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因明入正理论解▪P4

  ..续本文上一页是无常。而倒说言诸无常者皆是所作。

  此于量上倒陈合辞。名为倒合。以先因后宗。方名正合。如云声是有法。无常为宗。因云所作性故。合云诸所作者皆是无常。喻云犹如瓶等。今合反此。故成斯咎。

  △后牒结同法。

  如是名为同法喻品。

  △二释异法分二。初别明异过。

  似异法中所立不遣者。且如有言。诸无常者。见彼质碍。譬如极微。由于极微所成立法常性不遣。彼立极微是常性故。能成立法无质碍无。

  此明喻不能遣宗也。盖异法中应遍无性。今异喻有同所立。故曰不遣。且如下对前同法常无质碍宗因。应立量云。声是无常。质碍性故。异中离云。诸无常者。见彼质碍。譬如极微。此但遣因不遣宗也。由于下出不遣所以。以极微是常故。不能遣彼常宗。以极微质碍故。能遣彼无质碍因也。

  能立不遣者。谓说如业。但遣所立。不遣能立。彼说诸业无质碍故。

  此但遣宗不遣因也。以此业喻是无常故。能遣常宗。无质碍故。不能遣因也。此独举喻。宗因准上。彼说下释不遣所由。

  俱不遣者。对彼有论。说如虚空。由彼虚空。不遣常性。无质碍性。以说虚空是常性故。无质碍故。

  此明宗因俱不遣也。彼有即指同中常无质碍也。说如虚空正指异喻也。由彼下正明不遣。以说下出不遣所由。

  不离者。谓说如瓶。见无常性。有质碍性。

  不离者。以于量上不陈离辞。但于瓶上双现宗因。而未说言。诸无常者见彼质碍。犹如瓶等。故成斯过。

  倒离者。谓如说言。诸质碍者。皆是无常。

  倒离者。谓于量上倒陈离辞。若正陈应云。诸无常者见彼质碍。先宗后因。方为正陈。今既反此。故云倒也。此似喻中同异十过。前三皆就宗因明过。后二但明合离之过。前三就宗因明过者。以宗因皆齐但引喻不齐。遂使同品不定有异品不定无故也。后二虽明合离之过。然必三支圆满。合离始陈。是以合离之过亦归喻也。问何故于同言成言合。于异言遣言离。答以同品须定有。有则合。合即成。异品须遍无。无则遣。遣即离矣。

  △后总结似立。

  如是等似宗因喻言。非正能立。

  第二似能立门竟。

  △三真现量分二。初总标二量。

  复次为自开悟。当知唯有现比二量。

  此明现比二智唯自开悟也。盖以现智能达法无生。比智能知因缘生灭。故于立破中离诸过也。起信疏云。真智遍知心真如门。俗智遍知心生灭门。缘起差别即自开悟也。

  △二别释现量。

  此中现量者。谓无分别。若有正智。于色等义。离名种等所有分别。现现别转。故名现量。

  此中即自开悟中真现量智。即真立破中正智也。谓由此智达万法无生。证诸法自相。故于立破中离诸过也。现谓显现。量者楷定义即以现智照现境。于自相处转。决定无谬。亲得法体。离诸分别。云无分别。若有下释。谓此无分别智对色等境。不带名言。无筹度心。故云离名种等所有分别。不缘隐暗遮隔及过未之境。故云现现。证境自相。不同六识缘于共相。故云现现别转。由于自相处转。故名真现量。此有多种。如瑜伽等说。

  △四真比量分二。初别释比量。

  言比量者。谓藉众相而观于义。相有三种。如前已说。由彼为因。于所比义。有正智生。了知有火。或无常等。是名比量。

  比谓比类。量谓量度。如隔山见烟。必知是火。虽未亲见。亦非谬也。以先证知诸法本因。后方立量故。众相即指因中三相。

  义即宗义也。三种即同异遍三。由此三相为因。令闻者于所比义。有正智生。了无常等。故名比量。

  △二总结二量。

  于二量中。即智名果。是证相故。如有作用而显现故。亦名为量。

  即智名果。即指现量智及比量智为果。无别果也。何者。以智是证相故。智即果也。言证相者。现量智能证知无差别境。真比量智能证知缘起差别之境。此即内证也。如有下约外用也。上约现比二智证相而言果。此就作用显现而言量。故云亦也。以二智作用能显现常无常义故。

  △五似现量。

  有分别智。于义异转。名似现量。谓诸有智。了瓶衣等分别而生。由彼于义。不以自相为境界故。名似现量。

  此似现量智。即似立破中之智也。言似现量者。谓有分别智。不能亲证诸法自相。但于诸法义上。分别异转。故于似立破中而致诸咎。名似现量也。异转者。大钞云。谓男女天地等见一合相。名似现量。一合相者。众缘和合故。揽众微以成色。合五阴以成人。名一合相。如是见者。是有分别智于义异转。若一合相不可得。即真现量不可得者。即金刚经云。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以从缘合。即无性故。无性之性。是所证理。如是知者。是正智生。是自相处转。名真现量也。

  △六似比量。

  若似因智。为先所起诸似义智。名似比量。量因多种。如前已说。用彼为因。于似所比。诸有智生。不能正解。名似比量。

  似比量者。谓因智非真。则不能达法本因故。于所比义。颠倒错乱。不能令闻者正解。名似比量。多种即前不成不定相违等。由是则能起之智名似因。所起之智名似义。为先者即先念分别也。

  △七真能破。

  复次若正显示能立过失。说名能破。谓初能立缺减过性。立宗过性。不成因性。不定因性。相违因性。及喻过性。显示此言。开晓问者。是名能破。

  复次下标能破。谓初下释也。盖能显示似能立中缺减过性及宗因喻种种过失。斥他无谬。令其开晓。名真能破。

  △八似能破。

  若不实显能立过言。名似能破。谓于圆满能立显示缺减性言。于无过宗有过宗言。于决定因不定因言。于不相违因相违因言。于无过喻有过喻言。如是言说。名似能破。以不能显他宗过失。彼无过故。且止斯事。

  若不下标似能破。谓于下释也。盖于他真能立中妄斥其过。名似能破。谓于圆满有缺减言等。

  以不下释上似破所以也。

  彼无下谓彼既无过。不得于中求其有过。故云且止斯事也。龙树论中似破有多种。为避文繁。此不具录。

  △后结略指广。

  已宣少句义  为始立方隅  其间理非理

  妙辩于余处

  夫因明幽䆳。理量玄微。三支标立破之方。八门核真似之实。条违律过。矩异规同。理括众经。义该诸论。方隅始创。良为少句之敷宣。理致未穷。尚资余处而妙辩。苟欲深游海墨。阅广论始尽渊源。如其略识纲宗。览斯文已全梗概。然广略虽异。大旨无殊。惟冀览者不涉邪岐。齐归正理也已。

  因明入正理论解(终)

  No. 856-C

  余尝掩关阅起信论疏记。至因明三支比量之说。若蚊蚋啮巨石。毫无所入。因扣诸讲者。佥曰。此义失传旧矣。已而挂锡海虞之中峰。一日瞿洞观居士归自娄江。言晤三怀座主。论因明义甚悉。余闻之。喜跃不自胜。而策杖金陵。谒师于古瓦官寺。遂得执卷请益。颇知梗概。越两载。飞锡燕山。又闻玉庵座主有因明论解。复就咨询。益通疑滞。夫二师之于是论。诚可谓开万古群蒙。而余也何幸与领金錍之惠。然得失疵美亦互有焉。乃不愧暗钝。参酌异同。笔削可否。兼之𢹲摭清凉疏钞宗镜诸书。集为此解。以备遗忘。亦井蛙自见其天也。密藏开兄。禅悦之暇。偶得目击。于焉心可。因谋序冯开之太史。以付剞劂。余固止之曰。吾斯之未能信。开兄曰。审尔。又何惜乎传之茧枲。以就正诸方也。遂梓之如命。

  万历庚寅仲春晦日沙门真界䟦

  

《因明入正理论解》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