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国藏传因明之术语▪P2

  ..续本文上一页“违遍”;“凡论式之彼因,皆遍为彼后陈,名为随因后遍;凡无彼因,皆遍无彼后陈,名为违遍;凡是后陈,皆遍是因,名为下遍;凡非后陈,皆遍非彼因,名为谴遍。后道与违遍二者及其颠倒,则构成四门。”为显示宗、因间不相离关系,后遍就是“说因宗相随”的同喻,如在论证“声无常”时的“凡所作皆无常”,现在的违遍是与其相违是“凡非所作皆非无常”。谴遍是指异喻体如:“凡非无常者皆非所作”。现在的下遍则是相反:“凡无常皆所作”,这是一种判断变形,已与原判断不等值,而如果在这四遍的联项或谓项中再进行一次否定,则构成了颠倒四遍,共合为八遍:“彼因非后陈,乃许为颠倒;之随因后遍,后陈皆非因,为颠倒下遍;凡是非后陈,皆非非彼因,,许为倒谴遍;凡论式之因,非彼彼后陈,为颠倒违遍。”四遍如果按照二二排列组合又可成为十六遍乃至三十二遍等,实际上这种“遍”是翻转体现了性质判断的对当关系和换质换位的直接推理关系。

  四句料

  藏传因明用语。用于判定因法和后陈之间(也就是中词M和大词P的同品及异品间)的关系。“因与后陈法之关系,若因于同品上定有,于异品上全无,则是正因。若因于同品上无,于异品上有或皆有,不论全有或一部分有,则是相违因,,若因与同品异品上,或皆有,或皆无,则是不定因。如是四句以足——同品有、异品有,同品有、异品无,同品无、异品有,同品无、异品无。不须用九句检查。但就句因另有作用。”(法尊编译《释量论•释量论释》)这里的“皆有”也就是“一分有”,是指因法的外延真包含于宗法外延中,而“定有”是指包含关系,包括全同和真包含于两种情况。这里的正因只能是第二句“同品有、异品无”。“同品有”是指因法和宗法的包含于关系,实际上也就是包括了九句因中的二、八两句因所指的外延关系,参见“九句因”。

  性相

  藏传因明用语。与“事相”、“所表”相联系。“性相”指定义部分,“所表”即指被定义部分。宗喀巴指出下定义中的三种过失:(1)性相不遍之过,如立:“具颈背肉峰等花斑,为犏牛之性相”这是定义过窄的过失。(2)性相逾遍之过,如立:“具头颅,为犏牛之性相。”这是定义过宽的过失。(3)不有在于相依之过,如立:“以具颈背肉峰等为理由,将马说为犏牛。”这是定义不相称的过失。从宽泛一些来讲,“性相”也就是事物的特征、推理的前提。“所表”也就是概念、判定、命题。而“事相”则是指名言概念所指称的事物本身,三者又相互联系。

  遮无和遮非

  藏传因明的一对用语。因明中的“遮”制遮诠,也就是否定判断,在汉传因明中,遮诠指“只遮不表”,比如说“我无”,只是对“我”的否定,而不是另立一个“无”。藏传因明的论辩中结合佛教中观的“空”的教义,又进一步在遮诠中区分遮无和遮非,也可称之为“无遮”和“非遮”。遮非,是指是直接否定和破除之后,可能会引出其余的肯定,如说:“法座上没有宝瓶”,否定了宝瓶的存在,但却引出了法座。遮无,是指在破除中并没有直接地引生其余的开始,如说:“虚空中无石女儿”石女是指不能生育的女子。中观宗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空、假,这是对“有”的否定,但并不由此要去肯定存在一种“空”的实体,这也是一种遮无。

  排除不具

  与“排除他具”、“排除不可能”一起,构成藏传因明一组用语。用以表达命题所指的三种范围。排除不具,如说“声唯无常”。这个命题是说只有声音是无常,而排除了其他事物也是无常的情况。排除他具,如说:“唯独声是所闻”即只有声音是所闻,排除其他事物也具有所闻属性。排除不可能,如说:“唯独牛可以生牛犊”。是说只有母牛才能生牛犊。

  能诠和所诠

  藏传因明中的一对用语。诠者,指诠释佛教经典的文句,以其能解释、显现经中的义理,故称为能诠;反之,被解释、显现的义理,则称为所诠。教即能诠,理即所诠。所说之法为所诠,依止之名、句、文字为能诠。在藏传因明中,从性质上又把能诠分为名、句、文身三种(参见“名、句、文身”);从能诠的语义分为诠种类和诠集体两种;从排除方面又纷纷为排除不具、排除他具、排除不可能之语三种。所诠又分为诠宗上法之语和诠有法之语两种。

  名

  佛学用语。因明中就从语言所诠表对象的性质方面又分为名、句、文三种:文即指字母,如“阿”等字母。文是构成名、句的基础。名,即由文的连续使用以构成事物的名称,以指称对象的实体,如说“瓶子”,依词方能表示出事物个别的意义。句,即连接名成为一个完整意义的命题,如“花是红色的”。文、句的分类与名相同,若为两两并列者,称为文身、句身;三个以上并列者,称为多文身、多句身。

  非量

  藏传因明用语。(1)指似现量、似比量之外的知觉。如普觉的《因明学启蒙》中列为“已决智”、“伺察识”等五类,而已决智中又分为现量已决智和分别已决智。(2)指似现量和似比量。为错误的知觉与推论。宗喀巴《因明七论入门》界定为:“与自境非新证之知觉,为非量之法相。”似,似是而非之意;现量即知觉知识;比量即推论知识。似现量,略称似现,即对于所缘之境生起分别惑乱之智,不能正确量知其真实自相。似比量,略称似比,依不成、不定、相违、似喻等似因而生似是而非之智,不能正确比知量度所对之境。如见雾为烟而妄推有火。似现量、似比量二者,似真现量、真比量,而非真现量、真比量,故称非量。藏传因明中一般分为已决智、伺察识、见而未定知觉、疑、邪智五种。萨迦班钦《正理藏论》否定了切四种,而另外提出了“不了知”、“颠倒识”、和“犹豫识”加上“邪智”成四种。

  伺察意

  藏传因明用语。本为佛教五十一种心所之一。在藏传因明著作中,普觉•强巴的《因明学启蒙》将其列为非量之一,指在现知和推理中不依据于正因,或者不符合事实的认识。分为“无理由”、“与理由相违”、“理由未定”、“理由不成立”、“理由未确定”五种。与现代逻辑中的“理由虚假”、“推不出来”等误谬相似。萨迦班钦《量理藏论》中认为对伺察意要具体分析,其中的“单独承许”即无因而单独成立的认识是不存在的,

  不属于非量。另一类是依于因而不能成为量的,又分四种。

  现而不定

  藏传因明用语。非量之一。即“见而未定”。在感知事物时产生变异感觉,从而不能形成与对象符合的认识。比如看白色的雪山,但感觉上是青色的,因此不能形成确定的见解。

  已决智

  藏传因明用语。非量之一。亦称“再决识”。因明知识论的一种特定界说,因明现量是指感官缘知对象一刹那的纯感觉,而如果是在此之后继续形成的其他认识,称之为再决识或已决智,比量也是如此,都是指重复的认识。《因明启蒙学》将其分为二类,一类是现量已决智,复分为根现、意现、自证现、瑜伽现和其他等五种。一类是分别已决智,如对现量的名言种类分别,或对比量的第二刹那的认知。萨迦班钦则分为“现量再决识”和“分别再决识”二类,并认为不属于非量。

  疑

  藏传因明用语。非量之一,即认知者内心对事物性质的矛盾判断。《因明学启蒙》将其分为三种:(1)有意义之疑,如“声音是无常吗?”(2)无意义之疑,如“声音是常吗?”(3)等分疑,如“声音是常还是无常?”这里的有无“意义”是以佛家自宗为标准而区分的。

  邪智

  藏传因明用语。非量之一。对所感知的“境”颠倒了别。分为二种:(1)分别邪智,如认为“声音是常”,或“兔角”。(2)无分别邪智,又分为意识邪智与根识邪智,前者如梦中见青色,后者如见白法螺为黄色。

  不了知

  萨迦班钦提出的一种非量。分为三种:(1)无所了境而不了知,即没有独立的认知对象,如“再决识”。(2)能了心染坏而于谴他面不了知,这是指主体认知能力局限而从比量的否定方面去认知,如对“刹那”。(3)非能知境而不了知,即不属于可以认知的对象,如“境”与“时”及“自性”所远离之事物。此与似因中的不成因相对应。

  颠倒识

  萨迦班钦提出的一种非量。分为二类:(1)无分别之颠倒识,又分为两种:一是根识染坏,如见二月。二是意识染坏,如梦中之识。(2)分别颠倒识,又分为三种:一是行相(知觉印象)颠倒分别,如见绳错乱为蛇。二是于再决识时错乱,如思现在之青色为过去之青色。三是缘总之识于境错乱,如思此沉香树与旃檀树同属一总,这实际上是一种对事物类属的认识错误,此与似因中的相违因相对应。

  犹豫识

  萨迦班钦提出的一种非量。分为二类:(1)应现:“现前物犹豫亲入,如想由烧施(佛教的向善行为)得不到善趣(善的果报公德)。”(2)随眠:“如?内种子,若与机遇,则有功能。”这是指潜在状态的认识。此处犹豫都是指真假两可,不能断定,此与似因中的不定因对应。

  物力比量 藏传因明中的三种比量之一。由因明论式去理解和认识事物的隐秘属性。如依所作性因,了知声无常的推理论证。

  也许比量 藏传因明中的三种比量之一。根据感觉经验而推出的认识,如看到月亮中的图象,可推知“怀兔是月”

  信解比量

  藏传因明中的三种比量之一。依据信仰而对事物最隐秘本质(善与罪等)的理解。如“因积善而致快乐”。“此补特伽罗(主体)是由某某转生”。这是依据信仰而推出的宗教性认知。

  理路

  藏传因明“摄类”著作中常用的框架术语。指思维、认识的规律。常分为大、中、小三种理路。表示由浅入深,由简到详细的叙述论证过程。

  排入 藏传因明用语。即“遮诠”。

  立入 藏传因明用语。即“表诠”。

  射…

《中国藏传因明之术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