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了自共相故。非离此二。别有所量。为了知彼。更立余量。
二量之外。更有圣教量。以不违此二量之教。名圣教量。故云唯有二量。
△二正释。
此中现量者。谓无分别。若有正智。于色等义。离名种等所有分别。现现别转。故名现量。
古德释云。现量者。现。谓显现。即分明证境。不带名言。无筹度心。亲得法体。离妄分别。名之为现。言量者。量度。是楷定之义。谓心于境上度量楷定法之自相。不错谬。故名量。真现量体。即五识身俱意。诸自证分。诸定心。兼第八识。此等诸心心所。有六义名现。一现有。简龟毛等。二现在。简过未。三显现。简种子。无作用故。四现离照现名为现。谓能缘之心行相。远离诸分别故。即此谓无分别等是也。五现谓明现。谓诸定心澄湛。随缘何境。皆明证故。即明证众境。名为现量。六现谓亲现。即亲冥自体。若一切散心。若亲于境。明冥自体。皆名现量。第五明现。第六亲现。此二种。简诸邪智等。如病眼见空华毛轮等。虽离分别。任运而缘。然不能明证众境。亲冥自体。故非现量也。因明古疏。略有二解。一现之量。谓前五识。依所依根。于现在世。缘现有境。根亦与识同照前境。有发识用。根义显胜。得显现名。虽照于境。以体是色。无缘虑用。不能量度。但有现义。不得量名。唯心心所。量度于境。缘虑用增。体具现义。亦有量境之能。今从能发之根。显所发识。名现之量。依士释也。二现即量。谓明了意识一分。除余散意识。及独头起者。并取定意识及第八识能缘见分。亲缘现境。作用显现。而彼所依意根界体。非显现故。故不取之。但就能缘见分。现即是量。持业释也。谓无分别者。即显能缘行相。不筹不度。任运因循。照符前境故。离名种等所有分别者。离随念计度名言种类诸门等分别心故(分别心略有三种。一自性分别。唯缘现在所缘诸行自相行分别。所缘行。即五尘也。自相行。如色以青为行相。眼识缘时。亦任运作青行相。名自行。又自相即能缘行。简共相行。如缘青时。即缘黄不着。二随念分别。于昔曾所受诸行追念行分别。唯缘过去。三计度分别。于去来今不现前思构行分别。即非有计有。是非量境。然约三世计度。不定一世。自性分别。即无分别也)。现现别转者。于现在世。以显现心。缘现有境。但随所缘自性分别而转。如此则何言无分别。曰。虽有自性。而无余二。说无分别。如一足马。名为无足。寱言云。此一量。与下比量。依颂而言。当在后文似破之后。而立于论之中者。是论主欲人悟立破之法。乃是成此现量中事。若人了达此体。依前可以能立。依后可为能破。若不尔者。则与现量相违。依前即为似立。依后即成似破。故置之于此。以示立宗造论者。须从现量正智中流出。方堪作立破之主也。
△四真比量门二。初正释。
言比量者。谓藉众相而观于义。相有三种。如前已说。由彼为因。于所比义。有正智生。了知有火。或无常等。是名比量。
比量者。比谓比类。量即量度。以比类量度而知有故。名为比量。众相。即三种相。三种相。即遍是宗法同品定有异品遍无之三相也。由彼三相为因。于三支比量之义。有正智生。了知等者当知比量有五种。一相。二体。三业。四法。五因果。一相比量者。谓随其所有相貌相属。或由现在。及先所推度境界。如以见幢故。比知有车。以见烟故。比知有火等。二体比量者。由现见彼自体性故。比类彼物不现见体。或现见彼一分自体。比类余分。如以现在比类去来等。三业比量者。谓以作用比业所依。如见远物。无有动摇。鸟集其上。比知是杌。若有动摇。比知是人等。四法比量者。谓于一切相属着法。以一比余。如属无常。比知有苦。以属苦故。比空无我。以属生故。比有老法。以属老故。比有死法等。五因果比量者。谓因果相比。如见物行。比有所至。见有所至。比先有行。若见有人如法事王。比知当获广大禄位。见大禄位。比知先已如法事王等。了知有火。即相比量。了知无常。即法比量。等者。等余体业因果也。寱言云。上真现量一门。即题中正理二字。此真比量一门。即题中因明二字。故比量之法。全是现量体上之智用。从体起用。所以标因。摄用归体。故云入理。应知此真比量。即前正能立中因三支三相之法所分出也。
△二通结。
于二量中。即智名果。是证相故。如有作用而显现故。亦名为量。
于二量中。是总句。即智名果是证相故。言现量也。如有作用而显现故。亦名为量。言比量也。智即是果。持业得名。以是证真之行相故。自凡夫人以率尔心缘实境时。皆是现量。因闻至教。有正智生。得法自相。亦是现量。乃至佛果。于所缘智。都无所得。智与真如。平等平等。亦只是现量。现量非有二也。智非即果而何哉。如眼等根。唯佛等缘。是现量得。余散心中。无现量得。以能发识。有作用故。比知是有。虽是比知。亦不违于佛之现量。然根是色。无缘虑用。以显现故。亦有现义。以无缘虑。不得量名。唯此比知。得名为量。作用显现。俱指根言。以根例比量。根无量义。故补之曰亦名为量也。护法菩萨说。世间有法。略有三种。一。现所知法。如色声等。二。现受用法。如瓶衣等。三。有作用法。如眼耳等。色声等尘。世间共见现量所得。眼等五根。非现量得。由彼彼用。比知是有。此以有作用法例真比量。而以现受用法为似现量。以见真比量之不违于现量。则世之所谓比量者皆非量耳。其显正闭邪。不既着明深切矣乎。
△五似现量门。
有分别智。于义异转。名似现量。谓诸有智。了瓶衣等分别而生。由彼于义。不以自相为境界故。名似现量。
谓诸有智了瓶衣等分别而生。释上有分别智。由彼于义不以自相为境界故。释上于义异转。了瓶衣等者。此虽现见受用。而非现量所缘。是假法故。缘瓶等心。不缘自相。缘共相故。若法自体。唯证智知。言说不及。是为自相。若法体性。言说所及。假智所缘。是为共相。如眼识缘青境自相时。得青色之自相。若后念分别意识起时。即非青色解。便是共相比量也。才作解心时。不实青色之体。为带名言。是在假相也。问。此缘瓶衣心。是何量摄。答。不亲缘得法自体故。非真现量。非比度故。亦非比量。是非量收。或以似现量同真比量者非也。智觉云。似现量者。准理而言。有五种智。皆名似现量。一散心缘过去。二独意缘现在。三散意缘未来。四缘三世疑智。五缘现在诸惑乱解。此等诸心。能缘行相。有筹度故。皆不以自相为境故。又随先所受分别转故。名似现量。然有二种。一无分别心。谓愚痴人类。及任运见于空华等。虽无分别。然不分明冥证境故。名似现量。二有分别心。现带名言。不得法之自相。妄谓分明。得境自体。名似现量。又云。男女天地等见一合相。名似现量。此以众缘合故。如揽众微以成于色。合五阴以成于人。名一合相。如是见者。是有分别智于义异转。故名似现量。真现量者。如一合相。相不可得。金刚经云。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以从缘合。即无性故。无性之性。是所证理。如是知者。是正智生。是自相处转。名真现量。
△六似比量门。
若似因智。为先所起诸似义智。名似比量。似因多种。如前已说。用彼为因。于似所比。诸有智生。不能正解。名似比量。
以因多种。释似因智。有十四过。故云多种。用彼为因。释上为先。龙树亦云。随先所受分别转故。当是八识中所含藏邪见种子也。发为现行。即是似智。似所比下。释上似义智。即随彼似因。所比似义。诸有智生。名似义智也。或总指似立。名为似因。以望智果故。诸有智生。即量果也。
△七真能破门。
复次若正显示能立过失。说名能破。谓初能立缺减过性(三十三过总名缺减过性)。立宗过性(宗中九过)。不成因性。不定因性。相违因性(因中十四过)及喻过性(喻中十过)显示此言。开晓问者。故名能破。
所谓能破者。岂胜是务求。期于开悟问者。令生正智而已。破者之心。悲愍心也。广大心也。不然。即能显示彼过。破坏他宗。成立己宗。不为能破矣。况安慧云。若不言令他解了者。听者未解此义。应名立宗。则问者不晓。宗亦不成。岂成能破乎。
△八似能破门。
若不实显能立过言。名似能破。谓于圆满能立显示缺减性言(亦此总句)。于无过宗有过宗言。于成就因不成因言。于决定因不定因言。于不相违因相违因言。于无过喻有过喻言。如是言说。名似能破。以不能显他宗过失。彼无过故。且止斯事。
本无缺减。妄言缺减。不能了立者之宗。翻成自己之过。故名似能破也。末句结说收辩。龙树论中。广陈似能破之相。文繁不引。
△三颂结。
已宣少句义 为始立方隅 其间理非理
妙辩于余处
以颂起。以颂结。论之体也。龙树论末亦云。又即此类过失言词。我自明属论式等中。多已制伏。又此方隅。我于彼古因明论中。已具分别。故应且止。是知因明一宗。妙论非一。梵本流入震旦者。千百之一二耳。奘师所携。犹有三十六部。今藏中寥寥止此二三种。而读者又不精研博究。欲以浅近分别心。窥测圣智现量境界。能免谤法之咎哉。理。即真立真破。非理。即似立似破也。
据杂集论。宗因喻合之外。更有所谓结者。谓到究竟趣所有正说。由此道理极善成就。是故此事决定无异。结会究竟。是名结。如无我论者。即于此事。对我论者。先说诸法无我。此言是立宗。次说若于蕴施设。四过可得故。此言是立因。所以者何。若于诸蕴施设实我者。此所计我。为即蕴相。为于蕴中。为于余处。为不属蕴而施设耶。若即蕴相而施设者。蕴不自在。从众缘生。是生灭法。若即彼相。我不成就。是名初过。若于蕴中而施设者。所依诸蕴。既是无常。能依之我。亦应无常。是第二过。若蕴离于余处施设者。我无所因。我亦无用。是第三过。若不属蕴而施设者。我应独存。自性解脱。更求解脱。唐捐其功。是第四过。次说如于现在施设过去。此言是立喻。所以者何。若同现在相施设实有过去者。此所计过去。为即现在相。为于现在中。为于余处。为不待现在而施设耶。若即现在相而施设者。已生未灭。是现在相。过去法体亦应已生未灭为相。是初过。若于现在中施设者。于未灭中。施设灭体。不相应故。不应道理。是第二过。若离现在于余处施设者。除现在外。余实有为事少分亦不可得。云何于彼施设。是第三过。若不待现在而施设者。亦应施设无为为过去世。是第四过。然过去世。相灭坏故。无相义成。若同现在施设。即成四过。是故过去相不成就。诸法无我亦尔。若于蕴施设。即四过可得故。无我义成。次说如是遮破我颠倒已。即由此道理常等亦无。此言是合后说。由此道理。是故五蕴皆是无常。乃至无我。此言是结。
是知合而无结。则不为究竟。岂成能立能破。故表而出之。
因明入正理论(终)
《因明入正理论集解》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