众生虽为烦恼所缠缚,而内在怀有佛性解说如来藏说之《胜鬘经》出现,更进一步由于如来藏而发现诸识生起生死海而到达成立《楞伽经》。龙树以后有无著、世亲之瑜伽为中心的佛教产生,终至成为印度大乘佛教发展之基础。

  且说〈十地品〉所说解境十佛,如连结经初就出现毗卢舍那思想,即可明显的了然教主的性格。但是在〈离世间品〉所说之行境十佛,是依〈十地品〉之如来身十种为广说而舍弃其他,想将小乘的名称亦除却,再加以教学的整理,由此而确立解境十身、行境十佛说。

  在《贞元经》卷第三十九说普贤菩萨神通境界中,出现毗卢那如来之名23(注释:大正藏第十册页八第四○上。),此相当于《唐经》卷第八十24(注释:同上·页四三九下。),应认为是一个新的形象。又在〈名号品〉上,以释伽牟尼之别名为名现示25(注释:大正藏第九册页四一九下。)。然〈名号品〉之原始独立的《兜沙经》中却未发现其名,并且纵然在〈名号品〉上出现其品,但根本未触及一切内容,说明了毗卢那佛思想是发达于华严经典之后期,想此一资料可作佐证。沿下至《梵网经》时代,因承传《华严经》之卢舍那思想,而且一方面是随从一般大乘经典之惯例,明显的达到以本佛卢舍那直接说法之形式。在华严教学传统上,关于这些思想史的发展迹象,以至决定了其教主佛为毗卢那十身具足,融三世间之法身,以此说明别教一乘教学超越之地位。

  日本奈良东大寺之大佛毗卢舍那如来,其镂周之伟大高广,在塑作者意图中,象征拥有遍法界,融三世间法云的毗卢特性。所以,水声、鸟语无非佛陀说法,当然这是说明华严佛身观之雄伟及广大性也。

  2佛土之现示

  《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宇宙法界之真相,直显成佛说之经典。然而如上所说之佛身得予理解,为依、正不二,必定成为身即是土,此即说明《华严经》是重重无尽之佛土。华严解释为杂华严饰,以杂华所严饰者毕竟不外是莲华藏世界之义。以本经为中心之〈十地品〉,其最后的第十法云地,为展开说菩萨最后之智境界,就是「示作如来身」,使之而有「法云地」①(注释:晋译《华严经》卷第二十七(大正九·页五七三中)。),所说之如来身是智境的莲华藏世界。持有一经之序品为任务于第一会之〈世间净眼品〉,包含其次之〈卢舍那品〉,均为说明毗卢舍那。《唐经》在第一〈世主妙严品〉是关于〈卢舍那〉一品,将其分开为〈如来现相品〉、〈普贤三昧品〉、〈世界成就品〉、〈华藏世界品〉、〈毗卢遮那品〉等五品,由于如此区分,虽所见与其相应之内容多少有所相违,那也非是必然的区别,亦不必为此固执。概括的说,此品完全以佛说法之寂灭道场之光景,当下成为莲华藏世界,以毗卢舍那为中心,由十方世界来会之诸菩萨及诸天神,均以偈赞歌颂说明莲华藏庄严世界之广大重重无尽相。

  即〈世间净眼品〉是释尊成正觉,同时宇宙一切如小至一尘一草也获得无限生命及力量,万有悉皆能相互善予谐调为之颂赞。其次,〈卢舍那品〉说明佛所住之国土,首先莲华藏之周围有十种世界,其中各各有佛之世界,其国之佛随从无数圣者前来道场聚会。于是,普贤就以有关佛住处的莲华藏世界述说,此世界是往昔卢舍那佛修行所建立,由微尘数相等之风轮所支擎。最下称为风轮平等,最上称为胜藏,其上有香水海。此香水海中有大莲华支住着莲华藏世界。其周围是以

  金刚山包围,其大地上有无量香水海,一一香水海又有微尘数之香水河而覆有宝华。然而此香水海生一莲华,华上有佛之世界,更有无量之佛世界次第而互相重叠,其上又有香水海,其中有世界名善住。于是香水海与世界次第互相重叠而和合,如此世界之组织成立,十方悉皆相同,一齐共转卢舍那佛*轮。然而此等世界网,即以十事说明世界海之意义②(注释:世界海十事者:(一)说世界海,(二)起具因缘世界海,(三)住世界海,(四)形世界海,(五)体世界海,(六)庄严世界海,(七)清净世界海,(八)如来出世世界海,(九)劫世界海,(十)坏方便世界海。就其一一之内容解说,《唐经》比《晋经》不但名目不同,而作深一层之详说。)。莲华藏世界之描写,如何的庄重广大,实在不能彻底其表示之完尽。普贤更述说有关过去因行,应说其想像文学之雄伟规模,只有惊叹而已!此国土象征华严教理主伴具足之世界,也是因陀罗网重重之国土,将一切诸佛之国土悉皆摄尽其中。然菩提树下寂灭道场即此众宝庄严之世界也。

  说毕〈卢舍那品〉如以上莲华藏世界之构造之后,普贤就叙述关于卢舍那佛过去之因行,记述炎光城王子普庄严童子之故事。童子之父王爱见菩慧王及诸王大臣之无量眷属一同前来礼敬一切功德本胜须弥山云佛。奉献种种供养,听闻佛宣说无数经典,从童子成佛之预言,至次生出世时拜一切度离凝清净眼王佛而得念佛三昧、普门海藏三昧、甚深法乐三昧,更闻此佛说《一切法界自性离垢庄严经》,得一切普门欢喜藏三昧,而证得真理。

  此处应注意者,经典中所举之莲华藏世界构造,其一一之世界网,均以譬喻表示始得知其轮廓。即以空、风、水、地之顺序与上方所建立之四轮之构造所现示之摄取、分别、守护、决了四种大智。宝鬘是指大誓愿,诸庄严具悉皆表现如来无碍智,而且譬喻只是寄显法义,所谓象征哲学之特色,以比喻当下则是法。然而《华严经》十身具足之毗卢舍那所住之佛土为莲华藏世界,所记述是「证人入」机之感见也。

  在此《孔目章》卷第一③(注释:大正藏第四十五册页五三九上——)与《五教章》卷第三④(注释:同上·页四九八中。)以及《探玄记》卷第三⑤(注释:大正藏第三十五册页一五八上——)等说:除莲华藏世界之外,以「解行生」感见之净土示为十住世界,以「见闻生」感见之佛土说为杂类世界。十住世界者,是世界性、世界海、世界轮、世界圆满、世界分别、世界旋、世界转、世界莲华、世界须弥、世界相、此为十地菩萨之境界。杂类世界者,以无量之异类世界遍满法界而互相无碍之世界。而此三类世界皆是十身具足毗卢舍那佛所摄化之国土,以莲华藏世界为根本,其他二种为枝末,根本与枝末并非另有别体,只是于一佛土中依其感见之粗细说明不同而已,其结果是同一世界也。

  可是此三类世界称为世界海,此是从因位之机缘据说明,但是佛之净土,实在是唯佛与佛之知见,因位之人到底是不可能窥知。其超越性在《晋经》卷第四〈如来名号品〉说:「佛刹不可思议。」⑥(注释:大正藏第九册页四一九上。)文殊师利承佛神力以赞叹究竟十佛之自境界,佛所证之果海不可说,面对于上文提及因分可说之世界海称名为国土海。既然以因人之语言而称为国土海之名者,当被限定于此名,但以名遣除此名,只以不可思议之国土仰见之。当然因分可说之莲华藏世界不是在果分不可说国土海以外,因以佛身是相即相入圆融自在,是故佛土亦相即相入重重无尽,这与通常三身佛所住之佛土的意义完全不同,以华严教学之特异性呈现在佛土观之上也。

  译后记

  民国二十八年的初秋,当我还是一个十三岁的髫龄顽童时,因奉外婆的慈命,出家于江苏省如皋县城外八里许西北乡之法华庵,随智明上人剃发。按照佛教出家的定规,师父要为新出家的徒弟取一法名。由于师祖清诠老人的建议:将我送到城里定慧寺祖庭,礼请传真长老代取法名。定慧寺属临济寺,按照法派,我是「惟传法印」的「印」字派。传真长老为我命名是:法名「印海」,号「圆修」。就是我的法名来源。由于此,乡间的一般人只知道我叫「圆修」。

  在法华庵度过了八年的「务农工」、「读佛经」、「做佛事」出家初期的艰辛生活。二十一岁时(民国三十六年春天)。获得师祖的慈允,凑足了戒费与旅费,让我前往江南,到南京近郊之龙潭镇,闻名全国之律宗第一的宝华山隆昌寺受具足戒。戒场的戒师们只称法名而不称呼字号的,因此「圆修」之名无有知道,一般人只称我的法名「印海」,这一法名也就一直沿用到现在。

  我对于自己法名的定义,曾经多方面去探究、思索。当然,「印」字是从临济法派中传承下来,而「海」字应是传真长老所赐予的。但要在经论上觅求根据,只有向《华严经》中探求;虽然释尊于「海印三昧」大定中说《华严大经》,可是「海印」与「印海」二字是倒置的,不过想来多少应有一些关系罢!

  记得是民国三十九年的春天,台北市善导寺由教界大德之大醒法师、章嘉大师、居正、李子宽居士们发起全国第一次仁王护国法会,邀请中坜圆光寺数位青年法师前往参加诵经。七天的法会圆满了,我们一行数人,感到法会殊胜,善土难过,各人买了一本纪念册,请几位僧俗大德们留下嘉言,作为纪念。其中,李子宽居士依据我的名字,写了「海印发光」四个字。当时他对我说:「这是华严境界。」我对此意还不甚了解;但是,从此对华严经义却发生了探求之心。

  我对华严学生起敬信与探求,除了…

《华严学(龟川教信著 印海法师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