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为定量――《释量论·成量品》简说

  佛为定量――《释量论·成量品》简说

  一

  “佛为定量”的涵义就是:佛陀是最圆满的,我们要以佛陀的标准为标准、以佛陀宣示的是非为是非!

  佛教最初把学问分成五类,称为五明――内明、医方明、工巧明、因明、声明。内明就是指佛教,其他四明是指非佛教,有时候也把其他四明总称为外明。也就是说,佛教的内涵是不大的,但到后来,佛教内涵渐渐地被扩展:“菩萨求法,当于何求?当于五明处求”[1]。中国的禅宗有“搬柴运水皆是禅”;“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一切法皆是佛法”……所有这些,就是把佛教的内涵给大大地拓展的证据。我们把拓展后的佛教称之为广义的佛教。既然一切法都包括在广义的佛教中了,因明自然也不例外。既然因明也成了佛教的一部分,那么它就必须以佛陀为定量,这是宗教的本质所决定的。作为宗教信徒这样理解是可以的,但要是作为理论家来说,就必须得说明道理。陈那论师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开始整理量说,构建佛教量论(既然佛为定量,自然得构建量论)。陈那论师构建的量论体系是以现、比二量为统领的。不过陈那论师构建量论的工作,在他手里终其一生也没有最后完成,这项使命,直到法称论师的时候,才以《成量品》为标志,而得以完成这项使命。而量论的弘扬,在宗喀巴大师师徒手里,被推向了顶点,然而同时,佛教量论也遇到了瓶颈,直到现在还没有新的突破。

  二

  法称论师对佛为定量的论证是这样进行的:

  第一步,重新确定“量”的定义。

  什么是“量”呢?“量谓无欺智”[2],所谓“无欺”就是不欺骗,不欺骗自己、不欺骗别人,也不被别人欺骗。

  首先是不欺骗自己。我们的这个世界,就是以自欺、欺人、被人欺为特征的,其实我们并不是一定要“自欺(、欺人、被人欺)”,而是不由自主、身不由己,我们已经习惯了“欺”,比如晚上一抬头看见星星,立马就自以为真的看到了现在的星星,这就是自欺,实际上你根本就没有看到真的、现在的星星。现在法称论师给“量”所下的定义中,第一条就是“无欺”。“无欺”就是正确,“排除一切错觉、邪智和未获得量识以前主观想象的伺察识”(祁顺来《藏传因明学通论》页131)。

  量的定义的第二点是“显不知义尔”[3],“显”就是显出、显现,“不知义”就是你不知道的“义”,“义”就是道理、事实,合起来就是:把你不知道的事实、道理显现出来,这一显现出来你就知道了。符合“无欺智”、“显不知义”者就是“量”,反之,不符合这两点儿的就不是“量”,不是“量”就是“非量”。象颠倒、疑惑等都属“非量”所摄。法称论师的这说法与陈那论师对“非量”的界说是不相同的,在陈那论师的《集量论》中说非量是“若由意识结合、未得定解者即属非量”[4]。后来到宗喀巴大师的时候,又有不一样的地方,把颠倒、疑惑等归为非量之外,又加上了已决智(包括由现量引生的已决智和由比量引生的已决智)、见而未定等情况。

  法称论师给“量”所下的定义――无欺智、显不知义,后来藏人给作了一点儿修定,加上了“新生”,比如说僧成大师在《释量论释》就是这样说的[5],僧成大师就是一世达赖。现在人把僧成大师的说法与法称论师的观点混在一起了,象姚南强先生在其《因明学说史纲要》117页中,这儿是《法称因明及其后学》的第三节《<释量论>的因明思想》,既然是介绍《释量论》,就不应该把僧成的《释量论释》的思想混杂进去。这是因为法称的《释量论》确实不好读,他把《释量论释》与《释量论》一起读的缘故,不过姚南强先生自己交代清楚了这个情况(在108页的注中)。

  第二步,说佛符合“量”的定义。

  既然有了“量”的定义,那就好办了,我们发觉确实只有佛才符合“不欺智”、“显不知义”,也就是说,佛为定量。佛符合“不欺智”之处就在于佛不欺诳,如《金刚经》上说的“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佛符合“显不知义”之处就在于佛开显出了四谛、八正道等真理。法称论师还强调了一点儿:佛之所以成为定量,是因为他开示了四谛等求解脱的智慧和方法,而不是因为他无所不知,“许彼为定量,非了知一切”[6],他无所不知,这并不是最重要的,这不是利益众生所需要的第一要件,“此能知虫数,于我无所需……若见远是量,当来依鹫鸟”[7],都是这个道理。

  第三步,佛符合“量”的定义的理由是什么呢?

  本来陈那论师在《集量论略解》中是从因圆满、果圆满两个角度来说,划表如下:

  意乐圆满(菩提心)

  因功德圆满

  加行圆满(说正法)

  世尊为定量 极善殊妙

  自利功德圆满 永不退转 (成就善逝)

  果功德圆满 无余圆满

  利他功德圆满(度众生,随机说法,令离生死,

  究竟涅槃)

  而法称论师的论证相对来说,复杂一些,是分成流转门、还灭门来论述的。

  一、从流转门说佛能成定量:

  意乐圆满(悲心)

  因圆满

  加行圆满(修诸方便)

  佛为定量 善断[8]

  善逝(三德[9]) 无我[10]

  果圆满 不退[11]

  救护者(度众生,随机说法,令离生死,究竟涅槃)

  二、从还灭门说佛能成定量:

  (一),佛可以救护众生,因为他彻底地、毫无保留地宣说了四圣谛等教法,众生凭这些教法,依之修习就可以解脱。(救护)

  (二),佛要救护众生,若他自己还救护不了自己,那么救护众生岂不是虚诳的吗?既然佛能救度众生,则他就得先自己圆满。佛确实是自己已经圆满了。

  (三),佛的自己圆满是怎么成就的呢?勤修诸方便!(加行)他就是修诸方便修成的。

  (四),诸方便就是很多的法门,要修诸方便可不是容易的,是靠什么力量来支撑、激励,才使你一直不停地修呢?以悲心推动的。

  这四条的(一)、(二)是果地,(三)、(四)是因地,这就是由果找因,这叫从还灭门说佛为定量。在这儿,姚南强先生可能是把“善逝”这个词理解错了,所以他在由第二到第三过渡的时候,他说,“佛之所以达到真实、坚固、无余这三种善逝,是以成为救护者为因的。[12]”其实“善逝”是佛的尊号之一,真实、坚固、无余是善逝的三种功德、三种特点而已,善逝只有一种,不能说三种善逝。

  总之,法称论师对佛为定量的论述很简单:

  首先,量的定义就是“(量谓)无欺智、显不知义”;第二,唯有佛陀世尊才符合量的定义;第三,为什么说唯有佛陀呢?因为唯有佛陀的因、果是最圆满的,何以这样说?佛陀最圆满的表现是什么呢?其因圆满的表现是:意乐是大悲心、加行是诸方便,其果圆满的表现是:自己是善逝(具备三德)、对众生是救护。

  法称论师在论证的同时,还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反驳外人的诘难。有破顺世派的,有破行为派[13]等。法称论师之所以要用流转门、还灭门来论述,也都是有针对性的,因为有人认为“成为量的一切智者,只习惯于证得某些方法,并无产生一切智者的因”(即一切智者只能得到一个方法而已,也就是说,他们是把这“方法”叫定量,《入因明学阶梯》中是“把串习的方法说为大师”),只要得到这个方法,都可以成为一切智者;也有人认为“谁也不知道一切智者的因”,因为你还不是一切智者,你怎么能知道呢?对于第一种观点,法称论师用流转门来说,对于第二种观点法称论师用还灭门来说。再比如说,为什么说佛世尊成为了定量,“成为”是什么意思?法称论师解释说,“为遮无生者,论说成为故”[14],就是说,这是破外道的大自在天等无因而生。

  三

  我们看法称论师的论述,说实在的,从流转门的说也好、从还灭门的说也罢,可能都说不服人,比如我们可以这样问:有大悲心、修诸方便就是因圆满吗?如果这样的话,比如鸺鶹仙人,在人家胜论派的教义中,鸺鶹仙人也是这样的啊~~果圆满的表现是善逝、救护,外道也是这样认为自己的教主的!因为古印度的各个哲学派别,都是以解脱为最高目标、最高真理,都表现出宗教形态,这是一样的,这不是佛教独有的特征。也就是说,法称论师的这个说法实际上只能在佛教徒内部来宣扬。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释量论》的《成量品》并担不起“用理性来论证了信仰”这个评价,那么,得到目前这样高的评价就有些名不符实。要是法称论师能够以外道的口吻来说话,而又被佛教给说服了,那么效果应该会更好的。虽然说法称论师在论述的时候,也驳斥了不少外派的说法,但对根本问题始终没有涉及。

  这个问题始终没见人提到过,可能因为人们一直是站在佛教立场,所以才看不清这个,“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有入得来、出得去才能更好的理解它。再者,若你一直站在佛教内部的话,根本就不需要这样的论述,因为作为一个佛教徒,自然是以佛世尊为定量,根本就不用你来论证。

  这也许是时间的推移,使我们与法称论师的那个时代有了一定的距离,才产生了和他们不同的想法。如果在当时,就出现不了这样的说法。为什么呢?这就是无形的力量所致。

  比如,释迦牟尼佛在世时给讲六道轮回,但他去世后,关于轮回主体的问题争论很多,难道释迦牟尼在世的时候就没有人思考过这个问题?当然不是,但为什么他在世时的人不问呢?对于那些证圣果者来说,当然是根本就不用问的,因为他们自己也已经知道了。而那些不知道的人呢?不知道的人还是多的。经典上有这样的情况:有人见了释迦牟尼佛以后,“目不暂舍”。如果我们盯着一个人看而且“目不暂舍”,是不是一个“傻子”?就是说,有人见了佛以后就变“傻”了。还有一些人是:有问题也不敢问。就象老师上课,如果这个老师是一直给我们上课的老师,与同学们很熟,甚至是给同学们打成一片的,我们就可以随时提问,甚至有些“放肆”也没关系,而要是某一次忽然校长来站在…

《佛为定量――《释量论·成量品》简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