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因明入正理論集解▪P4

  ..續本文上一頁宗。因雲。德所依故。自說則可。若對無空論立。則所依不成。以彼不許有虛空故。空既非有。德何所依。龍樹雲。或于是處有法不成。如成立我其體周遍。于一切處生樂等故。對無我論。所依不成。據此則所依即宗依也。然則與所別不極成何異。曰前說宗不成。此說因不成。所以不同。

  △二釋不定二。初列名。

  不定有六。一共。二不共。叁同品一分轉。異品遍轉。四異品一分轉。同品遍轉。五俱品一分轉。六相違決定。

  此以喻顯不定。解者俱以爲後二因。性不具之過。玩論文意。正謂不定是何宗。乃缺遍是宗法性耳。不定即是猶豫因。

  △二釋相。

  此中共者。如言聲常。所量性故。常無常品。皆共此因。是故不定。爲如瓶等。所量性故。聲是無常。爲如空等。所量性故。聲是其常。

  常無常二宗共一因故名共。如言下。立量。常無下。辯過。爲如下。正出不定之相。後文仿此。聲常所量性故。即九種宗法中第一種。此中常宗。空爲同品。瓶爲異品。所量性因。同異俱有。則聲果常耶。抑非常耶。故成不定。

  言不共者如。說聲常。所聞性故。常無常品。皆離此因。常無常外。余非有故。是猶豫因。此所聞性。其猶何等。

  常無常二宗。皆離此因。故名不共。聲常。所聞性故。即九種宗法中第五種。此所聞性之因。以空爲同品。空何所聞而顯常。則常品離此因矣。以瓶爲異品。瓶何所聞而顯無常。則無常品亦離此因矣。二處皆離。二外無法。此所聞性。當以何法爲同品耶。此似阙同品定有性。其實叁相俱缺。

  同品一分轉異品遍轉者。如說聲(有法)非勤勇無間所發(宗)。無常性故(因)。此中非勤勇無間所發宗。以電空等爲其同品(且按定同品。下舉因出過)。此無常性。于電等有(一分轉)。于空等無(一分不轉。此不應無而無即乖同品定有性)。非勤勇無間所發宗。以瓶等爲異品(以瓶由人工無間得成故)。于彼遍有(以瓶全體是無常故。即異品遍轉。此不應轉而轉。即乖異品遍無性)。此因以電以瓶爲同法故。亦是不定(此句按定下出不定之相)。爲如瓶等無常性故。彼是勤勇無間所發。爲如電等無常性故。彼非勤勇無間所發(兩趣不定意因不成)。

  聲有叁種。一因執受大種。謂語等聲。一因不執受大種。謂樹等聲。一因俱大種。謂手鼓等聲(以手舉鼓手是執受鼓是不執受故曰俱)。此非勤勇無間所發聲。即因不執受大種聲也。下勤勇無間所發聲。即因俱大種聲也。非勤勇無。間所發。無常性故。即九種宗法中第七種。此無常性下六句。雖正釋同品一分轉異品遍轉。而實非正出過之詞。不過審定以電以瓶爲同法耳。爲如瓶等下。乃正出不定之相。下二條亦准此。謂若揀去一分不轉之空。而取遍轉之瓶。與電偕爲同法。庶免缺二相過。然亦是不定。何者。電瓶二物。在無常因。則爲同法。以此二物皆無常故。在非勤勇無間所發宗。則電同瓶異。今舉因成宗。則兩趣無定。將以無常之瓶。成勤發之宗乎。抑以無常之電。成非勤發之宗乎。既不定是非勤發之宗。則非遍是宗法性矣。何止後二相俱缺而已耶。下條仿此。

  異品一分轉同品遍轉者。如立宗言聲是勤勇無間所發(宗)。無常性故(因)。勤勇無間所發宗。以瓶等爲同品(亦勤發類故)。其無常性(此句貫下二于字)。于此遍有(即同品遍轉也。此不爲過)。以電空等爲異品(皆非勤發類故)。于彼一分電等是有(即異品一分轉也此正是過)。空等是無(此不爲過)。是故如前亦爲不定。

  聲是勤勇無間所發。無常性故。此九種宗法中第叁種。如前者。謂此無常因。以電以瓶爲同法故。亦爲不定。爲如電等無常性故。彼非勤勇無間所發。爲如瓶等無常性故。彼是勤勇無間所發。此似阙異品遍無性。其實叁相俱缺。

  俱品一分轉者。如說聲常。無質礙故(此立量下辯過)。此中常宗。以虛空極微爲同品(外道計微塵常故亦入此同品)。無質礙性(此句貫下四個于字)。于虛空等有(空無質礙故。即一分轉也)。于極微等無(塵有質礙故。即一分不轉。此不應無而無也)。以瓶樂等爲異品(瓶樂皆無常故)。于樂等有(同無質礙一分轉。此不應轉而轉也)于瓶等無(瓶有質礙。一分不轉)。是故此因以樂以空爲同法故亦名不定。

  俱者。同品異品。俱一分轉。一分不轉也。聲常。無質礙故。九種宗法所不載。說見後似喻解中。無質礙因。于同品極微一分不轉。于異中樂等一分轉。故應揀去一分不轉之極微。而取一分轉之樂等。與空偕爲同法。然于無質礙因可爾。若舉因成宗。則爲不定。將以無質礙之空。成聲是常乎。將以無質礙之樂。成聲是無常乎。樂字。若是音樂之樂。則亦聲耳。不可以聲還喻于聲。當以苦樂之樂爲定。蓋數論師執我是思。受用薩埵剌阇答摩所成大等二十叁法。薩埵剌阇答摩。舊譯樂苦癡。亦名喜憂闇。新翻貪嗔癡。詳金七十論廣百論中。二論多言樂等叁法。立量專爲破外道。而數勝其渠魁也。故舉喻舉宗舉因。皆不出此數種論中。不當更爲異釋耳。

  相違決定者。如立宗言。聲是無常。所作性故。譬如瓶等。有立聲常。所聞性故。譬如聲性。此二皆是猶豫因故。俱名不定。

  聲是無常。所作性故。即九種宗中第二種。或立爲常。所聞性故。即第五種。此立敵共诤一有法。因喻各異。叁相無缺。但兩家俱不能出過。如立者雖自立無常。而亦許聲是所聞性。同彼聲性。故不能出常宗過也。敵者雖自立常。而亦許聲是所作性。同彼瓶等。故不能出無常宗過也。既不能互出其過。兩家猶豫。不能定成一宗。互不生其正智。故名決定相違不定過。解者皆謂缺第叁相。謬矣。

  △叁釋相違二。初列名。

  相違有四。謂法自相相違因。法差別相違因。有法自相相違因。有法差別相違因。

  法。即後陳宗體。有法。即前陳宗依。自相。即言陳之自相。差別。即意許之差別。如真故極成色。是有法自相。定離眼識色。非定離眼識色。是有法差別。定不離眼識宗。是法自相。相分定不離自證分。是法差別。相違者。是因違于宗也。凡相違因出過申量。皆改宗不改因。番異作同。番同作異。舊注家似不了此。

  △二釋相。

  此中法自相相違因者。如說聲常。所作性故。或勤勇無間所發性故。此因唯于異品中有。是故相違。

  此因與後陳宗法之自相相違也。如說聲常。所作性故。即九種宗法中第四種。或勤勇無間所發性故。即九種中第六種。此因唯于異品中有者。以常住宗。必以虛空等爲同品。以瓶瓯等爲異品。今所作因。或勤勇無。間所發因。止向瓶等異品上轉。不向同品空等上轉。故與常宗自相相違。

  法差別相違因者。如說眼等(宗之自相)。必爲他用(宗之差別相)。積聚性故(相違之因)。如臥具等(喻也上立量下辯違)。此因如能成立。眼等必爲他用(此他即是我)。如是亦能成立所立法差別相違(先出過名後言所以)。積聚他用諸臥具等。爲積聚他所受用故(此他屬他人)。

  此因與後陳宗法上意許差別之相相違也。數論師金七十論雲。我是實有。聚集爲他故。我見世間一切聚集。並是爲他。譬如床席等聚集非。爲自用。必皆爲人設。有他能受用。爲此故聚集。屋等亦如是。大等亦如是(大。即地。水。火。風。空。等即等余二十二法)。五大聚名身。是身非自爲。決定知爲他。他者即是我。故知我實有。此中即借其說立量以破之。取其五大聚名身中眼一種爲有法。非爲自用並是爲他句爲宗。聚集句爲因。如床席等爲同喻。夫眼與床席非同類無論也。眼之積聚不同床席之積聚亦無論也。今第就所謂他者辯之。先曰非爲自用必皆爲人設。則自他有辨矣。後曰他者即是我。則自他無辨矣。欲成就身積聚。則混自他而一之。欲成就臥具積聚。則析自他而二之。豈非違乎。自。他。即差別也。故此積聚性之因。如能成就眼等必爲他用之宗法。亦能成就此宗法差別相違之過。何以故。工匠之積聚床席等。專爲積聚主人所受用故。眼積聚性。異熟長養。俱不屬他人。豈其類哉。造床織席。亦有自用者。爲揀此一分。故曰積聚他用諸臥具等。申違量雲。眼等不爲他用。積聚性故。喻如眼根。有法是浮塵根。喻是勝義根。

  有法自相相違因者。如說有性(有法)。非實非德非業(宗)。有一實故。有德業故(因)。如同異性(喻)。此因如能成遮實等(非實德業宗)。如是亦能成遮有性(亦非大有性)。俱決定故(既能遮此定亦遮彼)。

  此因與前陳有法自相相違也。勝論師立六句義。一實。二德。叁業。四大有性。五同異性。六和合性。各有自體。攝法多少不同。其大有性唯一。實德業叁同一有故。離實德業外別有一法爲體。由此大有。有實等故。同異亦一。實德業叁。總一同異。然離實等有別實體(詳見華嚴玄談八卷及勝宗十句論)。今言有性者。即彼第四大有性也。言陳有性。則有性言。直诠大有性之自相也(未論此性有非有等差別故)。非實非德非業。即用彼離實德業外別有一法實體爲宗。即以實德業叁有實法爲因。以自有一實德業體。故非彼實德業也。以同異性爲喻。同異有一實同異。非實等。以明有性有一實有性。非實等也。然此。有一實等因。既成遮實等宗。則亦成遮有性。而與有法自相相違。以彼雲實德業叁同一有故。既遮實等性。豈不遮大有性耶。遮此遮彼。俱決定故。申違量雲。有性即實即德即業。有一實故。有德業故。如石女兒寐言曰。勝宗十句論雲。同以合實德業爲義。有诠智因。異以常于實等則轉依一實爲性。有遮覺義。此論中引同異爲喻。有深意焉。如同欲合。而異返遮。此中成遮二字。即彼合遮字也。喻況別有一實德業之因。本欲合成有法以立宗。而反遮其當體以相違。是知此同異性。及上臥具等喻。未陳違義前。可作同品定有。出違義後。翻作異品遍無。是以不改宗喻二支。但簡因之相違也。

  有法差別相違因者。如即此因(有一實…

《因明入正理論集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