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因明入正理论疏智解融贯钞▪P24

  ..续本文上一页钞曰。明阙过中第三约三能立明。此中文二。初示世亲义。后示世亲已后诸贤德义。今即初也。世亲菩萨者标初义也(音石道及大疏抄中释疏文意如是)。今次所示阙减图是亦由秋篠钞记之。

  T69005203.GIF

  T69005204.GIF

  阙一有三。

  ○因喻。

  宗○喻。

  宗因○。

  阙二有三。

  ○○喻。

  宗○○。

  ○因○。

  阙三有一。

  ○○○。

  (三能立皆阙之句。音石道云。阙三有一者。此第七句便总非故准知。次上阙八有一阙四有一亦是应非也云云今云。若由次下道。则此缺三有一句应有也)。

  今云。世亲菩萨立第七句。世亲已后诸贤除之不立(下卷疏音石道文如是。由阙能诠不阙所诠义云立第七句也)。

  疏。世亲已后(至)而得似名。钞曰。三能立中第二明后义。世亲已后者标后义也。皆除第七者。皆谓指世亲已后诸学业者云。第七者阙三(三能诠也)有一句。自初句当第七故云第七。除者。世亲已后诸学业者不立第七句也。以宗因喻等者。释除第七由。总阙皆非者。宗·因·喻三支总阙无以何物应为过者。不有第七过故今云便非。既自本无能立体。何物为能立名似过耶(此疏文意)。秋篠释此意云。譬如俗人尸罗非有于何戒论持犯(云云)下卷疏(末卷二十四丁)云。此之阙减古师约宗因·喻或七·六句(文)。音石道此疏文云问。初义云。若宗·因·喻三并无者。有何所阙而得似名。答。宗有二。一能诠宗。二所诠宗。谓宗能诠言为能诠宗也。宗言之所诠义为所诠宗也。世亲初义云阙宗者。据能诠宗不阙所诠宗故。世亲由是云有第七阙也(已上音石)(近来瑞源以大疏抄中引此音石道而文前后私增补文牒音石云。诳惑后人之罪为不轻也)。基辨按大疏抄问云。斥初义无三支。以何为能立斥阙减过耶。次今二说俱述世亲宗欤。若非世亲意。则谁世亲义以三支为能立耶。若世亲意何后义云世亲已后耶。答(大疏抄此答引次上举音石道)。今云。由此等说。音石(并)赠僧正意。世亲菩萨阙减过性已下为初义云立第七句也。又世亲已后已下名后义云除第七句。今详此等意云。世亲约能诠言立宗·因·喻能立故。约能诠三支阙虽应云除第七。尚有所诠宗故对是云阙三有一也。又世亲已后诸贤义但约能诠阙云除第七也。疏下文意含此等意云古师约宗·因·喻或六·七句也。

  疏。陈那菩萨(至)阙二有三。钞曰。明阙过中第四明陈那家阙减过性。此中有四文。初正示陈那阙过。二明陈那贤爱于无体阙不立第七。三明天竺自余诸师等于无体阙立第七句。四明同诸师等于有体阙亦立第七。今即初也(今详。大疏抄科云。自陈那菩萨至亦除第七述陈那贤爱不立第七句之义云云。此科今分为四文中合初二科为一科文立科也。恐不审欤)。因一喻二等者。秋篠云。因一喻二与一因二喻以言别故义亦有别。一因二喻者言三支也。因一喻二者取义三相也。此约多分。因一者取第一相遍是宗法性也。喻二者后二相同品定有性·异品遍无性也。即义三相名因一喻二。又言三支中。一因者总三相义名为一因。二喻者同·异二支名为二喻往往疏文此言有之。随应可解(已上所引明灯取意)。又愿晓因明义骨下引疏一因二喻与因一喻二两名同释为因三相。大疏抄引之云不背明灯抄之义欤。基辨详云。秋篠分两名因一等为三相一因等为三支。应就多分为差。恐非必尔。能诠所诠不可分离故疏文中必不定言。而强分之则如秋篠释尔。言三支者。能诠因·喻言也。一者所作性。二者如瓶等。三者如虚空。此三诠言名言三支。阙一有三等者示六过相。如前示图。下卷疏(末卷二十四丁)云。阙一有三者。一阙初相。二阙第二相。三阙第三相也。阙初相者。如数论对声论云声无常(宗)眼所见故(因)。如瓶等(同喻)。如虚空(异喻)。阙第二相者。如声论对萨婆多云声常(宗)。所闻性故(因)。如虚空(同喻)。如瓶等(异喻)。阙第三者。前量改因云所量性故也。阙二有三者。二二合阙也(如前示图)。阙初(遍)二(同)者。声非勤发(宗)眼所见故(因)。如虚空(同喻)。如瓶等(异喻)。阙初(遍)后(异)者。外道对佛法者云。我常(宗)。非勤发故(因)。如虚空(同喻)。如电等(异喻)。因阙所依故无初相。电等上阙第三相。阙后二(同喻异喻)者。四种相违也(已上下卷疏文)。又音石里引此下疏已云。问。声非勤发。眼见故如虚空(同喻)如瓶等(异喻)者。此阙三相。何故唯云阙初二相耶。答。下卷疏周记云。举瓶为异眼但见四尘。不见瓶盆等。故成(云云)(已上前记·音石所引)。此约声论对佛法立作此说也。问。若尔疏下卷解第七阙云。如立声常眼见故虚空为同瓶等为异。三相俱阙(云云)。此三相阙者。前第四句亦应阙三相耶。答。此第七句是声论对胜论立故三相俱阙也(已上音石里)。今详云。此音石解尤妙妙也。胜论立声无常故瓶等同喻非异喻也。

  疏。无阙三者(至)亦除第七。钞曰。第二明陈那·贤爱除第七义。无阙三者者。由此卷疏末文论此第七句阙云。若谈阙过阙有二种。一无体阙。二有体阙。无体阙者谓不陈言。但在言三支(无可申言云无体)。非在三相。若陈因言必有体阙。三相既义。故非无体。按今此文。无阙三者者。牒陈那菩萨约无体阙不立第七句。问。陈那菩萨立无体阙不为第七句由何知之耶。答。斯卷疏末云。贤爱·陈那等不以无体为阙故唯六句(云云)。大师至彼六十年下明贤爱亦同于无体阙不立第七句。大师者大唐遍觉三藏。至彼等者。音石道云。贤爱论师命终已六十年已后玄奘至彼土。西域记十一云。西印度有比丘。云跋陀罗支。唐云贤爱。妙极因明(云云)。施无厌寺者。那烂陀寺。具如西域记九及恩传等。精礭者。纯一云精。贤戈云礭。特以贯世者。世人悉知云贯世也。因明一论等者。贤爱论师妙极因明降大慢婆罗门。如记十一。亦除第七者。亦陈那。后记云。问。举此论师而彰何意。答。明此论师特善因明不肯总阙三相为第七句(已上后记)。基辨会前后疏文之相违云。按陈那立有无体之二阙义意容易难分。唯由今疏文判之则违下疏文(上末卷二十丁已下)。后学熟研前后。以应识察。今为幼学略辨明焉。盖论第七句阙。阙谈二种。一者无体阙。谓约能诠言不陈云阙。无体即阙也。仁云。不陈因·喻言也(云云)。二者有体阙。谓约所诠义阙云阙。约言不阙云有体也。仁云。陈因喻言也。即约义三相而阙。于言三支不阙也。具如次下疏辨(上末二十丁左)。陈那出世已。前古师约宗·因·喻言三辨此二阙。陈那菩萨出世已后约因三相明此二阙。又于约因三相明二阙中。于无体阙有立第七句或不立之两家。一者于无体阙不立第七句家(陈那·贤爱)。以何得知。谓今疏文云。陈那无阙三者。贤爱亦除第七。又下疏(上末二十一丁左)云。贤爱论师·陈那菩萨等不以无体为阙。故唯六句。虽唯陈宗(我是思等)。从本无能立。何名能立阙减之过(云云)。二者于无体阙立第七句家(天竺自余论师)。以何得知。谓今疏文云。自余诸师不肯除之等。又下疏(上末二十一丁左)云。诸德皆说总有七句。又此中于有体阙有立第七句家无不立第七句家。谈有体阙之第七句古来有两家谈。一者陈那但谈无体阙为除第七不谈有体阙之第七句。唯天竺自余诸德谈有体阙第七句。何以得知陈那但谈无体阙为除第七等焉。谓今疏文云陈那无阙三者而遮第七句已。若云陈那立有体阙第七句。则此处文何不明其义耶。又下疏(上末二十一丁)虽云诸德皆说总(有体阙无体阙)有第七句。而不云陈那说总有第七句。故陈那但谈无体之第七句不谈无体阙之第七句也。二者陈那(并)诸德谈有体阙之第七句以何得知。谓下疏(下末二十四丁)云。陈那已后约因三相亦六或七。或且约陈那因三相为七句者。阙一有三者(乃至)三相俱阙(疏文长今略引)。今问。如是立有体阙第七句陈那立是或不立。疏文两处为别。释家云何会之耶。答。大疏钞中由此下卷疏文成陈那立有无体二阙之义。若陈那不立有体阙第七句。则云何下疏云约陈那立因三相为七句耶。是故以云陈那立有体阙之第七句为正(已上由赠僧正义谈)次基辨详大疏抄说云。(予)重按疏前后文可云非必如赠僧正会释欤。谓下疏云且约陈那因三相以为七句之文。非陈那立有体阙之第七句之证。此可云明陈那已后诸德约陈那所立因三相立无体阙之第七句文。其次前文云陈那已后约因三相亦六或七。是亦明陈那已后诸德于第七句有立不立。诸德皆由陈那立因三相谈第七句立不立故。虽言陈那已后或云且约陈那等。而不应云定以此等疏文陈那立有体阙之第七句之证。复今疏文明陈那阙过云无阙三者既遮第七句已。明知陈那但于无体阙不立第七句。于有体阙云立不立。陈那已后诸德恢怅陈那所立因三相也。由是存有体阙亦说陈那所说等文义也。后学详悉。陈那贤爱因一喻二为能立之阙减过性图云(由上来所明义系示此图)。

  T69005401.GIF

  阙一有三。

  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异(品遍无性)。

  遍 同 异。

  遍 同 异。

  阙二有三。

  遍 同 异。

  遍 同 异。

  遍 同 异。

  除阙三者。

  下疏文云。陈那·贤爱等不以无体为阙。故唯六句(云云)。

  疏。自余诸师(至)岂非过也。钞曰。第三明天竺自余诸论师于无体阙立第七句义。又由大疏钞科。此下第二段述天竺自余诸论师等立第七句义。此中有二。初约无体阙立第七句。二约有体阙立第七句(云云)。自余诸师等者。明灯(并)后记意言。陈那已后除贤爱论师自余诸德于无体阙不除第七。因一喻二等者。彰义三相不申因·喻是无体阙也。虽有申宗等者。申宗谓彰立第七句也。不申因喻者彰无体阙。谓数论执我为思无应申因·喻。申皆为过。不申因·喻故。以无言陈名无体阙。既有申宗言不由因·喻。是即阙义三相过名第七句也。基辨私详此文意云。不申因·喻言是无…

《因明入正理论疏智解融贯钞》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