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起信论讲记▪P21

  ..续本文上一页识依见爱烦恼增长”。实则不但意识依烦恼增长,五意也因微细的烦恼而增长。心意识,都是杂染的,虚妄分别为性的。从虚妄分别所起识,即与染惑根本的无明不离。必须断尽妄心的无明,净智的真心,才可以显现,才名为转识成智。这一科,应与上文连合去了解。

  这说明缘起甚深;摄大乘论也有说明缘起甚深处,然与本论极不相同。无明,根本的微细的,是阿赖耶识中的不觉分。意识,依见爱烦恼而增长;依心起意──五种意是依无明不觉而生起。熏习,是给与力量;由无明妄动力所引的识,名“依无明熏习所起识”。今约此差别义说;若约无明妄染的贯彻始终说,凡依根本无明熏习所起的,不但五意,分别事识也是无明熏习所起的。然无明熏生的意识境界,二乘是能断能知的。今依无明(直接)所生起的微细妄识,即依心所起意,所以“非凡夫能知”,也“非二乘”的“智慧所觉”。声闻、缘觉志在了生死得解脱,不求一切种智,所以不知根本。菩萨求一切种智,一切种智以彻了一切法为境,所以唯有“依菩萨”行者,“从”最“初”于大乘起“正信”时起,即“发心观察”无明熏习所生识。正信心未成就以前,名十信;既成就正信,即进入初发心住。初入正信发心住的菩萨,于无明所起的微细妄识,即能起观察:或从意识的比观类推而得;或依经论中所说的观察而知。虽起类似的了知,但还不能真知。“若”登初地以上菩萨,能“证法身”,这才能“得少分知”。少分知,即证知一分。这样的分分了知,一直到“菩萨究竟地”──第十法云地:也还“不能尽知”。“唯”有成了“佛”,才能彻始彻终的“穷”尽明“了”。所以法华经说:“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涅槃经也说:“菩萨见终不见始,佛见终亦见始”。有一分无明,即有一分不能了解;离一分无明,即得一分智慧。到成佛,一切烦恼尽离,真智全显。才能彻了依无明熏习而起的底里。无明为缘而起的,是这样的甚深!

  乙 广显缘起生灭

  1 无明由起

  是心从本已来,自性清净而有无明,为无明所染,有其染心,虽有染心而常恒不变,是故此义唯佛能知。所谓心性常无念故,名为不变,以不达一法界故,心不相应,忽然念起,名为无明。

  缘起的根元为无明,无明是怎样染污自心,这里给予解说。这是引用胜鬘经说。“是”众生“心”,“从本已来”,是“自性清净”的。然而自性清净,“而”从本以来,又“有无明”。自性清净心与无明俱,所以自性清净心“为无明所染,有”“染心”的妄起。自性清净心,即觉;无明即不觉。众生无始以来有阿赖耶识,即无始来是不生不灭(净)与生灭(染)的和合统一。此和合识中的根本无明,也无始来成就,所以不能说从真心生妄心。自性清净心,为无明所染而现为染心,染心即业识等。“虽”无始来即“有染心”,“而”自性清净心,还是“常恒不变”,照样的清净。“故此”“不染而染,染而不染”的心识缘起“义”,“唯佛能知”,不是凡夫二乘所能了解的。如楞伽经说:“我于胜鬘经中,为利根人曾说此义”。这自性清净而有染心,有染心而自性常恒清净,古德以火烧虚空为喻。虚空本来是没有热性的,由于火烧,虚空也是热的。实则,虚空还是没有热相的。虚空经火烧而似有热相,喻自性清净心为无明所染而有染心;虚空似有热相而自性不热,喻自性清净心虽现有染心而自性仍为清净。唯识家但承认真实不变,所以与本论的思想有差别。这即是贤首家所说的:“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义。唯一净心而不妨有染相的差别,所以觉与不觉,有著矛盾而统一,统一中有矛盾的意义。这是难理解的,唯佛能知。从佛现证而方便安立,即无始来有此相关而又相对的二元。一、“心性”:是“常无念”的,所以“名为不变”,是常是恒。无念,即没有妄心所起的名言相──概念。法性,都是离言绝相的。众生心的当体,也是自性清净而无念的,染也好,净也好,起也好,灭也好,而众生的心性,总是没有变易的;无念而不曾障碍有念的。二、无明:心性虽本来离言绝相,而众生从无始来,“不”能如实通“达一法界”。众生“心不”能与法界“相应”,而“忽然”有“念”现“起”,这即“名为无明”。心所以不与一法界相应,即由于妄念现前;由于妄念现前,所以不与法界相应;迷真起妄,本是同一内容的分别解说。所以说忽然,不是无缘无故的突然生起,是形容众生于不知不觉间的任运生起。也因为,心性是常恒不变的;所以说念起为忽然,其实是无始来成就的。不了一法界相而起妄念,即名为无明;无明也即念的别名。

  这里顺便一论烦恼:上来说到见爱二烦恼,但见与爱烦恼中,还有二类:一、起烦恼,二、随眠烦恼。起烦恼,即心生起时,有烦恼与心同时现起。心起的时候,有的烦恼并没有生起,但不是断尽没有了,不过没有成为现行,烦恼还是潜在的。这没有生起现行的潜在烦恼(或名烦恼种子),名为随眠。现起与随眠的二烦恼,声闻和缘觉,都是要断尽的。但烦恼(起、随眠)以外,还有习气,这是不障碍二乘得解脱的。如经律中说:阿罗汉有习气,过去如欲心重的,证得阿罗汉,为人说法时,还是先望望听众中的女人。大乘所明的烦恼,即从此义开合而成。有些大乘经,将随眠与习气统一了。见、爱、无明,阿含经常是连在一起说的。大乘经即分别见、爱(三)、无明为五住烦恼。住地,即是习气──习地的意思。见道所断烦恼,即一、见一处住地。修道所断烦恼,约三界为三:即二、欲爱住地,三、色爱住地,四、无色爱住地。这见、修所断的二类四烦恼,二乘是可以断的。第五名无明住地。无明也有起与习(实等于随眠)二类;如无明起,名为过恒沙上上烦恼。天台宗分烦恼为三大类:见思·尘沙、无明。然依胜鬘、仁王、璎珞等经,前四烦恼,有起有住;无明也有起有住。无明的起烦恼,即是尘沙烦恼。这里所说的无明,即是无始无明住地,是烦恼中最极微细的,是一切烦恼的根源。本论说此为二:相应的,不相应的。无始无明住地,是不相应的。胜鬘经的本义,凡是现起的烦恼,即名为心相应;凡随眠潜在的习气(住地),没有现起于六识中的,名为不相应。而本论引用胜鬘经,所说却不取种现义。依心起意的(三细意)微细妄心,名为不相应染。依意的后二及意识中,名为相应染。本论不从种子现行立说,约烦恼与微细妄心,虽可分别而浑融如一,所以名不相应。如依心取境而生分别,心境分离而于心上起念(心所有法)分别;妄心与染污心所,明显的差别,而同时同缘,共作一事,即名为相应。到意识,相应的意义更为明显。本论说烦恼染心,明相应不相应,与唯识学的种现说不同,也与胜鬘经说不合。

  2 染心(生起)还灭

  染心者有六种。云何为六?

  无明与染心是有分别的。无明,约不了一法界的根本不觉说;“染心”是依无明而起的,共“有六种”。这里的无明与六种染心,和上面的心、意、意识;三细、六粗,都是同一的。不过,约缘起的惑业苦,说为三细六租。约心识的次第开展,说为心、(五)意、意识。约惑障,说为无明与染心。

  一者执相应染,依二乘解脱,及信相应地远离故。

  从无明所起的六染心,从粗到细来说。“一者,执相应染”:意识相应染;即六粗相中的执取相,计名字相。意识与见爱烦恼的染心俱起,外取计著,所以名执相应染。约二乘说,此“依二乘”的“解脱”,得无学解脱时,能远离断尽。约大乘说,登初发心住的“信相应地”,即能“远离”。二乘所勤于断除的,初住菩萨即可断除;所以华严经中,初住也说为悟不由他。真谛传说十解能断我执,也与此相合。

  二者不断相应染,依信相应地修学方便,渐渐能舍,得净心地究竟离故。

  “二者,不断相应染”:这是与相续识相应的烦恼,也是六粗的相续相。相续识的烦恼,二乘是不能舍的。大乘“依”初住──“信相应地”──起,“修学”六度、四摄、止观等“方便,渐渐”地“能舍”此不断相应染。一直到“得净心地”,即初欢喜地菩萨,才能“究竟”的舍“离”。净心,声闻即见道时的四证净。菩萨是初地时的证见真如。此时,清净的信解心,能舍离不断相应染。二乘所断的分别俱生二种我执,菩萨在初住时已经断除;而二乘所不断的,属于分别的法执,菩萨于十住中渐舍,到净心地时能究竟离。初地证见法空,证知如来藏性,即可远离此不断相应染。

  三者分别智相应染,依具戒地渐离,乃至无相方便地究竟离故。

  “三者,分别智相应染”:是智识相应的烦恼,也是六粗中的智相。智识,对境生心而起分别,分别染净;与分别心相应的烦恼,即名分别智相应染。这要“依具戒地渐离”。具戒地,即第二离垢地;二地戒波罗密多圆满,所以特名具戒地。从二地起,能渐离此分别智相应染;一直到“无相方便地”,才能“究竟”远“离”。无相方便地,即第七远行地,七地以前为有相地,还不能一向显示无相真实。第七地能纯无相观而还有功用;有功用,即是要假方便而起无相观。第八地才不假功用而入无相。无相,体证离言法性而不为法相所惑乱;七地虽有功用而能现观无相,所以名无相方便地。到此,分别智相应染,能究竟远离。

  四者现色不相应染,依色自在地能离故。

  “现色不相应染”,即杂染的现识,也是六相中的境界相。现识能现一切境界,如净明镜的现众色相,所以说现色。现识,不是心境相待,而是内心任运能现一切境相;微细的现识心境,没有心心所差别,所以名不相应。现识所有的烦恼,即名现识不相应染。此“依色自在地能离”。色自在地,即第八不动地。八地以前,不能于境得自在。第八地菩萨,能从无相无功用心,起如幻三摩地;从如幻三摩地中,能自在显现色法,如虹霓的幻现。这样的于色得自在,所以能任运的现无量…

《大乘起信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切莫误解佛教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