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汉传因明学习笔记▪P2

  ..续本文上一页句话的意思是因与宗前陈相反。例如:“张三会死(宗),因为他不是人(因)”。

  ④有法差别相违

  这句话的意思与“法差别相违”类似,即因的“言外之意”与要证明的宗前陈相违反。

  四、喻

  1,喻的概念

  喻:是三支做法中的第三支,通过说明宗后陈和因的关系和举出例证,来证明宗。

  2、喻体和喻依

  一个完整的喻支包括喻体和喻支两部分。喻体是助因立宗的主体,喻依是为喻体举出的实例。

  例如:

  张三要死

  因为他是人

  凡是人都要死,比如苏格拉底

  在这里,“凡是人都要死,比如苏格拉底”就是喻,其中“凡是人都要死”就是喻体,“苏格拉底”是喻依,二者用“比如”连接。

  立喻的要点:

  1)立喻,要求双方都认可。

  2)要注意喻与宗,因的关系,必须严格按照“同品定有性”和“异品遍无性”的规定立喻。有时例子是对的,但它不能说明宗和因是对的。

  以上两点与立因的要求基本相同,在此不作过细讲解。

  3、喻的种类

  ①同喻:说明“同品定有”。同喻体必须先因后宗。

  例如:只要是人,必然要死,比如苏格拉底。

  ②异喻:说明“异品遍无”。异喻体必须先宗后因。

  例如:如果无死,必不是人,如宙斯。

  一个完整的喻支,应同时包括同喻和同喻两个喻支。例如:

  张三要死(宗)

  因为他是人(因)

  只要是人,必然要死,比如苏格拉底(同喻)

  如果无死,必不是人,比如宙斯(异喻)

  不过,一般把同喻写出来即可。异喻如无特殊必要,可以略去。

  4、喻的十种过

  喻有同喻和异喻,相关错误各有五种。

  关于同喻的错误有五种,其中属于同喻依的有三种:

  ①能立法不成——举的那个事例与“因”不同类。

  ②所立法不成——举的那个事例与宗后陈不同类。

  ③俱不成——举的那个事例与因和宗后陈都不同类。

  关于同喻体的有两种:

  ①无合——喻支中若无同喻体,便没有说明因与宗后陈的关系,这便形成“无合”之过。不过,如果因为是二者关系明显而略去同喻体,则不算是过。

  ②倒合——在同喻体中,正确的关系应是前因后宗。如果反过来,就是“倒合”之过。例如:

  张三要死(宗)

  因为他是人(因)

  只要要死,必然是人,比如苏格拉底(同喻)

  这个喻支就犯了倒合之过。

  异喻方面的错误也有五种。其中异喻依方面的过有三种:

  ①所立不遣——举的例与宗后陈不异类。

  ②能立不遣——举的例与“因”不异类。

  ③俱不遣——举的例与“因”和宗后陈都不异类。

  属于异喻体的错误也有两种:

  ①不离——缺少异喻体。异喻体是指明无“宗后陈”处亦必无“因”,缺少异喻体,也就是没有指明这种关系,因此叫不离。

  ②倒离——异喻体中应由宗无讲到因无,如果倒过来,就是倒离。

  五、论辩技巧

  (一)破他法

  1、概念

  破他:破除对方的观点,使他的宗不能安立称为破他。

  2,常见的破他方法

  ①显过破

  指出对方量式的过失以破他,称为显过破。

  a、直接指出对方量式上的过失

  前面讲过了宗、因,喻的要点和几种过失,如果在他的量式上很明显地表现出了这些过失,直接指出来就行了。

  b,以推导的方式显其过

  当对方的量式错误不是很明显时,有时需要作一些推理,以使他的过错显露出来。较常用的方法是:按照他的思路,推进一步,使他的观点矛盾之处突出出来。

  例如:不要杀生,杀生者来世会变成被他杀的动物。

  破:照你这么说,杀人者来世还会是人。

  c,在破他时举一反例就可使宗不成立。这种方法非常实用且很有效。

  例如: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

  破:有一种天鹅是黑色的,难道说它不是天鹅

  ②立量破:针对对方错误知见,直接立出正确的量式。

  例如:引用《古兰经》的都是穆斯林。

  破:不是只有穆斯林才会引用《古兰经》。

  ③最佳的破他方法

  只显过,不立量,对方知道自己错了,但不知什么是正确的。只立量,不显其过,对方不一定承认你的观点,从而容易导致争执不休。所以,比较完整的破他方法是:先指出对方的过失,再立出正确的宗。但要知道法无定法,该如何破,要看当时机缘,应当时的情况而选择不同的方法是最佳的。

  (二)四种回答问题的方法

  1、肯定答

  又叫直答,一定答,决定答。肯定的方式给以解答。

  例如:世上真的有身高2米的人吗

  答:有。

  这种回答方式,非常直接,果断,有一锤定音的效果,但在使用时要据情况而定。有时问题较含混,概念不十分清楚或有多种可能性,则不必直接下结论,,待双方敲定概念后再下结论也不迟。

  2,分别答

  又叫解答,分别论。就是对所问一一分析解剖后,从不同角度给予解答。

  例如:人性是善是恶

  答:按照孟子的说法,人性善;按照荀子的说法,人性恶。

  分别答的好处是思维缜密,考虑周全,结合不同的可能性一一作答,这样漏洞少,不给对方以可乘之机。但要注意的是,有时情况较繁杂,可能性较多,用这种方法容易有疏漏,这时就要和对方先统一概念后再进行讨论。

  3,反问答

  又叫反问论,就是不直接回答,先反问对方,于反问中令其悟解。

  例如:念佛的就是净土宗吗

  答:有的外道也念佛,他是净土宗吗

  有时反问答的力度比正面答要重,让对方思考后再明白,会记巳犹新的。但要注意的是应切中要害。

  4,不应答

  又叫置论,置答,止论。就是对于所问,不予回答,或告知对方此为不应答。有五种问题,属于不应答的范围之内。

  ①试问:有人怀着我慢心,以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去问他人,来试探他人是否知道。

  ②无疑问:自己没有问题,而假设问题去问别人。

  ③不为悔所犯问:对自己所犯的错误已经知道了,却没有悔改心,反而又问别人。

  ④追问(或责问):已经知道别人不能作出回答了,而故意追问,来为难对方。

  ⑤不受语句:对已听说的事不能接受,又重新问别人。

  以上几种皆以邪心而问法,所以,可不予回答。在我们辩论中,找一些题来共同探讨,目的是为了共同提高,与上述几种情况不同。但在辩论中,会出现一些不应答的情况。如:你已经把自己的观点叙述出来了,对方因不知如何反驳,仍反复追问相同的问题。这时,你就可以说:我的观点已经说出来了,如果有不同意见请反驳,如果没有,则我也没必要再说。还有的人,拿一些十分清楚而没有什么讨论价值的概念题来考问,比如:请你说出九品往生的条件。对这样的问题你答出来也无妨。但也可以说:某某书(此题当答《观经》)上写的很清楚,这题没有讨论的价值,我可以不予回答。

  

《汉传因明学习笔记》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