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因明入正理论疏智解融贯钞▪P7

  ..续本文上一页。法尔云本。常住不变云真。约性相门则废诠谈旨一实如理。若约因明门依诠谈旨。以虚妄法诠是虚妄以真实法诠是真实。是云谈诸法本真。所入境本真故。能入智亦本真。依本真能入所入(即入正理)。之因明故。因明亦本真也。秋篠钞曰。所谈不邪为正。住自性无变易名理(云云)。此释为胜。又立三种能诠教及三种所诠理教与理合名正理。今云。此秋篠释虽巧妙解非助第一释之解。今疏主意次合释云入正理之因明。以前离释观斯合释。可谓依能入所入之所明能明。虽分能所明。合释分能所依。则能所明是能诠教。能所入是所依摄。以为所诠理。故今所言正理之言一切诸法能诠所诠悉摄为所诠。既云今谈真法。谈言能诠当能所明。真法即正理故。今所谈境所诠理故。秋篠所言却失疏意。自性差别者。因明是依诠故以先陈后说为自性差别。一切诸法无不可为前陈后说者。今以自性差别为所谈境。故能所诠俱名正理。时移解昧等者。谓末世根劣智解渐薄弱。旨多沉隐者。有二家释。一云。取因明旨沉隐(后记)。二云。诸法本真自宗旨沉隐(音石道)。今详曰。后记释粗。如是云因明旨沉隐。则次下句谈真法言成谈真实因明义。上旨沉隐但于因明释故。而以释正理谈真法为真因明。则成正理即因明义为持业释。违疏主第一释以依主结故为粗释。又如音石道以诸法本真释旨沉隐为是。虽尔释次文粗故连文释意为不善也。余虽触释等者。有三释别。一云。外道小乘中解者(指因明)皆得名为余虽解释邪而不中。大乘清辨等比量即此类也(已上后记)。二云。邑记云。问。足目·世亲因明准的。何得说余邪不中耶。答。既说时移即简于彼(足目·世亲云彼)(已上邑记)。三云。余虽等者。小乘外道论轨论式因明云余。今谈真法者。今论主谈真实因明也(已上音石道)。今详曰。三释俱不然。余言及谈真法之言为因明。则此是疏主释正理言文皆为释因明言故。若彼救言。陈那·天主今谈因明皆是正理故。何妨之有。今应难言。若尔可成今谈因明持正理业用持业得名。即违疏主结第一释云依主释。故三释共不是。若尔此文实义如何。今释言。时移末世人智解昧。佛教谈玄旨多沉隐。因明之余教虽解释佛甚深教。邪而不中佛教之深旨。今说因明谈如来所说真实法性。故名正理(文意如是此释义疏文加字释。故作廓。是疏文后学应审思。不作廓作○今私所助意也)。上来两重离释竟。

  疏由明此二(至)依主释也。钞曰。第一释中第二合释。由明等者。略重叙两重离释旨设两重合结第一释义意也。纂要中释此合文。虽意无害上设两重离释遂不明了。故结意合释义不明显。又前记云。由教明显二因道理敌智解故今云。此亦不然。入正理言应局因明故违第一释义意。盖欲知此合释意。则须识上所申两重离释义意。因明二字以所能明离释以因之明合释故。自以所明因摄能明已。彰非依诠无因明名。此合释已次约能所入离释入正理言。能入是智所入是真性故。智亦是真。诸法真性是不妄故。约性相门如来所证不可言境。今约因明依诠名云诸法本真自性差别。故以能入摄所入真名为真法。如是诸法真性深旨以因明式不谈。则无应入解由。故今欲合释两重离云由明此二因入解诸法真性。此即成立由能所明之能所入义。即正理之入者。先约能所明因明言合释已。约能所入入正理言虽离释已未为合释。故今云正理之入彰真为境达解亦真。亦入正理等者。叙第一释总结合释。亦言亦上两重依主。依能所入之能所明。彰诠智一切诸法已因明论道。一切诸法由明二因无不明显。明显二因无如达解诸法真性。故以两重离释能所有别。以能所入为所依以能所明为能依。云依入正理之因明并依主释。意彰为入真之因明也。

  疏明体是教(至)无重言失。钞曰。第一释中第三设义释妨难。明体是教等者。意言。非由教示则无能明体。非发言论则不能教示。故明·教·论同一体用。故云持业释也。此文非释论字。就上云能明者教释为遮有明与论重言难妨。周记等由此文谬以第一释为持业释。音石曰。明者此教。论亦是教。然为简经·律二藏故云论。故无重言失也(已上道文)。简藏为名下正通伏难。难云。明·教·论是一。则何故此题中云明亦云论。恐是重言。今通云。为简经律二藏云论故无重言失也。或问。近来瑞源中。此第一释竟云秋篠云此第一释神泰初解。又第二释竟云此文备初解。第三释竟云此文轨释。第四释竟云此靖迈解。若尔唯第五释是疏主释前四余师所释耶如何。答。此是瑞源由明灯钞所云。然检明灯非如瑞源所言。彼钞云。此第一释即当泰师之一解。广如彼师理门疏记(云云)。读彼疏自知。但因明二字释相当泰疏。非云全同。又第二释竟云。此第二释即同备师之一解也。故彼师云(云云)。广引彼疏。与备师意。并观。云明家因与备师同。释入正理非备师意。是疏主义。又第三释初解因明言已云。此是当文轨师说也。故彼疏云(云云)。广如彼引。与文轨疏并见。云因明二字是因入正理言是果与今疏意相同。又第四释初牒因明者本佛经之名等疏文云。此第四释即当迈师之说。故疏云(广引彼疏)。靖迈师意云至觉以因明立称陈那以正理存目。此解与疏主同。其余非同。由是应知。瑞源所言与秋篠违。后学莫忽绪。上来标名五释之中第一释讫。

  因明入正理论疏智解融贯钞卷第一(终)。

  自宝历五(亥)年至安永三(午)年凡二十个年之间于平安城讲演斯疏六个度。今年复于兴福寺菩提院内妙光院开斯讲筵。自先年每讲采集先德所说但为讲演之资。今年更随讲读删补繁约成一册子。题云总摄要义钞。其后复于平安讲斯疏二个度。每讲订正纰阙竟。

  天明四(甲辰)年九月二十日复于兴福寺正智院为一寺学众开斯疏讲演。其讲之暇订阅先所采集总摄要义抄。改题今云智解融贯钞。冀由是学此论道者速得解此疏智解融贯入正理云。同年十一月八日订正写功了。

  南京药师寺传法相宗大域龙末资。

  基辨(花押)(大同坊生年六十七岁)。

  宽政改元酉年自四月中旬于平安城四条京极善长寺由东武三缘山会下众僧京都东山禅林寺会下众僧(并)高野山众僧其外济家禅侣诸山密徒等所望讲此因大疏。至九月五日满讲了。其讲演之暇令校正此钞。此第五校。删整缀补成其功已。基辨今岁俗寿七十二岁。抑自四十岁秋讲此因大疏为始至今年讲筵十三个度。每讲纂诸家释奉伺疏主实意编集此钞毕。冀由此功德普及十方破邪显正如来正法永令久住利乐有情至三会晓。

  法相大乘沙门释基辨(俗寿七十二岁谨书)。

  因明入正理论疏智解融贯钞卷第二(自标名第二释初至释妨难竟)。

  南都西京药师寺留学传法相宗沙门基辨撰。

  自下标名五释中第二释。此中分三。初约通别释。二设两重离释。三为两重合释。初约通别释文者。

  疏二云因明(至)轴之别目。钞曰。一明之都名者。都谓通也。犹云通名。因明之名通内外道大小乘一切因明。故云都名也。此轴之别目者。谓天主取造斯论别名。今谓。疏主意唯约狭边以通别释。以此通别不为合释。附次明两离合自成合故。秋篠明灯钞中释因明者一明之都名。设问答成立天主论题因明虽取诸师总名乃题陈那别论承陈那造此论故意在陈那为题之义。今详曰。若如秋篠答。则此标名因明之言。虽通诸师。意但简取陈那因明。此即天主因明。而疏云入正理者此轴之别目。若尔此因明言持入正理业用可云持业得名。如上已辨。违疏主意以依主释结合。若离此疏有秋篠释甚有道理。为释此第二释作如是答。不合疏意。令人迷妄可谓粗矣。又有问言。第一释初以通别释。今第二释亦以通别。有何差别耶。答。第一释约宽释。以明为五明故。此第二释约狭释。以因一明为通名故。两释通别意有差别。又问。何故第三已下不设通别释耶。答。今设之余无就此标名别设通别释故。第三已下无通别释也。

  疏因谓立论(至)而举明名。钞曰。第二释中第二设两重离释。此中二文。初离因明名释。后离入正理名释。今即初也。因谓立论等者。初正离释因名。音石云。立论者言者。言生因(道文)。今详云。此道滥第三释。疏主意第二释立论敌智取为果边释因·明名。不取因边。取言生因智了因边释因与明。第三释义。后学勿滥。故道不是。建本宗之鸿绪者。音石云。本宗所立宗(道文)。今云。鸿绪者。鸿谓大也。绪谓糸口也。此以果言释因言义也。音石释此句设问答云。问。言生因者。立论者立因等言。此生敌论决定解(解谓了因智即智了也)。故云生因。何故今云建本宗耶。若云建本宗则应云宗之因。何故云明之因耶。答。生敌者智了因故(由言了因智显。智显故宗立也)。所立无常宗所显既由智了因彼宗所显故。云建本宗也。问。何故尔(云云)。答。由立因等言敌者智了因起解所作性理。其所解即宗果。是故生智了。此即立本宗也(已上里书)。今详曰。此音石答总论可谓妙解。今此第二释中。云智了因起等加了因之言未稳。此第二释言·智共取果边不取因边。言智二果既彰。则本宗必自安立。虽取果边。言果初彰。故云鸿绪今云建本宗鸿绪也。问。此第二释不取因边取言果边立此释义。然今何故以立论言释题因言云因谓立论者言耶。答。以果言释题因言立论者言是建本宗之鸿绪故。始绪为因曳出全糸而绪与糸果相无差。同虽果相绪居初故云绪为因。言虽果今为因亦复如是。又可。言·智虽果。自宗果见则亦是共因。故今以言释因字也。此彰立者言果以建本宗鸿绪为因义也(已上仁记意里书载之)。明谓敌证者智者。音石云。敌证智者智了因(已上道文)。今详曰。此道亦滥第三释故不是也。如上既明。第二释中所言言及智虽亦为因(言生因智了因)。今取由智·义二生因所显果言及由言生了·义了因所显智果释因明名。若不尔则不成明家因之义故。此以为果智与言相望成依主也。属敌智果之立言果云明家因。为成此义初释云因谓立论者言明谓敌证者智也。照义…

《因明入正理论疏智解融贯钞》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