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不自在”的;不自在,所以名为业系苦相。如上所说,可知从根本不觉而生起的三细、六粗,都顺于十二缘起支的次第。
丙 结归根本
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觉相故。
这是总结,是不觉相的总结。不觉的根本,是无明。此“无明,能生一切染法”;一切染法,即所说的三细六粗,也即是惑业苦的三杂染。约特义说,无明不觉是烦恼;约通相说,一切杂染法相,都是无明相。因为一切杂染法,是依于无明而有的。所以说:“以一切杂染法,皆是不觉相”。如从麦种,生起麦芽,开出麦花,结成麦果。此芽、此花、此果,一切无不从麦而来,约能生说,名为麦;约所生说,一切不出麦外。因此,从无明不觉而生起一切,十二缘起──一切杂染法,也都是不觉相。总之,本论说觉与不觉,是包括一切觉、一切不觉的。虽有本觉与始觉,但决不可作差别说,离却本觉说始觉;始觉是同于本觉的。虽有根本不觉与所生的枝末,但一切不离根本不觉,而为不觉所统摄的。
四 觉与不觉之同异
甲 标列
复次,觉与不觉有二种相。云何为二?一者同相,二者异相。
上来已别说觉与不觉,这里再说到觉与不觉的同异相。本论说:众生是本觉的;但无始来又是成为不觉的。虽是不觉的,而实际仍是觉的,所以又必然要转向于觉的。所以应说“觉与不觉”的相关性。这“有二种相”,“一者、同相”,约共同性说;“二者、异相”,约差别性说。
乙 同相
言同相者,譬如种种瓦器,皆同微尘性相。如是无漏无明种种业幻,皆同真知性相。是故修多罗中,依于此真如义故,说一切众生本来常住入于涅槃。菩提之法,非可修相,非可作相,毕竟无得。亦无色相可见,而有色相可见者,唯是随染业幻所作,非是智色不空之性,以智相无可见故。
先说“同相”:为了易于理解起见,举喻来说明。“譬如种种瓦器,皆同”是“微尘性相”。烧成各式各样的瓦器,形色方面,有大小方圆的不同;显色方面,有青黄赤白的不同。虽有这种种的不同,但都是由泥土所烧成的;说得微细一点,都是由微尘所成的。从微尘性相说,此一瓦器与彼一瓦器,并没有什么不同。此喻,楞伽经中也有。除此,经中又举金与庄严具的譬喻。本论虽取楞伽经喻,而经以此比喻转识与赖耶识的同异,本论以此喻觉与不觉的同异,所喻略有差别。“如是,无漏”与“无明”的“种种业幻,皆同”是“真如性相”。无漏是觉,无明是不觉。从无明不觉而起的,有种种的业幻,如上所说的三细六粗等。无漏觉体,也可说有业幻,如前所说的不思议业相;以及遍照众生心,随念示现,都是业幻的作用。无漏与无明,所有的种种业相,一觉一不觉,一真一妄,虽然是差别的,但那不过从生灭门中,约如来藏所起的德相妙用,及无明所起的杂染相用而说。若推究他的究竟而会归真如,这都是以真如为体性的。无漏,当体是真如性;虚妄相,也不离真如性。真如是绝对的,在真如界内,一切无差别。所以从真如的立场说,一切的一切,无不是真如。“是故”下,引证大乘经说:一、本来涅槃说:“修多罗中”,“依于此真如”的意“义”,“说一切众生”,虽在生死流转,而实“本来常住,入于涅槃”。这即生死是涅槃的意义。“依于真如义故”,贤首疏中没有“真如故”三字,但意义还是一样。如般若、深密等,都说一切众生本来常住,自性涅槃,本来寂静;这是大乘经的通义。二、菩提本有说:菩提的本来如此,大乘经中也处处有文。如金刚经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既然圣凡平等,凡夫也应本具菩提法。所以说:“菩提”“非可修相,非可作相,毕竟无得”。本来如此的,当然是不可修集的,不可造作的。无修无作,即是毕竟无所得的。此约一切法同真如性说,若约生灭门中随染还净说,由凡夫到圣者,从杂染到清净,不但菩提从修而得,涅槃也可说证入。约法性平等说,不生不灭,寂灭常住;众生本来是佛;因为这都是以真如性为体的。所以,唯识家说:约此义,也可说菩提法是非可修、非可作的。但本论的真如说,著重于真如与心,真如与觉性的统一。所以,约真如义,不但是理法性,而也是心与觉的无为本具。这所以为唯识学者所不能承认。
此下,遣疑执。上说无漏种种业幻,不思议业相,也许以为佛有色相,如众生可见的。不知如来法身,不可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见的;法身是绝待的,不可以相取的。所以说:“无色相可见”。“而”经说众生见如来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似乎“有见色相”的,那“是随染”所起,“业幻所作”的;即所说觉体随染而有的色相。离染污的不净色,所以说得无染的净色;见佛时,因众生机感,即见佛的相好如何。其实,这“非是”法身自体的“智色不空”的真“性”,因为真实的淳净的“智相”,是“无可见”的。真如体即如来藏,以净智为性。法身的不思议色,性即净智,所以名为智色。智色即如来藏不空性的显发。既即智为性,所以是不可见的。不空性的智色,楞严经中,即说为性水真空,性空真水等。所以究竟圆满的大智中,无漏无明同为真如性相,没有差别。而无漏业幻,同真如性而即智为性,与无明业幻的同真如性而与智不相应,还是有著不同的。
丙 异相
言异相者,如种种瓦器,各各不同。如是无漏无明,随染幻差别,性染幻差别故。
再从生灭门的观点,说觉与不觉的“异相”:“如种种”的“瓦器”,虽都是微尘所作成的,但彼此形色作用,是“各各不同”的。“如是”,“无漏”与“无明”,虽同一真如性相,但无漏智性,由于“随染幻”而似有“差别”。有漏无明,由于体“性”即是“染幻”,而有种种的“差别”。所以,不特无漏与无明是彼此差别的;但约无漏或无明说,也是各各千差万别的。
真如法性中,一切是平等的。无漏智,有漏无明(识),唯识学者,虽说同一法性,而从染净依他起中以明差别。在染依他中说有漏,无明,杂染事;净依他中说无漏,正智,清净事。本论明觉与不觉,也是同一真如性的。但无漏清净觉性,是即真如为体,是菩提本有的。作差别的说明时,依真心随染以明无漏,依无明性染以明有漏。这是两家诤论的焦点。
第二目 生灭(心)因缘
一 藏心为依之诸识生起
甲 总标
复次,生灭因缘者,所谓众生依心、意、意识转故。
“生灭因缘”,即生灭心的因缘,这如经中所说的:“众生依心意意识转”。这里说的因缘,是泛指依此而有彼的因缘义。生灭的心是怎样生起的?大乘经一致说:依心意意识为因缘而生起;转即生起义。心、意、意识,旧译的楞伽经,即如此;唐译作心、意、识。唯识学派中,有一意识师。在一意识师看来,前六识都可以称为意识。这因为:一、虽依眼等根缘色等境,而实为一意识的随根而得,不过依名不同。二、依意而生名意识,六识都依意而生,所以六识都可名意识。本论下文所说的意识,即是总约六识而说;本论是顺于一意识师的。依此,译为心、意、意识;与多识论者的译为心意识不同。
依心、意、意谶转,即是说:依心有意生起,依心、意有意识生起。论到诸识的生起,有二说:一、本末相生说:如本论的依心有意,依心意有意识。但这非本论所特有,楞伽经说:“阿赖耶为依,故有末那转;依止心及意,余转识得生”,即与此相同。瑜伽论本地分说:六识依意及阿赖耶种子识生;意依阿赖耶种子识生,这也与本论相近。支那内学院说,起信论竖说诸识违瑜伽,这是大大误解的!二、种现依生说:此赖耶心,依何而起?即说转识熏习赖耶。赖耶与转识相互为依,如说:“诸法于识藏,识于法亦尔,更互为果性,亦复为因性”。此互为因果义,与本论少有不同。但转识为赖耶依,还是约熏习种子说。其后,成唯识论以为:五识生起,必有意识、意、赖耶;意识生起,必依末那、赖耶;末那必依阿赖耶;阿赖耶又必依末那。这著重于现行识的更互相依。在说明上,但是平等的横论,而缺本末的竖说。
本论明心、意、意识:大体同于古代地论师,与真谛、玄奘不同。地论师分心识为三类:一、事识,即前六识。二、妄识,即第七识。三、真识,即第八识。真与妄,众生位中,实是不相离的。但指妄识中的真心为第八;不离真心的妄识,以无明为主的妄心为第七识。第七妄识中,所含的作用极多;本论分意为五种,实与地论师的妄识相近。论到本论的心意识说,应说明二点:一、本论所说心意(中有五识)识的名字,差不多全出于魏菩提流支所译的楞伽经。如业识,转识,是魏译楞伽中的业相识,转相识,省去相字的变名。智识一名,唯是魏译楞伽所有的。唯真识(真心)一名,见于宋译楞伽。由此,可见本论是参考了愣伽经的。但本论虽采用了楞伽的术语,而没有采用它的意义。这一点,贤首也是知道的。二、本论受有锡兰佛学的影响。西元五百十年左右,有从南方来的僧伽婆罗,译解脱道论。解脱道论即清净道论所依据;锡兰是盛传此论的。解脱道论,明心识是竖论的。玄奘所传的九心轮,即是由心识的发动到止息,最多凡经历九位;这与解脱道论的说法相同。本论诸识的名字,也与解脱道论大体相似。如解脱道论第一识名为有分,是生死的根本心,本论称之为阿黎耶识。虽不名为有分,然作用相近。唯识学者,早就说过:阿赖耶识又名有分识。第二名为转,即与本论的转识相当。然依西藏所传,转是动的意思,即应与业识相当。第三名为见,似与本论所说的现识相当;然与转识(即三细相中的能见相)相近。第四名所受,即三相中的境界相;应与现识相近。第五名分别,即本论能分别染净法的智识。第六名令起,即前六粗相中的起业相,为本论意识的作用之一。今列九心轮如下:
玄 奘 传:有分 能引发 寻求 安立 势用 反缘 有…
《大乘起信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