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有故于其成异也何以故下第二举六义释众生与菩萨不异谓俱是空故离故等是名下第三结成上义也。
尔时佛叹下转教大段也定作三段使也一命缘起说前事即舌相三十二正命从三假至无生不离大悲合也三命说后事谓如来赞成现瑞语证说时分会得道也就后事有三一赞成二现瑞三得道初四一赞成故言善哉显其言不谬也其有说者下第二劝说如其说也恐所说皆举佛意第三释疑疑云应说如佛说大菩萨云何乃至如声闻人说故今明是举佛力说即佛说也菩萨学般若下第四明互如善吉说当依善吉教行也说是品时下第三现瑞为二初动地二放光说希有之法必有非常之瑞证说也又十二阿由他人悟道作佛故有地大动又佛力令地动使众生信我般若也第三得答如文虽三门说般若来二门悉归无生故时众悟无生也。
(卷第五)
卍新纂续藏经第 24 册 No. 0451 大品经义疏
大品经义疏第六
胡 吉藏 撰
问住品第二十七 亦云无生品
从答作名今从三问中初问为目也此去是第四般若体中第三周为下人请说初自说次是说今请说三众前后三集故三说前众得悟即去次众东来也复亦尔为三根故三说上根至此三闻三重转悟中根至此三闻两悟下根至此三闻一悟虽三周之说能说之人唯两一佛说二弟子说所为有三根能为唯归第若就难问之人亦得有三初周身子为问次周善吉为问今是天主问但非说教之主故非三人也三品判文开为二初诸天请二受请为说初二第一明众集二发言致问初中二第一列众二现瑞生疑问三周列众何异答初周列一切众谓此云他方及大小凡圣次周但列他方如其相品说今但列此土皆知上列他方具菩萨天人众今但列诸天众也问何故是下根但列诸天众答以欲色诸天着五欲及禅乐故多根钝也一列众中先列欲天次列色天众诸天果报生身光明下第二现瑞惟为说之由也诸天本有光诸佛光故不现则诸天言有智慧地佛智慧则无复慧也又佛身光既耀能蔽诸天光则智慧之光必应破痴闇中也又此己身光由般若欲得此身当学般若也。
尔时释提下第二发言致问为二初请说次正问正问有三一问深入究竟住二问般若体三问初修行然此三种次第不同一者前明体次修行修行后得深入住二者前明修行修行得住后明般若三者前由终深住次明始初行既明始终行第三明般若体今天主三问并非三次第也初问深入究竟住者二义一者般若以无住为宗故倒以住着为本今欲破颠倒住着是故发音明无住也二者修道之人意欲慕仰深法故初问其深住何由得住须识般若故次明般若竟后方修行故明修行也答中为二初明答之缘起二正答初中为二一许说二初发心许说者酬其上请说也又云承佛力者后众生未知是佛力说又善吉欲自谦故也次劝发心者欲修菩萨行必须发菩提心如善财先发心后明行菩萨行也二乘不能发心何故劝耶答由来明般若中未辨二乘作佛则于今之为妨若决不作何事劝发心耶此是空二二耳今明此文即是明二乘可得发心作佛故劝其改有所得菩萨心也问前文云入正位不能发心今文言劝发心者前就情谓未改故云不能发心今望转悟义故劝发心也。
次正答问说般若为三初答三问说般若二释疑说般若三疑除悟解颀答因说此说般若生起(云云)就答中三问为二初答后二问二答初住问答二问为三初答二问二佛赞成三善吉明说意初答二问释者不同北人云先答行般若问次答般若体问今明先答般若体问次答行问论并无明判文分也答般若体问先明无常观次明从无常观转入无生观也此中明十五观为般若者故若无一定相随病何用诸天着乐情深其根又钝故具明十五无常观也问五阴俱有十五过更有过耶答杂阿含经呵五阴有百过罪也今略说也问此中十五几是圣行几不入圣行此十五为一人三人耶答若约十六谛明圣行前苦无常空无我是四一圣行余十一非圣行为三根说为利根说四谛又苦谛故得道为中根说八事为钝根难厌故说十五也苦无常空无我易知如病者五阴能生恼故如病有人闻如病轻微故说痈疽有人闻如痈疽虽箭或可着故说如箭镐入体不可得生有人以箭镐在体虽洗阴难拔以良医妙术犹可令出故主常病根次明如衰者常有不吉若人着五众常无安从以有衰故常畏怖畏怖故不安也列十五名如经文也经文既明五阴即应十二入十八界及六种但诵写者脱落故文无界入也问二乘亦作十五观与菩萨何异答此中初以应萨波若后明无所得故异二乘观无常破常病不着常无常亦息故不着无常即中道正道观故是般若也观色寂灭下第二北人云始是答般若体问二答行问故论云观色寂灭但为般若波罗蜜故不合上十五观共说然作此判亦可然但论意直辨上十五是常观今是转无常入无生寂灭观三乘共行今观五众本来无生寂灭既即是涅槃故独是菩萨观也问二乘第三灭谛亦是寂灭则二乘人亦观寂灭云何言寂灭独是菩萨观耶答二乘根钝初不能即观五阴寂灭要初作无常苦观入第三谛方寂灭菩萨根利初心则作寂灭观也。
修四念处下第二答有行问既云无所得万行苦非行耶复次但诸法因缘下此文来者初说无常等十五观次转入无生寂灭观此明诸法非常也从四念处答修行问明万行相资成虽空不失万行得非空有义诸法乃是空有因缘而无我人谁行道作佛耶故释云虽无有人但因缘互相因借故不失行万行因得佛道此亦是法长人短义以无乘人故人短因缘故有诸法是法长也菩提心不立回向心者有人言上来皆是答行问此文始是答般若体问今不同也此文来者亦明因缘相由故行因得果物便因能生果果在因中果能酬因五在果中故今明二心不相在回向是因中方行心菩提心是佛果心二心毕竟不可得云何相在耶论云须菩提此中不如世谛如梦如幻说但就第一义谛问说故言二心不可得云何相在也。
尔时佛叹下第二佛赞成也。
第三须菩提自陈说意者一为报现在佛恩我因佛故得脱生死故报佛恩二报过去佛恩现在释迦由过去佛故得成佛我既助佛弘法法报过去佛恩如人我父即我其祖也示者示耶正善不善等教舍耶学正利者行因时未得果恐心退没为说法令其心利所以俱于因时求果俱勤行后必得果竟者随其所行而赞叹行令其心意也。
尔时须菩提下答第三法入究竟住问就文为二初明住不住二释身子念初中先诚听开住不住门次释住不住门他分住者住真谛不住世谛又住者实相不住者不住观照又住者住真修不住者不住缘修令明勿开张者只一句意也云何是正住般若一无所住是住般若住般若则无所住言住者不住以为住无所从不住真俗有无一切皆不住生死涅槃亦皆不住是住住般若若何所住一切皆不应住以不住为住也。
色色空下第二双释二门又三初释不住住门释住若不住一切章门三双结二门也初中直明了人法毕竟空人法病尽假名住般若也次释不住门者天主问次答次答中为二初别明不住次释不住别明不住凡举十科法涅槃中亦举十对得无得义也举阴界入中不应住复以色是常下第二举常无常中不应住也须陀洹果无女根下第三科有此文来者先观诸法空无所有心欲退后取于涅槃故一说无为相不应住也第四举诸果福田不应住菩提欲行檀先求因得因故得无量福故闻初果因因量欲作初果故今明不应住也次明佛因不应住住者得平等大悲心故不图尊卑故不应住也菩萨初发心第六广举因果自他德行不应住也有八人下第七举三乘贤不应住经论列二十五贤圣不得一种而定今列二十七者见谛中二人谓信行法行次初果为四人一拟七生初果二家家人三现灭四中间灭足前六也分第二果与向各一足前为八也第九那含向断第七品第十一种第十一即上品十二即罗汉向望后应有生灭行灭住解脱见得及身证为十八学人足九罗汉成二十七也四如意足下第八举四神足等不应住云一世界下第九举净出果报不应住当使我世界无有色名下第十重举无所有亦不应住五阴道品十地皆从病故有也无病何须此物耶得主道理有此耶何以故下第二总释不应住也尔时舍利弗下第三双结住不住文四一乐兴念若一切皆不住云何得住般若若不住般若云何得作佛第二次第次广问(云云)第三身子答明诸佛无住第四善吉正为会通住不住义也。
尔时尊中下第二释疑释般若所由诸天根钝虽闻上答而未能悟解是以生疑今破彼疑即是般若依论可得有十疑一释举况二破着现见大众聚集有所作疑第三破甚深妙难解疑第四云破其无所说欲退疑第五破其用何等听法疑第六破其听者与说不如化疑第七破其佛道涅槃不可化疑第八破般若深妙无信五大疑第九破以智慧无别诸法疑第十破无所有故无利益疑若来此十疑为三初四后正破其疑次幻听品示其听法之方第三明住受耶举况疑者诸天子闻须菩提上说般若无定相不可取不得有无四句内外故举夜叉为况夜叉言虽不可解此度思量则得其意故解其言须菩提周常辞说法而意碍不可知夜叉意可解故语不可解亦成解解须菩提意不可解故语二不解也憍尸迦喜见城九百九十九门所居青衣守之此诸夜叉王语浮伪情趣妖謟诸天贱之不以在意故不解其主而意语可知也次善吉答意主我无所论说汝闻何法何不解耶。
如佛化下第二释观见大众聚集有所作疑诸天子心念若无说无听今自大众聚集何作故此中举四喻释之也。
尔时诸天子心念下第三释转深妙疑诸天子心念举此喻欲令易解此喻转更深妙是故不解也须菩提知诸天子心迷没般若中不能自出是故说般若不畏五众五众即般若故有何深妙耶。
诸天子所作是念下第四释诸天子夫说欲退藏云诸天子既不悟大道故分为二分下破之破之即设作二乘亦须学悟此法故不离是忍如小般若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也论主意直云诸天子知须菩提虽说法忍无所说次释须菩提印成此语故非但我明法无所说三世一切贤圣皆悟诸法无所说也。
幻人听品第二十八
若依大段则是教其用心听法之前善吉无心而说诸天子有心而听故诸天子不解善吉之言所以今合听说相秤我见无心而说说无所说汝须无心而听即得悟幻听者不言无能正言能无所听如幻也。
释第五用人听法疑云前第一章无说无听己自难解也第二章复言说听皆如幻化复觉深妙第三复云非深非妙第四复云遮欲退令我修学而我等诸天根利尚别想游离此用何人听法耶故须菩提释汝身心如幻化用此心方解我说也汝若言有身心后欲…
《大品经义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