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故有德业故)。即于前宗(非实非德非业)。有法差别(有实体之有性。无实体之有性。是有法差别)。作有缘性(以成大有性离一切法有自性故。即于有作缘也)。亦能成立与此相违作非此缘性(以遮有性故。即于非有作缘也)。如遮实等。俱决定故(实等非实等。实等非有性。以例有性非有性。有性亦非有也)。
此因与有法上意许之差别相违也。有性一也。胜论计有实体。大乘明非有实体。有与非有。有法差别也。如前别有一实等因。于遮实等宗。固能成立有实体之大有性。于有法上作有缘性。而亦即能成立无实体之大有性。于有法上作非有缘性。而与意许差别相违。何以故。如遮实等。实等非有体。亦遮有性。有性亦无体故。俱决定故。如前已说。言缘性者。因与有法作有非有之缘也。申违量云。汝所执有性是无法。即实即德即业是宗。因云。有一实故。有德业故。喻如毕竟无。寱言谓缘即因。有即同品。非有即异品。于义无乖。但变文而言。恐滋疑惑。故顺文而释。使人易晓耳。问。前云有性。詺曰自相。今有缘性。詺曰差别。俱是有性。何以异乎。曰。前云有性。即六句中大有性。以是前陈有法。非是对无而言有性。今言有缘性者。即于前陈有法之上。论有论无。故名差别。岂得同耶。
△三似喻二。初结前标后。
已说似因。当说似喻。
△二列名委释二初标列。
似同法喻有其五种。一能立法不成。二所立法不成。三俱不成。四无合。五倒合。似异法喻亦有五种。一所立不遣。二能立不遣。三俱不遣。四不离。五倒离。
此中不成不遣。俱以声常无质碍为宗因。查九种宗法中。无此一因。以无质碍因。常无常宗俱用不着。现见电等。皆无质碍。皆无常故。其无常宗。异品遍转。尤难成立。今乃有此一种宗法者。盖由常宗之因。如所量性故。所闻性故。勤勇无间所发性故。俱经大乘出其过失。立义不成。且常住宗无同品故。故将无常宗异喻虚空。翻异作同。而变其因曰无质碍故。立声为常。以声与虚空俱无质碍故。故因明正理门论谓之颠倒成立。名为同法相似。不然。常宗无质碍因。以空为喻。可谓俱成矣。而亦列之俱不成中。其理难会。解者千说万说。终不能明其所以。由未熟究诸论。源头不清。故欲疏沦流委。而其道无[糸*系]耳。
△次释相二。初似同法。
能立法不成者。如说声常。无质碍故(此宗因。向下三种不成。俱承此说去)。诸无质碍。见彼是常。犹如极微。然彼极微。所成立法常性是有。能成立法无质碍无。以诸极微质碍性故。
此同喻合宗不合因也。诸无质碍。见彼是常。犹如极微。此合词也。诸无质碍。如电光等。现见无常。犯不定过。极微之喻。虽有常性。且有质碍。三支病痛。一合便见。此无合之所以为过也。此中许极微常者。亦是纵成。立此喻式。依大乘教。亦是无常。以有方分。可分析故。
所立法不成者。谓说如觉。然一切觉。能成立法无质碍有。所成立法常性是无。以一切觉皆无常故。
此同喻合因不合宗也。胜宗十句论。觉云何。谓悟一切境。此有二种。一现量。二比量。虽无质碍。刹那刹那生灭不停。体是无常。故虽成因。不成宗也。
俱不成者。复有二种。有及非有。若言如瓶。有俱不成。若说如空。对非有论。无俱不成。
同喻宗因俱不成也。有即同品定有之有字。非有即异品遍无之无字。若言如瓶。瓶无常性。宗不成矣。瓶有质碍。因不成矣。是同品定有性中。宗因俱不成也。若说如空。则为俱成。以空是常。无质碍故。今对非有空论。无俱不成。盖空既无矣。又何论其常与无常。有质碍无质碍哉。是异品遍无性中。宗因俱不成也。问。若说如空。正以空为同品耳。今乃言异品不成。何也。曰。至教止许空为无常宗之异喻。而不许为常宗之同喻故也。何故如此。曰。虚空是依无质碍处假施设故。虽有虚言。都无实境。故广百论云。又此虚空。四谛不摄。虽执实有。然必应许有分别智之所了知。除五识身所引意识。其余有漏不定外门分别意识。决定不能缘实有境。故说颂曰。智者依世间。亦不见此义。谓诸有智者。依止世间。随分别识。于虚空等。虽复专精愿求实义。乃至少分亦不可得。唯见依名所起分别似虚空等种种影像。掌珍论亦立量广破虚空非实有故。何以证至教止许空为无常异喻。曰。即无常异喻。亦止一分许。一分不许。因明正理门论云。喻有二种。同法。异法。同法者。谓立声无常(宗)。勤勇无间所发性故(因)。以诸勤勇无间所发。皆见无常(合)。犹如瓶等(喻)。异法者。谓诸有常住。见非勤勇无间所发(离)。如虚空等(喻)。前是遮诠。后唯止滥。由合及离比度义故。由是虽对不立实有太虚空等。而得显示无有宗处无因义成。此一分许也。又曰。若无常宗。全无异品。对不立有虚空等论。云何得说彼处此无。此一分不许也。何以证不许空为常宗同喻。曰。广百论破常品云。彼虽方便殷勤立常。而竟不能。说有道理。如是句义。所立能立一分所依不极成故。既不许有余同类义。同喻阙故。比量不成。又云。又立常者所说道理。唯依异法。无同法故。所立不成。夫常之同喻止有空耳。而一则云同喻阙。一则曰无同法。是不许虚空为同喻明矣。又龙树释似同法云。由同法喻颠倒成立。是故说名同法相似。如有成立声是无常。勤勇无间所发性故。此以虚空为异法喻。有显虚空为同法喻。无质等故。立声为常。如是即此所说因中。瓶应为同法。而异品虚空说为同法。由是说为同法相似。夫既改宗为常。改因为无质。以空为同品。则同品矣。而必曰异品虚空说为同法。此非止许为异品不许为同品之明证哉。则又何疑于空喻之异品不成乎。既不成无常宗之异品。又岂成常宗之同品耶。问。世间万法。孰非虚幻。何止虚空。且法性宗往往以虚空喻真性无为。而法相宗顾独不许。其故何哉。答。就胜义说。虚空许有。就世俗说。虚空实无。盖因凡外种种妄计唯我与常。牢不可破。故广百论首破常见。次破我执。皆以三支立量破之。至于常宗无同品。无常宗无异品。我宗无因无喻。此义一篇之中时隐时见。盖自三支比量一立。而凡外之边见我见。无复置喙之地。此因明之所以匡正颓纲。能生正智。而理贯五明。为求法菩萨所必求者也。岂容以粗心少智。闯其藩离。自谓堂奥也哉。
无合者。谓于是处。无有配合。但于瓶等双现能立所立二法。如言于瓶。见所作性。及无常性。
声是有法。无常为宗。因云。所作性故。同喻如瓶。合云。诸所作性故者。皆是无常。同喻如瓶。异喻如空。此量式也。今但于喻上双现宗因。而无合词。是故成过。所以必欲合者。其说已见前条。不用前宗因者。以带过故。既已带过。又何须论其合不合哉。故仍举前真能立门所引之例。下条放此。过在合中见者。是缺同品定有性。过在离中见者。是缺异品遍无生。
倒合者。谓应说言诸所作者皆是无常。而倒说言诸无常者皆是所作。
此无过之量。倒合犹未见其过。若应云诸无质碍见彼是常。而倒说言诸常住者皆无质碍。则犹豫因不甚显现。此倒合之所以为过也。
如是名似同法喻品。
略结似同。
△二似异法。
似异法中所立不遣者。且如有言。诸无常者。见彼质碍。譬如极微。由于极微所成立法常性不遣。彼立极微是常性故。能成立法无质碍无。
真异喻者。必无同法宗因。于同宗因有一不遣。则名似也。且如下。立量。由前同法立常宗无质碍因。故今异法立无常宗有质碍因。此亦总句。三不遣俱承此说去。此谓极微之异喻。但遣能成立之无质碍因。不遣所成立之常宗。故曰所立不遣也。
能立不遣者。谓说如业。但遣所立。不遣能立。彼说诸业无质碍故。
胜宗十句论云。业句义云何。谓五种业。名业句义。何者为五。一取业。二舍业。三屈业。四伸业。五行业。取业云何。谓上下方分虚空等处极微等。合离因依一实。名取业。舍业云何。谓上下方分虚空等处极微等。离合因依一实。名舍业。屈业云何。谓于大长实依附一实。近处有合。远近处离合因。是名屈业。伸业云何。谓于大长实依附一实。近处有合。远近处合离因。是名伸业。行业云何。谓一切质碍实和合依一实合离因。名行业。如是五业。几有实。几无实。一切有实。如有实。依一实。无质碍。无德。无细分等。广如彼论。以业无常。无质碍故。但遣所立之常宗。不遣能立之无质碍因也。
俱不遣者。对彼有论。说如虚空。由彼虚空。不遣常住。无质碍性。以说虚空是常性故。无质碍故。
以虚空喻。一分不许。一分许故。自一分不许者言之。则曰对非有论。自一分许者言之。则曰对彼有论。于似同法中。则曰对非有论。于似异法中。则曰对彼有论。此又许为异品而不许为同品之一大证据也。在异品中既俱不遣。则同品中为俱成矣。而又曰俱不成。是则虚空之喻。无施而可。岂非不许虚空作喻之明证乎。空有常性。不遣同宗。无质碍性。不遣同因。是能立所立俱不遣也。
不离者。谓说如瓶。见无常性。有质碍性。
离者。对合而言。应云。诸无常者。见彼质碍。犹如瓶等。诸无常者。如电光等。无质碍故。则知无质碍因是犹豫因。缺异品遍无性矣。因中缺第三相之过。一离便见。此离之所以不可少也。今但于异喻双现宗因。则其过不见。故不离为过。
倒离者。谓如说言。诸质碍者。皆是无常。
先提无常在前。则无质碍之电光等俱现在前。其过易见。若云诸质碍者皆是无常。则其过隐矣。以诸质碍皆无常故。此倒离之所以为过也。
△四总结似能立门。
如是等似宗因喻言。非正能立。
此结前三十三过。总成似能立门也。
△三真现量门二。初总标。
复次为自开悟。当知唯有现比二量。
龙树云。为自开悟。唯有现量。及与比量。彼声喻等。摄在此中。故唯二量。由此能…
《因明入正理论集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