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因明入正理论疏智解融贯钞▪P6

  ..续本文上一页谓桂也。叹美之语。出楚辞。贬比旧师云未列也。

  疏旋踵弘扬(至)司南有轨。钞曰。三叙新翻流传。旋踵者。大唐贞观十九年春(正月)三藏法师玄奘自印度归震旦达西京如恩传六弘扬用训等者。恩传八(初丁)曰。永徽六年夏五月庚午法师以正译之余又译理门论。又先于弘福寺译因明入正理论。此二论各一卷。大明立破方轨现比量门。译寮僧侣竞造文疏(云云)。此论后序(明浚述)曰。粤以贞观二十一年秋八月于弘福寺承诏译讫。沙门明浚笔受证文。同玄谟证梵语。同玄应正字。同道洪明琰·慧贵·法祥·文备·道深·神泰详证大义。光禄太夫许敬宗奉诏监译。三藏法师玄奘虚己应物辟此幽关(云云)。由是自知。入正理论先已奉诏翻译。九年之后正译之暇虽不承诏为拂浮翳译理门论。旨幽词奥苦悉难了。斯此入论初学阶渐。故云用训初学。庶使对扬等者。叙因明翻传之旨趣。司南者。崔豹古今类书注曰。旧说周公所作。周公致大平。越裳氏重译来献。使者迷其归路。周公赐以骈车五乘。皆为司南之制。又黄帝内传曰。玄女为帝制指南车当其前(云云)。辨明邪正为迷谬论道者之谓也。

  疏。斯乃此论之因起也。钞曰。四大通上文结第一门也。自下大文第二释题目。此中大分为二。初释论题。二举造论主。初中有三。初梵汉相对释。二释因明入正理五字。三加论字释。初梵汉对释者。

  疏。第二解题(至)入正理论。钞曰。如文可知(注中云次上二字并舌头者。秋篠云。次上二字者费陀二字。次那耶上故云次上云云今谓。此释恐不可尔。虽陀字舌音。费字唇音非舌。云何是云舌头耶。今谓。都陀二字。此二字舌音字。必重。故以舌头呼则必为轻音也。以轻音不呼则不合梵音也)。奢萨怛罗。一本作呾不是。自下第二释因明入正理五字。此中有三文。初标释义。次别作五释。三以五释别配。初标释义者。

  疏。依此标名合为五释。钞曰。五释如下列。今问。不云略为五释今云合为。合字意如何。答。释此有二意。一云。合谓离合之合。今就以因明与入正理合释作此五释。非于离释作五释。故云合为也。二云。合为二字犹言合成。今此标名以五释义而合成。故云合为五。故此五释必不可取舍也。又问。周记释云。文有五释。一一释中各有三节。初以因明正理入名而属于教。第二离释因明等名。第三依彼六释合释(云云。已上音石道)。秋篠据是。音石亦用。然此三节科文似不顺疏如何。答。此三节科各在五释。是妄说也。秋篠恢帐斯妄音石继武。秋篠助补妄谈以此三节科于疏五释一一下分注焉。而至第一释下第二节处云。所明者因已下二十字在名正理下由明字上应说是。今随言便在前说之。即第三节文也(云云)。又至次第三释云。今此释中无属教节。唯有后二节文(云云。已上秋篠)。今详曰。大抵分科任文作为。然今以疏文强欲合周记三节以私屈曲令前后文迷幼识智惑童蒙眼。岂非疏主之罪人乎。五释之中第一与第二之释初以通别。宽与狭意自别。尔周记科云但第一属教科遂不分宽狭义。又不辨第三第四第五释无通与别之释由。而但漫言一一释中各有三节。而复漫但云第三释无初节科不辨其由。又第一释有两重离合。第四释中依梵音例作合。不由离为。第五释离释文有三节。合一节。有如是等释义差别。虽然秋篠·音石遂以周科妄云覆蔽慧日不虑疏释秘思。我今拙智虽究。审五释差寻疏文奥。一一释下如广辨释。上来第一标释义文讫。自下第二别作五释疏文。其初释中有三文。初离释。次合释。后设义释妨难。初离释中有二。初约通别释。后约能所释(有两重能所。初能所明。后能所入)。初约通别释者。

  疏。一云明者(至)论之别目。钞曰。音石释云。若但言明时是五明之通名也。若加因言而云因明时。是五明中一明也。若唯言因明时。通滥外道因明及论轨论式之因明也。今为简彼(外道因明论轨论式)。加入正理。即入正理之因明也。非余外道等之因明故。入正理者唯此论别目也(已上道文)。今详曰。道中云今为简彼加入正理即入正理之因明。此释有疑。疑云。音石意因明言通一切。今以入正理简彰陈那·天主今说因明。所以成依入正理之因明依主得名。此依主义成已见因明名。则但陈那·天主之因明遂成今说因明持入正理业用持业得名。疏第一释结文云入正理之因明并依主释。是亦有依主成已成持业释义耶如何。答云。疏主所结依主释义非如音石。如何则疏主初于约通别释文不作离合。但以通别彰入正理言此论别目也。复结释文云并依主释意。以明二因与入解真性而作离合云依主释。依能入所入(入正理)。之因明(能明所明)。依主得名。第一释中疏主意于因明言无简别意。但约宽释为初释意。谓一切因明论道能明二因。则随分自入正理。即依入正理之因明。纵虽外道于明二因无谬。则亦名入正理。陈那·天主今说因明于明二因一以不谬。由是学人亦皆自入正理。故今约宽成依主释立入正理此论别目义。于此释中虽不简别外道。于明二因多分有谬。故不简外。自成入正理此论别目。此即疏主设第一释之实义也。此约通别释讫。此下第二约能所离释。此中有二。初约能所明释因明名。后约能所入释入正理之言。初中亦二。初正约能所明离释。后因明二字合释。初正约能所明离释因明名者。

  疏因体有二(至)能明者教。钞曰。所谓生了者。此云二因。大涅槃经三十八憍陈如品中。大觉世尊破六师外道时。由世尊问外道所答生了二因。世尊由所答二因说常乐我净。乃至广说。生因者如种生芽。了因者如灯照物(云云)二各有三者。所谓六因。二因各有言·智·义三。如下六因章广释。今明此因义者。问。何故以生·了二因有言·智·义之旨今明名曰因明耶。答。若外道若内道欲与他对扬能成立所立义时。立者发自悟智缘所立能立义。其义与智俱为生因发立者能立言。其言即生因生敌他了能立因智。其智即了因了达宗果。其智了因同时立者言义俱助为了因。由是应知。一能立因如是六因生了具足。答。立量有过失。敌他不生智故。立者言非生因。敌不了故。立者言·义俱非了因。是名似因。为非因明。若立者言无过。敌生决智。六因生·了圆备。是故今以能明生·了二因名因明也。如下具辨。所明者因者谓生了二因。能明者教者别取今此论教能明六因无一过失。故名能明。通取一切内外道明因无过者。名为能明今此第一释约宽立释义。次第向狭立次四释。智者详悉。

  疏因之明故(至)依主释也。钞曰。二因明二字合释。此非成第一释义合释。但合释能所明也。又纂要云。依此论标。五释之中第一解者。明但是教。即五明之总名。因即生了。是一明之别称。复含言生与智义。今此正理即二因之少分。取义非余(已上纂要)。问。今此疏第一释以诸法真性释正理言。然纂要释云今此正理即二因之少分取义非余。似与疏相违。如何会耶。答。纂主意云取义非余于六因中但取义生了因。即以所立宗义为义生了。然解此第一释正理。以所立义即生了因违疏主意。云何违疏主意耶。谓疏主意云正理者诸法本真自性差别取一切诸法本真先陈后说以为正理。非如纂主但一所立宗义名为正理。故今云违疏主意也。又详言。如纂主以一所立义。释正理言稍同次下第二三释义。全非第一释意。故纂主意有疏言五个释义杂乱之失。又详。纵且助纂所言强令同疏主意。有违疏离合结意失。如何助令同耶。谓于纂主所言。诸法本真为义。入之言为义之生了。以此二因摄正理言释。则稍似与疏意同。虽尔违第一释结云入正理之因明并依主释。如何违耶。谓纂主意以义生了为入亦为正理。则正理即入。可云持业得名。即违疏第一释云正理之入依主释(此以助令同义亦违疏主意也)。又由纂主释。因是生了一明别称。明但是教。即五明之总名。今可云明虽总名因明之明明显因生了之明此明持因生了是持业释。亦可云此因生了持明显义持业得名。若尔因即明持业释。违疏此释云因之明依主释。又若纂主云因生了一明依总名明依主释。则可云此论题一分持业一分依主两释得名。若尔违此第一释结文云入正理之因明并依主释。是故欲解此论题疏释必不可依用纂主意也。或问云。纂文云复含言生与智义今此正理即二因之少分。与此疏第二释云。含智义而标因称苞言义而举明名文义稍似。尔则可云纂主由此第二释意而解耶。答。不尔。第二释意立论者言与敌证者智之为果边取之。非取生了因边释。答不尔不成明家因之义故。如次下具明。又问。既云含智义标因称。云何今云取为果边耶。答。言与智俱虽取果不取因。立言含智义显宗在于初。故云标因称。敌智苞言义洞妙在后。故云举明称不云名因。俱取果边立因明称。是明家因之义。故纂所言亦不同第二释疏意也。又问。疏第三释云因者言生因明者智了因。尔则纂主取义生了二因释正理名。可云由第三释义耶。答。不尔。纂主以义生了释正理称非第三释意。如何则第三释虽以所立宗义为正理。取所立宗果释正理名。不同纂主取生了因边释。具明如第三释及六因果分别中。由是纂主意全非第二三释意。亦非第一释意也。又问。若尔此初释中以生了二解因之言。此因之言不摄正理耶。答。生·了二因为因义边。能所明俱为因。是六因。能明是立言。是为因。正理为果。取诸法真性故。此第一释约宽释故。正理言总摄一切法能所诠名正理。云诸法真性故。由是纂主释与此疏释义意悬隔。用彼不可解斯也。又此疏五释第一大宽第二次第向狭释。后学应审知已。

  疏入者达解(至)故名正理。钞曰。离释之中第二约能所入释入正理。入者达解者。即能入智。通达体解智云达解。音石由纂意云非约因明立敌等智泛解内明诸法自性差别智。今云。欲约宽解却为狭释。今此初释疏主约宽立故。所入境诸法真性故。能入智亦缘诸法真性智。诸法之言无简因·内二明。所以纂主意穿矣。音石却失。正理者诸法等者。诸法谓一切法。无一不摄者。本真者…

《因明入正理论疏智解融贯钞》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