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因明入正理论集解

  卍新纂续藏经第 53 册 No. 0857 因明入正理论集解

  No. 857-A 因明入正理论集解自序

  万历乙酉仲秋。余与董玄宰。侍紫柏大师于金陵之摄山中。日相与纵谈无生。且谓枯坐默照为邪禅。非深泛教海不可。一日于素庵法师阁上。得一小梵册。有喜色。手授余二人曰。若欲深泛教海。则此其舟航维楫乎。观之则因明入正理论也。余二人茫不知所谓。素庵之嗣幻斋。自言昔尝讲演。师令为余二人解说。迄不能明。玄宰蹙頞弃去。余手录一纸。略为科判。藏之巾笥。岁暮计偕入都门。偕于中甫。访密藏禅师于僧舍。见几上有书。漫开视。乃解此论者。问之知为幻居法师笔。因嘱中甫。为录一本。暇时读之。虽晢于幻斋。而汶汶犹故也。自后每逢讲肆。必首叩此论。佥曰。此论自奘师以来。称最奥难晓。况古疏钞亡失。讲下又无传派。今欲臆决良难。余遂不复。措意久矣。己酉夏。余在南曹。于同年。何矩所斋中见师子窝澄法师解。似又晢于幻居。而义滋浅狭。意颇少之。壬子夏。蕴璞法师结制余拙隐园中。出此论解。见示。余伏枕无所用心。因得从容读之。开卷了然。具有定见。非余揣摩依傍者比也。至以龙树论与清凉永明所引因明疏钞语。参互考订。则所抵牾亦复有之。于是昼而考夜而思。研究不辍。寝食俱忘。如坐暗室。久而渐明。今则了了尽见室中诸物。乃至针缕亦无所眩矣。因采集诸论有关者。及三家注疏之合者。重为解释一过。始于五月十一日。成于是月二十日。呜呼此论不过立破之规矩耳。非有微言奥义待悟而明者也。况古疏钞虽不可考见。而颇散见于诸处。收合余烬。犹足发明。况其间一字一句具有来历。亦散见诸论中。何至以臆决哉。学此论者。非失传之患。患不深思博究耳。余以措大。白首逃禅。况今久病。其于此论。如管窥天而蠡测海。岂敢自谓能深思博究。所为谆谆若此者。正自量无能。而重有望于诸师。不安于其所已至。而益勉其所未至也。中所引用。成说为多。故名集解。表非己见。间有指他非。以明己是者。盖有不得已焉。众言淆乱。学者伥伥焉。眩于所从。如见迷途者。方从人问津。而初告者。又非是忍不明言。其非是导之正途。乃坐视其迷耶。昔奘师之未至西天也。文殊警止戒贤之自裁。以待其至。其未还也。复警之使速还。可见此方与此一宗。有大因缘。晦而复明。绝而复续。正在今日。吾辈不可不强自力。凡预此宗者。皆他日龙华一会之人。非则相与共斥之。是则相与共遵之。无分尔我。无较短长。而又不可以大家打哄。护痛惜情。为无尔我短长。不然且有自误误人之咎。三涂恶报且不能免。况可作见慈氏之羔雉乎。此语不真。此舌当拔。

  万历四十年岁次壬子夏至前一日念西居士王肯堂力疾书

  No. 857

  因明入正理论

  金坛 王肯堂 集释

  △科文分四。初释题。

  因明者。地持论云。菩萨求法。当于何求。当于一切五明处求。云何五明处。谓内明处。医方明处。因明处。声明处。工业明处。详具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闻所成地。其解因明处云。谓于观察义中诸所有事。所建立法。名观察义。能随顺法。名诸所有事。诸所有事。即是因明。为因照明观察义故。又说此中略有七种。一论体性。二论处所。三论所依。四论庄严。五论堕负。六论出离。七论多所作法。今此论中八门二益。即七种中论所依一种也。而体性等六种已在其中矣。因明能入。正理所入。入者能所契合解证相应之谓也。因有二种。谓生因。了因。生因如种生芽。了因如灯照物。然此二因。各有三种。生因三者。一言生因。二智生因。三义生因。了因三者。一智了因。二言了因。三义了因。因具三相。名为正因。明即正智。通乎因果。因智即始量度者。果智即终决了者。正理者。谓世出世法真俗二谛各有自然当然之理。离诸邪倒。故名为正。如以初三摄眼所不摄为因。成立色定不离眼识。三相无缺。便显唯识正理(量云。真故极成色是有法。定不离眼识宗。因云。自许初三摄。眼所不摄故。同喻如眼识。释见后文)。以缘生为因。成立有为空无性宗。便显有为正理(量云。有为是有法。定空无性是宗。因云。从缘生故。同喻云如幻法。幻法从缘生。幻法空无性。有为从缘生。有为空无性)。以不起为因。成立无为非实有。便显无为正理(量云。无为是有法。定无实故。是宗法。因云。不起故。同喻云。如空华。空华无有起。空华无有实。无为无有起。无为亦无实。□出大乘掌珍论一论唯释此二种比量)。是皆由因发明。得入正理。故曰因明入正理也。量有三支独曰因明者。因有力故。宗非因不显。喻非因不立故。因中三相。遍是宗法。则摄宗也。同品定有。异品遍无。则摄喻也。又此三支。若望所生智果。总名为因。故后文云。由彼为因。于所比义。有正智生。故知举因。三支备矣。古疏问。夫论立量。三支圆满。果明不举。独唱因明。答。有二解。一者。对敌申量。即能立三支具足。敌者起智所由。并得称因。所生敌者。即号为明。理智合举。故说因明。二者。就比量中。有许未许。为成未许。必有能成。即能成是因。所成是果。宗由因显。义得分明。此即因果双彰。理无违妨。慈恩大师云。因明论者。元唯佛说。文广义散。备在众经。劫初足目。创标真似。爰暨世亲。再陈轨式。虽纪纲已列。而幽致未分。故使宾主对扬。犹疑立破之则。有陈那菩萨者。贤劫千佛之一佛也。匿迹岩薮。栖峦等持。观述作之利害。审文义之繁约。于时岩谷振吼。云霞变彩。山神捧菩萨足高数百尺。唱言。佛说因明。玄妙难究。如来灭后。大义沦绝。今幸福智攸邈。深达圣旨。因明论道。愿请重弘。菩萨乃放神光。照烛机感。时彼南印度按达罗国王。见放光明。疑入金刚喻定。请证无学果。菩萨曰。入定观察。将释深经。心期大觉。非愿小果。王言。无学果者。诸圣攸仰。请尊速证。菩萨抚之。欲遂王请。妙吉祥菩萨因弹指警曰。何舍大心。方兴小志。为广利益者。当转慈氏所说瑜伽。匡正颓纲。可制因明。重成规矩。陈那敬受指诲。奉以周旋。于是覃思研精。乃作因明正理门论。正理者。诸法本真之体义。门者。权衡照解之所由。据此。则似此论为能入。陈那论为所入也。藏中有因明正理门论两译。乃大域龙树菩萨造。而陈那之论莫可考见矣。

  △次论主。

  商羯罗主菩萨造

  商羯罗主。未见的翻。后序云。奥有天主菩萨。今释者遂以商羯罗为天字。然天之梵语。自曰提婆。或应四字皆梵语耳。菩萨。具云菩提萨埵。此云觉有情。悲智双运自他俱利之称也。

  △三译人。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唐高祖皇帝李渊。为太原留守。进封唐公。后有天不。遂为国号。三藏者。经。律。论也。法师行迹。具慈恩传。得此论与翻译本末。则后序备矣。

  △四正文四。初颂。

  能立与能破  及似唯悟他  现量与比量

  及似唯自悟

  此之一偈。总有八义。一真能立(此标名。下释义)。谓对敌伸量(释上能立二字)。三分圆明(圆谓不缺。明谓不谬。此释真字)。开晓于他故(由所立真故。即能生他智果。下反此可知)。二真能破。谓斥他支量。非圆有谬。示悟于主故。三似能立。谓对敌伸量。三分阙谬。非晓于敌故。四似能破。谓妄斥他量。非圆有谬。不悟于主故五真现量。谓于色等义。有正智生。自相处转故(无分别智。得境自性)。六真比量。谓藉众相。而观于义(如见烟知火)。相应智起故。七似现量。谓有分别智。于义异转(不称实境而知故)。了瓶衣等故(瓶衣假合。非真现量境)。八似比量。谓以似因智。于所比义。相违。解起故。悟他。自悟。即二益也。悟他者。由能立破。皆能启他未了义故。自悟者。由现比量能引有无分别二智故。自悟悟他。似亦例尔。

  △次论释颂八。

  如是总摄诸论要义。

  谓此一偈。摄尽诸论之中要义。以论虽多。不出八门二益立破之规矩也。

  △八中初真能立门二。先总示三支。

  此中宗等多言。名为能立。由宗因喻多言。开示诸有问者未了义故。

  言此中者。起论端义。或简持义。是宗等中。故名此中。简谓简他。持谓持自。拣非他论。持此论中所应说也。初句。举法标名。宗等。等余因喻。能立有二。一三支为能立。对问者得名。二因喻为能立。对宗得名。今即前义也。故结云。如是三分。说名能立。由宗下。释成。以对问者。说名能立。开示未了。即悟他也。

  △后别开三支四。初宗。

  此中宗者。谓极成有法。极成能别。差别性故。随自乐为所成立性。是名为宗。如有成立声是无常。

  此中。真能立中也。宗有二训。所宗名宗。主也。能宗名宗。尚也。随自爱乐所崇尚义。以为其主。启悟于他。故名为宗。宗有依有体。极成有法。前陈宗依也。极成能别。后陈宗体也。宗体所依。故名宗依。宗体为能别。则宗依为所别矣。言有法者。如色声等。有体当情。故名有法。言极成者。此能所别。须要立敌两家共许。方曰极成。问。立敌共诤。名为宗体。何要共许方极成耶。答。一开口时。便被敌者遮曰。世间本无如是道理。何用诤为。则立义不成矣。故先泯诤之迹以为入诤之路耳。如唐三藏立唯识量云。真故极成色。是有法。此极成言。即简自他两般不极成色。诸小乘说最后身菩萨染污诸色。一切佛有漏之色。大乘不许有故。此是他法自不许者。若立为唯识。便犯一分自所别不极成。亦有一分违宗之失。大乘宗说十方佛色。及佛无漏色。小乘不许有故。此是自法他不许者。若立为唯识。便犯他一分所别不成。其此二因。皆有随一一分所依不成。说极成言。为简于此。今者立二所余两家共许诸色为唯识故。宗后陈言定不离眼识。是极成能别。问。小乘既不许色不离眼识。何不犯能别不极成过耶。答。今此是有法宗依。但他宗中有不离义便得。以小乘许眼识缘色亲取其体有不…

《因明入正理论集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