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知道,我不拿這個話套我自己。可我感覺呢每個人基本上交往之間都有增益對吧?都有增益那誰爲師?誰不爲師呢?但我們經常會誹謗,對不對?我不知道,反正我們之間相互地經常會搞一點名堂,讓對方不舒服。
這個呢,我們大概地就說,要是有疑問了還可以問一問,沒有疑問了我們繼續讀。
我感覺這一關我過得特別好,就是這個十八關啊,這是第一,最後這一關,一般到這一關就過不去了,總是說惡人過不去,實際呢說惡人過不去的時候可能他自己都是個惡人他不知道,有時候他不知道。
(旁邊的人:所以佛說五濁惡世無不是惡。)那我們這五濁惡世我不知道是不是惡,我不懂,反正,我睜開眼睛呢,要不順性、不念佛,反正都是惡,我看不見善。要是念佛了順著性德看一看,感到大家都挺完善的,因爲本質不可泯滅,對不對?我們心的本質不可泯滅。你這時候你看哪個不善呢?
好,第十九願。
(第十九願)設我得佛。十方衆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衆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這個佛是對這一類的有情——發菩提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者。因爲第十八願說的什麼呢?我得佛時,十方衆生至信樂生我國,是因爲阿彌陀佛成佛了,願生他國。這個呢是什麼呢?發菩提心,修諸功德,願生他國——這(兩)個緣的東西不一樣,所以效果方法也不一樣,我們說十八願跟十九願呢它有點差異就是這個。第一個(第十八願)是緣阿彌陀佛成佛了,啊,我們願生彼國,高興了,知道他給你帶來很大的利益,得不退轉;這個(第十九願)呢是什麼呢?十方衆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這時候回向願生彼國,至心發願,欲生我國。這樣的人呢阿彌陀佛會現身,來接引此有情,但一定是命終,命不完不現前。對!壽命終時。說各有修法啊,各有相對,你看我們要是行般舟的人呢,他就是現前叁昧,現前可以,就可以有機遇,但你要是這樣發心發願就是臨命終得見,這個沒問題的。
(第二十願)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聞我名號。系念我國。植衆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04:25)
第二十願又有差別了,是什麼呢?阿彌陀佛成佛十方衆生聞到他的名號,系念不斷,念彼國土。那麼十八願是聞阿彌陀佛成佛了,喜悅踴躍願生彼國,這是一類;十九願呢,聞到阿彌陀佛、知道阿彌陀佛成佛了,自己發菩提心、修諸功德,發願願生彼國,臨終阿彌陀佛垂手接引;二十願,說十方衆生聞我名號系念我國,這是聞到名號了,系念彼國,植衆德本願生彼國,這類衆生,這樣的人呢一定能往生,說不果遂者不取正覺,這是又是一類。發菩提心修諸功德是一類,發菩提心佛會現身來接引;那麼這一類呢聞我名號系念我國,往生彼國,他沒有說現身不現身。這爲什麼呢?就是教法、修法各異,發心各異,業相各異,有的人根本不需要我見相不見相,我死的很安然;有的人說我不見金臺、銀臺、不見阿彌陀佛我就不安心的,那可能佛就會應化此身,對,這個沒問題的。對,第二十願。
(第二十一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悉成滿叁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這前面呢已經有這樣講了啊,如佛一樣具妙色身相,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對。這個不用太講了,因爲啥呢?我們知道要修叁十二相八十種好,要經過多劫的、累劫的依法修持,《佛說大方便報恩經》上有佛怎麼證得叁十二相八十隨形的,每一個功德是怎麼證怎麼修來的。好比說相好的人呢,手相好的人呢——手兜羅棉啊什麼的大概過去就要行孝,孝養父母啊什麼,這一類的人;每一個相好他都有說的。這要經過多生多劫的修持,但你往生彼國就夠了,對,就具足了。
(第二十二願)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衆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爲衆生故。被弘誓铠。積累德本。度脫一切。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恒沙無量衆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篇文字份量很重,在過去講淨土的人對這一願特別重視,二十二願。實際呢就是對很多人說——“我往生彼國了我不是啥事也沒有了嗎?”——對這一類的人說的。“我往生了以後我都幹些啥呢?”就是對那些雄心勃勃,欲度化衆生分身無量,欲成就很多很多功德的人——這樣的人的一個提示。就是有菩薩心腸的人,你真正的菩薩道業在此娑婆世界已經成立了,沒有問題,你來我國吧,我還會讓你超出常倫,修行諸功德,超出常倫,行普賢之德。
我們知道普賢之德是佛後普賢哪,是倒駕慈航之功德。那我們往生彼國,在此界立了大願往生彼國,願一定能滿的,那麼可以分身無數,可以來度化方便,度化衆生,像我們在這個世間立的誓願不會散壞的。有的人說,認爲可能是往生以後,會不會我的什麼東西都散壞了,不會的。第二十二願以前在這個淨土的講法中呢,是對菩薩的一個承諾,這個承諾呢就是往生彼國之後呢,就是這個超出常倫,現前修行普賢之德,他有不可思議的力。就是到十方一切刹土皆與衆生以正真之道、了義究竟教言,予衆生真實的利益,這個呢就是不壞有情度化衆生的心願,不壞有情。
(第二十叁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遍至無數無量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這個就是分身供養嘛。一食頃,承佛神力一食頃,供養無量無邊。有的人,很多人就是說我不願往生,爲什麼呢?我想供養其他佛,我想怎麼樣怎麼樣——這個沒問題的,你往生彼國可以到十方世界,供養一切諸佛,一食頃就可以做完了。《阿彌陀經》講了啊,到那個世界大家都什麼遊化自在啊,供養十方諸佛,供養諸佛,往生彼國呢就是不影響我們到無量世間,你認爲喜歡的世間去遊化,度脫衆生,供養諸佛,不影響這個。
有的人修到有意生身了,就說:哎呀,我在這個世間就可以度化多少人,度化很多方便。佛給這類人授記:你可以在一食頃供養無量無邊諸佛世界的佛菩薩,以佛威神故,你在此界你不過是能有一點幻現,對,沒有廣大究竟無礙圓滿力,這都是給菩薩講的。承佛神力,不可思議的,這種神力能供養諸佛于一食頃。
(第二十四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求欲供養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供養的東西,有的供養具我們不具足,對吧?供養具有時候不具足的,總想有好東西給別人,往往我們沒有啥好東西;真要有個自己很滿意的東西供養別人,結果呢,自己滿意的東西又舍不得給別人——這兩類,對吧?佛說沒問題,你到這個國土,你心有什麼願望,對,你所欲求的供養之具都給你滿足的。你說這不是不勞而獲嗎?不是壞因果嗎?不是!以佛福德力故,令其圓滿,對,這個地方沒有壞因果的,很多人認爲淨土教言是懶漢的事,不是!決定不是的!這決定不是這樣的。因爲往生這個佛土的佛功德、我功德等無差別的!對!
問:這邊提到“德本”。
答:德本,德本,對,“現其德本”。實際的我們一般依性德觀哪,一切物質、一切功德沒有名號的,不是屬于你的,也不是屬于他的,隨意所用,各得自在。極樂世界的財産不是屬于哪個人的,沒有標上這是屬于阿彌陀佛的資産,你往生彼國呢都可以供你使用,因爲啥?以德本故,以性德故,依性德沒有差別,說使用方便,各隨意擇取啊。你依佛的誓願故也是如是,依佛圓滿回施心智故,也是令我們圓滿取用,不假于名相的,不是說這是誰的,我到那兒去了說這是,這個借給我用,我供養佛,不是這樣的,你用就是你可以供,真實不虛。因爲你無盡藏打開了嘛,對。無盡藏,因爲我們的性德就是無盡藏,具足一切功德,具足一切財富,具足一切善巧,具足一切通力,具足一切變化,所以呢我們要是率性的鑰匙一打開我們的無盡藏,就可以依心力隨意自在。
讀快一點吧。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第二十五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這個呢,要是我們依性德之智,觀萬物之本性,以安心之智來觀一切教法,我們現下就可以演說一切智,一切智我們稱爲總相智,以總相智方便了知世間,總相智——就是萬事萬物的根本是什麼?從源頭來說了,這一切智呢很容易認知。道種智千差萬別,雖然呢亦是順性發現,但是有千差萬別的細分妙用,有細分了——道種智。這個一切智呢,但依本性而顯現,就是萬物、萬物、萬事萬物一來了本性就顯現,好比說佛的法印都是一切智所現——無常、無我、苦空寂靜、涅槃,這都是一切智所得見、一切智之回施,就是總相,總的來說——法無自性!這都是一切智所見。
你怎麼不能演說一切智呢?
(注)叁智——指大智度論卷八十四釋叁慧品所說之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
1一切智,即了知一切諸法總相之智。總相即空相。此智乃聲聞、緣覺之智。
2道種智,又作道種慧、道相智。即了知一切諸法別相之智。別相即種種差別之道法。此智乃菩薩之智。
3 一切種智,又作一切相智。即通達總相與別相之智,即佛智。
天臺家認爲,此叁智爲空、假、中叁觀所成,即一切智爲空觀所成,道種智爲假觀所成,一切種智爲中觀所成。
又依空、假、中叁觀之義,別立二種叁智,即:
1別相叁智,別教菩薩次第修習別相叁觀,成就一切智、道種智,乃至修習中道觀,了見佛性,成就一切種智,常住涅槃。
2一心叁智,不依別相之次第,融叁谛于一境,即于一心而作叁觀,故所發之叁智亦于一心中證得,無前後之別。
又華嚴經疏卷四亦舉出俗智、真智、中道智叁智,其中真智即觀照真谛空理之智,相當于一切智;俗智即觀照俗谛諸法差別之智,相當于道種智;中…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