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脱相联结的一面,这使它以佛教为中心,发展为一种独特的辩证逻辑,即建立以不合理(矛盾)为中介的思维辩证法。这是以解脱为目的,或以解脱为内容的辩证法。这种辩证法,自从迁移到中国佛教后,变形为更独特的思维方式。这种辩证法,跟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西方辩证法的显著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使认识得以发展,而是通向解脱的辩证法。西方从黑格尔到马克思等的辩证法,是用来研究认识内容不断重新展开的过程辩证法。与此不同,佛教系统的辩证法,是用来把同一内容从种种观点来重新评价的非过程辩证法。而且西方辩证法是把认识不断重新展开的肯定辩证法。相反,佛教系统的辩证法,可以区别为两种类型。其一是由合理思考,转化为非合理解脱的否定型辩证法,另一是由非合理解脱,重新复归为合理思考的肯定型辩证法。这第二种类型的辩证法,在肯定的限度内,具有跟西方大致相似的一面。不过,这种肯定的辩证法,在佛教系统中,也是建立在解脱这种非合理性的基础上的,以否定的辩证法为根据。佛教系统的辩证法,基本上是否定的辩证法。
2.中国翻译因明的大部分文献。在梵文原典几乎丧失净尽的现代,这些汉译的因明文献,是佛教逻辑的宝贵资料。辩证逻辑在中国佛教中非常发达,建立在印度所未见的独特形态的辩证法。中国佛教的辩证法,是以三论宗、天台宗和华严宗为代表的、肯定的、非阶段性的辩证法。中华民族自古就培育了一种矛盾观和相互关联的思维方法。这是中国佛教辩法发达的基础。
3.末木刚博追寻辩证逻辑从印度佛教到中国佛教迁移演变的轨迹。印度佛教中的辩证逻辑思想,带有否定的和非过程的性质,这跟西方辩证逻辑思想的肯定性和过程性不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通过对话揭示论敌的矛盾,从而驳倒论敌,获得新的合理思想。这是以矛盾(不合理性)为中介,促使合理思想由低级向高级推移。与此相类似,龙树的议论方法,是以揭示合理性的自相矛盾为手段,否定合理性,而复归于非合理性。龙树用反驳(归谬法),对认识进行批判,这一点跟康德的“辩证论”相似。他论证把事物作为孤立的实体处理,会出现谬误,从而成功地阐述因果的相互依存关系,即如果A是B的因,则B是A的果,反之亦然。把因果作为相互关联的两项关系,可以避免对因果认识的谬误。
4.辩证逻辑在中国佛教中非常发达,有在印度所未见的独特形态。中国自古对社会实践表示强烈关心,早就意识到实践中的矛盾。汉族自古培育一种矛盾观和相互关联的思维方法,养成不是孤立考察实体,从相互关联上思考的习惯。这是中国佛教中辩证逻辑发达的基础,决定中国佛教中辩证逻辑思想的肯定性和非阶段性(同时性),代表是三论宗、天台宗和华严宗。
5.印度龙树的辩证思维,是否定性、阶段性的。世亲的辩证思维,是肯定性的、阶段性的。与此不同,中国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和整个中国佛教的辩证思维,都是肯定性的、非阶段性的。这表现汉族强烈肯定现实的精神。天台宗把矛盾对立概念,作为相互关联的整体理解的思维方法,表现中国佛教的独特逻辑,这种逻辑的精密程度令人吃惊,不能说东方民族在逻辑上不强。
6.天台宗主张,综合观察事物的相互关联,可以避免谬误,把事物割裂开来,进行孤立观察,会发生错误。这种整体论的真理观,在现代仍有应用价值。在天台宗的思想中,没有充分发挥否定的作用,不是通过否定,进行批判、克服和改革。马克思指出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黑格尔说精神的力量在于否定,否定力的减弱,是精神的衰颓。天台宗的极端肯定,是无批判地承认现实,接受、承认、容许一切,毫不违逆,这种消极态度是其思想的弱点。
参考文献
[1] 孙中原:《中国逻辑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2]孙中原:《末木刚博》,载卞崇道、加滕尚武编:《当代日本哲学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06-117页。
[3]末木刚博:《逻辑学的历史》,载岩波书店1968年版《逻辑》,孙中原中译,载《现代逻辑学问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4] 末木刚博:《东方合理思想》,讲谈社1970年初版,1980年第7次印行,增补新版法藏馆株式会社2001年版,孙中原中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5] 末木刚博:《因明的谬误论》,载日玉城康四郎编:《佛教比较思想论研究》,东京大学出版会1979年版,孙中原中译,载《因明新探》,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6] 末木刚博:《符号逻辑》,东京大学出版会1962年版;《逻辑概论》,东京大学出版会1969年版;《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研究》2卷,日公论社1976-1977年版;《现代逻辑》,东京弘文堂1978年版;《西田几多郎》4卷,春秋社1983-1988年版。
《末木刚博因明比较研究(孙中原)》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