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知道,我不拿这个话套我自己。可我感觉呢每个人基本上交往之间都有增益对吧?都有增益那谁为师?谁不为师呢?但我们经常会诽谤,对不对?我不知道,反正我们之间相互地经常会搞一点名堂,让对方不舒服。
这个呢,我们大概地就说,要是有疑问了还可以问一问,没有疑问了我们继续读。
我感觉这一关我过得特别好,就是这个十八关啊,这是第一,最后这一关,一般到这一关就过不去了,总是说恶人过不去,实际呢说恶人过不去的时候可能他自己都是个恶人他不知道,有时候他不知道。
(旁边的人:所以佛说五浊恶世无不是恶。)那我们这五浊恶世我不知道是不是恶,我不懂,反正,我睁开眼睛呢,要不顺性、不念佛,反正都是恶,我看不见善。要是念佛了顺着性德看一看,感到大家都挺完善的,因为本质不可泯灭,对不对?我们心的本质不可泯灭。你这时候你看哪个不善呢?
好,第十九愿。
(第十九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这个佛是对这一类的有情——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者。因为第十八愿说的什么呢?我得佛时,十方众生至信乐生我国,是因为阿弥陀佛成佛了,愿生他国。这个呢是什么呢?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愿生他国——这(两)个缘的东西不一样,所以效果方法也不一样,我们说十八愿跟十九愿呢它有点差异就是这个。第一个(第十八愿)是缘阿弥陀佛成佛了,啊,我们愿生彼国,高兴了,知道他给你带来很大的利益,得不退转;这个(第十九愿)呢是什么呢?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这时候回向愿生彼国,至心发愿,欲生我国。这样的人呢阿弥陀佛会现身,来接引此有情,但一定是命终,命不完不现前。对!寿命终时。说各有修法啊,各有相对,你看我们要是行般舟的人呢,他就是现前三昧,现前可以,就可以有机遇,但你要是这样发心发愿就是临命终得见,这个没问题的。
(第二十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04:25)
第二十愿又有差别了,是什么呢?阿弥陀佛成佛十方众生闻到他的名号,系念不断,念彼国土。那么十八愿是闻阿弥陀佛成佛了,喜悦踊跃愿生彼国,这是一类;十九愿呢,闻到阿弥陀佛、知道阿弥陀佛成佛了,自己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发愿愿生彼国,临终阿弥陀佛垂手接引;二十愿,说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这是闻到名号了,系念彼国,植众德本愿生彼国,这类众生,这样的人呢一定能往生,说不果遂者不取正觉,这是又是一类。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是一类,发菩提心佛会现身来接引;那么这一类呢闻我名号系念我国,往生彼国,他没有说现身不现身。这为什么呢?就是教法、修法各异,发心各异,业相各异,有的人根本不需要我见相不见相,我死的很安然;有的人说我不见金台、银台、不见阿弥陀佛我就不安心的,那可能佛就会应化此身,对,这个没问题的。对,第二十愿。
(第二十一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悉成满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觉。
这前面呢已经有这样讲了啊,如佛一样具妙色身相,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对。这个不用太讲了,因为啥呢?我们知道要修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要经过多劫的、累劫的依法修持,《佛说大方便报恩经》上有佛怎么证得三十二相八十随形的,每一个功德是怎么证怎么修来的。好比说相好的人呢,手相好的人呢——手兜罗棉啊什么的大概过去就要行孝,孝养父母啊什么,这一类的人;每一个相好他都有说的。这要经过多生多劫的修持,但你往生彼国就够了,对,就具足了。
(第二十二愿)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这篇文字份量很重,在过去讲净土的人对这一愿特别重视,二十二愿。实际呢就是对很多人说——“我往生彼国了我不是啥事也没有了吗?”——对这一类的人说的。“我往生了以后我都干些啥呢?”就是对那些雄心勃勃,欲度化众生分身无量,欲成就很多很多功德的人——这样的人的一个提示。就是有菩萨心肠的人,你真正的菩萨道业在此娑婆世界已经成立了,没有问题,你来我国吧,我还会让你超出常伦,修行诸功德,超出常伦,行普贤之德。
我们知道普贤之德是佛后普贤哪,是倒驾慈航之功德。那我们往生彼国,在此界立了大愿往生彼国,愿一定能满的,那么可以分身无数,可以来度化方便,度化众生,像我们在这个世间立的誓愿不会散坏的。有的人说,认为可能是往生以后,会不会我的什么东西都散坏了,不会的。第二十二愿以前在这个净土的讲法中呢,是对菩萨的一个承诺,这个承诺呢就是往生彼国之后呢,就是这个超出常伦,现前修行普贤之德,他有不可思议的力。就是到十方一切刹土皆与众生以正真之道、了义究竟教言,予众生真实的利益,这个呢就是不坏有情度化众生的心愿,不坏有情。
(第二十三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承佛神力。供养诸佛。一食之顷。不能遍至无数无量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这个就是分身供养嘛。一食顷,承佛神力一食顷,供养无量无边。有的人,很多人就是说我不愿往生,为什么呢?我想供养其他佛,我想怎么样怎么样——这个没问题的,你往生彼国可以到十方世界,供养一切诸佛,一食顷就可以做完了。《阿弥陀经》讲了啊,到那个世界大家都什么游化自在啊,供养十方诸佛,供养诸佛,往生彼国呢就是不影响我们到无量世间,你认为喜欢的世间去游化,度脱众生,供养诸佛,不影响这个。
有的人修到有意生身了,就说:哎呀,我在这个世间就可以度化多少人,度化很多方便。佛给这类人授记:你可以在一食顷供养无量无边诸佛世界的佛菩萨,以佛威神故,你在此界你不过是能有一点幻现,对,没有广大究竟无碍圆满力,这都是给菩萨讲的。承佛神力,不可思议的,这种神力能供养诸佛于一食顷。
(第二十四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在诸佛前。现其德本。诸所求欲供养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觉。
供养的东西,有的供养具我们不具足,对吧?供养具有时候不具足的,总想有好东西给别人,往往我们没有啥好东西;真要有个自己很满意的东西供养别人,结果呢,自己满意的东西又舍不得给别人——这两类,对吧?佛说没问题,你到这个国土,你心有什么愿望,对,你所欲求的供养之具都给你满足的。你说这不是不劳而获吗?不是坏因果吗?不是!以佛福德力故,令其圆满,对,这个地方没有坏因果的,很多人认为净土教言是懒汉的事,不是!决定不是的!这决定不是这样的。因为往生这个佛土的佛功德、我功德等无差别的!对!
问:这边提到“德本”。
答:德本,德本,对,“现其德本”。实际的我们一般依性德观哪,一切物质、一切功德没有名号的,不是属于你的,也不是属于他的,随意所用,各得自在。极乐世界的财产不是属于哪个人的,没有标上这是属于阿弥陀佛的资产,你往生彼国呢都可以供你使用,因为啥?以德本故,以性德故,依性德没有差别,说使用方便,各随意择取啊。你依佛的誓愿故也是如是,依佛圆满回施心智故,也是令我们圆满取用,不假于名相的,不是说这是谁的,我到那儿去了说这是,这个借给我用,我供养佛,不是这样的,你用就是你可以供,真实不虚。因为你无尽藏打开了嘛,对。无尽藏,因为我们的性德就是无尽藏,具足一切功德,具足一切财富,具足一切善巧,具足一切通力,具足一切变化,所以呢我们要是率性的钥匙一打开我们的无尽藏,就可以依心力随意自在。
读快一点吧。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觉。
(第二十五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能演说一切智者。不取正觉。
这个呢,要是我们依性德之智,观万物之本性,以安心之智来观一切教法,我们现下就可以演说一切智,一切智我们称为总相智,以总相智方便了知世间,总相智——就是万事万物的根本是什么?从源头来说了,这一切智呢很容易认知。道种智千差万别,虽然呢亦是顺性发现,但是有千差万别的细分妙用,有细分了——道种智。这个一切智呢,但依本性而显现,就是万物、万物、万事万物一来了本性就显现,好比说佛的法印都是一切智所现——无常、无我、苦空寂静、涅槃,这都是一切智所得见、一切智之回施,就是总相,总的来说——法无自性!这都是一切智所见。
你怎么不能演说一切智呢?
(注)三智——指大智度论卷八十四释三慧品所说之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
1一切智,即了知一切诸法总相之智。总相即空相。此智乃声闻、缘觉之智。
2道种智,又作道种慧、道相智。即了知一切诸法别相之智。别相即种种差别之道法。此智乃菩萨之智。
3 一切种智,又作一切相智。即通达总相与别相之智,即佛智。
天台家认为,此三智为空、假、中三观所成,即一切智为空观所成,道种智为假观所成,一切种智为中观所成。
又依空、假、中三观之义,别立二种三智,即:
1别相三智,别教菩萨次第修习别相三观,成就一切智、道种智,乃至修习中道观,了见佛性,成就一切种智,常住涅槃。
2一心三智,不依别相之次第,融三谛于一境,即于一心而作三观,故所发之三智亦于一心中证得,无前后之别。
又华严经疏卷四亦举出俗智、真智、中道智三智,其中真智即观照真谛空理之智,相当于一切智;俗智即观照俗谛诸法差别之智,相当于道种智;中…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