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所缘缘”的认识论意蕴略析▪P2

  ..续本文上一页也体现了玄奘法师对唯识义理的创造性解释。过去的因明只是轨式之学,虽然陈那有《集量论》,但是这部论是从因明中推演出量理认识论,后期的法称对量论有所发展,完成了因明化的认识论。玄奘法师没有走陈那、法称的理路,而是以唯识学的四分说原理为基础,运用因明工具,而形成了切合内明的佛法认识论。我们知道,唯识思想是超越中观思想而形成的,于所观法立三自性而阐实相,较之中观二谛尤为善巧全面。执中观见之人多破因明,就连现在的印顺法师也是如此。然认识到因明与内明的相符相成性者,唯有藏传佛教的宗喀巴大师和唐代玄奘三藏法师。玄奘法师自己的撰著不多,但是这些文字也足以表现其思想的博大精深、自成体系。《八识规矩颂》可以看作是玄奘法师的心体结构及功能思想观,《三类境偈》可看作是玄奘法师于所观境的对象观,《真唯识量》可以看作是玄奘法师唯识认识论的核心观念,同时也可以看作是因明轨式与唯识原理有机结合的典范。玄奘法师的论著都与“所缘缘”密切相关,原因是不把所缘缘问题彻底解决,就无法揭示认识原理。对认识原理的茫然也就自然无法构成自我澄明的方法论。所以玄奘法师对所缘缘问题的关切是合乎正理认识原则的。因明学为何物?因明乃是理由推演论证之学术,《因明入正理论疏》云:“因明论者源为佛说,文广义散,备在众经”,可见佛陀说法,如理成量,不违因明法式。陈那在《因明正理门论》开首就说:“为欲简持能立能破义中真实,故造斯论”,可见因明家把因明当成求证真实的法门。因明的真实不是法的如理本性,而是法的如量仪轨。关于法的如理本性之学,则是内明追求之道,唯识学是内明的极唱。唯识与因明的结合是理应如此,无形式则内涵无法表现,无内涵则形式空虚,形式与内涵应是统一的。玄奘法师统一二者是理所当然、势所必至的。何谓唯识?唯识者境不离识也。不离识之境为识之相分,亲所缘缘也。唯识有辨别识与了别识之不同,在认识论上,唯识学是唯了别识学,在唯了别识学中确实不涉及外境,唯缘内所变境,故此名为唯识。玄奘法师把唯识的义理用因明方式来诠释,这正好切合人们的逻辑思维。我们如果从世间逻辑学角度看,玄奘法师的思想也会有极大的启发作用,因明与唯识就是以主体思维活动为研究对象。我们如能理解这一点,那么基本上就掌握了何谓因明唯识的定义了。

  六、唯识学的现实意义。唯识学是观心实证之学,起源于瑜伽唯识观,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自我体悟的技术。在以往的唯识家那里,或偏重于实证,忽略了理论总结,成了一个禅者;或偏重于思辩,无实证功夫,成了一个量理专家。其实二者是不能分开的,实是一体的两面。由于心识本身就具有尽性智与如性智,二智都应开发。偏于量理,终不得实在;然偏于实证(仅指直觉而言),也不得所以然。从佛法普度众生的社会现实性意义上讲,我们尚需多闻熏习,以成就法住智(量理学问)为始,以证得涅槃智为终。若无正理法要,无以示人悟人。佛陀一生皆依所证真实之量理对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现在学习唯识者,应该回归到原始佛陀的教诫本义上去。今日之世界是高科技的信息时代,知识显得尤为重要。唯识学对人类理性的反省有极深的智慧,研究开发唯识学宝藏实在是当今佛子的一项重要工作。过去的唯识家重教的多,而随理引申发挥者少。这实际上对唯识学妙谛的阐扬是有消极性的。佛法真理是如实的客观存在,它是不怕人们来研究检验的。科学的精神就是实证精神,其实唯识学也是以这种实证精神为特色的。科学的真正难题不是外在宇宙,而是内在的人类心灵。恰巧唯识学正是以揭示人的心灵本性为主旨的法门,它可以弥补科学之不足。人不单单是自然人,还是社会人,更应是理想人和超越人,唯识学是成就理想人、超越人的妙道。然而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今日之学唯识者,应着眼于唯识学的现实意义,对人的心智潜能的开发起积极作用。现实是我们切入理想的基石,从现实出发,才能超越自我,实现理想人(佛)的目标。现实性的人在心识上主要表现出有高度的自我反思意识。这种反思意识,就是了别功能,实际上就是人的认知过程。人类意识直接面对的是意识自我,并不是意识之外的对象世界。识虽然可以通过根受而使外境信息(种子)转化为内种子(概念),但识所亲知的应是法尘(以人为主体的图像世界),这就决定了唯识学心识转依路径的合理性。人类认识的直接对象是什么?这确实是认识论最重要的问题。世间学理恒执心外为所缘境,不知自心所缘实是心之所变自相分而已。由于不能如实面对所缘境之真实性,所以世间学理常生倒见,迷于凡尘。唯识学依佛陀所开心地法门,深入观照,精心总结,最终完成具有现实性、可操作性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唯识学的现实意义,可以体现在对当今世界社会文化的影响,尤其对哲学、心理学、伦理学、思维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的认知方法论都会有巨大的启迪作用。再者,佛法是生命的解脱大道,对于一个虔诚的信仰者而言,佛法真理不但是仰望的目标,同时也是实践的方法。要成就目的,首先要了解我的本性是什么?我的对象是什么?我的目的是什么?我的道路是什么?我的方法是什么?我实践过程的原理是什么?不然我们的行为就是无理由的造作。唯识学的意义就是将这些问题统统给予了解释,并且指明生命的解脱道。我认为唯识学兴则真佛法兴,唯识学晦则真佛法晦,因为唯识学代表大乘佛法的真精神,是佛法的慧命所在,堪称为佛教的正法眼藏。这就是我的唯识学现实意义观。

  法音 1999年第2期(总第174期)第19页

  

  

  

《“所缘缘”的认识论意蕴略析》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