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起信论讲记▪P25

  ..续本文上一页事识,是前六识。依微细妄心(业识)而增长的,依见爱烦恼而增长的。分别事识所起的熏习力,“能”感“受凡夫”所共的“业”力所“系”的分段生死“苦”。即自执取相到业系苦相的境界。分段生死,随业力所系;变易生死,是以无漏悲愿力而自在往生的。一念妄动,熏习而起变易生死,要意灭才能灭尽。执取分别,造业,感受的分段生死,意识灭就能灭了。

  参 无明熏习

  无明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根本熏习,以能成就业识义故。二者所起见爱熏习,以能成就分别事识义故。

  “无明熏习义”,也“有二种”:“一者,根本熏习”:根本,是根本无明,对下所起的枝末说。根本无明的熏习力,即无明的熏于真如,“能成就”妄心的“业识”。“二者,所起见爱熏习”:见爱,从无明而起,所以说所起。从无明所起的推求性,是见,有身、边、邪、见取、戒取等诸见;从无明所起的贪著性,是爱,有欲爱、有爱、无有爱等诸爱。以此见爱不断熏习的力量,“能成就分别事识”──眼等的前六识。见与爱,依于分别事识而有的,又能成就分别事识。所以说:“此识依见爱烦恼增长”。前六识不断,见爱即增长相续;反之,见爱若灭了,分别事识也就灭而不起。

  丙 熏习起净法不断

  1 熏习生起

  云何熏习起净法不断?所谓以有真如法故,能熏习无明,以熏习因缘力故,则令妄心厌生死苦,乐求涅槃。以此妄心有厌求因缘故。即熏习真如,自信己性,知心妄动,无前境界,修远离法。以如实知无前境界故,种种方便,起随顺行,不取不念,乃至久远熏习力故,无明则灭。以无明灭故,心无有起,以无起故,境界随灭。以因缘俱灭故,心相皆尽,名得涅槃,成自然业。

  次说“熏习起净法不断”,也即是众生心随净而成佛涅槃(圆成实性),这也由真如、无明、妄心、妄境的四法,展转熏习中说明。从还灭而作方便说,也有三种熏习。一、真如熏习成发心:“以有真如法故,能熏习无明”。众生无始来,在和合识的无明迷妄中,虽有本具的觉性,而始终没有觉了过。然生死凡夫而倾向于正觉,还是以真如为根本净因。真如为无明所迷,从来即熏习那蒙昧的无明,给予蒙昧的无明以觉的可能。在染法熏起中,说无明熏真如而成妄心。在这净法熏起中,即“以”真如“熏习”无明为“因缘力”,于是就“令妄心”中发出恳切的“厌生死苦”,诚挚的“乐求涅槃”的动机。生死苦是现实的,涅槃乐是理想的。不感现实生死苦的逼迫,不会去求理想的涅槃。所以能发起此心,即由于真如的内在熏习,使无明妄心中,发现这乐求真净的意欲。二、发心熏习成解行:在前熏起杂染时,说妄心反熏无明,起妄境界。在熏习还净中说:“以此妄心”中所起的“厌”生死苦,乐“求”涅槃为“因缘”,“即”反而“熏习真如”,倾向真如,使妄心中的清净力能,日见强大,能正确的解了,“自”己“信”得自“己”本具的觉“性”──或佛性,确是本来清净,不生不灭,常住涅槃的。“知”道现在的沉沦生死,杂染流转,不是本性如此,而只是妄“心妄动”所造成的。妄心妄动,就有妄境界起;实在推究起来,“无”有当“前”的“境界”可得。悟得唯心无境,于是就“修远离法”,远离妄心妄境,以求证自性清净涅槃。这样说来,妄心不一定是不好的。学佛,一定要利用妄心,去从事闻思修三慧的实践。三、修行熏习证涅槃:“以如实”了“知”,唯妄心所现,实“无”有当“前”的“境界”,即能生起“种种方便”,发“起随顺”真如的修“行”。怎样才算是随顺真如而修行?要“不取不念”才得。不取,是不执取当前的虚妄境界。不念,是对不觉心起的妄念,彻底的破除;通达念无自相可得,但是妄境的影象。知道心念妄动,无前境界,即是修习唯心无境的法门,依唯识学说:遍计是无境性,依他是妄识性,圆成是真实性,了知遍计无境,遣除依他妄识,就证得真实圆成性了。勘破当前的妄境,不取不念,修无分别观;“久远”下断的“熏习”因缘“力”,即可把那不觉真如一法界的“无明”“灭”除。“无明灭”除了,由无明熏习真如而有的妄“心”,也就“无有”现“起”的可能。妄心“无”法现“起”,由不觉妄心所现起的“境界”,自然也就“随灭”。无明不觉灭是因灭,妄作境界灭是缘灭。“以”内“因”外“缘俱灭”的缘“故”,一切依因依缘而有的虚妄“心相”,“皆”灭“尽”无余。到达这样的境界,即“名”为证“得涅槃”。这所证得的涅槃,是如来的究竟涅槃,也是如来藏性的彻底显发。所以即体起用,“成”就“自然”的三“业”妙用,随时随地的利益无量众生。

  从上分别,可知:若妄心向外转,执外境为实有,由此妄境为缘熏习妄心,增长念著,造种种业,就成为杂染生死了;若知妄心妄动,远离现实境界,不念不著,即能破根本无明,实现清净涅槃的大觉!

  2 熏习差别

  壹 妄心熏习

  妄心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分别事识熏习,依诸凡夫、二乘人等,厌生死苦,随力所能,以渐趣向无上道故。二者意熏习,谓诸菩萨发心勇猛,速趣涅槃故。

  上依进修次第,说三重熏习;这里更为作详尽的叙述。在熏习起染法不断中,有妄境界、妄心、无明三法为熏习体。在这熏习起净法不断中,唯有妄心与真如的二法为熏习体。无明是杂染的根本因,妄现外境,为生死杂染的外缘;这等于唯识家的遍计执种与遍计所执境,顺于杂染而不顺清净,所以此中不谈。真如是本性清净的,为清净法因;妄心中有净分,是依真如而起的乱识,可为清净法的助缘,所以唯明此二熏习。

  先说“妄心熏习义”,可“有二种”:“一者,分别事识熏习”。分别事识,为妄心所增长的粗识。凡是“依”“凡夫”身,或是(未入无余涅槃的)“二乘人”身,所有的见佛、闻法、发心、持戒、修定、修慧,一切的修持,都是不出分别事识的境界,依分别事识而进修。所以分别事识的熏起净法,即依一般的凡夫及二乘人等,所发的“厌”离“生死苦”的出离心,及各“随力”量“所能”行得到的行去,“以渐”渐的“趣向”于“无上”佛“道”。学佛者的修行,最终目的是成佛;这不论是凡夫、二乘、或者菩萨。二乘的修行,如法华经化城喻品说:声闻者也是向佛道前进的,不过行到三百由旬的半途,由于感到身心的疲惫,在化城休息一下而已;其后终归到达佛的宝所。凡夫所修行的,也是为了成佛。即使但修人天心行,如归依三宝、布施、持戒,实也是成佛的胜增上缘,为趣向佛道的初基。初发心修学大乘,而还没有入信相应地的,这是菩萨凡夫,摄于凡夫人中。“二者,意熏习”:业识为本的五种意。意的境界,不像分别事识的心外取境,而是能解了得境由心现的。所以意熏习,是破除分别事识,而了得唯心的细意境界。依唯识说,意识能起我法空慧;由于意识而第七识也转成无漏的。这是纯以粗细来分别,意识由意而杂染,意由意识而转净。依本论说,意不是与意识条然别体的,是意识的细分。又意识能达我空而不能离法执;能了唯心,分除法执,即名为意。五种意中,三种是不相应的细心;智识分别染净法,相续识有无量念相应不断,是相应的细心。此中说意熏习,实也是浅深不等的。信相应地以上的“诸菩萨”,依此妄境由心的意境界,“发”大菩提“心”,“勇猛”精进的“速趣”于涅槃,即是意的熏习而起净。涅槃,是佛的大般涅槃,也即是无上道。依分别事识而熏修的,渐入佛道;依意而熏修的,即可以直入大般涅槃了。

  贰 真如熏习

  (一)体用熏习差别

  子 标列

  真如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自体相熏习,二者用熏习。

  “真如熏习义”,也“有二种”,即:“一者、自体相熏习,二者、用熏习”。前说一心真如,有体、相、用三者。今明真如熏习,但分为二,因为相是不离于体的,称为自体相熏习。用熏习中,不说自体用,因为用与体,不妨说为可分离的。如日轮(体)的圆满光明(如相),是不离于日轮的。但从日轮所发的照物,温暖等,似可离于太阳而有。今即依此而辨体用二熏习。

  丑 体相熏习

  Ⅰ 正说熏习

  自体相熏习者,从无始世来,具无漏法,备有不思议业,作境界之性。依此二义,恒常熏习,以有力故,能令众生厌生死苦乐求涅槃,自信己身有真如法,发心修行。

  什么是真如“自体相”所能发生的“熏习”力?“从无始世来”,真如如来藏性,“具”有无量无边的“无漏”功德“法”。同时,还具“备有不思议”的自然“业”用,为众生“作境界”的可能“性”。如佛的放光、现通,使众生见佛、闻法,即是不思议的业用,作众生的境界。若以众生与佛对论:一、无始世来具足无漏法,一切众生与佛是平等的。二、不思议业作境界性,诸佛不但具有,而且显发出来了;众生虽不是没有,但还没有显出。“依此”如来藏中,具无漏法,有不思议业──“二”种意“义,恒常”不断的起著内在的“熏习”作用。如熏习而达到“有力”的阶段,即“能”够“令”诸“众生厌生死苦,乐求涅槃”。众生既有苦可厌,有乐可求,即“自”己相“信”自“己”的“身”内,有“真如”无漏“法”──佛性、如来藏的存在。依此本具的真如无漏法,“发心修行”,以达到离苦得乐的目的。所以真常论者说:人们能知苦求乐,能认真修行,就等于承认自己有成佛的可能性;如不信自己有这成佛的可能性,也决不会发心修行了。如确信矿中含有大量的金质,方肯费时耗资的去开采;假使不信矿中有金质存在,谁还愿意去开采呢?所以自体相熏习,是从众生真如心内所自发的;一切众生之所以能向上、向善、向光明而趋向,即因本身具有这可能性,由于这真如德相的内熏而引发。净法的根源,从此而来。

  Ⅱ 问答抉择

  问曰:若如是义者,一切众生悉有真…

《大乘起信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切莫误解佛教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