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因明之源:《正理经》内容提要▪P2

  ..续本文上一页是不同的”,这就是矛盾宗。

  [4]舍宗。当自己的观点受到反驳时,放弃原来的宗,即为舍宗。如立方立下列论式:

  宗:声无常

  因:可感知故

  喻:如罐

  敌方利用下式进行反驳:

  宗:声常

  因:可感知故

  喻:如类属性

  立方听了敌方的反驳,放弃了原来的观点,承认敌方声常之宗,就是舍宗。舍宗与坏宗的不同在于坏宗先接受了对方的例子而后承认自己的观点不对,舍宗是直接说自己的观点不对,即坏宗着眼于喻而舍宗着眼于宗。

  [5]异因。当自己未加限制的观点受到反驳时,加上限制,就是异因,如立方立下列论式:

  宗:声无常

  因:可感知故

  喻:如罐

  敌方反驳说,“可感知的不一定就无常。如类属性就是可感知的,但却是常的”,立方说,“我说的可感知,是指类属性以外的可感知物,我所讲的声不是声性”。立方受到反驳后对自己的因进行了修正,这是异因。

  [6]异义。引进与辩论无关的 话题,叫异义。如下式:

  宗:声无常

  因:所作性故

  喻:如瓶

  敌方突如其来地提出“空是什么意思”?这与辩论的题目无关,则为异义。

  [7]无义。只是一个个的字母,没有任何意义。此称无义堕负。如:

  宗:声常

  因:K、T、C、G

  [8]不可解义。如果一种观点重复说了三次,仍不能被对方和听众所理解,就是不可解义。

  [9]缺义。上下文没有联系,缺乏连贯,此称缺义。如:一个苹果,六块蛋糕。

  [10]不至时。不按宗、因、喻、合、结的顺序立式。

  [11]缺减。宗、因、喻、合、结五支,缺少任何一支,都称缺减。

  [12]增加。有多余的因、喻则为增加,如:

  宗:此山有火

  因:有烟故,有光故

  喻:如灶、如炉

  因支的有光及喻支的如炉是多余的。

  [13]重言。除重申外,重复语词或意思,此称重言。重申是五支作法的第五支结,重申宗,这不是重复。宗是论题,结是经过论证后的结论。

  [14]不能诵。立方立量后,听众已经明白,讲了三遍,敌方已经明白立方的意思,但不知如何回答,保持沉默,此称不能诵。

  [15]不知。立方立量讲了三遍,听众已经明白,敌方却听不明白。

  [16]不能难。立方立量后,敌方不知如何回击。

  [17]避遁。辩论开始后,找借口中断辩论。

  [18]认许他难。辩论一方承认自己错误以后,说对方也犯有同样错误。这就是认许他难。

  [19]忽视应可责难处。对犯有堕负的人不攻击,这就是忽视应可责难处。

  [20]责难不可责难处。在没有堕负时说人家堕负,这就是责难不可责难处。

  [21]离宗义。立、敌双方达到共识的宗义后,还对其他枝节问题无限制地辩论下去,这就是离宗义。

  [22]似因。就是错误的因。

  公元四世纪的富差耶那为正理经作注,其著作称《富差耶那疏》。这个注遭到陈那的激励批评。公元七世纪乌地阿塔克拉撰写《正理经补释》,又批评陈那,维护富差耶那的观点。九世纪的筏遮塞泼底·弥室罗又写《正理经释补疏记》,简称疏记,继承了乌地阿塔克拉的论证。

  富差耶那所作的《正理经注》,对同喻和异喻都有发展,《正理经》原来的同喻和异喻,只是从个别推到个别,是类比推理,富差耶那的《正理经注》分别于同喻、异喻增加同喻体、异喻体,各加一个全称命题,揭示事物的普遍规律,显示事物逻辑必然性,如下式:

  宗:声无常

  因:所作性故

  同喻:凡是所作,见彼无常,如瓶

  合:声亦如此,是所作的

  异喻:凡非所作,皆是常住,如神我

  合:声非如是,不属于非所作

  结:声是无常

  此中同喻加了同喻体“凡是所作,见彼无常”这从宗的正面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规律,显示事物的逻辑必然性。异喻加了异喻体“凡非所作,皆是常住”,这就从宗的反面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规律,显示事物的逻辑必然性。

  “因明”这个词首次出现于《瑜伽师地论》第十五卷,所以因明的发明权属于佛教,这就是窥基大疏所说的“源唯佛说”。但古因明的基本内容,《正理经》中已经有了。新因明的某些内容,如喻体问题,《正理经注》中已经有了。所以,因明学探源,《正理经》是必读经典之一,这就是我们重视《正理经》的根本原因。

  因明是辩论工具,是佛教、外道共同遵守的准则,是它们的共同财富,双方都为因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如裸形外道耆那教徒诃利贤的《因明入正理论疏》是因明学领域的重要著作,不仅在因明领域,正理派的某些教理,如前文所说的解脱等问题,也有很多内容与佛教类似。我们研究佛教,应当跳出佛教圈子,关注外道研究,这对我们全面准确理解佛教,很有好处。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这已经为很多祖师大德的经验所证实。

  

《因明之源:《正理经》内容提要》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