卍新纂续藏经第 53 册 No. 0858 因明入正理论直疏
No. 858-A 因明入正理论直疏叙
夫三相立因。彻诸法之本因。五声定理。入诸法之正理。故三支无过。宗藉能所以肇因。多理极成。喻假异同而生果。若能立俱真。能破俱伪。虽秦仪之辩。莫能斥其非。卢骆之文。莫能饰其过。繇是毁呰魔外铁鍱。以是而偃伏。导引天人金轮。以是而依崇。所谓言生智了。正显邪摧。自悟悟他靡越于此。故于曲女城中。立唯识量。十有八日。列国群贤无敢诪议。讵非因明证真之力欤。原其兹论。自奘师始译。永明继陈。渐尔鲜闻。邈焉垂绝。高原大师远续余光。志兴厥旨。慨其义趣隐微。初学临文难晓。以质直词。疏通蹊迳。令诸览者。眼底无全牛矣。余企慕斯文。庆逢法席。愧无所谙。为师鼓吹。冀诸同志。无泯斯因。
万历岁次壬子端阳前二日武林后学大善和南书于南屏山中
No. 858
因明入正理论直疏
商羯罗主菩萨 造
三藏法师 玄奘 译
西蜀沙门 明昱 疏
△将释此论。科文分四。一释题目。二释论主。三释译师。四释论文。且初释题目。
因者。格诸法之比量。明者。照诸法之正智。非正智无以照诸法本因。非比量无以格诸法自相。是以据比量正智能入诸法正理也。故论主以极成有法极成能别为宗。遍是宗法为因。显因同品为喻。岂非因明入正理乎盖因。者是比量义。而有三支。以三支比量为因。名因言生智了为果名明。趋进得本名入。简别偏邪名正。诸法自相名理。宾主较言名论。故云因明入正理论。斯乃观察义中秘键关钥。权衡智畔妙转灵枢。诠论量之指归。叙折邪之轨式。苟于一法因明。入一法正理。万法因明。入万法正理。正理既得。正智昭然。如是则能彻穷诸法源头。事事无碍。岂易言哉。但患见谛不亲。立量不真耳。或谓斯典无宜于此方。愚未能知也。
△一释题目竟。下二释论主。
商羯罗主菩萨造
梵语商羯罗。此云天。主者唐言也。译师存梵兼唐为名。故云天主。菩萨者。梵语从略。若具足。应云菩提萨埵。菩提云觉。萨埵云情。以论主自既觉已。复觉有情。故以菩提萨埵称之。今从略。唯名菩萨。造者为也。虽义祖先觉。又从自制。故云造也。
△二释论主竟。下三释译师。
三藏法师玄奘译
三藏者。经律论也。经以贯理。律以严戒。论较是非简别邪正。法师俱善。故以三藏称之。既善三藏。为人所师。复以法师为名耳。
△三释译师竟。下四释论文分三。一总标。二通释。三结显。且初总标。
能立与能破 及似唯悟他 现量与比量
及似唯自悟
此颂一论之纲宗。揭示八门二益之梗概。欲令学者知其要也。能立者。三支无过。能破者。正显其非。似能立者。三十三种过随之。似能破者。不定不成等谬斥。现量者。谓离名言所有分别。比量者。谓藉众相而观于义。似现量者。于义异转。似比量者。不能正解。唯悟他者。以前四门。俱是显示益他之义。故云悟他。唯自悟者。以后四门。俱是自证自解境界。故云自悟。是以八门二益。总该一论之旨矣。
如是总摄诸论要义。
结成颂中所诠。该诸论之要义也。
△一总标竟。下二通释分八。一能立门。二似能立门。三现量门。四比量门。五似现量门。六似比量门。七能破门。八似能破门。一又分三。一总标能立。二别释三支。三结成立义。且初总标能立。
此中宗等多言。名为能立。由宗因喻多言。开示诸有问者未了义故。
谓此能立门中所诠宗因喻之多言无过。名为能立。问。何用三支。方为能立。答。由宗因喻多言。方能开示诸有问者未了义故。谓诸问者。不了诸法本因。于常无常等宗。犹豫不决。论主立三支比量。使知因为宗法。喻为明训。于无常等宗。了然自决矣。又宗因喻。各有多理。名为多言。宗中多言有九。一现量不相违。二比量不相违。三自教不相违。四世间不相违。五自语不相违。六能别宗体极成。七所别宗依极成。八能所俱极成。九无相符极成。因中多言有三。一能成。二决定。三不相违。能成有四。一两俱能成。立敌共许故。二随一能成敌者亦许故三决定能成。无犹豫故。四所依能成。有有法故。决定有六。一决定非共。因于异品无故。二决定非不共。因于同品有故。三决定非同品一分转。异品遍转。四决定非异品一分转。唯许同品宜遍转。五决定非俱品一分转。六决定非相违。不相违有四。一因不相违法自相。二因不相违法差别。三因不相违有法自相。四因不相违有法差别。喻中多言有二。一同喻。二异喻。一同喻有五。一同喻能成因。二同喻能成宗。三宗因俱能成。四三支配合辞。五辞不颠倒合。二异喻有五。一异喻能遣宗。二异喻能遣因。三宗因俱能遣。四三支配离辞。五辞不颠倒离。应知多言。皆理为过。则三十三过名似能立。反过为理。亦三十三理名真能立。故龙树云。即此多言。说名能立。及似能立。随其所应。为开悟他。说此能立。及似能立。
△一总标能立竟。下二别释三支分三。一释宗。二释因。三释喻。且初释宗。
此中宗者。谓极成有法。极成能别。差别性故。随自乐为。所成立性。是名为宗。如有成立声是无常。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凡所立宗。须前陈一法为宗依。法中无过。故云极成有法。推寻此法。是真是妄。常无常等。立为宗旨。以能辩别此法无谬。故云极成能别。后陈宗体既为能别。则前陈宗依为所别也。又宗者本也。导也崇也。立宗为本。则导引众义崇之。故立无常为宗。因喻亦宜无常。立常为宗。因喻亦宜为常。是立宗无过。故云极成能别也。差别性故随自乐为者。谓前陈有法中有差别义。随自意乐取一义为宗。如以玉为前陈有法成立宗依。论玉之质为坚。玉之色为白。是为差别性。于差别中。立坚立白。随自乐为也。所成立性是名为宗者。释成宗体也。所成立者。即宗之名。对后因说。名所成立。以宗为所成。由因为能成。谓虽立宗。其理未确。必举因成。宗义方定。故以因为能成立。宗为所成立也。复举例云。如立声为前陈有法。是无常为宗。声有生灭。理必无常。是为极成。
△一释宗竟。下二释因。
因有三相。何等为三。谓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异品遍无性。云何名为同品异品。谓所立法均等义品。说名同品。如立无常。瓶等无常。是名同品。异品者。谓于是处。无其所立。若有是常。见非所作。如虚空等。此中所作性。或勤勇无间所发性。遍是宗法。于同品定有性。异品遍无性。是无常等因。
因是宗之法性。故以宗法为因。品是一切义名。都以三支名品。定有遍无。俱显因性。因有三相者。谓俱品同品异品也。言遍是宗法性者。是显俱品义。以同品之因。唯遍同品之宗。异品之因。唯遍异品之宗。名遍是宗法。故龙树以遍是宗法为俱品。同品定有性异品遍无性者。谓同品之因定有。于异品中遍无。以同品之因不转异品。是为无过。云何下。双征。谓所下。别释。言所立法者。即是所成立之宗。谓宗与因。其义均平。是同品义。如立下。举例。谓立无常为宗。瓶等为喻。以瓶等是无常义故。是名同品者。结成所立之宗。同于瓶等喻也。异品下。别释异品。谓于是处无其所立者。谓异品因处。无同品所立之宗。若有是常者。谓异品处若有所立。定是常法。故立异品三支云。是常为宗。见非所作为因。如虚空等喻。以常宗异无常。非所作性异于所作。虚空等喻异于瓶等。故名异品。此中下。结成因义。言所作性者。谓有为法。是所作性。殷勤勇猛无间所发。亦是所作义故。遍是宗法者。谓上所作性。于无常宗为同品。于常宗为异品。故名遍是宗法。于同品定有性异品遍无性者。意谓无常为宗。则所作性同有异无。若常为宗。则所作性同无异有。同品有故。遍于同品。异品有故。遍于异品。故论云无常等者。等于常宗。结显此因遍无常宗之同品。亦遍常宗之异品。故云遍是宗法。
△二释因竟。下三释喻。
喻有二种。一者同法。二者异法。同法者。若于是处。显因同品。决定有性。谓若所作。见彼无常。譬如瓶等。异法者。若于是处。说所立无。因遍非有。谓若是常。见非所作。如虚空等。此中常言。表非无常。非所作言。表无所作。如有非有。说名非有。
一同法者。法即宗因。宗依名有法。宗体但名法。因名宗法。故宗因俱名法。以喻必同同品宗因。故名同法。二异法者。谓异品喻。虽同异品之宗因。必不同于同品之法。故名异法。同法者下。释成同喻之义。若于是处者。即同法喻处也。显因同品者。显能成立之因。同于喻也。决定有性者。谓同法喻中。决定有同品之因性。谓若下。举例。以所作性故之因。见彼无常之宗。譬如瓶等为喻。异法者下。释成异喻。是处者。即异喻之处。说所立无者。谓无同品所立之宗。因遍非有者。谓同品之因。于异品中。遍非有故。复立异品云。谓若是常为宗。见非所作为因。如虚空等为喻。此中不。释成异品异于同品之义。谓此异品中常宗之言。表非同品无常之宗。非所作言。表无同品所作之因。如有下。举例释成同品异品义。谓如有有。必有非有。言有即同品。非有即异品。以异品中非有同品之义。故说异品名为非有。故下论云。对彼有论。有即同品。对非有论。即对异品。
△三释喻竟。通上二别释三支竟。下三结成立义。
已说宗因等如是多言。开悟他时。说名能立。如说声无常者。是立宗言。所作性故者。是宗法言。若是所作。见彼无常。如瓶等者。是随同品言。若是其常。见非所作。如虚空者。是远离言。惟此三分。说名能立。
已说下。谓前已立三支无过。开晓于人。故名能立。如说下。释成所立三支名义。原于立宗。必先有法为宗依。故举声为前陈。推声之体无常。非实有性。故立后陈无常为宗。是为立宗言也。声有所作。理必无…
《因明入正理论直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