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学(龟川教信著 印海法师译)▪P7

  ..续本文上一页六十卷本《晋经》,说法场所分为七年,会座之数有八,全部区分为三十四品。①(注释:《晋经》与《唐经》,在其内容上,有广略多少相异,译语有新旧之别,彼等根本的虽说有差异。在中国对《华严经》研究,以《晋经》占有基本的位置,因唯专依据华严教学大成者法藏,所以八十卷《唐经》翻译后,被多方依用成为惯例。但从学术上严密度来说,澄观所依据之《唐经》其合理之处被多多看出。)

  起先,第一会寂灭道场会,是在人间地上菩提树下所说,此中〈世间净眼品〉,所记述实在是为了下面次序之〈卢舍那品〉共为此经之序分,藉因分普贤之赞叹,表示舍那之果门,记述始终光明赫奕之相,叙述成佛境界里之光景。在其经首列示多种多样的来会者之名称,悉皆象征佛陀正觉之德果,因此于上首虽有普贤,其实是为直显舍那之果德。第二普光法堂会,按照法藏指示,是隔去菩提树下不远之场所,结果是指寂灭道场一处罢。其中所收载,从〈名号品〉以下至〈贤首品〉共六品,以文殊为中心之诸品,此乃说明十信。第三从忉利天会以后说法之会座,由地上一转而移到天上,虽然凡是「不起于座」而升天上,无论移到何处,主要不离莲华藏师子座之外,仅是为了探寻菩萨行法阶位之展开而上升的表现而已。即第三忉利天会,由〈升须弥顶品〉至〈明法品〉所收载六品。著重述说十住。第四夜摩天宫会,由〈升夜摩天品〉至〈十藏品〉收载四品,解立十行。第五兜率天宫会,由〈兜率天品〉至〈十回向品〉所收载三品,解说十回向。第六他化天宫会,由〈十地品〉至〈宝王如来性起品〉所收之十一品,广说十地。各以法慧、功德林、金刚幢、金刚藏诸菩萨为上首,开示菩萨道阶之展开。因此由第三会至第五会,是为到第六会〈十地品〉之阶梯,十地是占著中心的地位。然而第六会后半(〈佛不思议品〉以下)是〈十地品〉所见是表现究竟佛果之境界。《唐经》〈十地〉一品为他化自在天宫会,在其以下至〈如来出现品〉之各品另为普光法堂之重会。〈十地品〉之后,《晋经》所无,另置〈十定品〉,由此种意思看,可谓经过了整合。如此,于第七普光法堂之重会再次迁移到地上寂灭道场的普光法堂,复再度以普贤菩萨为上首,对普慧菩萨质有二百句之问,普贤以二千行法为之答覆,可见此实在是菩萨行之一大集成。普贤行法内容能以最大极度恳切地重说,虽然置有〈离世间品〉一品。如此移到最后之逝多林会,本会由普贤,且未会由文殊为上首解说入证之事实,在此收载〈入法界品〉一品,其内容带有多端的复杂性,最后以普贤保有重要的地位。然而此最后一品是上述人天诸会说法,以更靠近地上为事实,说处也一转而成为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大庄严重阁讲堂,其中有善财童子遍历旅程。将以上所说之事实重复叙谈之。本会是为了末会之序说而已。于末会中摄善财会成为一品之中心。

  通观在教学的层次上,第一会中之〈世间净眼品〉正为一经之序分;其次从〈卢舍那品〉至第八会〈入法界品〉为正宗分②(注释:依据李通玄以〈入法界〉为正宗分,但此是彼之学风所使然。就流通分之有、无《探玄记》卷第二(大正三十五·页一二五上)「以四义释」,列举四说,故可知古来即未成决定。);有关流通分虽然区分为有、无两说,但是法藏之正确所立,本经为称法性之根本教者,特不另立流通分为是。③(注释:《探玄记》卷第二(大正三十五·页一二五上)。)

  法藏特别对一般的经典将本经五分而建立五分科说,述说五周因果④(注释:《探玄记》卷第二(同上·页一二五中),《文义纲目》(同上·页五○一上——)等。其五分科者,经初之序分是:一、教起因缘分,正宗分由信、解、行、证四方面观察。二、举果劝乐生信分,是〈舍那品〉,说明舍那佛为信仰的对象。三、修因契果生解分,从〈名号品〉至〈性起品〉,解说诸品,所修因行契合于舍那之果而生知解。四、讬法进修成行分,是〈离世间品〉一品,解说二千行法,是正相当于行。五、依人入证成德分,是最后〈入法界品〉,此以善财为求道之人,解说证入法界,是正相当于证。

  有关此信解行证四分,接着更进一步理解五周因果。即先说举果劝乐生信分等于〈舍那品〉,因是普庄严童子之行愿,果是舍那之佛果,此为第一周所信因果。其次,修因契果生解分之中,初自〈名号品〉至〈佛小相品〉,于各品中,因是住、行、向、地之别德,果是佛地之功德差别,此为第二周修生因果。然而〈普贤菩萨行品〉及〈性起品〉,因是普贤之行愿,果是性起之果德,此为第三周修显因果。再次,讬法进修成行分有关〈离世间品〉,因是信等五位之行,果是八相成道之果德,此为第四周成行因果。最后依人入证成德分于〈入法界品〉,因是末会之摄善财会,善财历访善知识,果是本会之佛果证入,此为第五周证入因果。

  以上所述《华严经》构成组织,是正式将华严宗传统教学的法藏之理解简单举出,与彼同时之后辈李通玄所著《新华严经论》卷八⑤(注释:大正藏第三十六册页七六六下——七六七上。)另立五种因果,记述十分科说;既是法藏弟子且好立异说,后来被澄观莫大指责的慧苑,在其《刊定记》卷第二⑥(注释:卍续一·五之一·页二十八右。)更有特殊的看法;然而,此等虽然也是一种学说,但是在华严教学上毋宁被视为异端。

  第三章 传统与已证

  1讲解与注疏

  吾人考察华严学是应从此一宗派教法基本的所依典籍《华严经》。就些经典是那些人?经过如何去讲解?以至达到教学的组织大成,必须从史实上去考察。盖因建立华严宗祖师有五祖说、七祖说和十祖说三种。①(注释:《五教章通路》卷第一(日佛全所收本五bc),《八宗纲要》、《华严宗要义》(日大藏华严宗章疏下所收本六三六a)。)据此传统与已证,勘考所得,五祖说是在中国树立本宗教学有其伟大功绩,所以除了所谓传法祖师意义以外,七祖说是在是中国五祖说之上加了印度马鸣、龙树二祖。更在其上增加普贤、文殊二菩萨,又于龙树下加一世亲,成为十祖说。此一法系,以非始于中国,拟从印度探求其根源。从这些着述及思想上,去追求历史上实在的人物,不如更进一层追溯《华严经》中所代表的能说者,无论史实如何,看成为传承者,标示其法系之理想。在其讲经注解事迹上,发现其教学传持有深厚的关系,在思想史上发现保持有关连性之规准,以此作为考察途经,是最为妥当的。②(注释:《佛祖统纪》卷第二十九(大正四十九·页二九二下)中载:贤首宗五祖加上长水子琼、慧因净源、能仁义和三法师为八祖,另附说李长者,特别就李通玄说「为我宗所斥」,此处所称相承之祖师,毋宁是以学系说,史传所见应是华严学者之列名。)

  据一般所传,说马鸣是《起信论》之著者,此论交非直接的《华严经》之注释,唯心修多罗总称,未举其具体经名,不过在论中见有触及有关经文说法而已。③(注释:有关法藏论者,其《起信论义记》卷上(大正四十四·页二五○上)说「普摄一切大乘经论旨」)《起信论》以一心立场,次第有二门、三大、四信、五行之转说,这一点与《华严经》唯心缘起思想上有所相通.尤其是<性起品>之中心思想,基于如来藏思想,大体在其体系上有规则之论述这一点,对后代构成华严教学有若士贡献。因此,华严教学之大成者法藏作了《义记》并《别记》,以表不尊重此论。然而本论著者马鸣,一向被一般人所信任,《起信论》之思想内容,是不容许出现在龙树以前,相反的是依恃龙树中观思想背景,受了无著、世亲影响所致,本论出现时间可延降在更以后之时代。印度的论师们并未提及有关此项论说。如上所说,根据种种论考,部分学者认为是中国之撰述作品,此为大家所周知之事实。④(注释:望月信亨博士之「大乘起信论之研究」所强调,但应仔细考证,因还未为学界所通说)虽然吾人没有勇气将《起信论》思想从整个华严教学全然的隔开,但省察有关在印度重要的教学,宁可从龙树与世亲二人上去发现到更深切的关系。

  首先,龙树所遗传有关《华严经》的确实文献是《十住毗婆沙论》⑤(注释:此处指出龙树著作文献出处,推定其与华严思想关系深切,当然是正确的方法:但不要忘记,此是就整个思想立场根据来考察,他是以般若思想为中心,一方面考虑渗入华严思想,最后才得建立其中观学。),由罗什三藏於西元四○二至一二年中译出,共有十七卷(又说十五卷)。注释《华来龙·十地品》中,从初地至二地之注解,也许原有〈十地品〉全部的注释,假若能完备流传于世者,应该是一更为庞大之著作。以此推测,别说〈十地品〉文之长短,他能完成《智度论》一大部头之论著,不应该在〈十地品〉中只写初、二两品而搁笔不写之道理。他的《智度论》中也有欢喜地等十地之名,说到「此地相如《十地经》中广说」⑥(注释:《不智度论》卷第四十九(大正二十五·页四一一上)。)。但是大部《华严经》成立,恐是推定在龙树以后之事,其理由是:龙树论著中,的确未触及到大部《华严经》;然而,《智度论》中出现有《不可思议解脱经》之名⑦(注释:同上卷第一百(同上·页七五四中、七五六中)。)。虽传说由此作有《大不思议论》十万颂⑧(注释:《华严经传记》卷第一(大正五十一·页一五六中)。),然以此当然无未能成为积极的论证,确知有大部的《华严经》⑨(注释:此处所引证《不可思议解脱经》文:「五百阿罗汉,在佛身边……。」是见于〈入法界品〉文中,从《罗摩伽经》为〈入法界品〉之别译别行经来考察,或许龙树当时所见〈入法界品〉、〈十地品〉皆是个别流行之经典。)。

  无疑的,称龙树为第二释迦,他之出世,保有了广泛佛教教学史划时代地位,广泛的佛教一度为龙树所统一,同…

《华严学(龟川教信著 印海法师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