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因明入正理论集解▪P4

  ..续本文上一页宗。因云。德所依故。自说则可。若对无空论立。则所依不成。以彼不许有虚空故。空既非有。德何所依。龙树云。或于是处有法不成。如成立我其体周遍。于一切处生乐等故。对无我论。所依不成。据此则所依即宗依也。然则与所别不极成何异。曰前说宗不成。此说因不成。所以不同。

  △二释不定二。初列名。

  不定有六。一共。二不共。三同品一分转。异品遍转。四异品一分转。同品遍转。五俱品一分转。六相违决定。

  此以喻显不定。解者俱以为后二因。性不具之过。玩论文意。正谓不定是何宗。乃缺遍是宗法性耳。不定即是犹豫因。

  △二释相。

  此中共者。如言声常。所量性故。常无常品。皆共此因。是故不定。为如瓶等。所量性故。声是无常。为如空等。所量性故。声是其常。

  常无常二宗共一因故名共。如言下。立量。常无下。辩过。为如下。正出不定之相。后文仿此。声常所量性故。即九种宗法中第一种。此中常宗。空为同品。瓶为异品。所量性因。同异俱有。则声果常耶。抑非常耶。故成不定。

  言不共者如。说声常。所闻性故。常无常品。皆离此因。常无常外。余非有故。是犹豫因。此所闻性。其犹何等。

  常无常二宗。皆离此因。故名不共。声常。所闻性故。即九种宗法中第五种。此所闻性之因。以空为同品。空何所闻而显常。则常品离此因矣。以瓶为异品。瓶何所闻而显无常。则无常品亦离此因矣。二处皆离。二外无法。此所闻性。当以何法为同品耶。此似阙同品定有性。其实三相俱缺。

  同品一分转异品遍转者。如说声(有法)非勤勇无间所发(宗)。无常性故(因)。此中非勤勇无间所发宗。以电空等为其同品(且按定同品。下举因出过)。此无常性。于电等有(一分转)。于空等无(一分不转。此不应无而无即乖同品定有性)。非勤勇无间所发宗。以瓶等为异品(以瓶由人工无间得成故)。于彼遍有(以瓶全体是无常故。即异品遍转。此不应转而转。即乖异品遍无性)。此因以电以瓶为同法故。亦是不定(此句按定下出不定之相)。为如瓶等无常性故。彼是勤勇无间所发。为如电等无常性故。彼非勤勇无间所发(两趣不定意因不成)。

  声有三种。一因执受大种。谓语等声。一因不执受大种。谓树等声。一因俱大种。谓手鼓等声(以手举鼓手是执受鼓是不执受故曰俱)。此非勤勇无间所发声。即因不执受大种声也。下勤勇无间所发声。即因俱大种声也。非勤勇无。间所发。无常性故。即九种宗法中第七种。此无常性下六句。虽正释同品一分转异品遍转。而实非正出过之词。不过审定以电以瓶为同法耳。为如瓶等下。乃正出不定之相。下二条亦准此。谓若拣去一分不转之空。而取遍转之瓶。与电偕为同法。庶免缺二相过。然亦是不定。何者。电瓶二物。在无常因。则为同法。以此二物皆无常故。在非勤勇无间所发宗。则电同瓶异。今举因成宗。则两趣无定。将以无常之瓶。成勤发之宗乎。抑以无常之电。成非勤发之宗乎。既不定是非勤发之宗。则非遍是宗法性矣。何止后二相俱缺而已耶。下条仿此。

  异品一分转同品遍转者。如立宗言声是勤勇无间所发(宗)。无常性故(因)。勤勇无间所发宗。以瓶等为同品(亦勤发类故)。其无常性(此句贯下二于字)。于此遍有(即同品遍转也。此不为过)。以电空等为异品(皆非勤发类故)。于彼一分电等是有(即异品一分转也此正是过)。空等是无(此不为过)。是故如前亦为不定。

  声是勤勇无间所发。无常性故。此九种宗法中第三种。如前者。谓此无常因。以电以瓶为同法故。亦为不定。为如电等无常性故。彼非勤勇无间所发。为如瓶等无常性故。彼是勤勇无间所发。此似阙异品遍无性。其实三相俱缺。

  俱品一分转者。如说声常。无质碍故(此立量下辩过)。此中常宗。以虚空极微为同品(外道计微尘常故亦入此同品)。无质碍性(此句贯下四个于字)。于虚空等有(空无质碍故。即一分转也)。于极微等无(尘有质碍故。即一分不转。此不应无而无也)。以瓶乐等为异品(瓶乐皆无常故)。于乐等有(同无质碍一分转。此不应转而转也)于瓶等无(瓶有质碍。一分不转)。是故此因以乐以空为同法故亦名不定。

  俱者。同品异品。俱一分转。一分不转也。声常。无质碍故。九种宗法所不载。说见后似喻解中。无质碍因。于同品极微一分不转。于异中乐等一分转。故应拣去一分不转之极微。而取一分转之乐等。与空偕为同法。然于无质碍因可尔。若举因成宗。则为不定。将以无质碍之空。成声是常乎。将以无质碍之乐。成声是无常乎。乐字。若是音乐之乐。则亦声耳。不可以声还喻于声。当以苦乐之乐为定。盖数论师执我是思。受用萨埵剌阇答摩所成大等二十三法。萨埵剌阇答摩。旧译乐苦痴。亦名喜忧闇。新翻贪嗔痴。详金七十论广百论中。二论多言乐等三法。立量专为破外道。而数胜其渠魁也。故举喻举宗举因。皆不出此数种论中。不当更为异释耳。

  相违决定者。如立宗言。声是无常。所作性故。譬如瓶等。有立声常。所闻性故。譬如声性。此二皆是犹豫因故。俱名不定。

  声是无常。所作性故。即九种宗中第二种。或立为常。所闻性故。即第五种。此立敌共诤一有法。因喻各异。三相无缺。但两家俱不能出过。如立者虽自立无常。而亦许声是所闻性。同彼声性。故不能出常宗过也。敌者虽自立常。而亦许声是所作性。同彼瓶等。故不能出无常宗过也。既不能互出其过。两家犹豫。不能定成一宗。互不生其正智。故名决定相违不定过。解者皆谓缺第三相。谬矣。

  △三释相违二。初列名。

  相违有四。谓法自相相违因。法差别相违因。有法自相相违因。有法差别相违因。

  法。即后陈宗体。有法。即前陈宗依。自相。即言陈之自相。差别。即意许之差别。如真故极成色。是有法自相。定离眼识色。非定离眼识色。是有法差别。定不离眼识宗。是法自相。相分定不离自证分。是法差别。相违者。是因违于宗也。凡相违因出过申量。皆改宗不改因。番异作同。番同作异。旧注家似不了此。

  △二释相。

  此中法自相相违因者。如说声常。所作性故。或勤勇无间所发性故。此因唯于异品中有。是故相违。

  此因与后陈宗法之自相相违也。如说声常。所作性故。即九种宗法中第四种。或勤勇无间所发性故。即九种中第六种。此因唯于异品中有者。以常住宗。必以虚空等为同品。以瓶瓯等为异品。今所作因。或勤勇无。间所发因。止向瓶等异品上转。不向同品空等上转。故与常宗自相相违。

  法差别相违因者。如说眼等(宗之自相)。必为他用(宗之差别相)。积聚性故(相违之因)。如卧具等(喻也上立量下辩违)。此因如能成立。眼等必为他用(此他即是我)。如是亦能成立所立法差别相违(先出过名后言所以)。积聚他用诸卧具等。为积聚他所受用故(此他属他人)。

  此因与后陈宗法上意许差别之相相违也。数论师金七十论云。我是实有。聚集为他故。我见世间一切聚集。并是为他。譬如床席等聚集非。为自用。必皆为人设。有他能受用。为此故聚集。屋等亦如是。大等亦如是(大。即地。水。火。风。空。等即等余二十二法)。五大聚名身。是身非自为。决定知为他。他者即是我。故知我实有。此中即借其说立量以破之。取其五大聚名身中眼一种为有法。非为自用并是为他句为宗。聚集句为因。如床席等为同喻。夫眼与床席非同类无论也。眼之积聚不同床席之积聚亦无论也。今第就所谓他者辩之。先曰非为自用必皆为人设。则自他有辨矣。后曰他者即是我。则自他无辨矣。欲成就身积聚。则混自他而一之。欲成就卧具积聚。则析自他而二之。岂非违乎。自。他。即差别也。故此积聚性之因。如能成就眼等必为他用之宗法。亦能成就此宗法差别相违之过。何以故。工匠之积聚床席等。专为积聚主人所受用故。眼积聚性。异熟长养。俱不属他人。岂其类哉。造床织席。亦有自用者。为拣此一分。故曰积聚他用诸卧具等。申违量云。眼等不为他用。积聚性故。喻如眼根。有法是浮尘根。喻是胜义根。

  有法自相相违因者。如说有性(有法)。非实非德非业(宗)。有一实故。有德业故(因)。如同异性(喻)。此因如能成遮实等(非实德业宗)。如是亦能成遮有性(亦非大有性)。俱决定故(既能遮此定亦遮彼)。

  此因与前陈有法自相相违也。胜论师立六句义。一实。二德。三业。四大有性。五同异性。六和合性。各有自体。摄法多少不同。其大有性唯一。实德业三同一有故。离实德业外别有一法为体。由此大有。有实等故。同异亦一。实德业三。总一同异。然离实等有别实体(详见华严玄谈八卷及胜宗十句论)。今言有性者。即彼第四大有性也。言陈有性。则有性言。直诠大有性之自相也(未论此性有非有等差别故)。非实非德非业。即用彼离实德业外别有一法实体为宗。即以实德业三有实法为因。以自有一实德业体。故非彼实德业也。以同异性为喻。同异有一实同异。非实等。以明有性有一实有性。非实等也。然此。有一实等因。既成遮实等宗。则亦成遮有性。而与有法自相相违。以彼云实德业三同一有故。既遮实等性。岂不遮大有性耶。遮此遮彼。俱决定故。申违量云。有性即实即德即业。有一实故。有德业故。如石女儿寐言曰。胜宗十句论云。同以合实德业为义。有诠智因。异以常于实等则转依一实为性。有遮觉义。此论中引同异为喻。有深意焉。如同欲合。而异返遮。此中成遮二字。即彼合遮字也。喻况别有一实德业之因。本欲合成有法以立宗。而反遮其当体以相违。是知此同异性。及上卧具等喻。未陈违义前。可作同品定有。出违义后。翻作异品遍无。是以不改宗喻二支。但简因之相违也。

  有法差别相违因者。如即此因(有一实…

《因明入正理论集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