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现量观的变迁(刚晓)▪P3

  ..续本文上一页别,你如果对于境界进行了分别,包括种类的分别、名言的分别、诸门的分别,以及假立(即安立)、无异(从共相上来说,即为无异)等等,这就不是现量(颂子中的“余所说因生”是解释比量的,这里不讨论)。接着,陈那论师说现量有四种:

  由不共缘,现现别转,故名现量。故说颂言:

  有法非一相 根非一切行

  唯内证离言 是色根境界[30]

  “由不共缘,现现别转”是五根现量的一个特点――眼对色、耳对声、鼻对香、舌对味、身对触,这是绝对不会混淆的,而且也没有相互帮助之可能。说:一个事物可以有多种属性,但感官只能感知自相而不能感知共相,能知之心亲得所缘境界,能所不分(这里叫内证),这种内证是远离名言概念的,色根只对这种内证而远离名言的自相起作用。

  意地亦有离诸分别,唯证行转。

  意识的认识,有是现量的,也有不是现量的,是现量的这些呢,它也是离诸分别的。“唯证行转”的“证”是证受,就是得知,“行”是行相,行相就是显现于心内的影像。这是说当五识识体见分在缘认识对象相分时,第六意识与五识一同起来活动,在活动的当下,也是离分别的,是只在得知对象自相上的影像上所产生的,这是意识现量。“唯证行转”的“唯”,就强调意识现量只是意识证知心内影像(“转”是生起的意思)。前五识要起现行,必须同时有意识作助缘,意识现量就是指与前五识同时的意识的认识,这叫五俱意现量。到法称论师的时候这个发生了变化,他让前五识作后念意识的等无间缘,这实际上是彻底改变了心识的认识机制。

  又于贪等诸自证分。

  还有自证现量,陈那论师这儿举“贪等”,就是强调即使见分对相分的认识出现了错误,也不影响自证分对见分的认识是现量。关于这一个问题,还引起了外人的疑问:“若于贪等诸自证分亦是现量,何故此中除分别智?”就是说,如果在认识一个对象的时候已经陷入三毒之中,还不耽误是现量的话,那么你陈那给现量的定义是“除分别”又有什么意思呢?这个问题其实是指,既然陷入了三毒之中,那么肯定是分别,这就与“现量除分别”矛盾了呀~~陈那论师说,没事儿,“不遮此中自证现量,无分别故”,就是说,陷入三毒的只是见分认识相分,自证分对见分的认识还照样是无分别的,所以自证现量的成立是没有问题的。

  诸修定者离教分别

  最后是定心现量。修习禅定者,在没有得禅定时,是靠闻慧、思慧来分别教义的异同,这时所缘虑的是共相,得定之后,是靠修慧来缘虑自相,离开了闻慧、思慧对教义的分别,所以是现量。“教分别”就是对教义进行分别,就是按自己的理解把教法进行判断,说这是了义教、那是不了义,这是方便教,那是究竟教。没有这些分别,才是现量。

  如果我们对自相境不能如实认识,就可能出现似现量,《正理门论》中列出的似现量有忆念、比度、悕求、疑智、惑乱智等。忆念就是以散乱心缘过去,比度是独头意识缘现在,悕求是散乱心缘未来,疑智是过去、现在、未来都不能决定,惑乱智是神经错乱时的认识。还有一种似现量,是“一切世俗有中,瓶等、数等、举等、有性、瓶性等智,皆似现量。”陈那论师这儿举出“瓶等、数等、举等、有性、瓶性”之类,实际上是拿胜论派的教义来说的,说胜论派的实、德、业、同、异之类都是世俗有,都不是现量,因为世俗有都是拿名词概念来作实体的。也就是说,在世俗中都是一见瓶子、衣服等东西,心识立时就现起种种差别相,概括为瓶类、衣类,并以瓶、衣这样的名言概念来表达。这就出现了似现量。

  陈那论师的《因明正理门论》比较难读,其弟子商羯罗主就给编写了一个缩写本――《因明入正理论》,里边儿是这样论述现量的:

  现量,谓无分别。若有正智,于色等义,离名种等所有分别,现现别转,故名现量[31]。

  这与陈那论师是一模一样的。“色等义”就是指色、声、香、味、触等等境界。“离名种等所有分别”的“名”就是名言,也就是名称,“种”是种类。

  陈那论师、商羯罗主菩萨他们在定义“无分别”之后都跟着列举名言的分别、种类的分别等等,这是表示:现量的定义“无分别”并不违背“万法唯识”。在佛教中,心识最基本的含义就是了别,而了别的通俗说法就是分别。心识的分别有三种:随念分别、计度分别、自性分别,现量定义中的“无分别”,指的是无随念分别、计度分别,而不是自性分别,要是没有自性分别的话,心识也就不成为心识了,所以,陈那论师、商羯罗主菩萨要在定义“无分别”之后列出是无名言分别、种类分别之类。

  商羯罗主对似现量的说法是,“有分别智,于义异转,名似现量,谓诸有智,了瓶衣等分别而生,由彼于义不以自相为境界,故名似现量。”“于义异转”的“异”是指生起的认识与“义(境界)”不一致。商羯罗主的《入论》因为是《门论》的缩写本,所以,把陈那论师对现量的分类等内容都给省略了。

  到了中国的因明家这儿,比如其代表人物文轨法师,对于现量的定义,明确地说,“无分别者,无余分别,不遮自性分别也[32]。”窥基法师的《因明大疏》中对于现量的分类,名字就叫五识身、五俱意、自证、修定者。窥基法师的《大乘法苑义林章补阙》卷七是《二量章》,对于现量的解释,在“释名”部分说:

  言现量者,先离后合。离者:现谓明显,若境若心,俱悉明显。明离分别思构错乱,显离映障。量谓量度,能缘之心及所度境,俱名为量。此离释已。合释者:若境名现、心名为量,即现之量名为现量。依主释也。

  陈那论师到了晚年,把自己一生对于因明的著述给进行了集中整理,编出了一部《集量论》,在这部论中,对现量的论述是这样的:

  现量离分别 名种等合者(页3)

  这与《门论》中的定义是一致的,“若识离诸分别,是为现量”。虽然说现量一定是离分别的,但反过来说,符合离分别这个要件的,并不都是现量。比如说,一个人的眼睛有毛病,他在认识的时候可以没有分别,但仍然不是现量认识。现量有四种:

  是不共因故 彼名由根说 由多义生故 自义总行境 多性之有法 非根所了解

  自了非名显 自体乃根境(页3)

  这是说的根现量。根现量是五根对五境时的直觉,既然得根、境同时具备,为什么我们叫它根现量而不叫境现量呢?陈那论师说,“是不共因故”,根是不共因,为什么呢?根只能对自己的境,眼根只能对应于色境,耳根只能对应于声境……但对于色来说呢,它不是单一所对,色就既可以对应于眼,又可以对应于意;声境也是,既可以对应于耳,也可以对应于意……也就是说,境是共因,所以不能叫境现量,而要叫根现量。每一法的生起,都是“多义(诸缘)”和合的结果,而生起来之后,并不是只一根来与之发生关系,比如说一个苹果,眼看见它的色、鼻闻见它的香等。“自义总行境”就是这个意思。事物有很多种,这许多的事物不是五根能够都领纳的,五根各有各的领纳范筹,眼只能领纳色,耳只能领纳声……而且眼只能领纳色的自相、耳只能领纳声的自相。

  《集量论》中对意现量的说法太简单了:

  意亦义(页4)

  长行解释说,“谓第六意识,亦缘色等义境,以领受行相而转,亦唯无分别,故是现量”,就是说,第六意识也缘取色等境。意识在缘取境界的时候,有时是现量,有时不是现量,这儿说的是现量的情况。

  贪等 自证无分别(页4)

  这是说自证现量的。这自证现量就是心法、心所法对自身的了知。

  瑜伽师所教 无杂见唯义(页4)

  这是说的瑜伽现量,这其实是个实践问题。长行中有解释,“谓诸修瑜伽者,不杂师长言教分别,见唯义理,亦是现量”,就是说,圣者在禅定中的认识,不把以前所学的东西搀杂进去,凭直觉认识到了事实的真相,这也是现量。从瑜伽现量的提出,以及它的定义,我们可以知道,“陈那在论述现量时,将佛教以止观双运三摩地所得无我正见的佛学观点纳入因明,从而使因明这一探究推理形式与规则的逻辑学说染上佛教色彩,因而被后人称为“佛教逻辑[33]”。”有人对陈那论师的说法提出了一个问难:

  分别亦自证 非于义别转(页4)

  陈那论师说“贪等心之自证分是现量”,既然是“贪等心”,这就肯定是分别了,可是现量的定义是“无分别”呀?难道有分别也能是现量?陈那论师回答说:我没有说见分缘相分是现量,见分缘相分时出现贪等,这不影响自证分缘见分是现量,同时,自证分缘见分的现量,也不影响见分对相分的认识不是现量。

  陈那论师对似现量的开列,是列出来了七种:

  迷乱世俗智 比与比所生 忆念及悕求 似现有瞙翳

  这七种似现量,前六种是因为有分别,这就违背现量定义中的“无分别”,第七种“有瞙翳”虽然是无分别的,但它根有毛病而使得认识出现了错误。“量”都是正确的,不正确的只能是“似量”。

  陈那论师号称新因明之祖,他对现量的论述是典范性的,后来者的论述,都是站在他的肩膀上的,比如法称论师的《正理滴点论》,里边儿说:

  此中现量者:谓远离分别、及不错乱[34]。

  这个定义比陈那论师多出了一个“不错乱”,有人把这个评价很高[35],剧宗林先生却说,这“在陈那那里是暗含着的,法称明说出来,有强调意味”而已(见《藏传佛教因明史略》页92)。法称论师说,什么叫分别呢?“适与言说相杂显现”,就是说,能诠的(表义)名言与所诠的事物浑然结合,甚至只是有能力结合,这都叫分别。法称论师的这个说法比陈那论师更强调“现量不可说”。对于错乱,法称论师举出了“眩、迅速旋转、乘船、患病等”。“眩”就是眼有毛病,比如害眼,这会使得看见空中开花,看见月亮边儿上一圈毛,看见天上有两个月亮等,这都…

《现量观的变迁(刚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