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因明理念与和谐社会(杨文华)▪P2

  ..续本文上一页人对自然的征服程度越强,人的发展程度就越高。但是,正如恩格斯所说:“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⑤在理性的语境下,人的地位越是上升,人的责任和使命也就越显得厚重而巨大。既然自然是属于人的,受人的活动影响,人就必须承担对它的责任,赋予其应有的人文关怀。意识到人对自然的责任,带着责任感利用自然和开发自然,本质上就意味着人类自身的理性化。

  在求真的语境中,以人为本,实现人性的回归,协调人与世界的关系,是和谐社会的本真意蕴。人不仅是理性的存在,也不仅是非理性的存在,从其现实性上,人是一种包含理性在内的感性活动的存在。和谐社会试图恢复人的本真存在,它把人作为目的。承认人的理性世界与非理性世界的统一,塑造全面意义的人。承认人的物质欲求与精神欲求的统一,塑造独立的人格。 在尊重人的个性与差异的基础上,追求与社会价值取向一致的个性价值,并最终在实现个性价值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价值。

  三、以因明精神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因明理念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因明理念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强有力的支撑。弘扬因明精神,推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的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路径。

  坚持理性的原则,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以科学理性为导向,重新摆正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人既要不断地改造自然,同时又要保护自然、改善生态环境。人超越自然,通过创造性的活动,打通了自然界由物种建立的壁垒关系,人与自然完全融合,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全面的相互作用之中。这使人的发展和向更高级方向的转变趋于复杂化,形成了人的发展的同时也是自然界的发展的趋势,自然界的真正发展已经离不开人类的改造作用,并越来越纳入人的发展之中。人与自然的统一,不是人回归自然,受自然支配,也不是人对自然的无限开发利用和掠夺,而是建立在人类自身对自然的超越与责任基础上的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坚持辩证发展的原则,协调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的发展是在社会中的发展,当代社会是包含环境、资源、人口、经济、文化、政治等各要素在内的有机统一体。因而社会发展是社会演进与社会协调的统一,也是人与社会的统一。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都是为人的发展提供条件和手段,都是为了丰富人的需要,提高人的自由度和主体性,促使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而人的发展也应摆脱个体的局限性,从社会的进步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中使人的社会性进一步凸显。

  人的社会化发展,是支配社会协调发展的决定力量。人的不断进步的过程,是人的实践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社会结构不断开放化的过程。人的能力与社会结构的全面发展,是二者彼此转化的结果。实践创造产生了无限丰富的文化事物,它们转化为社会的有机的文化躯体,促进了社会结构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开放式发展,使人的实践能力无限增长起来,推动了人的社会化发展。社会协调发展的结局是一个社会统一体,这个统一体不是人的个体的扩大物,而是人的有机化整合的产物,是一个无限的个体形成的独一无二的整体。

  坚持求真的原则,协调人自身的发展。

  人的自由是在求真的过程中生长起来的。“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并且按照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 ⑥人的自由建立在人对于自然规律、社会规律以及人自身的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正是以此为基础,人才会超越自然、社会及自身,达到自由。人的自由是与必然同一的自由,是变成了自由的必然性。

  在求真理念的支持下,人的精神不断趋向完满。“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 ⑦人的完满的精神是由建立在其充分发展的能力基础上的高尚的道德情操构成的。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的人,从多方面显示他的高贵人格,并以其全部的丰富性被世人作为楷模。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自由不仅包括我靠什么生存,而且也包括我怎样生存,不仅包括我实现着自由,而且也包括我在自由地实现自由。”⑧人的自由,是随着人对于客观规律认识的发展,随着人类实现自我发展的能力不断扩展而逐步扩大的。任何一种现实的自由都不会是自由的绝对的、最终的形式,也不存在绝对的、最终的理想化的自由,自由的实现是从现实向未来不断发展的、既连续又有飞跃的前进过程。

  在因明理念的导引下,人将不断提高包括自身实践能力在内的总体能力,开辟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坦途,并由此而展开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丰美画卷。

  注释:

  ①温公颐著,《中国中古逻辑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第284页。

  ②中国佛教研究所编:《因明入正理论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9页。

  ③慧圆编:《因明入正理论讲义》,台北市佛教出版社,1978年,第1页。

  ④陈望道著,《因明学》,世界书局,1931年,第 31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17页。

  ⑥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29页。

  ⑦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303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56年,第77页。

  

  

《因明理念与和谐社会(杨文华)》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